">

集思广益话“课改”

时间:2009-02-27 16:58 作者:顾少红 王灌南 编审:

                                       集思广益话“课改” 
                            ——记淮安外国语学校“高效课堂”课变论坛 
                                        顾少红   王灌南

    2009年2月25日下午4点,淮安外国语学校校务领导、初一与初二年级全体教师齐聚校阶梯教室,召开了“高效课堂”课变论坛,会议由教科处主任赵齐猛老师主持。
    目前,翔宇教育集团江苏省淮安外国语学校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被视为集团内第二次革命的“课堂改革”。这场自集团领导至每位一线教师自发进行的改革,得到了所有教职员工的支持与拥护。淮安外国语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次改革,自本学期一开学就将此事提上了议事日程。日前,结合学校全体师生智慧的“三环联动、双案并举”的模式已在所有教师的心中开了花。
    “三环联动、双案并举”的模式分为课堂模式与导学案模式。课堂模式由三部分组成:30分钟“展示与提升”、10分钟“当堂检测”、5分钟“课内预习”;导学案模式也由三部分组成:20分钟“新知导航加预习检测”、10分钟“应用拓展”、10分钟“当堂检测”。

    此次论坛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成功感言”

    此部分中,赵齐猛主任分别邀请了我校语文、数学、英语和物理学科的代表崔桂军老师、田学银老师、刘庆往老师、张鸿举老师谈了他们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与可取之处。
    崔桂军老师首先发言。崔老师首先肯定了全校所有语文教师的思想认识,大家一致认为改革势在必行。接着,崔老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将“展示与提升”的30分钟作了分解:分别为“口语展示”(5分钟)、“小组展示”(10分钟)、“班级展示”(15分钟)。10分钟“当堂检测”为老师当堂检测与总结、解决疑难问题的时间。最后的5分钟为课内小预习,老师作点拨。崔老师结合自身教改实践,觉得改革后的课堂有如下优势:一、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三、课堂容量明显加大,学生思维的面更广、更全,有利于知识的发散与聚合。
    田学银老师从以下七个方面谈了对于课改的认识:首先是课前的深入预习对于知识的了解与掌握至关重要。预习时要关注课本与导案,在时间与质量上要得到保证;其次是展示板块,这一部分内容分为组内展示与组间展示,充分调动孩子们竞争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再次是当堂检测部分,这部分应建立互评机制,要生生互评,师点评,要做到堂堂清;第四,总结与小组评价,教师在课上要做好组与组的评优工作,小组成员内部也要做好一节课的反馈制度;第五,预习下一节课内容,老师做适当的点拨;第六,教师要提高对课堂的关注度,要尽快形成课堂评价的系统机制;最后,田老师指出,课改最关键的是在于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去学,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自习习惯,并进而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才是课改最后所取得的最大成绩。
刘庆往老师从“提高认识,不落后”、“积极参加,不懈怠”、“献计献策,不旁观”等七个方面谈了对于此次课改的认识。刘老师与外语组全体同仁一道,深刻领会学校关于课改的精神,在实施的过程中实行“争言”、“争辩”、“争吵”的良好的听取意见的渠道,并积极在教学实践中予以落实。
    张鸿举老师代表物理组全体老师作发言。他认为,当前课改对于以实验为主体的物理教学来说,导学案的设计尤为重要。要设计出以实验为主体的高质量的导学案,要注重引导与拓展。同时,张老师还指出,课改以后,课堂容量变得大了,自然对学生所提出的要求就更要高了。 

                                 第二部分:在实践中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做?

    在此部分的论坛中,赵主任邀请了语文学科的尹殿国老师、数学学科的贾芸芸老师、英语学科的郑兰君老师做了发言。三位老师就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或有困惑的地方,在会上提出来与全体老师一起分享。
    尹殿国老师认为,新课改在当前非常有必要,而且来的也很及时。但在教学实践中,尹老师认为,有的时候一个问题抛出后,学生讨论的激烈异常,偶尔会有“收不回场”的感觉;其次,尹老师认为,新的授课模式采用后,对于学习刻苦认真、有着良好的自习与预习习惯的学生来说是如鱼得水,而对于学习自主性不是太理想的学生来说,效果可能暂时不太理想。尹老师指出:解决这种现象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同学们要善于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看到的资料上的问题转化为自己的问题。另外,我们还要充分的相信学生,多留点时间给学生。这样才能确保效率的提高。
    贾芸芸老师用幽默诙谐、形象生动的比喻将她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巧妙地展现给大家。她重点谈了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关于课堂上学生们如何展示预习成果的问题;其次是一个问题抛出后,是先由A级生回答还是先由C级生回答的问题;对于复习课模式的作业纸命制,她感到困惑;当堂检测是否应收上来批改。其中,贾老师对最后一个问题颇有想法,形成了“跨组批阅、组长负责、当堂批改、当堂展示”这一操作方法,对大家启发很大。
    郑兰君老师从四个方面谈了她在教学实践中的感悟:首先是导学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对学习的效果好;其次是课堂展示这一块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操作的难度偏大,效果不太理想;再次是展示对话这一环节放在课堂上能让学生很好的训练口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最后郑老师觉得在知识点讲解的时间分配上也不太有利于操作。外语组的老师们正在摸索着能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案。

                                         第三部分:领导寄语

    全程参与“课变论坛”的淮安外国语学校朱建文校长在论坛的最后,向我们全体教师提出了三个问题,引起我们的思考:
    首先,课前学生怎么学,学到了什么?
    这是一个最根本、最关键的问题。我们知道,改革后的课堂授课模式已完全不同于以往“满堂灌”、“填鸭式”的授课方式了。现在改为课堂上由学生来展示,老师来概括、总结、延伸。因此,这就对学生的预习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这个环节最重要的是教师导学案的编制。只有导学案精练、完美,预习才会充分、具体、深入。
    其次,课上学生展示了什么,学生是怎么展示的?哪些内容是应该展示的,哪些内容是不应该展示的,这些问题都非常重要。朱校长以南京第二十九中一节语文公开课做例子,针对这些问题做了非常详细的分解与说明。朱校长强调,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评价机制最重要,应以学生课堂表现评价作为抓手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努力达成一种生命课堂、智慧课堂、美丽课堂。
    最后,课上老师讲了什么?
    朱校长指出,老师在课前充分的备课极其重要。老师要备课本、备学生、备导学案、备课堂生成的新情境等。因此,课前老师的备课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最后一定会达成一种生命课堂、智慧课堂、美丽课堂。
    会议在热烈、愉快的氛围中开了两个多小时,可大家依然兴致不减。散会后,大家上交了课变论坛金点子策划书,各抒己见,以表达自己对新课改的一种认识,许多老师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上一篇:淮外功勋校友宋典回母校访问交流
下一篇:淮外:五项系列活动纪念周恩来诞辰111周年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