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外团委携手名城淮安网众专家寻找逝去的淮安古城墙

时间:2013-04-14 17:05 作者: 编审:

  2013年4月13日上午,淮安外国语学校“名城淮安历史文化探究”小组成员在校团委书记杨丽丽老师及名城淮安网文化版网友们的带领下,寻找逝去的淮安古城墙,揭开“寻迹古淮安,我们在行动”系列活动的序幕。

  为了避免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名城淮安网文化版的各位网友也是淮安区文史专家讲解员的樊国栋、章来福、祁宏等诸位老师参与讲解。

  出发前,章来福老师介绍了淮安古城墙的悠久历史。他出示了一块印有“淮安州”字样的城砖,他说这块出自宋朝的城砖从侧面证明了淮安“新城”最迟在宋朝就已形成。从烈士陵园碑亭的北城墙遗址到古城墙遗址公园,从珠市街通济桥到老西门大街庆成门遗址,从河下估衣街东段新城遗址到古末口,看到的都是剥落的古城墙,面目全非的护城河。同学们用手触摸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城砖,用相机拍下已成断垣颓壁的古城墙,努力在这些遗迹上寻觅到这座古城往日的风华。

  “今天我们带大家去领略的淮安古城墙有一种悲剧美。所谓悲剧,就是把美撕裂给人看。”祁宏老师一路讲解,一路感慨。在河下估衣街,同学们看到了由巨石铺就的路面中间有一条深深的车辙印。据网友介绍,这些精美坚固的巨石都是当年由盐商花巨资自江南运来。桥下的护城河一两百年前还是一条可以行船的河流,如今已经成了一条臭水沟,河边荒草丛生。“人们侵占河道,把以后可持续发展的路都堵死了。”科普老师倪老师边讲解边和同学们交流保护古城墙的想法。

  在漕运博物馆参观时,路遇淮安外国语学校的学生讲解员。来自初一(8)班的戈淼、初一(15)班的朱静讲述了漕运的历史,它是一个民族行走在水上的传奇。对照模型,初二(5)班的刘书含讲述了淮安三城一体、作为运河枢纽的辉煌过去,讲述了大跃进时期群众随意挖土取砖,大规模拆除城墙的活动。“七十年代末,在城墙基上建造环城马路,遂将残破的城墙尽行拆毁,雄峙数代的淮安三城城墙,终于不复存在,仅剩巽关向北至校场的一段约500米拆去城砖的一段遗址。”随行网友何老师补充介绍。

  车行翔宇大道,途经古末口时,祁宏老师说:“这里曾是邗沟和淮河的连接处处。唐宋时代在这里筑有北辰堰,以通南北的船只。”现在触目皆是环城公路,只有一块牌坊树立在路边,“所谓沧海桑田,就是这样吧。”初一(12)班的邓茗绮感慨。

  “古城墙是淮安城的名片,见证着名城曾经的繁华。翔宇教育的宗旨是培育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希望同学们能拥有保护文物的意识,并用自己的行动唤起周围人保护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工作任重道远,面对未来,希望大家担负起名城淮安人的责任,让名城名副其实。我们期待通过这样的系列活动让我们共同见证名城淮安人代代相传的名城崛起梦想信心不泯”行程结束前,祁宏老师这样总结道。

  张轶淳、汪喆、孙涵等“名城淮安历史文化研究”小组十位学生成员来自淮安外国语学校初一年级。他们对古城淮安的名人名著、名胜古迹、名俗文化有浓厚的研究兴趣,有出色的写作功底和摄影基础。在今后的半年里,他们将走进名人故居,欣赏名著名篇,搜集名联故事,发掘名人故里的底蕴;探访名胜古迹,欣赏园林建筑,参观官府衙门、拜访寺庙古刹;了解美食文化、研究民俗风情。他们将用眼睛发现名城风景,用心灵感悟名城风情,用文字记录名城底蕴。






















上一篇:淮安外国语学校第八届风筝文化节拉开帷幕
下一篇:淮外初一:家谱溯根源 中华一家亲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