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计划,但不要被它绑住手脚

时间:2010-08-20 21:48 作者:卢志文杏坛絮语 编审:

 

【改造我们的学习》(9)】

 

要计划,但不要被它绑住手脚

 


【慧语箴言】

 

要计划,但不要被它绑住手脚

 
布隆伯格

 

  如果想要成功,你需要有一个构想,一个负担得起的、实用的,并且满足某种需求的构想。然后,就为之而努力。不要过多地操心细节。不要低估你自己的创造力。不要过度地去分析这个新项目的潜力。最重要的是,不要做太多长远的计划。

 

  把银行和风险投资家当成你最大的敌人。他们在借钱之前坚持要看详细的计划,从而使得企业家自己开始怀疑自己的想法。现在这个世界,即使是发展得成熟稳定的企业想要提前6个月做计划都很不容易,而银行和风险投资家非要你做五年计划。最害人的是,他们认为他们的那些“高见”能够帮助一个创业者管理自己的新企业。通常,他们扼杀了那些不同的、特别的,充满潜力的构想。

 

  专家顾问们建议的成功模型要求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但是这种不成熟的预先安排会起反作用;事实上,它往往会分散注意力,到最后什么也做不成。你并不确切地知道你将会提供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你也无法预测事情将会以什么样的顺序发生,你也不清楚谁将会购买它。为什么要劳神费力地盯着水晶球指望看见未来呢?如果你足够灵活,就会在它有意义的时候去做一件事情,而不是提前去做。

 

  但是,不要认为计划和分析对实现成功没有意义。恰恰相反。要利用它们,而不是被它们捆住手脚。事先做出计划,但是要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去工作,在现有的机会里进行选择。不要白费力气去操心那些将来可能出现的无数种情形,其中绝大多数都不会真的出现。

 

  有逻辑并且冷静地考虑你想要做的事情。想清楚整个过程的每一个步骤——所有的什么、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为什么、怎么做。然后,等你完全肯定自己已经冷静下来之后,坐下来把它写出来。有一句老话是这么说的:“写不出来就是不知道。”试着去写。写到第一段你就会突然停住。“为什么我们要的是这个东西?”你会发现自己在问:“我们的资源将从哪里来?”“我们凭什么认为其他人——供应商、客户、潜在的竞争对手——会跟我们合作?”这样继续下去,你会发现你问的这些问题都是最基本的,而在你动笔之前却没有考虑过。

 

  既然你已经发现了你并不是什么都知道,那么就迫使你自己把那些你遗忘的、忽略的、低估的,以及被掩盖的事情都列出来。把它们全都写出来,就像在回答一个疑惑的陌生人提出的问题一样。确定你写出来的东西从头到尾都是有逻辑的、完整的、可行的。

 

  然后,把这张纸撕掉。

 

  没错,把它撕得粉碎。你已经做过分析了。你已经在你的计划中发现了很多漏洞,你已经设想了无数种“如果怎样”的情形。你甚至已经详细计划了前几个步骤。到现在,你已经知道了所有你能够知道的事情,至于其他的,有的事情你还不知道而且永远也不会知道,就顺其自然吧。

 

  于是,我把我的分析写了下来,然后把它撕碎。我在麦迪逊大街租了一个单间的临时办公室。房间面积大约25平方米,可以远眺纽约港。我把30万美元存进银行,开了一个公司基本账户。15年之后,我的公司资产超过了10亿美元。

 

  我能够成为现代传媒企业家中的开拓者,我们进军新闻业的所有成本,源自我和马特·温克勒之间的一次握手。这种非正式、但很精明的决策是大多数公司都很难做到的。如何在战术层面上进行调整,我们以后再去考虑。从战略上看,这是有意义的。这就够了。我们不像其他公司,按照商学院或会计的习惯在开始动手之前对每件事情进行计算和预测,那样只会让自己束手束脚。

 

  当然,你可以算术,比较不同的情形。但是通常,对新的、还没有尝试过的业务进行规划是没有意义的。各种假设给你造成的干扰非常大,你对陌生领域的了解非常有限,因此所有详尽的分析往往都不符合实际情况。我们看到了一种需求。我们就努力去满足它。如果我们试图提出一个详细的业务计划,那它将永远也无法开展。

 

  不用担心,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会走到什么地方——那又怎样呢?哥伦布也不知道他会走到哪里。真理在于:我们正在前进。

 

【作者简介】

 

  迈克尔·布隆伯格 (Michael Bloomberg) 1942年生。犹太裔美国人。大学期间,他靠为人泊车及借贷才完成了学业。毕业后在所罗门公司做股票员,后成为所罗门公司董事,所罗门公司是华尔街投行翘楚。布隆伯格还一手缔造了彭博社——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财经资讯平台。2009年,他突破法律障碍,第三次连任全球金融中心——纽约市市长。

  本文选编于《我是布隆伯格》一书。

 

【志文心得】

 

  计划有两个要素:设定目标,并规划实现目标的路径和程序。它给出方向,并让时、空、人、事走向有序。

 

  计划是面向未来的,因此,本质上是一种预设和推演。

 

  这种预设和推演,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上的——那就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实践经验的丰富积累。

 

  由于人们洞察事物发展规律和积累实践经验有程度上的差别,于是,计划也就有了高下之分:“切实而伟大的计划”和“空洞而糟糕的计划”。实际上更多计划介于两者之间,同时交织着“切实”和“空洞”、“伟大”和“糟糕”,且成分比例并不相等。

 

  真正“切实而伟大的计划”,凤毛麟角。这样的计划,其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力就是成功率。而那些真正“空洞而糟糕的计划”,人们则很容易甄别,被执行的可能性很小,或者在执行的过程中被实践否定。其实,我们真正面对的,大多是那些介于两者之间的计划——那些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计划。

 

  此外,任何计划的实现都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作保证,而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变量。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人们常谓“计划服从变化”,就是这个道理。

 

  戴尔·卡耐基有言:“重要的就是不要看远方的模糊的事,而是要做手边清楚的事。”

 

  计划“有效”,然而“有限”,不必夸大其作用,更不可因之亦步亦趋,甚或固步自封。

 

  无知不可怕,真诚的无知可怕;愚蠢不可怕,尽责的愚蠢可怕;迷路不可怕,执着的迷路可怕。

 

  生活、事业是由“计划”和“变化”构成的。台湾学者曾仕强也说:“人生,就是阶段性调整。”

 

  《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好像从来没有订立过自己的人生规划,但他有一条:做每一件事,都像抓住救命稻草,不抛弃,不放弃。人生的每一次转型,都是历练、蜕变,都饱含伤痛、血泪。最终,他成功了,从“龟儿子”到“一代兵王”。

 

  个人也罢,团队也罢;成也罢,败也罢,“调整”就是了。去掉妄心,丢下躁心,定心应变,活在当下。

 

  过去不可能回头重来,未来也难以精确预测,真正需要我们把握的只有现在。

 

  计划给我们的最大鼓舞其实是一份希望。

 

  希望在前头,路,在脚下。

 

 

本文转自博客:卢志文杏坛絮语

http://luzhiwen.eduol.cn


上一篇:越谦和越接近高尚
下一篇:影响教师的好习惯(1)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