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长宜放眼量

时间:2020-09-18 14:53 作者: 编审:
风物长宜放眼量
 
编者按:“翔宇九O法则”告诉我们:矛盾的90%是误会。学会消除误会,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当然,我们有时无法杜绝矛盾的产生,在不放弃正当权益的前提下,如何化解矛盾,也值得思量。正如想软化一块玻璃,你直接浇上一瓢沸水,其结果是玻璃的瞬间破碎;你把玻璃置于凉水中慢慢加温,可能更容易达成既不损坏玻璃又能使其适度软化的目的。慢一慢,松一松,退一退,变一变,或许就会际遇“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化“纷争”】
 
让争吵成为艺术
袁晓东
  学生之间偶尔会发生一些摩擦。
  大多数情况下,我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因为,许多问题确实是可以自生自灭的。
  但也有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
  冲突一旦升级,班主任就要出面做工作了。
  怎么办呢?
  轻描淡写、笼而统之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不行的,因为问题只是被隐藏,并没有得到解决。
  一上来就空洞地说教也是不行的,什么“以和为贵”啊,什么“退一步海阔天空”啊,学生早就听腻了,效果不见得好。
  当然,还有更愚蠢的做法:听信一面之词,然后大发雷霆,结果弄得自己也晕头转向。
  我的办法是:把当事人请来,面对面坐下,认认真真地组织一次“争吵”。
  “争吵”么,我们是有一些原则的:一、这不是吵架,不得进行人身攻击;二、这不是辩论,不要玩弄语言技巧。
  究竟干什么呢?
  大大方方地、痛痛快快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意见、想法、委屈、苦衷、不满、不解……都可以一股脑儿地道来(只须注意一点:用事实说话);对方可以反驳,可以纠正细节,可以为自己辩护,关键是要有理有据。
  于是,“舌战”开始,重点是数落对方的不是。(“用事实说话”、“有理有据”,每个人都是在口头上完成议论文啊!)
  我只是听,笑吟吟地听,很少说话,甚至有时候还煽一点风,点一些火。
  我知道:这是“排毒”阶段,越彻底越好。
  成功“排毒”,我以为这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因为问题得到了充分的暴露。这时,双方都会觉得轻松许多。
  当然并不就此结束,在此基础上,我就势引导:“你们觉得自己有没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妥?有没有对不住对方的地方?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实事求是,不必勉强自己,更不要撒谎。”
  经过一番争吵过后,一般他们都能发现好多先前未曾关注的细节、参透许多想不明白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反思,应该说是水到渠成的。
  这是“保养”阶段,由“暴风骤雨”一变而为“和风细雨”。
  我的职责只在适当插话,引导话题的方向,不时补充一些个人意见。不是管理者,不像调解员,俨然是一个访谈类节目的主持人:耐心倾听、因势利导、偶尔插话、绝不说教,——就这样,我化解了许多来势汹汹的“冤家们”。
  真的挺有意思:“争吵”一样可以让人心平气和。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外乎三种情况:
  一、误会(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讲清楚了就好了,不能藏着掖着,不能拖着忍着,藏得越深,拖得越久,误会会越深,甚而会成为终身的遗憾。有一点需要提及:人与人之间的好多误会是习惯上的误会,因此,互相提醒,越发显得重要。
  二、的确是有一方存在过错而遭致另一方的不满,但问题是很可能过错方自己并未觉察。这更需要交流、沟通,必要时可以借助外援(如老师)分清是非。
  三、有些分歧客观存在(如思想认识上、审美情趣上、性格气质上),但并不影响两人的共处,这时候实在没有必要“死拧”,不妨“搁置争议”,各自保留意见和想法,“求大同,存小异”。但是,前提必须仍然是充分地接触、沟通,坦诚地交换意见,“老死不相往来”,自然是一条道走到黑,没戏。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矛盾”啊,但是,请别忘了:“矛盾”“矛盾”,不以“矛”,何以言“盾”?因此,“矛盾”的由暴露而化解必须至少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一)矛、盾必须同时在场。
  (二)它们发生正面交锋。
  (三)矛、盾而外有第三者的理性运作。
  “争吵”成为艺术,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正确的方向来自于妥协
任正非
  坚持正确的方向,与妥协并不矛盾,相反妥协是对坚定不移方向的坚持。
 当然,方向是不可以妥协的,原则也是不可妥协的。但是,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一切都可以妥协,只要它有利于目标的实现,为什么不能妥协一下?当目标方向清楚了,如果此路不通,我们妥协一下,绕个弯,总比原地踏步要好,干嘛要一头撞到南墙上?
 在一些人的眼中,妥协似乎是软弱和不坚定的表现,似乎只有毫不妥协,方能显示出英雄本色。但是,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认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
 “妥协”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丛林智慧,凡是人性丛林里的智者,都懂得恰当时机接受别人妥协,或向别人提出妥协,毕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
  “妥协”是双方或多方在某种条件下达成的共识,在解决问题上,它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在没有更好的方法出现之前,它却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它有不少的好处。
  妥协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一味地让步。明智的妥协是一种适当的交换。为了达到主要的目标,可以在次要的目标上做适当的让步。这种妥协并不是完全放弃原则,而是以退为进,通过适当的交换来确保目标的实现。相反,不明智的妥协,就是缺乏适当的权衡,或是坚持了次要目标而放弃了主要目标,或是妥协的代价过高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明智的妥协是一种让步的艺术,妥协也是一种美德,而掌握这种高超的艺术,是管理者的必备素质。
  只有妥协,才能实现“双赢”和“多赢”,否则必然两败俱伤。因为妥协能够消除冲突,拒绝妥协,必然是对抗的前奏。
  我们的各级干部真正领悟了妥协的艺术,学会了宽容,保持开放的心态,就会真正达到灰度的境界,就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扎实。(作者系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我悟“阐释”】
 
在交流中走进学生的心灵
宝应实验初中 圣春平
   学生在长大,从初一时的懵懂幼童到初三时的蓬勃少年,他们的情感和思想日益丰富,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常常会迸发出许多智慧的火花,萌发出许多在我们看来是幼稚的不一定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想法,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努力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了解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让他们从情感上接受我们,以达到我们进行德育工作的目的。
  在我们每堂课前的师生呼礼时,学生常常是神情冷漠。一天,我上课前走到讲台正中,立正站好,先向学生标准地鞠一躬,再喊上课,学生自觉地起立、鞠躬,而后端正地坐好,我随即问学生:“刚才老师先向大家问好、鞠躬,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顿生感悟:要想人敬我,我必先敬人。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激情满怀的口号,于师生的真情交流中,学生自觉地明白了道理。这不能不说是德育融化在交流的细节中产生的精彩!
  在《学生自主学习记载簿》上的心灵港湾里我常常和我的孩子们做着愉快的交流:
  一个孩子给我写了这样一段话“老师,你为什么要求我们上课举手发言呢?其实我们一直在认真听讲啊,又何必拘泥于这样的形式?”这难道真是个形式吗?我没有轻易放过这个细节,把这个问题交给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平时一直积极发言的杨惠同学做了这样一番解说:“举手不一定就是要让老师叫到我发言,是表明我在时刻准备着回答老师的问题,是我上课的一种状态。”好一个“时刻准备着”,这让全班的同学幡然醒悟,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老师,这次考试我没能考好,觉得很对不起你!”
  “老师,你要我们中午养成午休的习惯,可是我们在学校吃午饭的走读生该怎么办?请给我支个招。”
  “昨天的物理课上我边上的同学又不停地讲话了,影响了上课,影响了班级形象。”
  “整理自行车的同学总是把我的车子和男生的车子放在一起,还说一些很难听的话!”
……
  我和初二所有的班主任一样,每天都在以这样的形式和孩子们做着倾心的交流,然后抽出一定的时间去讨论解决在这些我平时用眼睛看不到的现象或者问题,这成了我们每天的必修课。我欣喜于我和孩子们有着这样一个通畅的交流渠道,欣喜于我能在每天的交流中发现许许多多可贵的教育细节。
  当然,我们的交流不会满足于这样一种形式,课堂上的思想碰撞,师生课间的聊天,还有学生座谈会、班会课、家访等诸多可采用的形式,只要我们用心去贴近学生的心灵,他们就能把自己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展示给我们。
 
【班级论坛】
 
于伟平(老师)
  同学之间交往时,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小摩擦、小碰撞,俗话说得好:时间长了,哪有勺子不碰锅沿的。那么面对这些矛盾,如何正确处理呢?我给同学们提几点解决方法:
  一、对于当事人而言
  我想,如果同学间发生了矛盾,首先要冷静下来,想一想矛盾发生的前因后果,看一看这里边有没有误会,可以找其他同学了解一下,或直接找这位同学平心静气地谈谈,也许两个人的疙瘩一下就解开了,那时你会发现化解矛盾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具体而言:
  (一)学会心理换位
  中学生在人际交流上具有这样一种心理特征:他们一方面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但同时又很少主动地去理解别人,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只是想我受了什么委屈,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在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双方都要学会心理换位,设身处地进行体验和思考,这样有助于理解对方,减少误会。这样,我们就会认识自身欠缺,主动与他人协作,在更高层次上恢复心理平衡。
  (二)用理智战胜情感的冲动
  “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在你和你的同学发生了争执时,不要一时昏了头脑,不吵个脸红脖子粗决不罢休,或许在你退一步之后,这场争吵便停止了。不要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让一步就是畏惧,是退缩,是没有本事的表现。相反,就在你忍让的那一时刻起,你周围的人会对你的行为发出无声的赞叹:你是一个不拘小节、心胸开阔的人。矛盾发展到僵持的时候,应当通过正确的途径,寻求老师、家长、学校的帮助。通过帮助,使得矛盾双方从危机的边缘走向合作的、伙伴的境地,这正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退一步,海阔天高”。
  (三)心平气和地与其交谈
  矛盾发展到一触即发的时候,矛盾的双方要保持克制,要千方百计来挽救僵局。克制是一种自我控制和调控的心理行为,是只有像人类这样的高级动物才拥有的品质。遏制矛盾进一步深化的处理办法就是静下心来与其交谈,可能在你先心平气和之后对方也不好意思再争吵下去,也会化“敌”为友,或许在这其中你和对方还会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呢!
  当发生矛盾时,矛盾的双方要保持冷静。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就是这个道理,冷静是处理矛盾的最佳方式。冷静会使人们变得理智,冷静会化解一切矛盾的烟云,从而使人们成功度过矛盾的危机,从矛盾之中解脱出来。
  二、对于旁观者或者知情人而言
  对于旁观者和知情人,我们应尽量去对双方进行劝说、阻止,化解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在劝说基础上,再通过有效的途径,及时地把事情告诉班主任、老师或者领导,这样有利于事情早点得到妥善的处理与解决,而不能隐瞒事实,甚至包庇某方,使事情变得激化,可能酿成严重的后果。
  同学们,解决矛盾的方法还有许多,这需要你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摸索和实践。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有当我们一个个地去解决它的时候,我们的素质也将一步步地提高;当我们的素质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将进入到一个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同时,愿我们珍惜彼此之间的友谊,别让“哥儿们义气”害了自己,只有同学间做到正确相处,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只要我们遇事多从自身找原因,就会少一些抱怨;而当我们付出时,我们的心里就永远不会失去平衡。我们就会永远快乐地生活在集体里。
  最后,我想送同学们几句话,和同学们一起共勉:学会宽容,学会豁达;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弯曲;学会道歉。在恨的地方,播种爱;在伤害的地方,播种宽恕;在怀疑的地方,播种信念;在黑暗的地方,播种光明。
 
张启鹏(学生)
  有一种美,令人回味,令人追求,这是一种吸引目光的美,它——光彩夺目;有一种美,飘逸在白云上,深埋在古堡下,这是一种吸引灵魂的美,它——深藏不露;有一种美,给生命带来激情,为生活增添温馨,这是一种和谐之美。怎样才能构建同学之间的和谐之美呢?我认为要做到:用爱心去播种,要急同学所急,帮同学所难;用真诚去催发,口是心非是不能交到好朋友的;用热情去浇灌,不要总是消极地去等待别人来关心自己,而是要主动地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沟通;用谅解去护理,要学会换位思考,相互谅解,相互支持。
 
陶佩(学生)
  我觉得,如果同学间发生了矛盾,首先要冷静下来,想一想矛盾发生的原因,可以找其他同学了解一下情况,或直接找这位同学平心静气地谈谈,如果存在误会,就握手言和。如果没有误会,一下子很难化解,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度和谦让。要知道,一个人的大度和谦让,是这个人素质高的表现,不会让人小看,反而让人敬仰。
  当然,静下心来分析矛盾产生的过程是不可少的,只有搞清了错误在谁,才能有针对性的化解。如果错在自己,要敢于承认,勇于道歉,征得对方的谅解。如果错在对方,也没必要非要扭着劲等对方来道歉,你应该大度一点。你想想看,同学之间与其每天这样别别扭扭地在一起学习生活,倒不如化解矛盾,每天开心快乐地相处,两相对比,谁对谁错又算得了什么呢!如果错在双方,你更要主动一点,向对方主动检讨自己的错误,表达出与对方重归于好的愿望与决心,相信精诚所至,对方也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
  其实,有时双方早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只是都碍着面子,谁也不愿意第一个道歉罢了。这时谁要抢先大度了一把,是不是会很让对方佩服你呢?
 
张欢(学生)
  记得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与伙伴发生矛盾后,总会有一个小伙伴以第三者的身份出现进行调和。第三者非常公平,比如说王小红和李小飞发生矛盾了,调和者会让李小飞先叫王,然后王小红再叫李,接着王小红叫小飞,李小飞再喊小红,然后一起喊出对方的名字。呵呵,写出来感觉挺乱的,但叫起来当时感觉挺简单的,而且那方法也挺奏效的,既化解了矛盾,感觉也没失面子,当时特喜欢那种调和的方式。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好朋友去沙漠中旅行,其中一个人做了一件对不起朋友的人,他的朋友把这件事记在了沙子上。然后他们继续前行,那个人又救了他朋友一命,然后他的朋友把这件事记在了石头上。他很好奇,就问他的朋友:为什么一件事记在了沙子上,而一件事记在了石头上呢?他的朋友说,朋友做了对不起我的事,我记在沙子上,让他在我的心里随风而消失。而朋友救了我一命,我要把他记在石头上,就像永远铭记在我心中一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宽宏大量地对待朋友之间的矛盾,不能把矛盾永远放在心里,那样的话,就不利于朋友的和谐相处。别人帮助过自己的地方才应该永远铭记在心间。
  历史上有名的“将相和”,为我们化解矛盾做了很好的典范。如果我们能做到像蔺相如和廉颇那样,就不会有化解不了的矛盾了。
 
杨仁昌(学生)
  如何正确处理同学们之间的矛盾呢?我有几点建议:
 1、着重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细小矛盾,不要让矛盾堆积,更不要让矛盾激化。
 2、当发生矛盾时,矛盾的双方要保持冷静。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冷静是处理矛盾的最佳方式。冷静会使人们变得理智,会化解一切矛盾的烟云,从而使人们成功度过矛盾的危机,从矛盾之中解脱出来。
 3、矛盾发展到僵持阶段时,不妨通过正确的途径,寻求老师、家长、学校或者有关团体、单位、社区的帮助。通过帮助,使得矛盾的双方从“抵触”转向“言和”。
 4、矛盾发展到一触即发的时候,矛盾的双方要保持克制,想尽办法来挽救僵局。克制是一种自我调控的心理行为,只有人类才具备的一种高贵品质。
 
【心海拾贝】
 
宝应中学09级11班 吴磬
  “妥协是一种艺术”,在一些人的眼中,妥协似乎是软弱和不坚定的表现,似乎只有毫不妥协,方能显示英雄本色。这种方式实际上是认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智者是在恰当时机接受别人的妥协,或向别人提出妥协,毕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明智的妥协是一种让步的艺术,而掌握这种高超的技术,是现代人成功生活的必备素质。因此,善于妥协就会赢得别人更多的尊重,成为生活中的智者和强者。社会就像一张网,错综复杂,在与人的交往中,难免与别人有误会或摩擦,我们是选择锱铢必较、睚眦必报;还是选择礼让三分、笑泯恩仇呢?善待恩怨,学会尊重你不喜欢的人,我们会发现不仅少了一份怨恨,多了一份快乐,甚至还会赢得更多的尊重,收获更多的友谊。
 
宝应实验初中 王举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商贩为养家糊口在某集贸市场摆了一个摊位,由于老少不欺,生意特别好,这引起了其他摊贩的嫉妒,一些人常有意无意地把垃圾扫到他的店门口。这个商贩本着和气生财的道理不与计较,反而把垃圾都清到自己的角落。旁边卖菜的一个小贩观察了好几天,忍不住问道:“这些人都把垃圾扫到你这边,为什么你都不生气呢?”商贩微笑着回答:“过年的时候人们都会把垃圾往家里扫,垃圾越多就代表会赚更多的钱。现在每天都有人送钱到我的摊位上,我怎么舍得拒绝呢?你看我生意不是越来越好吗?”从此以后那些垃圾就不再出现了。
  看完这个故事,你是否深深地被这个商贩的心态所折服?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交往的范围越来越广,一个单位、一个系统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律,比如,实绩的比较、嫉妒的产生,一句话的误会、人为的设置障碍,甚至还会出现侮辱人格等不当行为,当这些因素产生以后,我们的情绪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有时我们的部分心思和精力会被这些无聊的东西所牵制,以至于影响工作、生活和我们的生命质量,对于我们所从事的这个神圣事业是极为不利的,这确实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淮安外国语学校 林以广
  从教十多年来,有一个问题,我问过别人,别人也问过我:在施教过程中,孩子到底能不能“打”呢?随着教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做教师的首先要有“德”,得把学生当人。一个教师的威信绝不是“打”出来的。“打”或许是一种方法,但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你可以为孩子打去邪气,打去傲气,打出志气,打出勇气。但是如果你把孩子当出气筒,那你只能打出晦气。这是一着险招,没有大匠运斧之功,不用最好!
  “教育”的“教”字中那个“攵”本来就是“手拿棍棒”的样子,但我觉得“戒尺”这个名字起得更好,“戒”,警戒,惩戒;“尺”,尺度,标尺,标准。这些正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嘛。不过,我们做老师的心中更当有一把戒尺——不能没有“戒”;不能没有“尺”。
 
 


上一篇:爱,心灵的解码器
下一篇:在挫折中成长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