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坛视点|八面来风

时间:2006-03-08 00:00 作者:翔宇编辑部 编审:

 

【图片新闻】
  2月22日,知名童话作家郑渊洁应邀到淮安总校淮安外国语学校和淮安曙光双语学校做报告并签名售书。(建国 耀中)

【校园新闻】

“严细实恒”抓管理 “刚柔并济”塑学风
翔宇两校召开班主任研修培训活动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窗口,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班主任队伍,是一所学校拥有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重要保证,也是一所学校塑造良好学风的首要条件。为铸造一支教育思想端正、工作责任心强、以身作则、作风正派、有一定教育教学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的班主任队伍,宝应实验初中于去年12月份成立了首届班主任研修班,并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研讨培训活动,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月27日晚,宝应实验初中新学期第一次班主任研修班培训活动在学校实验楼阶梯教室举行。53位现任班主任和53位副班主任(见习班主任)参加了培训活动。学校教务处副主任、初三年级部主任王贵彬老师首先作了《念“四字真经”,抓常规管理》的讲座。“什么是学风、纠正班风建设过程中的几种错误判断、学风建设的基本策略、学风建设中的辨证思维”,学校教务处副主任、初二年级部主任戚成林老师,在研讨活动中结合自身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就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向与会的老师作了具体的阐述。学校优秀班主任代表陈善忠老师以《浅谈后进生的转化对策》为题,从“尊重后进生的人格、对后进生要充满爱心、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耐心期待后进生的转化”等五个方面,介绍了自己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上取得的成绩。
  培训活动由学校德育处主任戴军老师主持。他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要求研修班全体学员认真消化吸收所学知识,以强烈的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去做好班主任工作,成为学生可信赖的朋友,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塑造优良学风作出贡献。学校党支部书记、副校长颜景榴全程参与了培训活动。
  强化管理,典型引路,措施落实。进一步提高常规管理水平,促进班主任工作再上新台阶,2月26日晚,宝应实验小学新学期第一次班主任研修培训活动召开。卢谦副校长首先对“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作了说明。优秀班主任代表蔡祥梅、潘贻权、许静书三位老师分别代表低、中、高三个级段先后作精彩发言。蔡祥梅老师认为班主任工作虽忙碌但很幸福,虽疲惫但很充实,潘贻权老师阐述了班主任工作要在“严、细、实、做好表率”上下功夫;许静书老师的发言解读出班主任工作要时刻关爱着学生,对待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宽容、真诚。当日研修会上,陈士才校长对全体班主任细致、艰辛的工作和默默奉献的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提出了希望和要求:要切实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注重研究特殊学生;要加强家校联系,善于向家长宣传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方式;要严格学生管理,抓细抓严,明确抓质量就是抓管理;要善于开展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石书贵 王楹著)

了解苦难  品味幸福
——记一堂特殊的班会课
  一双双浑浊却又充满渴望的眼睛,一张张尽是污渍却又不乏纯真的脸庞,一件件破烂而尽可能整洁的衣服,这是怎样的情景啊?当这一副副照片打在教室的投影幕上时,同学们轻松的神情瞬间变得凝重起来。
  “那双可爱的水汪汪的大眼睛清晰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在这双渴望的眼睛里我读懂了一切。”“曾想做永远也长不大的彼得?潘,但我现在却无限渴望知识与赶快成长,走进贫困、走进渴望、走进那遥远偏僻的山村……”“曾几何时,我还眼红过大城市孩子的优越生活,但看完这些照片,我才知道幸福只是相对的。相对于布拖县的孩子们,我们这难道不是幸福吗?”同学们的热烈讨论融化了窗外的积雪,大家纷纷在爱心簿上留言,这份爱的种子似乎已经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这是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金海波同学2月11日在宝应实验初中二(9)班上的一堂特殊的班会课。金海波同学在去年暑假参加南京五所高校赴四川凉州布拖县的“川西行”实践活动,生活在城市中的大学生们被他们所看到的一切震撼了,当天金海波同学把这份震撼带到了宝应实中的课堂。
  据悉,本次活动由江苏爱德基金会组织,通过开展此类活动,旨在唤起当代青年更多地了解和关注中国西部,以高度的责任感支持和投身到贫困地区的建设和发展中。在之前的2月10日晚间,金海波同学还为宝应中学高一年级部分同学作了同题报告。(华兵 朱峰)

科学拼搏 再建新功
宝应实验初中初三年级部召开质量分析暨目标制订大会
  2月11日下午,翔宇宝应实验初中初三年级部召开“初三期末质量分析会暨目标制订大会”。在期末考试质量分析和班主任工作经验介绍后,陈万清副校长从德育工作、教学质量、过程管理等几个方面对初三年级部上学期工作作全面回顾和总结,并对本学期重点工作之一——狠抓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进行了部署。会上,沈寿鸿校长充分肯定初三年级的工作,对初三师生在上学期期末会考中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热烈祝贺。展望新学期,沈校长鼓励老师们要继续发扬吃苦耐劳、科学拼搏的精神,勇于超越,再建新功;年级部要继续实行精细化管理,再造辉煌。会议还与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签定了《德育工作和安全管理责任书》。当日会议由年级部主任王贵彬主持。(陈美彬)

  城区初三数学教学研讨会在宝应实验初中举行
  2月21日上午,宝应县城区片初三数学教学研讨会在翔宇宝应实验初中举行。县教研室教研员周斌老师和来自城区七所初中的学科骨干教师20多人参加了活动。与会老师首先观摩了由宝应实验初中赵永苓老师执教的一节题为《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展示课。赵永苓老师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着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敢于创新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课改精神。在讨论交流阶段,宝应实验初中数学教研员、县初中数学学科教学指导小组成员成晓明老师,代表县学科教学指导小组对上学期末的试卷作点评分析,并对中考复习策略提出了方法指导。会上,与会各校数学学科带头人也就本学期的教学、复习思路进行了交流。 (石书贵)

为青春导航 还心灵一片晴空
  2006年1月下旬,宝应中学住校生工作处主任张国兵老师取得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成为江苏省内中等学校中为数不多的一名专业心理工作者。
  “心理咨询师”到底做些什么?张国兵主任介绍说,在求助者(接受心理咨询师服务的大众)协助下,心理咨询师可以完成三项工作: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具体地说,可以帮助求助者探查应激源(心理问题原因),制定实施咨询方案,实施个体(群体)心理测量工作,依据此数据实施治疗工作。
  现实生活中,由于中学生年纪轻、阅历浅,时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虑和困惑,诸如: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怎么办?学习成绩不理想时怎么办?怎样才能克服考试中的紧张和失常?如何对待父母的高期望和对家庭方面的不满意?怎样树立自信心?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如何处理与异性同学之间的关系等等。为了帮助同学们消除这些疑虑和困惑,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早在2003年就在校内成立了由专业教师组成的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小组,正常开展心理疏导工作。从新学期开始,宝应实验初中等学校也相继加入,他们开通了学校心理、生理咨询热线,设立了“知心”信箱和“心语”室。同学们可以通过书信、打电话或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倾吐内心烦恼,及时获得老师的指导与帮助。 (向宇 戴军)

【翔宇短波】
    日前,淮安外国语学校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表彰为“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先进单位”。荣获此殊荣全国同类型单位计65家,江苏省计6家,淮安市唯一。
  在江苏省第五届高中生作文大赛中,宝应中学朱浩等13位同学获省级表彰,另有史爱山等10位老师荣获指导奖。
  1月17日,集团江苏地区教育科研部召开工作会议,江苏五校教育科研负责人与会,教育科研部部长许全生主持当日会议。
  1月下旬,宝应实验小学副校长卢谦荣获“江苏省小学语文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1月下旬,代表扬州参加省赛的宝应实验小学蒋雷平老师,在省第二届多媒体音乐教学课件展评暨说课比赛荣获小学组二等奖。
  1月下旬,宝应实验小学被授予江苏省第五批“绿色学校”。
  2月初,淮安外国语学校被授予中国青少年读写大赛全国优秀组织奖。
    2月9日,宝应实验初中荣获扬州市“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集体”称号。
  2月15日,泰州市海陵区教育考察团一行17人,在区人大常委会领导冷光裕率领下访问翔宇。
  2月21日下午,以楚州区老区开发促进会副会长刘干荣为领队的楚州区老干部考察团,参观宝应中学。
  2月22日下午,宝应中学青年教师“教学随笔”征文比赛落幕,蔡琪茹等13位青年教师,从教科室主任顾毓宏和校长助理宗兆宏手中接过了红艳艳的获奖证书。
  2月23日晚,宝应实验初中初一年级部住宿生工作会议在学校实验楼阶梯教室召开。会上初一年级部主任圣春平作题为《培养习惯,完善自我》的讲话。
2月24日,淮安外国语学校喜获由中国科学院《现代物理知识》工作站和江苏省师训会科教委员会颁发的“中国21世纪青少年科学普及实践教育实验学校”的称号。
  2月27日下午,由教科室组织的翔宇文化建设论坛在宝应中学成功举办。
  (向宇整理)

【杏坛视点】


“德知”“德识”“德行”“德性” 断想
■ 卢志文

  提起德育,人们多进行横向分块,很少进行纵向分层,即对一个人德性的养成没有在程度上细分,整体表现出对德育过程的盲目和无知。对一个人品德层次的形容,教育专家和村妇所用的词汇是一样的:这个人品德“高”或者“好”,那个人品德“低”或者“差”,没有中间层次,非常笼统和模糊。
  我以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由低到高可以分成四层:“德知”、“德识”、“德行”和“德性”。
“德知”,是“认知”层面的德育,传播和接受的是“关于道德的知识”,学生可以在考试中运用这些知识回答各种道德问题,获得高分,但他们未必对这些“道德知识”产生内在认同,更不意味着他们会按照“道德知识”去规范自己的言行。
  “德识”,是“认识”层面的德育, “道德知识”必须经过人的“内化”和“认同”,特别是“情感性认同”,才有意义,才可能会产生合乎这种知识的道德行为。“德知”到“德识”,需要人的情感的参与,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德行”,是“自觉再实践”层面的德育,“道德知识”经过个体的“内化”和“认同”后,形成“道德行为”。这种行为既可能是一种“内源性的”、“自觉的”行为,也可能是“外源性的”、“带强迫性的”行为。做出这个行为,可能有个体自身的“内在强迫性”,用自己的“德识”指导自己的“德行”,是自身“灵魂搏斗”的结果,也可能有来自组织、社会的“外在强迫性”,慑于外界“规范”,“人前”和“人后”可能会有差别,但这个过程一定是个体自主的行为。
  “德性”,是“第二本能”层面的德育,既没有“外在强迫性”,也没有“内在强迫性”,一切皆“发乎心”“形乎外”,这是最高层面的“素质”,“人前”“人后”没有差别,和生命融为一体,不会因为时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学校德育的问题,大多都可以从这个视角找到症结:如重“德知”,轻“德识”;有“德行”,无“德性”;用“德知”代替“德识”,用“德行”代替“德性”;以教“德知”的方法养“德性”,跳过“德识”抓“德行”等等。
  德育不是一本“教材”、一门“学科”、一篇“讲话”,德育是“活动的”。前者最多只能解决“德知”问题,后者才能上升为“德识”、“德行”和“德性”。
  受教育者不能没有“德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但“德知”只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德识”才有意义。“德知”是客观性的,“德识”才是个人化的,“德知”是行为的参照,“德识”才是行为的依据。 “德知” 是可教的,而“德识”的形成则依赖于受教育者的内化和体验,体验是亲历的,不可以替代的。只有通过体验,个人才能建立起与世界的意义,才能正确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关系,才能产生“德行”,最终养成“德性”。
  “德行”意味着做有道德的事,不意味着说有道德的话。道德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道德就是行为,行为就是生活。德育是“正在进行时”,不是上场前的“准备活动”。道德也不是储存在那里等着将来使用的东西。培养有“德性”的人,就是让他去过一种有“德行”的生活。准备社会生活的唯一途径是进行社会生活。“德行”是“德识”的外化形式,“德性”是“德行”的积累。
“德知”是可教的,“德识”、“德行”、“德性”都不是教出来的,需要体验,需要领悟,需要反思,需要自主构建。我们不能总是把学生当作一个“有欠缺”的个体存在,一个被加工和塑造的对象,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不能忽视受教育者的存在多样性、内在自主性和发展多元性。
  德育是关系性的,是对话式的和交往式的,不是灌输式的和传授式的。“心灵碰撞心灵”,“人格塑造人格”,教师和学生都要以整体的人格和整个的心灵投入其中,并在其中感受到彼此的道德冲突和道德进步,学生不是“参加”德育,而是“参与”活动,不是“接受”德知,而是“养成”德性。教师不是“道德权威” 而是“引导权威”,教师不是“道德审判者”而是“德育活动的策划组织者”。
“学生被动参加”、“教师包办代替”、“目标预设强加”、“方法机械生硬”,这样的德育活动,仍然可能是“德知”的,而不是“德性”的。


从小培养想象力遵循十大准则
■ 成宇文
    丰富的想象力对孩子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美国优秀教师、美国教育新闻网专栏作家艾伦·汉斯克维兹认为,培养想象力应遵循十大准则。
    第一准则:不只有美术和音乐才能开发想象力。艾伦认为,启发和引导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积极主动地思考像谁发明了钱包和为什么发明车轮等实际问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当然,最好是给孩子一个明确可以解决的问题,慢慢加以启发和鼓励。
    第二准则:改变固有思路。想象力最大的敌人是接受现实,一成不变。为开导学生,美国教师采用了几种非常简单训练方法,帮助学生动脑筋。比如,启发学生寻找去某个商店的新路线,用双手写字等。这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迫使学生开动思维。
    第三准则:从小事入手,脚踏实地。艾伦认为,学生不应为重新设计一种新餐刀而大伤脑筋,也不要为重新发明轮子而想入非非。要点点滴滴滴从小事入手,脚踏实地。引导他们从木制刀具想到双面刀具的转变,然后联想到为增加多用性而大胆创新。
    第四准则:多接触新事物。注意观察是开发智力和想象力的最佳途径。一个没有接触到新鲜事物的人免不了因循守旧,缺乏独特的思维和见解。让想象力在幼小的心田里驰骋,必须有广博的知识作基础;积累的经验越多,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越广。
    第五准则:别对孩子最初的想象力品头论足。动不动就告诉孩子什么是好主意什么是坏主意,不是一种积极培养他们独立思维的好方式。青少年的好主意并不能仅以常人眼光来看待,家长要懂得好事多磨的道理,给孩子们时间,他们的想象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不然有伤他们的自尊。
    第六准则:对孩子的作品多提问题。我们经常看到家里的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作品。但除了夸奖外,很少有人对这些作品提出疑问,但提问可以激发想象力,给他们的想象发出必要的挑战。比如,问孩子为什么要那样画树,也许就会暴露出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观察过树。他们以后就会画出有细小枝条的树。
    第七准则:玩新玩具不如创造新玩法。创造新事物固然重要,但有时创造一些已存在的东西,也可以刺激他们的想象力。很多时候,孩子玩玩具盒比玩玩具更起劲。他们在玩盒子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如果大人用新玩具转移他的注意力,结果就是孩子接连不断地要新玩具,而不是创造新的玩法。
    第八准则:不要吹捧孩子的进步。避免对孩子的想象夸大其词,把小小的改进说成天才的变革。在鼓励青少年时,最重要的是鼓励他们的进步,而不是对他们吹捧。如果在课堂上老师过于夸奖某一个学生的进取,满足一两个学生的虚荣心,一定会不自然地伤害其他学生的自尊,无助于孩子们之间的合作。
    第九准则:始终保持开放的思想。要经常积极主动地寻找鼓励更多更有价值创造的途径。在一个靠固定答案获取高分的时代,保持思想的开放性是异常困难的。知识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而想象力使得知识不断增长。
    第十准则: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鼓励孩子们对创造过程的理解,不片面强调最后作品的重要性。一个成熟的作品,只是学生们某一次的探索。在沾沾自喜之时,要考虑能否每次都如意。    (本文转自《环球时报》)


【八面来风】

   新华社消息: 实施预防教育,帮助孩子培养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预防“网络中毒”。韩国信息通信部近期提出了个人预防和治疗“网络中毒”的一些建议:一、不漫无目的上网浏览,给自己定好上网时间并明确上网目的;二、尽量在公共场所上网,这样能预防在隐秘空间上网所容易造成的虚拟空间“中毒”症;三、删掉电脑中的游戏,把电脑用作工作和学习的工具;四、做有规律的运动,不要在电脑前吃饭;五、即使去网吧也要同朋友一起去;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事情来做,以消除少上网所带来的空虚感。面对孩子的“网络中毒症”应采取什么措施呢?韩国延世大学一位教授提出了解决孩子“网络中毒”的三步走办法:第一阶段,确认孩子什么时候上网和上网都做些什么。第二阶段,要向孩子介绍跟电脑同样有意思的其他事物。如果孩子已经完全痴迷于网络,家长根本无法同其交流时,就只能进入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家长要尝试狠下心来,要一看到孩子就问:“你怎么不上网啊?你怎么不玩游戏啊?”,“玩了这么长时间,怎么等级才30还没到50啊?”。一般来说,孩子都有逆反心理,即使是自己所沉迷的东西,只要别人强迫,也会失去兴趣。当然,这个方法是万不得已才能去试。

《北京晨报》消息: 日前出台的北京市教委德育处2006年工作要点透露,从今年起,北京市将有计划地为每所中小学、职业学校培训一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另外,今后两年内,全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都将建起心理咨询室。市教委德育处负责人表示,今年将结合最近出台的中小学校办学新标准,制定《学校心理咨询室基本要求》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指导区县和学校积极推进学生心理咨询室建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中小学、职业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任务,今年将重点加强中学、职业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

《解放日报》消息:  “请不要将责任强加于我,我承受不起”、“我渴望孤独、寂寞”……上海市70万中学生参加的一场作文竞赛中,冒出不少“惊人”之语,引发各方人士对当代中学生人格构建的关注。此次作文竞赛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等主办,题目是五大“关键词”——感恩、渴望、宽容、责任和真诚。这五个“关键词”是构成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让评委们失望的是,有关“责任”的作文选写者很少。对于“宽容”,不少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提出“我们不仅要宽容别人,更要宽容自己”,就是宽容自己成绩不理想、宽容自己犯错误等。有个学生写自己一次参加比赛后,发现母亲没有在门口等候,便气呼呼地想发作。母亲向他道了歉,还烧了许多他爱吃的菜,他才“宽容”了母亲。“渴望”是个热门题目,许多学生的苦恼集中在学习成绩、代沟误会等方面,渴望之后只剩迷惘。在写“真诚”时,不少学生也感到迷惑:“说谎,在孩子是种罪恶;在成人,则叫做应付”……

 


上一篇:翔宇两校召开班主任研修培训活动(43期)
下一篇:监利中学“常怀感恩,孝行天下”专题德育工作有声有色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