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淡墨痕(110期)

时间:2020-09-18 15:20 作者: 编审:
花开淡墨痕

  “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在感叹时光的一去不复返时,可以通过读书,欣赏已然不再的风景,前往不曾涉足的世界;可以通过读书,丰盈自己的内心,改变生命的宽度和境界。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情到深处】
 
万般情感缘于“孝”——读《祭十二郎文》
监利中学 周志勇
  读《出师表》而不落泪者,视为不忠;读《陈情表》而不流泪者,视为不孝;读韩愈《祭十二郎文》而不哀痛者,其人必不友。《祭十二郎文》历来有“祭文中千年绝调”之美誉。十二郎的死,使作者悲痛欲绝。身世的不幸、家族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与侄子在一起的种种情景以及自己的衰病,子孙的幼小,这一切一齐涌上心头,汇成一股情感的激流,使作者悲感万端,情不能已。这里面有怀念,有感激,有悔恨,有哀伤,有内疚,有期望。字字关情,句句含泪。这诸多情感的症结皆由一字引发,即“孝”。
  从韩愈追叙家事与身世中,我们明显地意识到韩氏一脉人丁不旺。韩氏家族的命运完全寄托在了韩愈和十二郎这“两世一身”之上。让人在悲其不幸时,更能从家族延续的角度理解作者凄楚的情感以及肩负的万钧重担。
  韩愈求取功名,就其表象而言,是为了“求斗升之禄”。在希冀题名金榜,报效“大家”之志的背后,隐藏着的正是对“小家”的回报之情。长年在外,与十二郎聚少离多,这并非是作者不顾家,而是那时他还无力顾家。即便如此,在他二十九岁仕途仍不稳固时,他还是想将十二郎及其家人接来,这其中既有感兄嫂抚养之恩,也有一个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之情,更有儿孙承欢膝下、寒暄尽孝之愿。尤其是“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动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就更让我们明白:承继家族兴旺大业的使命将责无旁贷地落到十二郎身上。然而,十二郎却在年轻力壮之时早逝,联想到自己及家族叔伯兄弟的命运与遭遇,作者不由地产生了神明之念。韩氏家族中的男儿为何均在壮年之际早逝?这真是天诚难测,神诚难明,理不可推,寿不可知啊!天命无常使作者从心底升起阵阵寒意。振兴家族的希望似乎随着十二郎的逝去而顷刻间变得更为迷茫而不可预知。此时“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的韩愈实在无法独自承受失侄之悲与振兴家族的双重压力,几近精神崩溃的边缘,想随十二郎一同离去。然而如果弃世而去,则更是对家族的不孝。当他目睹幼小的儿孙时,悲从中来,“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按照古代的忌讳,这样的话是很不吉利的,但也唯其如此正可看出作者悲痛至极。悲十二郎早逝,留下幼小尚需抚养;痛家族不幸,承继之人的命运实难预知;更是一种惶恐,惶恐多病的自己是否在有生之年能将子孙抚育成立,延续香火。
  “吾行负神明”“不孝不慈”字里行间,深含自责之意,也深觉有愧于家族,对不起兄嫂,也对不起十二郎之情。痛定思痛,作者冷静而理智地决定承担起教养子孙,振兴家业的重担。此时的作者似乎已经决定把个人的功名置于其后。毕竟自己在宦海上的沉浮导致了与十二郎的聚少离多,而且似乎也并未能给家族带来兴盛之态。正是由于执着于功名,使得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亲人,才有今日剜心之悲。
  “彼苍者天”,“曷其有极”,大悲大痛之后是大彻大悟,是成熟,更是“孝”之体现。
  
夜色温柔
淮安外国语 秋水
  每天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夜深人静时,在灯下执一卷书,安静地阅读。让粗糙的心灵回归细腻,让枯涩的情感盈满感动。白日的喧嚣、疲惫不再,仿佛这个时候的夜色,只属于自己。
  回首来时路,当初选择当老师,是因为我喜欢孩子,热爱读书,也非常乐意和这些朝气蓬勃的生命一起分享读书的喜悦,一起分担成长中生命拔节的疼痛。似乎每个阶段都有偏爱的作家。从金庸到路遥,从夏洛蒂到托尔斯泰,从尼采到叔本华,从龙应台到柴静,每一次阅读,都是在寻找自己,也是在告别过去。
  人生最使我难过的,是看到朝气蓬勃的人当了几年老师以后,脸上有了严冷的表情。是看到当年风采逼人的同学有了张市侩的脸,失去了当年的纯真。与书相伴,便不会失去宽谅喜悦的心情,不会失去对远方的憧憬。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看仓央嘉措的诗,领悟到生命不必急躁,不需惶恐,可以如一朵盛开的夏莲,亭亭玉立,不忧不惧。心中的安宁徐徐降临,就像这个温柔的夜。
  抬眼望去,一路的灯都笑了。是那种粉红的柔和的光,从铃兰花形的乳白色灯里晕出来,让人满心欢喜。


【清露晨流】
 
苏子之恋
监利新教育 徐国喜
  爱苏轼的词!苏轼的词突破了词必香软的樊篱,凡能写进诗文中的内容,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生活有多大,他的词就有多大!
  看他的《行香子》写得多么闲适:“清夜无尘,月色如银。……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看他的《卜算子》写得何等凄婉含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看他的《贺新郎》写得何等逼真隽永:“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看他的《江城子》写得何等清丽空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看他的《浣溪沙》写得何等奇逸豪迈:“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看他的《八声甘州》写得何等荡气回肠:“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更爱苏轼这个人!爱他“不随”之精神。在宋朝,文人往往是“随”的多,但苏轼却能坚持自己独立的精神,有自由的思想,有自己的是非标准,不随权势变化。他起先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某些措施,后又反对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做法。结果两边不讨好,于是被排斥、被贬谪的命运也成必然。即使是这样,苏轼仍然用清晰的语言表达他的独立精神:“我本麋鹿性,谅非伏辕姿。”所谓“君子和而不同”,这在现代社会依然是多么可贵呀!
  爱苏轼豁达的性格。苏东坡一生大起大落,受尽挫折与苦难,但他终于走了过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旷达豪迈的性格。正因如此,他可以调整心态,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他在《赤壁赋》中说:“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正因如此,到了岭南他会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因如此,到了海南他会说:“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更爱苏轼的重情重义。苏轼重夫妻情;每次读他悼念亡妻的《江城子》,总会感动得落泪:“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重兄弟情,中秋之夜,他怀念弟弟而写的《水调歌头》脍炙人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与屈原比,苏轼多了一分自我,少了几分愚忠;与陶渊明比,苏轼多了一分经历,少了几分寒闲;与李白比,苏轼多了一分责任,少了几分狂漫;与杜甫比,苏轼多了一分大度,少了几分怨言……爱苏轼。
 
追逐那细微的悲伤
监利新教育10级8班 吴雨晔
  你,独上西楼,孤望月如钩,即便是月冷风清锁清秋,亦不回头。回望江山,李煜,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我愿为你打开心中的铁锁,我愿为你抚去心弦上的尘埃,我愿为你高奏一曲《广陵散》。帘外的雨不合时宜地下起,大把大把的在伤口上撒盐,你却无法走出深深的庭院。忘不掉的车水马龙,忘不掉的夜夜欢歌,忘不掉的无限江山,忘不掉的天上人间。
  煮一壶香茗,你轻倚竹门,眼波里流转着无尽的忧伤。黛玉,我曾多少次与你梦中畅谈,我曾多少次与你举杯共饮,我曾多少次与你兰亭相会,我又曾多少次为你拭泪劝慰。如今,你又何曾受得了寄人篱下的感伤。众人不理解,他们说你太尖酸,太刻薄。可他们又何曾明白你的苦闷呐?可怜你饱读诗书,却身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可怜你与宝玉心心相印,却不能共结良缘。杜鹃啼血,染红了一片天际。“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泥淖陷渠沟”。
“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霪雨霏霏中,走在被时光润湿的田间小路上,我觅到了你,清照。你那人比黄花瘦的身姿让人怜惜不已。看你“误入藕花深处”, 看你“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看你嫁得如意郎君,“赌书消得泼茶香”,看你南渡后望断天边飞鸿,到黄昏,听雨滴梧桐。转眼国破家亡,怎一个愁字了得?
  历史的长河自天上而来,奔流到海亦不复回。东风还又,艰难回首,沉默不语的是身临其境的人,掩面而泣的是转瞬即逝的时光……
  
我眼中的葬花人
监利新教育10级7班 冯青云
  花瓣儿随风纷飞,搁浅在泥土上一层又一层,怎却不见那葬花人?
——题记
  漫步书海,我渐渐地开始感叹木兰替父从军、驰骋沙场的英勇;渐渐地开始敬佩穆桂英挂帅、英姿飒爽的豪气;渐渐地开始惊叹武则天一统大唐,开创奇迹的胆识。比起这些,《红楼梦》中黛玉的孤标傲世,多愁善感更使我痴迷不已,心生怜爱。
  曹雪芹曾说:“女人是水做的。”那么黛玉也一定是他心中最妙的女子。柔和悲相织相交成一曲哀歌。自小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的她,清秀美丽、才华横溢。在人员冗杂的贾府中,她如同一株潇湘竹,清高自许,孤芳自赏,不顾世俗的眼光,在混杂的世道中依然如故,傲放着独特的芳华。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黛玉在埋香冢葬桃花时所吟的葬花词,何尝不是对自己一生的淡淡描述呢?她如落花一般,消释了红颜。她深知“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所以毅然选择“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方式,“一抔净掩风流”。她自是明了自己其实不如落花,落花有选择绽放的方式,但她没有。看到黛玉在风雨之夜泪尽而亡,我无语,流下点点清泪。
  有人说:“绛珠仙子在上世欠了宝玉几滴琼浆玉露,这世便要演绎一段缠绵绯侧而悲伤的感情。”其实,这是不是真实,我不知。但我能领悟一个柔弱女子心中的真情。如果她没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如果她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怎会有“山回路转不见君”的失望惆怅?也不会在冷冷清清的潇湘馆中含恨归天,留下一行行哀伤的诗句。
  黛玉,一个缠满悲伤,装满清泪的女子;一个才华横溢,多愁伤感的女子;一个生性多疑,孤高自傲的女子。其实,不管是怎样的黛玉,都是我心头上绝美的风景。


【新桐初引】
 
童年的小王子
监利新教育12级22班 朱逸然
  《小王子》是我在九岁时看的一本书,这本书使我知道了童年的可贵。
  翻开第一页,它便吸引住了我的眼球——那是一幅全彩的图画,上面画着一顶棕色的帽子。可等你仔细一看,在帽檐的边上长了一对眼睛,似乎一条蛇正在消化一头大的野兽。果然,我的猜想是对的。作者在图旁注释着:的确是一条蛇吞食了一头野兽。我十分开心,仿佛与作者有了共同的语言一般。
  这本书上的插图十分多,虽然很简单,但充满着想象力,这也促使着我将这本书看完的欲望更加浓烈。它讲述了小王子在各个星球上探险的故事,以及小王子所拥有的一朵花。
  在童年时,我从头到尾都是抱着一颗快乐、富有想象力的心去看这本书的。至于结局时小王子为什么会消失,我想,可能只是简简单单消失了罢。
  当我第二次看这本书时,我有了另外一份感受。现在看这本书的我,已经十二岁了。
  当我再次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时,我感到十分悲伤。这幅全彩的图画上,赫然画着一顶棕色的帽子。再看看作者的注解:的确是一条蛇吞食了一头野兽。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努力说服自己那是一条蛇在吃猎物,可我的大脑却一次又一次告诉我——“笨蛋!那只是一顶帽子罢了,真滑稽!”这种纠结感使我十分痛苦。因为我已经意识到自己丢失了人生中一笔重要的财富!此时的我也明白了小王子消失的真正意义。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爱冒险,爱想象的小王子,这也就是那份美好的童真。一旦你丢失了那份快乐,“小王子”也会随之消失,再也回不来了。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都会一件件卸掉童年时的“宝物”,踏上长大的“征程”,来换取人生的“成就”。
  至少,我现在已经知道我已踏上了这漫长的征程。可是,我仍在每交一个新朋友时,会缓缓翻开那本书,指着那幅插图,问:看看这像什么?
  
慧因国之梦
监利新教育12级19班 廖一鸣
  寒假里,我读了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的《格列佛游记》。小说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想象与夸张,描述了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处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小小惊险而有趣的奇遇。
  游记中的大人国、小人国的离奇故事深深吸引了我。在小人国,所有的事物都十分微小。小人国的居民把格列佛当成了敌人,拼命向他攻击。格列佛不但没有记仇,还友好地对待他们。后来,格列佛和他们友好相处,过着有趣的生活。
  格列佛来到了大人国,这里的景物和小人国恰好相反,都巨大无比。格列佛在这里显得太小了,经常遇到危险,可每次他都能化险为夷。在这里,格列佛过着惊险有趣的生活。
  而在这本书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格列佛访问了荒岛上的慧因国,结识了仁慈、诚实和友善的慧因。在慧因国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字眼,人们不懂什么叫“怀疑”、什么是“不信任”,在他们的国度里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慧因国是我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境地,在这里你不需顾虑别人说话的真假。而在现实中,有人用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血汗钱、有人拐卖儿童谋取暴利、有人甚至为了金钱挥霍青春。难怪我们的老师、长辈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上当受骗。当我遇到有困难的人,要伸出援助之手时,我迟疑;当有人替我解围时,我不敢接受。这些都让我内心感到痛苦、矛盾,无所适从。既妨碍了我去“爱”别人,同时也错过了别人的“爱”,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读了《格列佛游记》这本书后,我在佩服格列佛的智慧、勇气和冒险的精神之余,更期盼着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也像慧因国一样,多一点真诚,多一片阳光。
 
一路有你
监利新教育12级19班 周歌菲
  从小到大,爸爸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带我去买书,我成长的每一步都有书相伴。
  小时候,我只会看些漫画书。色彩缤纷的图画,但文字却少得可怜。这确实是“看”书,因为根本不需要用大脑去思考。我瞪着圆溜溜的眼睛,似懂非懂地看着那充满童趣的绘本。
  到了小学三四年级,识字多了,开始不满足于幼稚的漫画书,爸爸也开始引导我读文学类的书籍。我拥有了成套的缩微版的名著,比如图画版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上海美术出版社精选的《聊斋》小人书等等。在这些书里,我初识了鼎鼎大名的名著人物。不过说来也奇怪,虽然他们都是文学画廊里的瑰宝,但我却与他们交情甚浅。也许是我与他们相隔久远,也许是小人书流失掉了原著的精华吧。爸爸为我买来了原著,我渴望将来的某一天,我能与故友再度重逢,尽赏文学的精妙。
  到小学高年级了,渐渐由“书选我”变成“我选书”。爸爸经常带我去逛书店,有时候也上图书网站看看畅销书。开始凭自己的兴趣买书,这时我才真正喜欢上了书籍。我喜欢安房直子清澈梦幻的感觉,黑柳彻子朴素幽默的文笔,曹文轩细腻优美的乡土风情,杨红樱生动活泼的故事……这里的世界精彩极了,每读到一个人物,仿佛他就在你身边,是你似曾相识的一个好朋友;每读到一个故事,我都十分陶醉,心弦被它紧紧抓住,真恨不得跳进书中,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当我读完一本书时,好像一场精彩的话剧落幕,一部好看的电影完结,我总会有恋恋不舍的心情。但当我再发现一本好书时,我又会沉醉其中了,仿佛与一位好友刚刚分别,又有一位新的好朋友等你认识。
  现在,我卧室的小小书柜上,已经堆满了书,一排排,一摞摞,像我成长的一个个脚印。那些儿时读过的书,我也舍不得扔掉。等我长大了,我一定会买一个大书橱,买很多很多的好书,让这些好朋友,一步步陪伴我走向远方……


【浪花朵朵】

  不轻言放弃,不轻易被击倒,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这样才不会辜负了上帝赐予我们的明亮眼睛和一切美好的东西,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才会无限留恋,才觉得光明的宝贵。她让我懂得了珍惜。
——监利新教育11级25班 方梦淇

  我爱花的香味,爱饭菜的香味,爱妈妈身上的香水气味,但我更爱书的香味,因为它比其它香味更添一种书墨味,一种才气味。让我在心神上,思想上得到满足。
——监利新教育11级26班 杨雨晨

  一位有责任的文化人的基本修养是有骨气,说真话,不献媚,不阿谀。
——监利新教育11级30班 朱唯一

  离别总是很悲伤,晚风拂柳,斜晖脉脉,杨花萧萧,窗影残,笛声寒,梧桐树三更雨,由此留下了多少名垂千古的诗句?似乎人一旦站在离别面前,总是很容易伤感,就连天地间万物也跟着伤感起来。
——监利新教育11级27班 唐慧
 
  读到艾丝美拉达和她的的小羊佳丽在街上跳舞时,我的嘴角笑了,在我的脑海里出现了她正在欢乐地跳着的画面,婀娜的身段,优美的舞姿,那时的她一定很快乐吧!
——监利新教育12级10班 江叶叶
 
  诗人犹如世上一朵小小的花,她颜色不深,香气清淡。她甜甜柔柔的梦,总是被惊醒,而诗人总是那样的孤独、无助。
——监利新教育12级8班 程惠爽

  童年时,我同“白雪公主”玩耍;与“鲁宾逊”冒险;和“孙悟空”去西天取经……书给了我一个快乐的童年。现在,我和“三毛”一起环游世界,和“小英子”一起过北京生活,和“冰心”一起感受母爱……书伴随我一路走来。
——监利新教育11级26班 黄雨萱


上一篇:读书:拥抱经典(110期)
下一篇:那些年,读过的童话(113期)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