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与书香伴流年(170期)

时间:2022-01-07 08:52 作者:凌雷 编审:向宇
且与书香伴流年
  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


【自在观】

人生自有诗意
——读《十四个诗人》
监利新教育  徐国喜
  这两天,深深地被《十四个诗人》所吸引。
  这本书的作者黄晓丹是一位八零后,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曾经师从叶嘉莹先生,得古诗词真传。她诠释古诗词的方法有点特别。她从众多古代诗人和词人中,撷取十四人,并以一种独特的逻辑,两两配对,围绕友情、孤独、死亡、别离等主题,将自己的成长的微妙体验和古诗词融为一体,以一种现代女性的情感,感知和诠释古人的心灵。
  她将王维和李商隐放在一起,通过对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孟城坳》、《南坨》、《终南别业》和李商隐《昨夜》、《天涯》、《流莺》、《碧城》的品析,让我们感受到,王维与李商隐象征了人生中冷和热、理智与情感的两端。我们的生命中,可能有些瞬间像“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的王维,有些瞬间像“不辞鶗鴂妒年芳,但惜流尘暗烛房”的李商隐。冷静的判断和涌动的欲望如果能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会怎样?那么在无数次的循环中,也许会在某一刻观察到心灵活动的规律,产生一种觉醒的意识,意识到不论就此中止还是继续追求,终究有选择的余地。
  辛弃疾仰慕陶渊明,但对于陶渊明静穆的一面,始终不能学得。在陶渊明的诗中,如《停云》,诗人可以通过春花春鸟看到生命的某些真相,春花春鸟却不必扮演某个角色满足诗人的缺失。但在辛弃疾的诗里,情况相反,如《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他似乎无法满足于静止地获得某种领悟,必须将自己的心灵活动呈现于外部世界。陶渊明写孤独而有充实之趣,辛弃疾写热闹却有孤独之感。晓丹老师认为,这是由性格本身决定的。陶渊明具有内倾特征,辛弃疾则是典型的外倾者。
  陈子昂和张九龄都生活在初唐快进入盛唐的时候,两人都写《感遇》,从表面上看十分相似,但是仔细读会发现有内在的不同。陈子昂的《感遇》有种一路向上的孤绝之感,就像陈子昂的人生故事,都充满生命的焦急感,好像他知道一切皆来不及。而在张九龄的诗中更多地看到开阖之意,有种“不假外求”的高贵品质。晓丹老师认为,是因为张九龄拥有一个自由、活泼、带有一定游戏精神的内在世界。
  王昌龄和风细雨般写自己的贬谪生活,“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他的朋友李白更是风神潇洒,王昌龄左迁龙标,他带着对“诗和远方”的艳羡之意写赠别之作:“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晓丹老师认为,王昌龄和李白都是一派天真的盛唐诗人,有一种未经世事的单纯、不加掩饰的惊喜、不带防御的吐露、不求深意的表达。
  姜夔和苏轼,分别有《鬲溪梅令》和《八声甘州》,写的都是西湖的春天,都是逝去的梦,但是晓丹老师认为他们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在姜夔的《鬲溪梅令》里,西湖好像就是一个故事的结尾,像已经散场但还没有拆掉的舞台,有无限虚无之感。而苏轼的《八声甘州》却给人一种确定感,他很确定地说:“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言之凿凿,掷地有声。让我们想到,在无常的命运中,那些珍贵的记忆片段会帮我们找到部分确定感,而那些时时体验到的失落,又帮我们破除想要控制的一切虚妄,使我们变得更自由,更轻松,更有人情味。
  有意思的是,晓丹老师所选的十四位诗人的诗词作品大都与春天有关,因此小标题分别是“春山的追寻”“春云的想念”“春兰的孤独”“春夜的情迷”“春闺的伤逝”“春江的别离”“春去的遗响”,很美。
  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初冬时节,在这春意浓浓的文字中穿行,感觉喧嚣而庸常的日子突然多了一些轻盈、润泽、静谧和诗意。

简单生活
——读《瓦尔登湖》有感
涟水滨河初中部20级15班  赵焕然
  《瓦尔登湖》这本书的作者是梭罗。他毕业之后,放弃经商,没有去父亲的铅笔厂上班,而是选择了一份普通人的工作。
  他觉得,做同一件事,只是在一成不变的重复劳动,这样不仅会消耗内心的热爱,而且还会失去创新的能力。于是,梭罗做了一个不被世人理解的决定——他来到了离康德镇不远的瓦尔登湖,过上了一段只属于自己的独自生活。
  他亲手搭建了一座小木屋,那所木屋仅仅十几个平方,没有锁,也没有门栓。它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它向公众敞开,就连出门儿也是开放给路过的人,甚至动物都可以进去。
  初中课文《驿路梨花处处开》一文中,也记叙了一个开放性的建筑,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奇特的房屋。初学的时候,我觉得不可思议,像梦境一样美好,梭罗的木屋也是如此。
  这段短暂的逃离,让他用起工具来像一个合格的农夫。他目测树的高度十分准确,就连盒子里装着的铅笔,他也可以迅速将铅笔一把一把抓出来,每次都能恰好抓出12支。这些看似俗而粗笨的工作,却让他真正融入了大自然。
  两年的独处,梭罗创作了《瓦尔登湖》,更重要的是,他重建了自己的内心。这本书出版后,也鼓舞了许多年轻人。
  简单生活是一种清静幽远的心境。在喧闹的市井,能视他人与社会于不闻不见,在面对世俗纷扰时亦能悠然生活。我想,静若自然,心如止水,不与世争,不与世浊,应是简单生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种平淡的智慧。
  所以,越是简单的生活,越需要一颗充盈的内心来支持。不断成长、深深扎根,这才是简单最好的诠释。

儒林的前世今生
枣庄翔宇中学19级17班  张晶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题记
王冕——淡泊名利尽孝心
  吾唤王冕,因家境贫困,自幼去邻家放牛。我爱画那没骨花,竟也能养家糊口。朝廷行文要我入朝为官。但我始终铭记母亲临终前说:“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么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来祸反而不美, 我儿可听我遗言,将来要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要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闭。”
  母亲所说我又如何会不懂?我一生隐居会稽山,怎么会让那官场拘束我的自由?
少卿——举世浑浊我独清
  家父去世后留下万贯家私。可万贯于我何加焉?旁人笑我痴傻:不应科考只会卖弄些诗词歌赋,千金散尽;我笑旁人看不透,那官场又有什么神圣的?污秽、腐败,又怎能将一生浪费在这上面?
  我断不做那没有思想的奴才!
范进——喜极而疯假进士
  这日我去卖鸡,却听得邻居说我中了!我中了!我要封官加爵平步青云了!我果然也是天上的文曲星!虽然过程已经记不清,挨过个巴掌后我才清醒过来,但是众邻开始巴结我,一向瞧不起我的丈人也对我毕恭毕敬。果然,科举是件神圣的事情。世兄弟张乡绅送我田产,赠我房子,如今我已经吃穿不愁。这才是我该有的生活!
  可惜母亲在这样的好日子里逝了,张乡绅宴请我,竟是满桌荤菜。我只吃了个虾丸子,反正也没人看见。
  我终于中举了!
读者——敬真贤远小人
  时至今日,读《儒林外史》,仍能体会人物鲜明的形象。或庸俗可笑令人叹息,或卑鄙丑恶让人愤怒,或淡泊名利使人钦佩。
  匡超人的父亲死前曾说:“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杜少卿也说:“以后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道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罢。”
  读者应于《儒林外史》,了悟敬真贤远小人!

【方法论】

入书籍之仙境
监利中学21级20班  王叶凯
  李苦禅曾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在这喧嚣的尘世中,一本好书如一缕清风,为你梳妆;如一束灯光,替你照明;如一条小溪,给你清凉。书籍似一座蓬莱仙岛,在那里,你可以体味苏轼的豁达,李白的洒脱,鲁迅的幽默,海伦的坚持。
  假若书籍是一扇大门,那阅读便是开启大门的钥匙。许多人认为“只要阅读,就有益处”,谬哉斯言。在我看来,阅读分为“速、复、写、选、广、精”,掌握这些方法后,方能得益。
  何为速读?陶渊明曾说:“好读书,不求甚解。”速读,乃快速阅读。如若书籍是一幅细致的地图,且你无充足的时间去仔细观察时,那你便可选择鸟瞰式阅读,快速将全文浏览一遍,了解文章的要领。这对处于高中的我们,可谓是一位“贤内助”。在面对语文试卷阅读量大时,这便是我们的不二之选。当然,它也还需一位“秘书”,且听我细细来道。
  何为复读?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便将它改为“复书而知新,可以为作者矣”。据数据统计而得出的规律,人的记忆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如果不及时复读,那读过的书也会遗忘,会如浮云般慢慢逝去。当然,复读对理解也有很大作用。当你起初对一本书不是很理解时,多次阅读,你或许会看见另一番天地。
  何为写读?写读便是我所说的“秘书”。写读,又可分为“细写”和“快写”。“快写”即为阅读时,对文章进行简单的勾画。面对语文试卷时,将关键部分勾画下来,那你便不用再看其他繁琐部分了。“细写”则为批注,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批注不仅能帮助你理解文章,还能加深印象。毛主席在阅读时爱做批注,他的批注有时比原文还多。这可真令人佩服。
  何为选读?选读即为有选择性地阅读。尚且不谈国外的文学作品,单单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就有着数不胜数的典籍,又岂非吾等能够全部看完的?我们当选择自己看得懂的书籍,否则就会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眼花缭乱,不知所措。
  何为广读?从字面上看,意思应当是广泛地阅读。有人说“我喜欢沈从文,所以我只看他的书。”我却认为,对于我们不熟悉的书,我们应怀有“但当涉猎”的想法。伟大思想家、政治家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曾研究过1500本书。真正的学者并不拘限于某一个领域,而是涉及多个领域。当你广泛地阅读时,你会体味到不一样的滋味,这可比死读一种书好多了。
  何为精读?“复读”如一个火炉,会对书籍中的精华进行灼烧,那“精读”便是对其锤炼,将它升华。精读是细细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情感,所表达的想法及写作的手法。假若你读完书后,它在你的脑中如一滴带有杂质的水滴,精读便是对它的提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便是最好的诠释。
  当你掌握了这些方法,你便可能登上那万众仰慕的仙境。袁枚曾说:“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让我们一起化阅读为钥匙,入书籍之仙境吧!

三更有梦 书山有路
枣庄翔宇中学19级1班  王晨
  北宋庆历年间,王安石初入政坛,饮食起居手不释卷,沉迷于对书籍的领悟之中,总是面无笑容。一日官府设宴,有歌姬在席前献艺,王安石忽然大笑,众人以为是歌舞打动了王安石,于是厚赏了歌姬。但问之才解,他是因为对《周易》中的内容有所得而喜不自胜,故大笑。王安石对读书已经达到了痴迷的地步,几十年如一日,后成为一代名师,官拜宰相,主持变法,名动大江南北。
  正如陆游说的那样“少年喜读书,事业期不朽。”
  朱子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读古文时要用心领悟字句的用法。正如“而”一字,在“温故而知新”一句中表顺承,在“学而不思则罔”中则表示转折,在“而年又最高”中就表示递进。眼到,是要认得,眼睛精细,在读英文时更应注意。“dessert”变成“desert”,“甜点”就会变成“沙漠”;“in this way”和“in a way”的意思也已是天壤之别。口到,即出声朗读。大声朗读不仅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还能加强对句子的记忆,提高我们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读书亦有“六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一曰循序渐进。读书最重要的心态就是不要求快,快了就会急躁,一急躁读书的节奏就会被打乱,此为读书一大忌。二曰熟读精思。书读多了,理解的就会更加透彻,运用得就会更好,每多读一遍就会多一份收获,就会有新的感悟。三曰虚心涵泳。当我们面对不同的观点时,要有一个宽大的胸怀,不能抱着先入为主的偏见拒绝新观点,不要过早的批判。四曰切记体察。当学到新的知识时,拿它来对照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五曰着紧用力。意味着读书是件持之以恒的事情,不能松懈。六曰居敬持志。认定一个方向向前进,正如王安石痴书一样,全身心投入就会理解透彻。
  莫读死书,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读书读书,并非字面意思“阅读书籍”,同时还需要我们有质疑精神和实践能力。前文虽说到要“虚心涵泳”,要努力理解作者这样说的用意,不要主观臆断。但同时也要知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面对新知识同时也要抱有质疑的精神,动脑思考,敢于追求真理。哥白尼质疑“地心说”的正确性,提出了与其观点相悖的“日心说”。因而在博览群书的同时还要注重实践,“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知识的目的是在生活中运用知识。董必武曾说:“书能用活可通神。”如果只是坐在书桌前啃书,不会运用那也是在做无用功。就好比物理和数学的公式,背得滚瓜烂熟,但考试还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那就是因为这个人只学习课本上原有的知识点,缺乏做题实践,自然取得不了优异的成绩。因此读书不可拘泥于书本,敢于批驳错误观点,坚信“实践出真知”。
  书山有路勤为径,三更有梦书作枕。努力做到“三到”、“六法”、“质疑”和“实践”,让书籍滋润心灵,建设书香社会。

【诗词苑】

斜月沉沉藏海雾
枣庄翔宇中学19级17班  张兆文
  暮春时节,残月静静地悬在夜空中,含蓄地放出那抹微弱的光亮。诗人张若虚仰望着月,留下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诗句,堪称完美。
  曹孟德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时候,对酒当歌,感叹人生几何,终究只是“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面对明朗的月亮,他是多么茫然,多么无奈。乌鹊绕树飞来飞去,哪儿能有可停歇的地方呢?曹操只不过是对明月动了情,他只不过是想借明月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短短的几十个字,真是一篇不朽的杰作。
  青莲居士李白,在月下与明月对酌。他手拿青铜制成的酒樽,抬头仰望明月,邀请明月共饮,对影成三人。在月下,他拿着剑,半闭着眼,“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舞动宝剑,仿佛人生中的所有坎坷都被他抛在脑后。嘴里低声地唱着歌,脚下踏着凌乱的步子,俨然陶醉在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中。自从他开始舞剑,世界上的所有声音似乎都戛然而止,连一声鸡啼都没有。这是明月的功劳,是大诗人的妙手偶得。
  在得知友人王昌龄被贬至龙标时,他安慰友人,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的形象是皎洁的,是明亮的。作者将自己对友人的关心寄托在明月上,表现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之切和情谊之浓,表达了李白对王昌龄的安慰、体贴和同情,亦是对他前途的无尽感叹。原来明月也可以是一个有生命、有感情的事物。
  苏东坡对月也有一份见解。当他翻来覆去,难以入眠的时候,他看到入户的月色,便去找到了同样难以入睡的张怀民。二人相与步于中庭,看见了如积水空明的景色,那里面像是藻荇交互错杂一般。苏轼与怀民有着极为相似的人生经历。在他们看来,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里没有松柏,重要的是没有多少像苏、张一样随缘自适的人了。
  月华如水,融入了源远流长的诗河之中,诗河成了诗湖、诗海。在这深不见底的诗海之上,明月璀璨着,微笑着;水汽弥漫着,聚拢着,好一幅“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美文荐读】

用书籍滋润心灵
百度文库 戴书衍
  “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每当读到清朝大诗人张潮的句子,心中总是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兴奋。这种兴奋,是诗词赋予我的神奇力量。
  如果说诗是山的话,那么词便是水。诗是沉稳的,句句对仗工整;词是灵动的,字字意蕴深厚。就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让我沉醉其中。
  我喜欢在落雪的黎明,泡一杯香茗,捧一本诗集,陶醉于满屋书香的氛围。撒些许茶叶于那锃亮的茶杯中,热水流入,那干瘪的茶叶就沸腾、舒展,碧生生地还原出生命那浓缩之绿。浓香的茶,伴随浓香的书,就这样源源不断地灌输到我的生命与灵魂中去。似乎觉得,字里行间皆为层叠之青山,潋滟之绿波。
  “自古逢秋悲寂寥”,然而,你——刘禹锡,独与他人不同。就凭你的“我言秋日胜春朝”,你内心深处的乐观与坚强毫无掩饰地展示给世人。在这悲美相间的季节里,刘禹锡久久巡望天际:“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何等的洒脱。
  一缕幽香悄然逸出。循着香味寻觅,一座草舍逐渐清晰于眼前。屋后是一片花园,许多花儿都已凋零于泥土中,唯有几朵雏菊仍傲然挺立。一位老者的沉沉低吟,不绝入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摆脱了世俗的纷扰,你隐居于此,功名利禄丝毫撼动不了你清高自洁的心灵。手捧一杯菊花茶,遥望远方,对天遥想,参悟人生,这是种悠然、超脱、不惧一切的豪迈。
  似乎所有的诗词都能滋养我的心灵,给我无限启迪。我欣赏王维的明快清朗,读他的诗,意深情漾;我偏爱李白的奇特思绪,读他的诗,激情飞跃;在风和日丽的午后,我看见乌云受到阳光的净化后变成天上的鲜花,便不再拥被于床,起身体验“燕草如碧丝”的美景,拥有“雨中春树万人家”的快乐;在萧瑟的秋风中散步,太白潇潇洒洒地走来,让我与他一起体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壮志豪情。
  在如歌的青春岁月里,让书籍来点缀吧。小说会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散文可以让我们的心灵翱翔,但我对诗词情有独钟。它涤尽我心灵的尘埃,如一盏不灭的明灯,照引我走向远方的路!
——枣庄翔宇中学19级2班李明燃同学推荐


上一篇:此生不负书与月(169期)
下一篇:诗书趁年华(171期)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