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点点通

时间:2020-09-18 16:17 作者:银政 编审:
 
家校点点通
 
教育不能仅仅只靠学校,家长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家长会、家访、“校讯通”这些方式构筑了家校联谊的桥梁,使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因素。听听老师的建议,听听家长的心声,听听专家的忠告,创建一个高效的家校沟通平台。
 

 

 
【教师心得】
 
家校携手教育 服务孩子成长
淮安外国语学校  吴寿健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赢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是学校教育重要的课题。而家长会是家校联系的重要纽带,作为一所学校、一个年级、一个班级、一位班主任、一名老师策划好一次成功的家长会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我从教已经十七年了,策划过好多次家长会,现将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和大家作一个交流。
首先,要把握住家长会的时机和火候。一般情况下,家长会不宜开的过于频繁,正常的一学期2~3次为宜,头尾各一次,中间一次,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如安全教育等专题家长会),会要开在节骨眼上,开得恰到好处。开学之始,我们可以策划家长会,通过家长会交流管理要求,明确学校做法;学期之中,我们可以策划家长会,通过家长会总结阶段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情况,承上启下明确下一阶段努力方向;重要时段(如寒暑假),我们可以策划家长会,进行闲暇学习生活指导等等。总而言之,家长会对于家长而言无形中有着“指挥棒”的作用,要力求避免盲目性,让家长通过家长会这个平台有所得,同时明确自己的责任和努力方向,从而配合学校最大限度地做好教育工作。
其次,家长会要有明确的主题或话题。家长会不是批评会、指责会,也不是牢骚会,更不是老师的一言堂发号施令,而应是鼓励会、赏识会、研讨会。家长会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时期、不同教育任务,设置具体的主题或话题,让大家在这个主题或话题下围绕孩子的成才成人作些思考和碰撞,从而引导正确舆论和做法。如“小升初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方式的过渡和转型”(初一新生)、“走进灰色地带——厌学和分化”(初二学生)、“激发状态,调节情绪,挑战自我”(初三学生)、“美丽的抉择”(初三填报志愿家长交流会)等。一个学校、各个年级段、各个时间段开设家长会应该有一定的计划性、连续性和系统性,主题或话题要和教育规律、孩子的成长规律、阶段管理要求等相一致,切口具体,内容务实,指向明确。
再次,注意家长会形式和实效性。家长会涉及到三方:学生、老师、家长,在这三方中家长和老师是重点,但最终都聚焦在学生身上。所以我们在家长会之前应充分备会,让家长能够最大程度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要求每个孩子以“书信”的形式向家长汇报自己阶段性的学习、生活、思想等状况,这样一方面拉近了孩子和家长的距离,也给孩子搭建了一个与家长心灵沟通的平台,家庭教育的效果在润物无声中完成了。如合作小组填写“优点单”和“缺点处方”,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互相评价对方,找出身上的优点和存在不足,这样便于家长很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下一步制定教育策略就有了针对性。又如学生成长档案分析,这就要求老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记录下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印迹,这样家长根据孩子的成长档案可以动态的、发展的去看自己孩子的状况。再如家庭个案教育交流,家长可以借他山之“石”,攻自家教育之“玉”等。家长会的方式,不一而足,但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家长能从家长会中收获到“珍宝”,取到“真经”,树立起对孩子足够的信心,从而把这种信心传递给孩子,真正达到我们家长会的预期效果。
教育家冷冉说过:“家庭教育是‘终生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支柱。它的方向和质量的优劣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也关系到未来公民的终生幸福。没有一定水平的家庭教育的配合,要想取得学校教育的完全成功,是很难想象的。”家长会,作为家校教育之间的一座桥梁,我们一定要将它连接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功能,从而整合教育力量,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度。
 
做好两个“第一次”
宝应实验初中 张爱军
如何尽快全面的了解孩子,如何与家长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我认为必须做好两个“第一次”。
第一天报到:请家长站在外面
新学期报到是老师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此时学生留给老师的印象是全新的,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定格在老师的脑海中。所以此时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一天绝大部分学生是由家长领着与老师见面的,有关学生的信息很可能是家长作为第三人的“旁白”。事实证明,这样的“旁白”有着很大的溢美成分。首先,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给老师留下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其“旁白”一定程度上并不客观。其次,此时家长的陈述总是遮掩了孩子消极的一面,窄化了老师对孩子的认识。第三,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是来“考察”老师的,希望老师对其孩子怎样怎样。这往往让“报到”走过场,流于形式,类似于快节奏的“见面会”。鉴于此,报道这天,我会在教室门外贴上“请家长止步”的字条,让家长站在教室的外面,从而创造直接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一般采取“望”、“问”、“闻”、“切”的方法,就对学生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大致了解。“望”,就是观察,观察学生独自走进教师的言行举止,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观察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神态,特别是认真“阅读”学生的眼睛;“问”,就是询问学生一些问题,比如,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爱好,最喜欢什么等等;“闻”,就是细心地听听学生之间谈论,了解他们对什么感兴趣;“切”,就是通过以上三步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形成对学生最初的综合印象。以往的事实表明,这样获得的“最初的综合印象”往往要比家长的“旁白”准确得多,有用得多,为班级班干人选的确定,合作小组的建立以及班级座位的编排等提供了较有参考价值的第一手资料,自然为班级的管理入轨打下了基础。
第一次家长会:引导家长正确关注孩子
学生进入初中后的第一次家长会很重要,一般来说,学校、家长、老师都会给予高度重视,但彼此目的不一样:学校是为了向家长展现教育的成果,家长是想急于知道孩子入校一段时间后的成绩,老师是希望在汇报孩子现状的基础上取得与家长的共识,进而得到家长的支持。应该说三者的目的都合情合理,而我的意图则偏向于让家长能够正确地关注孩子。
首先能正确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现在许多家长心疼孩子,总认为孩子太苦。家长会上要让家长能辨识“孩子太苦”是太辛苦还是太刻苦。进而让家长认识到,轻松有真假之分,刻苦也有虚实之别。“刻苦不是辛苦,是高效率、高质量的保证,应该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刻苦是孩子应该具备而且长期保持的一种质态;轻松应该理解为取得高效率、高质量后的心理表现;轻松应该理解为一段学习时间之外的状态,而不应该表现在学习过程之中”。
其次能正确关注孩子的心理。现在学生独生子女较多,责任意识淡薄,集体荣誉感不强,喜好攀比,爱出风头,甚至有点自私,这些对班级管理有很大的的负面影响。家长会上要委婉地指出,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并能施以正确的教育和影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和谐班级的创建。
第三能正确关注孩子的成绩。家长会上要善意地提醒家长:对于考试,要全面地关注孩子考试全过程的思想意识、情感思绪等等,这远比只关注一个冰冷的数字有意义,且更能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更能为孩子所接受,更能为孩子的发展指明方向。对待孩子的分数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审视,以孩子本身审视孩子——比之于以前怎样,以其他学生审视孩子——比之于先进怎样,以既定理想审视孩子——比之于目标怎样,这样就客观多了。
家长正确关注孩子,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家庭教育的“不作为”、“乱作为”,有利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教育的合力,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和谐发展。
                                   (文章有删减)
 
【家长之声】
 
家校之间  息息相通
房晓冰
两年前,最先听说“家校E通”这个名词,是出于一位在省城工作的朋友口中,她告诉我这是一个建立学校与家庭之间相互沟通的良好平台。这让我感觉新奇又羡慕。打那就一直盼望着,这一新鲜事物也能出现在我们县城里。还真就给盼来了。09年3月,我收到了第一条家校E通的短信。
孩子是父母的至爱。对于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的种种表现和状况,父母恨不能全方位地向老师一一了解。虽然学校每学期都会以召开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学生家长也会时常用电话的形式或当孩子放学时与老师个别交流的形式增进家校沟通,但这远远不能满足所有老师和家长的需求。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一个班级的老师要与好几十名家长逐一联系,实在会是力不从心;而家长也往往由于工作、生意、家务繁忙等原因,也鲜少有机会能就孩子的情况与老师进行足够具体的了解,就算有所交流也常常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为此,家校双方都颇觉遗憾。
自从推行了“家校E通”,这一切似乎都变得便捷、轻松、顺畅了许多。如今,孩子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发送有关教学要求、反映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家长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给老师或其他家长留言,从而大大增强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双向、实时地交流。真是不亦快哉!每当“嘀嘀”声响起,一条条信息应声而至,或是鼓励关心、或是亲切温馨、或是幽默提醒……话语温暖而生动,充满力量和关爱。这一条条信息的背后,承载着老师太多的责任和努力,映衬着老师太多的爱与关怀。而学生家长也借此受益良多,当自己孩子的学习或行为习惯出现这样那样的状况时,都可以利用“家校E通”向老师或其他学生家长寻求个体的个性化的帮助。
“家校E通”不仅给老师的教学管理提供了诸多便利,而且也为家长带来放心、为学生学习带来省心,于无形中瞬间缩短了家校之间的距离,架起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桥梁,从而使学校和家庭进一步形成合力,为着我们的孩子们、为着共同的目标作出努力。
(作者系宝应实验小学07级3班刘方轩家长)
 
家长会的一些想法
徐春进
教育是个整体协同的课题,离不开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一般而言,学校教育侧重于文化思想教育,家庭教育侧重于行为习惯教育,但各方面的教育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为家校沟通、家长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促进了家校教育的融合。家长会一般时间也不太长,为了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家长可以像老师备课一样提前做一些准备。
一、重点了解孩子在校哪些表现
孩子在校的表现太多了,涉及上课听讲、作业、同学交往、卫生等等各个方面。时间有限,不可能了解所有这些内容,一般来说,老师会主要作些介绍,家长可以根据孩子近来的一些在家表现,针对性地进行一些询问。比如,孩子作业时间较长问题,可向老师交流,孩子是因为课堂上不听讲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导致作业时间较长;也可以和孩子同学的家长交流,孩子在校期间是否和同学谈电脑游戏多了,满脑子游戏,导致作业时间长了,等等。
二、主要和哪些孩子的家长来侧面了解孩子
孩子也有他自己的“圈子”,一是位置圏,是以相邻座位为纽带的圈子,二是心理圈,是以心理亲疏为纽带连接而成的朋友圈。家长和孩子心理圈的其他家长交流时可以知道孩子很多不为自己所知的在校小细节,而和孩子位置圈的家长交流时,或许能得到一些比较客观的介绍。所以这两个“圈子”的家长都要有所交流。
三、重点向老师介绍孩子在家哪些情况
孩子的每个成长时期都有不同的目标任务,比如,家长对孩子进行早起阅读习惯的培养,家长把对孩子习惯培养过程中的一些情况、包括困难和老师交流,请求老师的共同协助教育。一个好习惯养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家校合力,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家长在家校教育中需要做好哪些具体事务
家长会上,老师也会根据近期的阶段目标,向家长提出一些要求,比如,交通安全、按时接送等等。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样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就是孩子无形的榜样,静下心来想想,很多时候,不能怨孩子,要想想,在孩子成长中,家长为孩子做出了哪些样子。对老师提出的一些具体事务,家长务必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以期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通过以上准备,相信最终会是一个很有收获的家长会。
                         (宝应实验小学07级5班徐清园家长)
 
【它山之玉】
 
家长会可以“分”着开
王 尚
最新调查:学生仍因家长会紧张
期末考试日益临近,每次考试后开家长会几乎成为学校的惯例。根据最新调查显示,多年来,学生因家长会而感到紧张的现象未能有所改变。据一次针对328名不同年级学生做的问卷调查显示:家长会后,11%的学生与教师关系变得紧张,20.1%的学生与家长关系紧张,30.5%的学生受到家长的严肃批评并被限制活动。此外,家长会甚至也让一些家长感到紧张。
究其原因,在以成绩划分学生“层次”的前提下,集中召开家长会令家长和学生产生了明显的成绩落差感。我们是否可以设想一下,分层次地召开家长会,从而使家长会针对性更强,同时避免落差感呢?同一层面的学生学习特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相近,老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的碰面可以在解决某个同学的个别问题时,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其他同学出现类似问题。
分层开会之利:变“通告”为探讨
一次家长会,班主任要分析每个学生的情况很难,其他任课教师发言的机会就更少。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大多是看成绩单,会后同孩子的交流也是按成绩单上的数字进行“赏罚”。这样,班主任仅仅能够做到就整个班级的情况给家长做一个“通告”,学生平均分配时间少,无法详细沟通,实效性差。
分层开家长会,既可以让老师有更多时间、更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的分析到位,也便于老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的相互沟通和探讨。
关于如何划分学生“层面”,专家建议:“每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分出层面需要根据召开家长会的目的来分。如果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开会,那就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或学习态度来分;如果是针对学生的纪律开家长会,就以学生这方面的表现来分类。”
专家建议:灵活变换,勿固化标准
教育专家提醒教师和家长:“家长会年年开,年年都弄不懂为何孩子对这个会如此敏感,其实打个比方,就比如你事先知道主管你事务的领导和主管你工资的领导在一起评价你、‘研究’你,那么,他们谈话中和谈话后,你自然也会敏感的,家长的表现不一定比孩子好。虽然不是很恰当,但道理是相通的。所以,开家长会,在学校、教师和家长眼里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但是在孩子眼里,完全没那么简单。所以,无论家长会怎么开,前提是让孩子和家长都懂得开会不是家长和老师互相打‘小报告’。这个前提认识到了,具体怎样操作,当然是更有效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好。分层开家长会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关键是这个‘层’要分得科学,不只是对孩子分层,老师和家长也要分层,孩子强科弱科分是一种分层标准,家长希望了解孩子的哪些方面以及家长性格特点也是一种分层标准,教师希望孩子努力方向也是一种分层标准。在具体的教学中有计划地灵活变换才更加实用。”               (来源于《江苏教育》)
 
家访四忌
 
一忌:目的不清
【情景回放】
小王老师今年刚毕业就担任了初一(1)班的班主任。新官上任“三把火”,王老师决定首先去学生家里走访一圈。王老师骑着自行车到了学生家里,由于事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了解得不够透彻,与家长交流时说不到点子上,弄得他和家长都十分尴尬。
【专家分析】
家访应该是教师和家长像朋友般坦诚交流,共商教育孩子的经验和做法的大好机会。成功的家访,应该是班主任事先做好了充分的安排,想清楚这次家访的目的和任务,再与家长坐在一起,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对学生在前一阶段中取得的方方面面成绩来一次“成功大盘点”,并针对近期来孩子出现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双方探讨可行性解决方法,从而帮助孩子改掉缺点,进一步发扬优点,在下一阶段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忌:时机不对
【情景回放】
五年级的小飞是班里出了名的淘气包。这天上课,小飞又将同桌小丽的文具盒藏了起来。看着急得直哭的小丽和一脸无所谓的小飞,班主任陈老师当即让小飞到办公室写检查,并在放学后去小飞家家访。一进门,陈老师就向小飞的爸爸告状,听得火冒三丈的小飞爸爸当着老师就给了小飞一巴掌。
【专家分析】
班主任“无事不登三宝殿”式的家访,因为当时家长的情绪很激动,学生本人也很恐惧懊悔,很可能使家长或多或少地感觉老师是前来“问罪”,不仅面子上尴尬,而且还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的家访根本起不到剖析学生错误成因,促进其改正转化的真正功效。我们的班主任何不在学生徘徊、犹豫时家访,使其得到安慰和启发,走出迷津?何不在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成功时家访,使其得到提醒和鼓励,学习和思想更上一层楼呢?
三忌:对象不准
【情景回放】
李老师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接手带现在的六(1)班。最后一年,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升入重点中学,李老师花了很多精力,对成绩好的“尖子生”,加强了学习上的督促;对成绩不好的“问题生”,加强了纪律上的管理。就在小升初考试前夕,传来一个让李老师不敢相信的消息:班里一向表现较好的罗放同学伙同外校的初中生参与了一起抢劫案,被派出所抓起来了。校方让李老师赶紧通知学生家长,李老师这才发现,六年来,他竟然从来没有与罗放的家长打过交道。
【专家分析】
大家都清楚,班主任一般只重视两类学生,一是少数成绩优秀的所谓“尖子”,二是少数经常违纪的所谓“问题差生”。对前者家访教师往往是出于偏爱,对后者家访一般是因为其惹是生非。不少班主任在家访工作中的一大失误就是对广大中游学生重视不够。而那些被教师平常忽视的所谓“表现较好”的学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表扬少,批评少,他们好像处在被冷落遗忘的角落里,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关心和爱护。
四忌:态度不正
【情景回放】
张老师是一所私立学校的班主任。他所在学校属于“贵族学校”,大多数学生家里都很有钱。自从有一次到一个学生家家访受到盛情款待后,张老师越来越爱去那些有钱的学生家里家访,而对班里家庭相对清贫的学生,张老师似乎想不起来去走访走访。班里的学生对他的意见越来越大。
【专家分析】
近几年社会上人际关系的复杂,也影响到正常的师生关系。有的教师特别是个别本来就对教师职业心理不太平衡的青年教师,利用其班主任的职责之便,只重视对父母、亲戚有权有势或做“老板”而有钱有物的学生家访,“醉翁之意不在酒”。殊不知,在这种看似密切的关系中,班主任也逐渐变成了学生的“哥们”,失去了威望和尊严。
                       (来源于中国教师网)
 
网络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
 
网络作为信息交流、传输的载体发挥着独特、高效的教育作用。如何发挥网络的力量进行家校交流,下面主要从三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学校网站、网上家长会为家校互动开辟了新的平台。
1、学校网站是校园活动的窗口,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
学校网站就像家长的第三只眼睛,使家长第一时间内了解并参与到学校建设和班级活动中。
2、网上家长会打破了时空界限,开辟了新的交流平台。
繁忙的工作使很多家长没有办法与老师进行及时沟通,而把家长请到学校来势必又会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网上家长会应运而生。在班级论坛上,家长的问题可以得到迅速地解答,这样既避免了家长将时间耽误在来往的路上,又能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种打破时空界限的交流方式使家校沟通更加高效。
二、班级博客的创建使学生、家长和老师心心相通。
1、班级博客激发了学生热情,记录学生成长痕迹。
缘于网络的多元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改变性。如果能把学生每天的变化和成长记录下来,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2、班级博客拓宽了学校、家长、学生相互了解的途径,使家校互动形成合力。
家长通过班级博客了解了班级工作,感受到校园文化和班级活动带来的冲击,能够站在公正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与老师做好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孩子发展。
3、班级博客搭设了家长教育家长,家长不断反省自己教育行为的平台。
班中家长身份不同、个人素质不同,对于教育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但是,家长们一般都会积极参与到班级讨论中。我们需要把家长的关注角度逐渐从关注自己孩子的生活问题,到关心孩子的成长需要,再到关注自己教育行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上来。
学校网站、班级博客,这些网络作用下产生的沟通模式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不断为学校教育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网络下的班主任工作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对于学生的教育,只有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彼此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于形成育人合力,教育的效果才更好。             (来源于中国教育网)
 


上一篇:新年“心”愿
下一篇:伴你同行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