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宇课变:教师从主角变导演(111期)

时间:2020-09-18 16:43 作者: 编审:

 

 

 

 

 

翔宇课变:教师从主角变导演

  课变,“谁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是学生?我的课堂我做主;是教师?以自己的卓越福泽学生;是教室?一扫修道院式的沉闷而变得明亮润泽;是课堂……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酝酿、升腾、蓬蓬勃发。
 

 

【前线速递】
 

偶遇,往往创生出美好的境界
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 方沫 

  教《星星变奏曲》之前,原本是打算自己配乐朗诵的,在办公室里试读了数遍,始终觉得演绎得太吃力——声音没有张力,很多地方没有落感,显得单薄而没有穿透力。于是决定还是用罗京的朗读视频来直接把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中去。
  上课了,没有导入设计,我直接点开视频播放。居然有图像没声音!有图像没声音,软件故障?我脑子里转得飞快,视频仍在继续播放,没有时间再犹豫了,于是我决定自己朗读。
  这有些为难我,还好我已经提前准备过朗读时的背景音乐。于是我点开音频,仍然没有声音!定睛一看才发现原来电脑被设置静音了,是我自己大意了。我心念一动,仍然决定还是自己先读一遍。于是取消静音,音乐随即响起,我认真地读完了这首诗,学生啪啪啪地给我鼓掌。说实话,读得并不好,我很不好意思,觉得领受不了学生的表扬,于是诚恳地向学生坦白:“谢谢大家的鼓励,我没读好,本来也没打算自己读的。”
  “是的,如果是男声来读会好一点。”有人在底下说。“噢,你们这么觉得吗?”我故意反问。“是的。”回答得还挺整齐。“为什么呢?”我装作不服气地说。
  学生于是说开了:“因为男声更低沉,可以表现出黑夜中的沉重感。”“因为男声更有穿透力,可以表达出对光明的向往之情。”……他们已经说到了诗本身,于是我说:“好吧,就让我们用期待的心情来听男生们读一遍如何?”“好。”男生们跃跃欲试。全班男生一齐把这首诗读了一遍,还别说,的确比我读得好,情感的处理,节奏的停顿,都有模有样的。读完,掌声响了起来,男生们更是得意地给自己猛拍巴掌。我微笑,手下却已点开了罗京朗读的《星星变奏曲》的视频。
  当罗京的声音在教室里飘荡开来,教室里静极了,我看到很多同学陶醉地闭上了眼睛,他们静静地感受着声音里传递出的梦境一般的生命的咏叹。罗京读完,犹余音绕梁,教室里静默了几秒钟,啪,啪啪,啪啪啪,掌声热烈地响了起来,这是第一次我在课堂上播放朗读素材后学生鼓掌。我突然有些感动,眼眶有一些湿润。
  我知道,学生们读懂了这首诗,他们将掌声送给了一个陌生的人,他们将掌声送给了一个已经逝去的人,他们将掌声送给了一个带给了他们美好感受的人。这是生者对逝者的安慰,也是生者对逝者的赞美。感谢罗京,留给我们如此美妙的声音!
  课后回想,如果我硬是要按原来的教学设计,排除障碍后播放罗京的诵读视频,又怎么能在这一咏三叹的诵读中和学生一起寻找到你我他心灵的投契呢?这种无意的生成,浑然天成的推进,成全出一个充满了人情味的诗意的教学意境,这不正是语文课堂中努力追求的人文情怀吗?

【且行且思】
 

认真构思,简单上课
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 孙昌贵 

  两节30分钟的示范课,我感受到: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练,促进身心发展,来达到体育锻炼目标,让学生体验上体育课的乐趣,这不仅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教学思想,而且能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欢悦,并能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简单的体育课丰富多彩 

  很多人认为体育课应该是学生整整齐齐排好队,然后跑啊跳啊让学生机械地反复练习,其实游戏才是他们的乐园。如果体育课的教学是机械而无生命力的话,学生就不会感兴趣。体育课中,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有些花“无精打采”。他们的“无精打采”也正是因为体育课的枯燥乏味和机械的反复练习。如果多费心思,尽量用游戏的手段来提高兴趣,让课变得生动多姿,学生听起来就会有滋有味,动起来也会生龙活虎。李主任的体育课于游戏中见技巧,于练习中提高身体素质,简单但丰富多彩。

有设计的体育课趣味纷呈 

  全主任设计的课是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堂常规很重要,这一点全主任把握得很好。开始部分是热身练习,而后引导学生做韵律操准备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仅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了,也让学生的肢体充分活动开了。后面的基本部分更见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准备部分的韵律操与基本部分的游戏完美接洽,浑然天成。

重参与的体育课活力四射 

  精彩幽默的讲解,标准到位的示范,两位领导扎实的基本功让我们从心底佩服,而老师与学生的全员参与更让学生们触及到了运动的本质,更让我们内心发出强烈的震撼。让孩子们觉得任意一项运动不仅是一种技巧与力量的结合,更是一种思考与智慧的结晶。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释放孩子的潜能。为了做到这一点,老师在课堂上倾情参与是最关键的。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明显地得到了提高,课堂气氛比活动前活跃了很多。游戏中加强技巧的学习,体质也可以通过玩游戏来增强。让学生乐于上课,乐于出汗,让他们积极参与进来,让他们在体育课上有足够展现自我的空间。这是两位领导示范课达成的效果,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一节课的好坏,众说纷纭;教学手段的优劣,见仁见智;而教学方法的选择,早有前人说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从而享受健康的人生,这是我追求的目标。

【名家有约】
 

关于教学的四个“隐喻”
李炳亭 


  ◆教学必须回到正途上来,回到“人本”“学本”和“生本”上来。
  ◆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理想课堂的三大特性: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
  ◆放手是教学的“起点”,教师只能做“教练”或“裁判”。

  ◆教学必须回到正途上来,回到“人本”“学本”和“生本”上来。
  ◆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理想课堂的三大特性: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
  ◆放手是教学的“起点”,教师只能做“教练”或“裁判”。
  在传统教学观里,教育者掌握知识而成为教学的权威,学生沦为知识的受体。被动、从属、就范、接受,这种带有明显强制性的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学习生活,很容易成为一种针对心灵和人性的维持、传承、干预,甚至是胁迫。从而,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了固有的天性和能量,制约了学习效益和质量。
  “教法”的核心应该是“学法”,学法的核心应该是“让学生生产知识”,而不是以爱的名义,冠冕堂皇地实质专制和暴虐,更不是把儿童“培养”成需要的“工具”。
  教学是什么?以下有四个隐喻。

隐喻一:教学是1+3=5 

  生本教育的郭思乐先生是教数学的,他在讲关于学习时,曾经举例说,1+3=4不是教学,是“灌输”。当教师提问“1+3等于几”时,比较接近于“教学”了,教学重在“导”上;假如教师说“1+3=5”时,这就是教学。为什么?当教师有胆量抛出类似这样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时,这个错误就会在学生中形成“反馈”,立马会有人“不顾礼貌”地站出来指正错误,这就是“学”。
  这句话的隐喻是,教学即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

隐喻二:教学是“踢皮球” 

  教学不是替代,是“交付”;不是包办,是“还给”。教师要敢于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再抛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处理自己的问题。教师很像是足球场上的“教练”,要保持自己的角色,绝不下场踢球。教师要牢记十六个字:相信学生、发动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这句话的隐喻是,放手是教学的“起点”,教师只能做“教练”或“裁判”。

隐喻三:教学是“建房子” 

  传统教学是“点”对“点”,失之于知识的“整体性”。假如我们把学习比喻成一台收音机,传统课堂总是率先把局部 “部件” 拆下来,以“知识点”的形式让学生去认知,却又在考试时,要求学生完成整体知识的“拼装”。
  这句话的隐喻是,教学应该是“建房子”,先搭建系统“框架”,再填充知识“砖石”。

隐喻四: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仅靠“死记硬背”,简单机械重复的苦学,无法生成智慧。学习只有在学生的生命体和知识活体发生关联时,才会抵达内心,形成“情感产品”,才能释放出生命的能量。
  这句话的隐喻是,要敢于让“学习”这个事件在学生身上发生,并形成学习情感的“经历和体验”。

  【作者简介】李炳亭,中国教师报总编助理、编辑部主任,知名课改专家。

【翔宇课变】

教师应做导游与导演 


 

  ◆从“官教兵”到“兵教兵”、“兵练兵”,最终到“兵教官”、“官教官”。
  ◆最好的“教案”就是“学案”。
  ◆教师不能光追求给学生满分,还要让学生满意,使学生满足。
  ◆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由“痛苦学”,变成“快乐学”;由“孤独学”,变成“合作学”;由“单一学”,变成“全面学”。

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关系。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是二元对立的简单线性关系。理想课堂中的师生关系,较之传统课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传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相对固定的,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信息基本上是单向传递;理想课堂中的教师,既是老师也是学生,理想课堂中的学生,则既是学生也是老师。他们的角色可以根据需要不断转换,信息是多元多向传递的,教学影响也是多元多重的——从“官教兵”到“兵教兵”、“兵练兵”;再到“兵带兵”、“兵管兵”;再到“兵促兵”、“兵强兵”;最终到“兵教官”、“官教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理想课堂中的“官教官”,是指“教师在学生触发下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
  传统课堂中,教师和教材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理想课堂中,知识源变得非常丰富,除教师和教材外,每一位同学也都成了其他同学的知识源。
  传统课堂中,教师依“教案”组织教学;理想课堂中,没有“教案”,只有“学案”,师生围绕“学案”共同探究问题。理想课堂告诉我们,最好的“教案”就是“学案”。
  传统课堂中,教师抱着学生走,或者牵着学生走;理想课堂中,教师激发学生自己走,或者相互搀扶着一起走。
  传统课堂中,教师是“背桶人”,学生是“敞口杯”;理想课堂中,师生都是“挖井人”。
  传统课堂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是“一对多”;理想课堂中,信息传递方式多元,既有“一对多”,也有“多对一”,更有“一对一”、“多对多”。
  理想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和角色定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提供者、传播者,是权威,是裁判。现在,教师是引导者、策划者、合作者、服务者、开发者,是同伴,是导演。
  理想课堂中的教师,是导游不是领导,要引导学生作自助旅游,而不是领着学生沿固定线路参观;
  理想课堂中的教师,是导演不是演员,要在幕后策划、指导学生去展示,将学生置于聚光灯下,而不是自己霸占讲台说长篇评书;
  理想课堂中的教师,既是精神的同道,亦是学习的伙伴,而不是裁判兼警察左手握真理右手握大棒;
  理想课堂中的教师,是服务生,要俯下身子为学生服务,将姿态降低,将心胸放大,而不是挂在墙上当圣人像,等着学子们来膜拜。
  理想课堂中这种师生角色的转变让我们寻找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模式:实践—反思模式;最简捷的方法:开放课堂;最有效途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

好教师的标准 

  从古至今,人们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好教师标准的讨论,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心目中好教师的标准并不相同。不过,无论差异有多大,其中总有一些基本标准是恒常不变的:师爱、负责、专业、智慧……
  好教师应该具备“四真”:真情实感,真抓实干,真才实学,真知灼见。
  “教师不能光追求给学生满分,还要让学生满意,使学生满足。”好教师就是那些给学生满分、让学生满意、使学生满足的教师。
  一流教师教人,二流教师教书。课堂上的好教师,同样也应该首先是“人师”,然后才是“经师”。
  课堂上的好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法,讲适当的问题,出适当的效果。具体而言:在内容上,目标定位精准;在时间上,机会把握精明;在位置上,结构安排精巧;在方法上,手段选择精致;在感受上,配合对位精确。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好教师的能耐体现在“抓住麻筋”,“捏得要害”,“恰到好处”。既有准度,又有速度、力度。
  好教师应能够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
  惟其如此,学生才能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由“痛苦学”,变成“快乐学”;由“孤独学”,变成“合作学”;由“单一学”,变成“全面学”。
  惟其如此,教师才能真正由主演变导演,由经验变科研,由现成变生成,由师长变学长,由教者变学者,由知识贩子回归知识分子。
  课堂上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单向还是多向?主导课堂的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课堂调动是无效、有效还是高效?学生的精力是越来越投入还是越来越涣散?是教师越教越卖力还是学生越学越勤奋?是只灌输结论还是重视展现过程?这些追问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判别课堂上教师是否优秀。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曾经做过关于“优秀教师的个性品质”的广泛调查,以下8条作为优秀教师最重要的个性品质,被广泛认同。它们是——
  热忱关怀;真诚坦率;胸怀宽广;作风民主;客观公正;自信自强;耐心自制;坚韧果断;热爱教育。
而“学生喜欢、家长满意、同行佩服、领导信赖、自我认同”这五条,可以作为评价教师是否优秀的可测量的宏观标准。
 

——摘选自作者博客“卢志文杏坛絮语” 

【观点集萃】

  简约,是因为教学流程简洁清晰,课堂活动及教师讲解少之又少,也没有使用导学案;不简单,是因为课堂处处体现着教师主导的智慧,体现着教师对教材的精准把握和对课堂的有效控制;高效,是因为学生学习灵动实在,课堂生成卓有成效。这一切,缘于教师有效的导引。

——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 李方模 


  如何有效地控制课堂、组织学生实验,需要平时有序组织和要求。我们现行方法是:“起立、推凳、聚首”,“号令、停嘴、坐下”,“举手、展示、点评”。让学生像做操一样,按每个小步骤来操作,这样组织起来,学生实验时就容易掌控多了。

——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 李大军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准、简、活、久,因为新课标关于作文教学建议里是这样讲的:“写作知识教学务必精要有用,无须追求系统化。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在交流时,老师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步做到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有条理地具体讲述。学生在这样的交流中回忆生活,想像情景,再现情景。学生“常说口里顺,提笔手不笨”,写起作文来就能“下笔如有神”了。

——淮安曙光双语学校小学部 周海兵
 

 

 


上一篇:合作小组的文化建设(108期)
下一篇:集中注意力之我见(113期)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