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我们的学习(4)】
《春秋》责备贤者
【慧语箴言】
《春秋》责备贤者
柏杨
中国文化另一个使人伤心欲绝的现象是:“《春秋》责备贤者”。发扬这种学说的孔丘先生,真使人捶胸脯。他阁下对人生有深度的了解,对做人道理,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全部《论语》,堆满了格言。他向当权派提供了统御之术,并向大家伙保证,如果用他那一套统治小民,江山就成了铁打的啦。这一套当时颇不吃香,但经过董仲舒先生奋勇地推荐,西汉王朝皇帝刘彻先生采用之后,果然发生强大威力。不过他阁下理论中最糟的是“责备贤者”,他阁下为啥产生了这种畸形观念,我们不知道,可能是勉励“贤者”更上一层楼吧。君不见父母打孩子乎,孩子哭得肝肠寸断,可是老头却气壮山河曰:“你是我的儿子,我才打你呀,别人的孩子三跪九叩叫我打,我还不打哩。”无他,俗不云乎:“打是亲,骂是恩,不打不骂是仇人。”你是贤者,我才表演自由心证兼诛心之论;你如果不是贤者,而是地痞流氓不入流下三滥,请我责备你,我都不屑责备你。
责备贤者的原意是不是如此,不敢确定,即令是如此的吧,结果也难逃“天下没有一个是好人”的厄运。勉励“贤者”更上一层楼当然是善意的,但在实践上,自由心证兼诛心之论一齐爆发,一定产生“责人无已时”的绝症。这绝症就是挑剔没有完,好像百步蛇的毒牙,咬住谁谁就得四肢冰冷,隆重地抬到太平间。盖人性是较弱的,都有犯错的时候,都有犯滔天大罪的可能,都有胡思乱想把不稳舵的局面,柳下惠先生也会想别的女人,孟轲先生也会为目的不择手段。
对恶棍连咳嗽一声都不敢(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懦夫不好意思说“不敢”,只好说“不屑”),对“贤者”却挑剔个没完。人是一种会犯错的动物,也是一种会做出不可告人之事的动物,努力挑剔的结果,每一个人都成了虎豹豺狼。于是乎,存心坏蛋到底的朋友有福啦,永没有人责备他,不但没有人责备他,遇到“德之贼也”,还原谅他,猛劝责备他的人适可而止哩。而力争上游的朋友,反而永远受不完的抨击。这种“责人无已时”的毒牙,只有一个后果:逼得人们感觉到,做好人要比当恶棍困难得多。
中国社会是一个恍惚万状的社会,有时候恍惚得连自己屙的是啥屎都不知道。《淮南子》上有一则故事,只简单几句,恭抄于后:
人有嫁其女而教之者,曰:“尔为善,善人疾之。”对曰:“然则当为不善乎?”曰:“善尚不可为,而况不善乎?”
《世说新语》上也有一则故事,也只简单几句,也恭抄于后:
赵母嫁女,女临去,教之曰:“慎勿为好。”女曰:“不为好,可为恶耶?”母曰:“好尚不可为,其况恶乎?”
这些话使人听啦,比没有听还糊涂,说了半天,到底说的是啥?懂的朋友请举手,我就输他一块钱。可是司马师先生的小老婆羊徽瑜女士(史书上称为“景献羊皇后”、“弘训太后”)却叹曰:“此言虽鄙,可以命世人。”既然鄙矣,就不能命世人;既然命世人矣,就是至理名言,不能算鄙。不过不管怎么吧,老太婆对女儿指示的结果,并没指示出一条应走的路。我想这种不知道屙啥屎的心理状态,似乎仍与“责备贤者”有关。老人家教训子女,当然不好意思鼓励他心黑手辣。但也不能昧着天良鼓励他力争上游,盖中国传统文化是专门用“责备贤者”的毒牙咬力争上游的。你再贤都没有用,俺仍能把手伸到你被窝里,大喜过望呐喊曰:“他屁股上有个疤呀。”结果你不但贤不起来,反而弄得一身臭。
“责备贤者”与“嫉妒”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在鸡蛋里找骨头,但形式上却不相同,“责备贤者”因有美丽的外套,所以就更恶毒、更害人。呜呼,我们给“贤者”的爱太少,而只一味地责备,责备,责备,责备,责备。
孙观汉先生有一句使人感慨的话,那就是:“中国社会上,赞扬的话总是等人死了才说。”盖在中国社会,对活人的赞扬几乎绝迹。嗟夫,天底下最容易的事莫过于责备人,挑别人的眼,只要一开口,就好像从悬崖上栽下来的飞车,停也停不了,停也停不住。阁下看过《所罗门的宝藏》乎,两位财迷被土人捉住,绑到广场,表演砍头。甲先生知道再过一个小时,就要日蚀,乃吓唬酋长老爷,说他法力无边,可以把太阳吃到肚子里,如果把他宰啦,天上就永远没有了太阳。酋长老爷半信半疑,甲先生说,他可以先露一手教他们瞧瞧。酋长老爷下令暂缓执行,看他能耐如何,于是他就念起咒来。呜呼,他会念啥咒?只不过他阁下乃水手出身,可以用丑话连续骂三天三夜都不重复一个字。于是,你瞧他口没遮拦吧,阴阳顿挫了一个小时,天昏地暗,太阳果然被他吃到肚子里,不但救了老命,还捞了不少宝贝。
中国传统文化似乎专门培养这种水手本领,责备起人来,如果不用胶布赶紧贴住他的嘴,他的丑话就永远没有句点。再加上摇头摆尾,挤眉弄眼,就更勇不可当。可是你要请他老人家赞扬一位他最佩服的人,他准张口结舌,想上三天三夜,也想不出有谁值得他赞扬的,即令有人值得他赞扬,他也想不出用啥话去赞扬。
一切绝症都渊源于中国文化中的爱心太少,孔丘先生之道,不过“忠”、“恕”而已,独缺少爱———当然啦,抬起杠来,不但其中有爱,而且爱还多得受不了。不过,“忠”、“恕”中的理智成分似乎要浓些,爱的成分似乎淡如云烟。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一书。柏杨,基督徒,1920年出生于河南开封,1949年起寓居台湾,2008年4月病逝。柏杨主要写小说、杂文,后者成就更高。
《丑陋的中国人》将传统文化种种弊端喻之为“酱缸文化”,是一本探索中国国民性以及批判民族劣根性的著作,而且作者用了一种很无情的“骂”的方式。柏杨说,我们的丑陋,来自我们不知道自己丑陋,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滤过性疾病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到今天也不能痊愈。通过这本书,作者深切期许,中国人未来能突破“酱缸文化”的局限,每个人都活得有尊严,每个人也能尊重别人的尊严。
【志文心得】
对于一本志在通过“骂人”来警醒世人的奇书而言,上文算是《丑陋的中国人》里相对温和的段落。即使这样,我们也不难从字里行间读到作者“斗士的激情”。其实,作者“恨铁不成钢”的背后,不乏“仁者的温情”。
“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了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学会欣赏别人”是“责备贤者”之人的唯一解药。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源,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因此,主动去欣赏,不仅是一种做人的美德,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与高度。
甲虫有甲虫的追求,大象有大象的情调,仙鹤有仙鹤的风姿。懂得欣赏,你才会体悟生活的原味;懂得欣赏,你便拥有缤纷的情调;懂得欣赏,你定能拥有迷人的风姿。
白驹过隙,弹指百年。无论多伟大抑或多凡常,上帝给我们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一方面我们自己应当竭力提升自己,成为更完美的人;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把热情的掌声赠予并肩前行的团队成员,或者朋友,甚至路人。
“人之才行,自古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不士。加以情有爱憎,趣有异同,假使圣如伊、周,贤如墨、杨,求诸物议,孰免讥嫌?”
学会批判也要学会尊崇。批判使我们严谨,尊崇让我们向善。
表扬一切的人,不可信;批评一切的人,也不可信;对一切都无动于衷的人,更不可信。
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做闹钟”——通过敲打自己去提醒别人,“少做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
“宁可得罪君子,不要得罪小人。”从个体的生存哲学来说,也许不无道理。因为: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的智慧,在正道,小人的智慧,在旁门;君子很少琢磨人,一心琢磨事,小人很少琢磨事,专门琢磨人;君子胸怀宽广,记恩不记仇,得理也饶人,小人心胸狭窄,记仇不记恩,无理搅三分;君子讲规则,身在明处,光明磊落,小人不上道,躲在暗处,阴谋诡计;君子独善其身多孤军奋斗,小人拉帮结派常兵团作战……
于是,宁可得罪君子,不要得罪小人,便成了很多人自然的行动选择。从群体生存智慧角度看,这无疑是不当的。此举让做君子成本增加,让做小人成本降低,于是君子会变少,小人会增多。这显然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这个世界上,任何时候都不缺君子和小人。但真君子和真小人总归是少数,绝大多数介于两者之间。正是这绝大多数人的态度,决定着事情的走向和结果。只要我们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便会有良好的结局。因为,几乎所有不被一己私利所遮蔽的灵魂都会尊崇君子,尊敬贤者,鄙视小人。
容人之过,却非顺人之非!
极端个体利益最大化,最终往往走向反面,导致个体利益最小化的结果。这在大自然已经被无数事实所证明。每一只大雁都从个体付出最小的角度选择自己的行为,雁群便不可能迁徙到理想之地,终至群体灭亡。军备竞赛、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你会发现人类几乎所有的群体性灾难的产生,都是个体自私选择的结果。而这种群体灾难的发生,让每一个以个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人,收获了个体利益最小化的苦果。
正因为如此,人群中,爱、尊重、欣赏、包容、奉献和牺牲,才显得那样伟大和珍贵。
本文转自博客:卢志文杏坛絮语
http://luzhiwen.eduol.cn/archives/2010/894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