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叫放手(62期)

时间:2020-09-18 15:47 作者: 编审:

有一种爱叫放手

(第六十二期)

  编者按:现在,父母“陪读”现象越来越多,这反映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同时又折射出中国教育的一种无奈现实。当前中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让升学竞争牵系着众多家庭的命脉,父母放弃自己的一切,陪同孩子走过青春的读书岁月,做他们的“全职保姆”,期望孩子将来有一个好前程,但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往往“陪读”变成“陪毒”,让孩子失去自我生存的能力,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案例回放】
  新民中学是当地一所重点高中,今年大约有600户外地家长为孩子上学陪读,学校附近形成了一个“陪读村”。而来这里陪读的家长中,有全职太太,也有医生、政府职员等。有些家长工作忙,就请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陪读,更有请亲戚代劳的。
  

【案例分析】 

父母“陪读”现象透析
监利总校新校区  袁全芳

  如今父母陪子女读书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形形色色的家长组成了庞大的“陪读大军”。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项统计显示,我国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现象。对于父母“陪读”这种现象,社会上一直众说纷纭。前不久,学校对部分学生和家长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赞成陪读的占36.7%,反对的占63.3%。赞成者多从为学生减轻压力,帮助他们提高成绩,以利于升学的角度出发;反对者则认为,抱着的孩子长不大,必须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强。“陪读”能解一时燃眉之急,但从根本上说“陪读”不是一种好现象。 
1、陪读何以愈演愈烈 
  陪读吃力不讨好,但为何近年来陪读现象非但不减,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主要有如下几种原因: 
(1)父母护雏心切。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们希望孩子成才也是人之常情,但对孩子的过分保护,并不能得到相应的效果。当督促越了界,保护过了头,督促只能成为监视,保护只有沦为桎梏。 
(2)社会竞争激烈。社会要高学历、名牌大学、热门专业的人才,学校和父母当然只能好好配合了。 
(3)物质条件的丰富,也为父母陪读准备了必要条件。生活好了,人们不再为温饱而担忧,一部分人不仅有了钱,而且有了闲。加上现在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为了照顾和迁就孩子,父母没有舍弃不下的事情,更没有创造不了的条件。 
(4)孩子自理能力差。16岁的大小伙子,自己还从没系过鞋带;一个高中毕业生,竟还没独自坐车出行过……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面对此情此景,父母怎能不担心。不仅是生活自理能力差,有的孩子自控能力也很差。父母担心自己如果不陪读,可能会导致他们行为失控,甚至走向社会的对立面。 
2、陪读并非是最佳选择 
  不管父母是出于何种原因而加入到陪读的行列中来,也无论陪读能给孩子带来哪些方便,权衡利弊,专家还是认为父母陪读的副作用远远大于其正面影响。             
(1)“陪读”事与愿违,弱化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众多的研究表明,人类几乎所有的社会能力都是后天培养的。父母把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代劳了,就耽误了子女锻炼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学校教育或许是他们获得这种能力的最好机会,结果家长一“陪读”,这条路也给堵死了。父母的过分关注和“全程跟拍”,只会影响孩子们形成对自我的基本认知和对自我行为的有效控制。 
(2)父母“陪读”会间接导致孩子的性格缺陷。父母“陪读”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同时对于孩子的自信心也是一种伤害。父母陪读下的孩子普遍出现没主见、孤僻、不善与人交往的特征。 
(3)父母“陪读”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成才。人的成长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在日常生活的磨砺下,独挡一面的锻炼下,一个人正常的人格和心理才能建立、健全起来。父母千万不能取代他们成长中的这段必经历程。父母陪读的确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孩子走弯路、走错路,但路终究是要孩子自己走的。过多的保护,只能让孩子犹如温室里的花朵,一旦有什么挫折、打击,就一蹶不振。最大可能地增强孩子的自理能力,才是育人的根本。 
  一个人的成长、成熟,父母付出的心血很多,但无论怎样都代替不了社会这个大课堂,只有在社会大环境中,他们才能学会与人相处所必需的宽容、理解和忍让,提高学习自觉性和自律意识,从而发展出完善的人格。家长们应更注重对孩子的心理疏导和自控能力等情感因素的培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则交由学校去完成。早有专家论断,一个人的成才,情商比起智商往往更为重要。慈爱的父母们,让你们的孩子走出温室,放手让他们去远行,相信他们能走好。 

【观点聚焦】 

陪读:一种无奈的选择
宝应中学  靖国飞

  如今,在重点学校的周边,住着许多“陪读”的人。他们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的停薪留职,有的提前退休,有的干脆辞职不干,留下自己宽敞的房子不住,留下自己的爱人不问,到学校附近找一间出租屋,给自己孩子烧饭洗衣,全职陪孩子读书。有一位农民竟荒了家里的地,到城里一边蹲三轮车挣钱,一边陪孩子读书。 
  现在大家都认为中国最苦的是学生,其实“陪读”家长的辛苦程度不亚于学生。从一位陪读家长的作息时间可以见证:5:30 起床做饭;5:50叫醒孩子;6:00让孩子吃早饭;6:15孩子上学校(小学生要送的);10:30做中饭;11:30孩子回家吃饭;12:00—13:00陪孩子午自习;13:00—13:40照看孩子午休;13:40叫醒孩子上学校;17:00做晚饭;17:40将晚饭送到孩子班级(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让孩子来回跑,增加孩子的学习时间);21:30为孩子准备夜餐;21:40孩子回家吃夜餐;22:00—23:00陪孩子学习;23:00为孩子打好洗脸水、洗脚水,确保孩子在23:30上床休息。若是学校放假,“陪读”家长则和孩子寸步不离,全程陪伴。可见,家长的“陪读”时间安排比孩子学习还“紧凑”。“陪读”还承受着一个很大的压力,就是经济负担过重。本来是夫妻俩都有工作,可现在一个陪读了,收入就大大减少,而支出又大大增加,单房租费最少每月在300—400元,一年就多支出3000—4000元。 
  据调查,“陪读”现象在省重点中学最严重,在这些学校的住校生中,从高一开始就陪读的,占30%左右,到高二上升到50%左右,到高三各班级住校生就很少了,上升到70%左右。现在,“陪读”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成为人们不愿提及但又不得不说的沉重话题。不可否认,激烈的升学竞争孕育出了“陪读”,学校管理在某方面的缺位催生了“陪读”,家庭教育的无奈选择了“陪读”。也许陪读能换来一张升学录取通知书,但遗憾的是削弱了孩子在社会上的独立行走能力。 
 

让花儿开在大自然
监利总校一中校区05级49班  欧阳文蓉

  有那么一句老话:温室里开不出芬芳的花朵;有这样一个时论:溺爱下长不成健康的孩子。而与此相抵逆的“陪读”风气却依旧在愈演愈烈。   

                                      ——题记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物质文明像京沪线上飞驰的磁悬浮列车一样急速发展,而一些“陪读家长”的思想却像沙漏里的沙不知何时才能漏完。他们忘了曾经的艰辛,忘了寻到稻草堆里露下的谷子时发光的眸子,忘了三年饥荒啃野菜时漠然的眼神,忘了在生产队割下一大堆草时欣慰的咧嘴……或许是他们记得太牢,把这份辛酸在心底镂得太深,赶上这时代,就化成了对孩子的爱。不惜花大量的钱财,甚至搁下自己的工作,来给子女扮演“保姆”的角色。明明一心为了孩子,却不知已步入了“爱的误区”。 
  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孟母三迁,足见其为子计深远的英明;岳母刺字时,早已沉淀了一个百年之策。故而父母之爱不在短期的给予,乃需长远的谋划。温室内花儿的香气终不及自然的花香那般醉人。何来“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杏香,因为有了春风的温存;何来“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荷香,因为有了三伏的考验;何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梅香,因为有了严寒的浸渍。“野芳发而幽香”因为它的香源于大自然的洗礼。 
  社会如同大自然,它为他们早已提供了关爱、憎恨、友情、对手、提高、挫折……让他们能散出真正的“幽香”。倘若子女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突然有一天,进入社会,他定会被社会无情的浪潮击碎,而此刻,所有的无微不至已成泡影,所有的和声细语终蜕变为一场“阴谋”。到时捶胸顿足,已为时晚矣。 
  陶行知说:“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上,不算是好汉。”这就是教我们从小要自立,学会打理自己的生活。我们知道,在父母百般呵护下的孩子有如残荷、病梅,曾经清华大学开除过一个女生,理由就是她在食堂里拿着两个鸡蛋哭,不知道怎么剥。可悲啊!这样的学生怎能自强不  庇护下长大的孩子,缺乏社会生活经验,遇事不能独立思考,分不清真善美与假丑恶,以致于酿成一幕幕令人痛心疾首的悲剧。那么我们当学会自立,做烈日下的荷,成冰雪中的梅,开在属于我们自己的季节。让我们一起对“陪读”挥手告别,请家长们停下无微不至的“护航”,使祖国的花朵能在大自然的阳光雨露下健康的开放!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宝应中学07级12班  陈非儿    

  人总是要长大的。他不可能永远需要被人看护,总有一天要独自经历风雨洗礼。但依现在的情形看,不免为现在的孩子感到担忧,在外上学都有父母陪读,什么事也不做,又怎能迎接将来的历练。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心疼孩子在校住宿的麻烦,怕住宿影响孩子的学习。放下手中的工作,一些农村父母甚至丢下家中的田地,在县城的某间小屋陪读三年、六年……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变得拮据。深夜,当他们的孩子熟睡时,父母的心中却想着到哪儿挣钱。陪读的父母是辛苦的,他们每天起得早,睡得迟,他们不敢大声讲话,怕影响孩子学习;他们没有熟悉的人,每天都在孤独中度过。父母的苦从不对孩子说,这是怎样的一种爱啊!几天前听到有人说,一个孩子的母亲在车祸中不幸去世了,父亲忍着巨痛瞒着孩子说回家去看看田里的活,独自奔赴为妻子送行。谁都知道,这位父亲这样做是不愿让孩子被失去至亲的痛苦笼罩,不愿让孩子耽误学习,宁愿孩子做一个不孝子女。 
  陪读何时是尽头,我不禁发问。陪读让孩子失去了自理能力,让孩子失去了与人交流的机会,甚至让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放手吧,慈爱的父母,让孩子从现在起去经历磨练。孩子已经长大,他能自理,不再需要过多的庇护。学习固然重要,可培养出一个“书呆子”又有何用呢?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辛苦的父母,你们可以大胆地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拼搏。不要担心孩子会摔跤,只有这样孩子才会长大,才能笑对人生。 
 

孩子应学会自理
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  周银香    

  陪读,由古流传至今,只是陪读的角色由书童变成了父母。这一现象折射出中国父母的一种教育观念。陪读的无数家长们反复叮咛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是一句非常典型的话,其含义是分数决定命运,一切为了考试,什么品德修养、体育锻炼、劳动技能都是不重要的。这就导致有的学生到了高中都不会削苹果,父母就像保姆一样,帮助孩子解决一切问题,其实质是溺爱,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细想想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和温室中,终究要离开家庭和学校的呵护,走进社会,经历风雨。我们的父母是否称职,并不在于能否给孩子提供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而在于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的精神?据相关调查表明:父母陪读的孩子生活适应性差,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娇生惯养,自私、依赖性强,不会劳动,不会自理,缺乏自立意识和生存能力。 
  有这么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位好心的老人,在草地上看到一只蝴蝶,便把它带回家精心保护起来。过了几天,蛹里的幼蝶拱破了一道缝,可挣扎好长时间总出不来。老人急了,便为它做了个手术:用剪刀将蛹壳剪开了,帮助幼蝶脱壳而出。蝶是出来了,但它是病态的,翅膀干憋无力,总也飞不起来,不久就夭折了。后来这老人才明白,原来幼蝶必须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直到双翅足够强壮时才能冲破蛹壳,这是它生命的一个必然过程,缺少这一个过程,它就丧失了生命力。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和蝴蝶的出生有相似之处。少年吃点苦头,受些挫折,经历些磨难,可成为他们人生的财富。在一些发达国家,有不少人主张实施孩子的“挫折教育”,他们深信一条:人在少年时不经历磨难是不幸的。 
  让我们不妨来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家庭教育方式。他们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采取种种方法,让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比如让孩子自己动手装配自行车,修理小家电,做简易木工,粉刷房间,到外边参加义务劳动等。即使是富有的父母,也十分注重对孩子进行自谋生路的能力教育。美国南部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独立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还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才允许毕业。美国中学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家里经济状况如何。孩子在12岁以后就得给家里的庭院剪草,给别人送报,以换取些零花钱。一些家庭还要求孩子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开收割机,秋天帮人扫落叶,冬天帮人铲雪等。美国的父母常说,只要有利于培养孩子谋生的能力,让他们吃再多的苦也值得。究竟该如何对待孩子?卢梭说过一句话:“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自己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经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们不要把豪华、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德国人常说,他们的首要责任就是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自强。 
  在我看来,我们的“陪读”真是苦了父母,也害了孩子。有些家长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工作、事业、追求从小学开始陪读,一直陪到大学……家长啊,你们一路风雨走过,“陪读”何时才是一个尽头。 

【献计献策】 

应对“陪读”现象的策略
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  易贤海

1、“陪读”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必将长期存在 
  “陪读”现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在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法制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先天个体差异和后天成长历程千差万别的前提下,陪读的家长大多数是无可奈何的:监督孩子上网玩游戏,担心孩子过早恋爱,担心孩子走上邪路,孩子已经成了小公主小皇帝…… 陪读,无可厚非。 
2、如何减少社会陪读现象  
(1)家长未雨绸缪。从小就有意及早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例如,我会站在路边,笑眯眯地指导小孩到商店去买东西。 
(2)进一步发挥学校作用。例如进一步加强管理,增设一些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生活老师;为学生开设一些劳动技能培训课程等。 
(3)交一部分工作给社会。有需求必有市场,家长陪读花费那么大的代价,其中必然蕴藏着巨大商机,这就要求集约经营的团队有很高的专业素养与技能。 
3、如何缩短个体的陪读时间 
(1)明确陪读目标:是陪过渡期而非数年,要有时间表和具体计划。 
(2)给学生一个梯子,从最简单的改变做起,让他(她)一步步改变。 
(3)改变其习惯。诸如打扫卫生、叠被子、做饭之类的事并非孩子难做,只不过孩子已经有了依赖的习惯,循序渐进地改变之,并不需要太长时间。 
(4)进一步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例如,家长要学会对孩子多赏识多鼓励多沟通,学生快要跟上时大胆放手,而又不乏遥控手段。 

【现身说法】 

我与陪读有场战争
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06级3班  秦明慧

首战失利
  今天是我步入中学的第一天,本想给我的初中生涯制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可我的好心情却被妈妈的一句话抛到了九霄云外,妈妈竟决定在学校附近租一间房子为我陪读,我这刚迈出一步的小鸟又被活生生地拉回了鸟笼。这该死的陪读!看来我俩之间必有一场恶战。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坏的开始可不一定就是失败的一半。陪读,我怎么会让你把我踩在脚下呢,我是不会认输的,你等着瞧吧,我看你还能神气多久! 
打探敌情
  兵法里不是有这么一条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今天,我可是把陪读家族的家谱详细地查了一下。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下一跳,这个陪读就是现代教育产生的一个怪胎,可它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控制了家长的心,以至于学校周边竟形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陪读村,而且近来,他竟然向同学们发起了进攻,想用花言巧语迷惑我们。好在同学们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都与我站在同一站线上。看见有这么多盟友支持我,我信心倍增。呵呵,陪读,我是不会让你的阴谋得逞的。 
多计攻略
  我用了18招,20计,花费了24个小时,终于用我那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妈妈。她答应我,下学期不再陪读,让我独立生活一年。如果我的成绩有所下降,她便继续陪读,如果没有下降,妈妈非但不再陪读,还要动员其他家长不再陪读。 
  好啊!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我可要出招了,你可千万别害怕得躲起来啊! 
决战在即
  出笼的感觉真好,我终于可以在空中自由飞行了。陪读,我终于可以大施拳脚了,你放心,我决不会给你任何可乘之机,我要把你打落花流水,让你成为一堆永远不可能复燃的死灰。你敢接招吗? 
大获全胜
  成绩单发下来了,我的总体成绩比上学期提高了十几分,其它各方面也进步了许多,老师和同学对我的总体评价比以往要好。这一次,我可谓是大获全胜。老妈已履行诺言,许多家长也决定不再陪读,我终于实现了我的梦想。陪读,看来要和你说再见了。 
  不,我永远都不想也不会再见到你,你就死心吧! 

陪读妈妈的体验 
宝应实验初中  闵信燕     

  陪读是从孩子上小学开始的。那时,由于丈夫工作调动,孩子也跟着进入实验小学读书。丈夫租住的是一间单身宿舍,再加上那一年教的是毕业班,他根本没有更多的精力照顾孩子。于是,我把孩子放在了亲戚家。而我则每天从原单位(泾河)赶到宝应。一到晚上,我总会拿把椅子坐在写字台前,看着女儿做作业,女儿做好作业我检查,若有疑问我解答,我报生字她听写;有一些难的题目她稍有一点停顿,我可能就会迫不及待地要告诉她怎么做。有些字得不工整,我就会嚷嚷起来:“这字怎么写成这样子,重写重写。”时间一长,我觉得很累,孩子也会说:“妈妈,你真罗嗦”。 
  我决定改变自己的做法:从每天的来回奔波到隔天的一次再到一星期一次,到现在的不再陪她读书了。我获得了原本应属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的时间,孩子也从我的看管下解放出来。一些实在想不出来的题目,她会电话询问一下。现在女儿每天到家就是先做作业,之前,她还会关上门并对我们说:请勿打扰! 
  我有时还会陪女儿一起读。前天,女儿有背书的任务。还未到家,她的电话就来了。“妈妈,书太难背了,我还没有背好”。“那你先歇一会儿,我回家和你一起背”到家了,女儿拿来书,我先同她一起分析:第一句讲的是雪峰,第二句讲的湖泊,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接着,我们开始了大声朗读“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在我初知了内容之后,我和女儿开始分任务。我背第一句,她接第二句。然后又倒过来。再把句子连起来。在背诵的过程中,我使用了一些伎俩:我故意装作想不起来。她得意洋洋地说妈妈记性还不如我呢。很快地,背书完成了。昨天,女儿又说,妈妈,我们一起背书啊!还补充一句,昨天的内容你还记得吗? 瞧瞧她那得意劲! 
  现在看来,小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自制能力差,陪读,对于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孩子来说,能使他们在生活上得到良好的照顾,在行为上得到约束和引导。但从长远看,却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让孩子产生依赖性,失去应有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失去了独立与创新的能力。 
  所以我认为:陪读是可以的,但主要是在孩子刚入学的阶段。一旦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后,做家长的就要适时放手,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因为良好的心态比什么都重要。 
 


上一篇:了解•理解•谅解(58期)
下一篇:小组合作,要形式还是内容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