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拨让课堂教学更出彩

时间:2020-09-18 16:39 作者: 编审:

点拨让课堂教学更出彩

  当教室成为学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时,“点拨”应该是教师有所作为的基本方式。什么时候应该点拨,如何点拨,如何处理好教师“点拨”与学生“展示”的尺度,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深度思考】

做一名合格的导演
宝应实验初中 圣春平

  杜郎口教学模式,课堂成了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成了主人,老师的执教活动显著减少,有人说杜郎口的老师省心舒服了。其实不然,他们只是从台前退到了幕后,从演员变成了导演。那么,他们是如何在导演着一幕幕课堂剧的?
  一、钻研教材,探究剧本
  作为课堂的导演者,须对剧本(教材)深入探究,确立课堂目标,研究教学内容,从基础知识的落实,到文本内容的把握分析,从教师自己的观点到拓展创作,从课堂过渡到学生问题的预设等等。作为导演必须做这样的储备,方能胸有成竹,应对自如。当然,这和传统教学中,教师准备一桶水倒进学生的碗中是不一样的,它是为了交流而准备,而且这种准备是充分的,多方面的,深刻的,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应对千变万化的生成,才能对学生进行引导,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你才可能是一名合格的导演。
  二、走进学生,了解演员
  预习是展示的准备。预习阶段,只交给学生预习题(导学案)远远不够,教师还需了解学生预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点,了解他们对问题的把握状况,了解小组内的任务分配及将会用什么方式展示等等。当然,老师可以让组长集中汇报,可以在黑板上的“报到站”汇报。细心的老师甚至在上课前还会观察孩子们的情绪如何,包括小组交流准备的短暂时间,也是老师了解学生的好时机。这样,作为导演我们就能运筹帷幄,临场不乱。
  三、规范严格,顺利开演    
  杜郎口的课堂上,老师绝非无所事的旁观者,他们需亲历孩子们的“表演”(展示),随时提出要求,规范行为。他们会根据研讨进度,及时提出新挑战,布置新任务;提醒学生注意肢体语言,要求他们力求脱稿,使用形象而富有生命力的语言;会给学生适当的鼓励,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课堂上除了看学生投入度,还看学生展示的精彩性。这需要老师的严格规范和高标准要求。”这不正如演员在表演过程导演不时提出要求,让演出顺利精彩进行吗?
  四、因势利导,点燃激情
  演员的水平或许是有限的,甚至某一时刻会停滞,教师的点拨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的引导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刻层面。在语文课《人物画像》课堂上,有学生提出都德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人,因为他“头很小,眼睛眯缝着,用手捻着须尖”。没有想到,这个不当的认识得到了许多学生的认可。授课人杨老师点评说:“在我们传统的思维模式中,我们常把正面和反面的人物定式化,这也是小说塑造人物的常用手法。不过,生活里的情况不是这样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莫泊桑撰写的一篇散文,讲究真实的刻画,我们不可以以貌取人。”经教师的一番点拨,学生对小说、散文中人物刻画的区别,对中西方文化的区别就多了一分认识,不再犯错了。这样的点拨,太及时了。

“扣动扳机”要把握时机
监利总校高中部 王明华 

  一、在情境创设中点拨
  在课堂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猜想、操作、研讨,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对语文的兴趣,以及学好语文的愿望。在教学中,我总是想方设法,启迪心智,进入境界,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在思维上达到同步。课堂教学中,我则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结合生活场景,通过适时点拨达到预期效果。
  二、在合作交流中点拨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高效课堂之所以高效的法宝。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同时,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取长补短;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明晰学生的认知过程。
  三、在体悟活动中点拨
  把握新知识并不都是从概念中开始的,要想对新知识有更清晰的认识,形成正确观念,只有通过大量的观察和体验,有时候还需要动手操作。因此,增加学习过程中的场景体悟非常重要。语文课上,当有些难点无法破解时,老师不妨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描绘的情境里去,换位扮演人物角色,以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意义,逐渐提高智商与情商。 
  四、在多媒体演示中点拨
  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趣味性、多样性、新颖性等特点,激活了课堂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有效发挥多媒体的独特优势,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引导学生主动思维,获取知识。
  语文课上教师的点拨,是为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开展逻辑思维活动和形成基本技能而进行“搭桥、铺路和导航”。成功的前提在于,它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积极参与过程中,学生能不断获得自主探究的成功体验,会觉得语文课非常有趣,学习语文很快乐。

 

适量·适度·适时
监利总校高中部 陈军 

  一、适量点拨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在教小说《药》时,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康大叔是一个无耻贪婪,冷酷无情的刽子手形象。
  二、适度点拨
  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执教张九龄的《感遇》时,老师推敲那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何求”在文中起转折意,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么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文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张九龄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闻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尘相悦”,又与“何求美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这样品读诗句,让人体味到无限欣悦的美感。
  三、适时点拨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徘徊不前时,采用艺术化的指引,及时初解疑窦,让学生顺利走下去。另一方面是学生在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拨通理解上的关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得研讨结果明晰。适时点拨,还应当包括在思维过于发散之时,教师迅速捕捉方向,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妙招迭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宝应中学 纪长伦

  “点拨”的含义是什么?它应该是在学生自主延伸知识链的过程中,剖析题意云遮雾绕之时,激烈争论难分难解之际,老师及时出手,做出的必要提醒、暗示、强调与引导,它可以是反问,可以出示类比示例,甚至不惜借用错例等,帮助学生打通关节,较为顺利地完成研讨活动,获得成就感。
  课堂上老师精准的“点拨”可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加快教学进程。如何“点拨”?
  第一:寻找“点”源 “只要有一个学生会,就不需要老师亲执教鞭。”点拨,就是要求我们拨在“点”上——突破难点,强调重点。没有预期,不做调查,不作边际的乱点一通,会降低参与活动的热情,挫伤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甚至引起反感。我的做法是:①预期性点拨,以保证教学的进程。老师凭借自己的经验对所设计的问题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期,从而确定要拨的“点”。②导语性点拨,以突显教学主线。一个一个的教学环节通过串联而形成教学主线,为明晰主线,老师在设计环节间导语时应具有暗示作用,以引领学生的各种活动在自己预设的主线上,从而确保课堂目标的达成。③应急性点拨,以保证学生的思维活动正常而有序的进行。关注展示,关注讨论,关注班级的不同层次学生的活动状态,深入到小组活动中去,发现要拨的“点”。④总结性点拨,以发现规律提升思维。某一活动完成后,一般会安排总结与反思的内容,学生展露可能会不到位,老师必须作启发或示例,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提升思维、形成规律。
  第二:遴选“点”招 课堂“点拨”还是很讲究艺术的,不同的方法收效是不一样的。我常用的招数有三:①“点”而不“拨”。只点关键,不给答案,逼着学生重新审视或审读相关内容,以促进知识或方法的内化。②“拨”而不“透”。拨拨、撩撩,就是不点破,让学生跳一跳再跳一跳,逼着其思维向深层发展或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思维。③干净利索,点破点透。学生已经一片“茫然”,再“拨”也拨不出明堂了,属久启而不发的问题就不要再浪费时间了,要直达内核,不留盲点。
  第三:把握“点”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上,几十个脑袋构成一个庞杂的动态思维场,变化莫测。老师必须善于观察,精心设计问题,准确把握时机,做到温火适度,恰到好处,不要吃力不讨好。另外,个体点拨、小组点拨、群体点拨要有机结合;知识生成过程中的点拨、例题分析过程的点拨和学习方法使用的点拨也要有机结合。
  第四:锤炼“点”语 点拨性语言,旨在点点、拨拨,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思维活动、答疑解惑时逻辑关系回归到正确的航线上来。因此,语言必须准确、精炼,富有启发性和牵引性。如:联想性语言、类比性语言、对比反问性语言、假设性语言等,力求起到四两拨千斤,一语开茅塞的作用。

妙在不着痕迹
淮安曙光双语学校 卢晓平

  上海作文教学研讨会上,来自全国的特级教师们,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清水芙蓉,素面朝天。他们的作文课上没有绚丽的多媒体,没有任何做秀的成分,有的只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平等对话和实践,老师指导不露痕迹,学生作文有趣高效。
  一、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点拨,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叶圣陶针对当时一些人学习写作只从记诵和模仿入手的弊病,明确指出:“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他以丰富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写作与生活客观的本质的必然联系。而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要么完全抛开学生的生活,闭门造车;要么做一些费时低效的所谓“实践活动”,漫无边际。
  让我们一起走进窦桂梅老师课堂,感受她的二年级的绘本与习作——《我爸爸》。窦老师深深地明白: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果是他感兴趣的事物,他会非常乐意地接受。窦老师精心地选择了勇敢、灵活、强壮、聪明而有时又很温柔、搞笑的“我爸爸”绘本作为内容,具有鲜明的视觉形象,故事性强,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小朋友自然很喜欢。尤其是封面上的那个爸爸胖嘟嘟的,又有点傻的样子一下子吸引了小朋友们。正是凭借这丰富精彩的画作和修饰精练的文字,窦老师使学生进入了乐于表达的良好状态。
  故事绘画是一个把故事与绘画相结合的新生事物。几乎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爱绘画,如果让他们自己去画故事,然后编故事并把它讲出来,这的确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上海的蔡骏老师正是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把绘画、编故事与讲故事巧妙结合,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地作文。
  二、立足学生的自我感受点拨,帮助学生更有效地作文。
  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的新体验作文,完全没有通常意义上的观摩课、示范课的表演性。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观摩别人的课堂教学时总是感慨万分,可回到家就只能是望梅止渴。而李教授的方法科学而适用,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方法是傻瓜作文教学法。李教授用“两分钟到底有多久”的活动,让我们对他说的深信不疑。开始,李教授分发操作方案,并让学生按照要求去做:用两分钟的时间写写会场,并体验时间的长短,完了让学生读读自己的作文并说说时间的长短。再做第二种状态下的两分钟:每个学生做一个有创意的动作,并且将这个动作定格“两分钟”之久,接着全体学生离开座位(不准坐下)做自己的动作,定格“两分钟”,完了再让学生写一写:你做这个动作有什么感受。第三个两分钟:自由活动,由于前面活动学生累了急需要活动,所以才会“疯”,感受才会独特。而且,通过前面的活动,他们又有了明确任务,知道了怎样观察,自然会更好地写出自己的感受。
  李教授就是这样让学生在游戏中去体验生活,使他们明白怎样观察,怎样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整个过程,学生没有了作文的任务意识,兴致勃勃而又富有成效地完成了写作。

相机诱导,顺势点拨
山东省高青县教育局 郭莉莉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信息更丰富,课堂生成常常会出乎意料。这就需要教师更加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及时捕捉有效信息,高效处理信息,把课堂生成转化为课程资源,为教学目标服务。这种信息的处理能力就是因人而异的教学智慧,即我们常说的“相机诱导,顺势点拨”。
  一、点拨是纠偏
  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出现了知识或价值观方面的偏差甚至错误时,教师就应及时辨析错误的根源,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向,巧妙地给学生以引导。
  如某教师执教《伤仲永》一课,讨论“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这一问题时,一学生回答:“仲永的父亲应该保证孩子的学习时间,为孩子的将来负责,等他将来学有所成当了大官再挣大钱也不晚,没有必要浪费孩子本该用来学习的宝贵时间挣钱。”应该说,学生指出了仲永父亲目光短浅,对孩子的将来不负责任,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但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学生对“怎样才算成才”还存在认识偏差。这时教师给学生以肯定并追问一句:“你看出了仲永父亲目光短浅,但如果你是仲永的父亲,是不是你就把当大官挣大钱作为培养孩子的长远目标?”巧妙一问,稍加引导,学生就会有比较正确全面的认识。如此点拨,还体现了教师价值引导的作用。
  二、点拨是激活
  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关键处一石激浪,教室里就会荡起思维的涟漪。如上《屈原列传》课,某教师讲至屈原“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学生寂然,突然一学生抛出一句评语:“死何裨益!”执教者暂不急欲讲下文,而是鼓励这位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抛出问题:“屈子自投汨罗,是不是一种可以肯定的爱国方式?屈原有没有更好的救国之路?”学生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在辩论中熠熠生辉。
  三、点拨是拓展
  点拨可以是背景知识的拓展,相关内容的延伸,也可以是思路的变换。如宁鸿彬老师执教《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曾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给课文另拟标题,并尽量陈述理由。课上交流时,学生纷纷亮出了“可悲的于勒”“于勒的变化”“家人与于勒”等标题。宁老师说:“刚才你们拟的标题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于勒身上。课文除了写于勒,还写了好多人。可以打开思路,从另外的角度入手拟题,使标题更加丰富。”一句点拨,学生灵感奔涌,答案精彩纷呈。     ——文章来源于《中国教师报》

【一线传真】

着眼生成,具备开放性
宝应实验小学 杨光剑

课堂回放:
  师:同学们,平时我们读人物的语言就应这样细细体会人物的语气,通过朗读表达人物的心情。现在,大家能读好这几句话,我还想问你们,读过课本中这几个问句,你有什么发现没有?再读读文中句子,特别要注意这几句问话,看谁能有一双慧眼。
  生:我发现这几个问句都是围绕“石头书”来问的。
  师:哦,是围绕一个话题来提问的。
  生:我觉得这几个问句问了不同的内容,但有前后顺序,不能颠倒。
  师:对,问得有顺序。
  生:这些问题有的是一个人问的,有的是两个人同时问的。
  生:他们问得非常仔细。
  师:通过他们的问你能想到什么词语? 
  生:刨根问底。
  师:什么叫刨根问底,还需要解释吗?这就是刨根问底啊。谁还有什么发现?
  生:这几个问句都有提示语。
  师:再看一看,提示语有什么不同?
  生:提示语有的写了人物的神态,有的写了人物的动作。
  生:这几句话的提示语有的在人物语言的前面,有的在人物语言的后面。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啊。
案例反思:
  要言不烦的点拨,能够不断砥砺学生的思维,进而在对语言的品味与感悟过程中,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充满了趣味与快乐。语文课堂是鲜活而富有生命激情的。教师的点拨不能过于霸道,如果不能把握分寸,学生都被老师束缚在单—局限的问题答案里,他们的头脑会被固化,课堂就会重新沉闷下去,落入满堂牵的窠臼——这是一条死胡同。所以,老师的点拨必须具备开放性,给学生充分的生成空间。既要紧扣文本,还要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

【一家之言】

监利总校高中部周芬:
  语文课点拨力求不露痕迹,教师要点拨出美感与思想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嚼出一点文化味道和审美情趣。如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和学生一起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监利总校高中部08级22班余琼:
  传统课堂上,学生难以提出各种问题,主要是他们对现实生活了解不透,自身思维水平有限,缺乏对实际情况的认识,也就只知道死记硬背课本了。这时老师的点拨引导,就如一锅好菜里的些许盐巴,虽少,可开味全在乎此。老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以启示,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头脑中有“问号”。例如,在地理学科上,近年有九大行星更改为八大行星这一重要变化。为使学生加强认识,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可以问学生“为什么发生这一变化?”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开展更为深入的研讨。对于难点问题,还需要老师进一步给学生以点拨,使学生找到突破点,头脑中不仅有“问号”,还有“叹号”。要激活课堂,教师不仅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还要让学生做有思维的主角。

宝应中学刘智:
  教师的点拨能力是一项基本功。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教师如何才可以做到点拨恰到好处呢?这对于教师的语言组织及对题目的要点分析能力有较高要求。点拨时要注意语言精炼,言简意赅,这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注意概括与总结,对于一大类问题的处理要梳理出通用方法。
点拨 让课堂教学更出彩
 


上一篇:自主学习:高效教学的基点
下一篇:课堂中的现代与传统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