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无定法”与“有定则”的统一

时间:2020-09-18 16:40 作者:袁爱国 编审:
理想课堂:“无定法”与“有定则”的统一
 
 

 

【言论广场】
 
创新也要“适度”
监利总校高中部08级19班 胡振良
  现代的学生都喜欢创新,陈规旧法有时候不仅不能使学生上课时认真听讲,相反,还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渴望课后的自由。
  所以,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老师在教学时应适当调整一下自己的教学模式,让上课气氛变得活跃起来。这样,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一方面,过度的调整也会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有时,一套好的教学模式已经使学生产生了好学的热情,这时,如果改变这种模式,则会使学生们产生一种不适的感觉,甚至是一种怀疑的心理。
  所以,在我看来,在调节方法的过程中应保持一个度。老师在上课时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适当调整这个“度”。
  
对学习的理解
监利总校高中部08级19班 谢 林
  “学,乐学”只是“教无定法”的前提,然而“思,广思”才是“教无定法”的实践。如果学习没有追求,没有志向,就像插在花瓶中的花,虽然短时间内光艳美丽,芳香清逸,但很快会凋萎,失去原有的活力、生机。相反,有了志向,多了追求,就如望天树,它的目标是成为天穹的佼佼者、突出者,它的追求是不停地吸取养料,不停地吮吸阳光水分,同风雨搏斗。
  “课有定则”,可以说是“教无定法”的先锋,而“教无定法”又是“课有定则”的结果。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和谐一致的。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恒而志,志欲学,学必有所思,思必有所成,成而达志,可谓学习也。
  
因材施教 形成风格
监利总校高中部08级19班 齐 创
  对学生而言,当然是“课有定则”实用。老师在学生的心中有一定的权威,在更换老师后学生总会尽快适应新老师的教学方法,然后适当地改变自己的学习计划。因为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经验,他不会因为一个或几个学生不能适应自己而改变方法去适应学生。如果老师频繁地更换教学方法,势必会使学生要腾出部分精力来适应他,也就会使其放在学习上的精力大大减少,从而影响成绩。
  相反,对老师而言,可能他们更倾向于“教无定法”。老师的目的当然在于教好学生,所以找一种使自己方便且能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是很必要的。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中,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自己的感受,取长补短,最终找到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法。然而,如果老师急于求成,太过频繁地改变方法,也会耗去他不少的精力,使教育质量降低。而且,如果碰到逆反心较强的学生,也难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所以,要使老师和学生获得双赢,老师需要有良好的心态。对于正在教的学生,他们已经适应了自己的方法,不宜对其盲目更改。而教下一批学生时,教师则可以采取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试试。在教过多届学生后,教师自然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师生齐心能断金
监利总校高中部08级19班 蒋志慧
  1、笑口常开;人际交往中,微笑是最能拉拢人际之间距离的武器,它能让人消除愤怒,忘记仇恨。师生之间应建立纯真的友谊,课上为师生,课下为朋友。给学生一个微笑,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劲头和信心;给学生一个微笑,能让学生明白自己在老师心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并不是可有可无;给学生一个微笑,能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树立老师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
  2、张驰有度;为人师表,应是教师心中时刻把握的一杆秤,什么时候可以暂时放纵学生,什么时候需严加管理,自己要清楚,更要把握分寸。为师者,万事需有度,过度只会带来恶果,搞不好还会破坏师生长久以来建立的良好关系。
  3、关爱学生;一节新课下来,留几分钟让学生自己回味感悟,自己在教室转悠,并单独询问某学生该节课收获如何,这种关心能进一步高大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但不能只局限在几个人的范围之内,要将这种关怀播撒到全班,像春雨滋润万物般,让每个学生都能感悟到老师的殷切关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监利总校高中部08级19班 宋世瑾
  我认为在课堂上,老师不应该只专注于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与学生们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呢?对老师而言,让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是最重要的,最好能走向学生中间,以一种故事的形式将课堂的主要内容引出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设想,如果你被一篇小说的开头吸引了,你还想放下小说吗?这也是一样的道理。不仅会使课堂添一分光彩,还会使学生对老师的好感大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能以多姿多彩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抓住学生的心,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案例平台】
 
创新与守恒
宝应实验小学 丁银山
  一、理想的课堂需要教者创造性的思考
  课堂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因为方法一旦固定,就有可能僵化。教师应在课堂上灵活机智地选用不同教法,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我们也不能拿别人的模式、方法不加选择的直接套用,因为每个老师的风格不一样、学生的情况也不一样。如果硬搬别人的教法,只能使课堂显得呆板,或使课堂显得华而不实,造成教学效率的低下。例如,《圆的认识》这一课,是小学数学中较为经典的一课,有很多名家都上。在平常的校级公开课中,也有老师模仿名家来上这一课。结果“形”是有了,课堂热闹、好看,但“神”却没了,学到最后学生连圆都画不好。因此,每一节课教者要有自己创造性的思考,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1、理想的课堂是“生成”的
  课堂教学不是呆板地执行教案,因为教学活动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自身以及学生资源,实时加以分析、整合。忽略了课堂中的生成,课堂就会显得低效。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一名教师首先让学生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一名学生说:“球是圆形的。”这名老师当时就楞了一下,随即说道:“球是立体图形,不是圆形。”细细想一想,这样的处理显然不够妥当。光靠老师的一句话,学生是不会完全信服的。其实学习是一个充满价值判断的过程,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契机,让学生拿出一个圆形纸片和一个小球,让学生摸一摸,从而体会球与圆形的不同。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疑惑,找准学生思维的盲点,重视课堂中的生成,有效调整教学预设,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2、理想的课堂是灵动的
  学生是鲜活的,他们的思维是灵动的。我们的课堂也应是灵动的、充满智慧的。这完全依靠教者的经验、自悟与敏锐的反应。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语文课,课题是《嫦娥奔月》。上课的老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这篇课文,然后问道:“读了这篇课文,你们提些什么问题呢?”学生经过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老师把学生的问题一一罗列在黑板上。突然,有一个学生问道:“嫦娥为什么要飞到月球而不飞到其它星球上呢?”上课的老师听后愣了几秒钟,看得出来这位老师课前没想到这个问题,当时还真不知怎么回答。但只见这位老师随即问道:“同学们,读了课文后,你认为嫦娥为什么要飞到月球上?”同学们纷纷讨论开来,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有的学生说:“课文中写道,月亮是当时天空中最亮的,嫦娥当然要向着最亮的地方飞。”还有的学生说:“科学课上我们学过,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星星,如果要飞到其它星球上,不知要飞多少万年呢!”学生的回答多妙呀!
  二、理想的课堂也需要有“定则”
  首先,一切为学生着想。课堂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一节课,老师说得再精彩,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那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笔者曾听过这样一堂数学公开课。可能由于疏忽,开公开课那天,来上课的学生有68人,而台上的课桌只有32张,只够64位学生坐,这样就有4个孩子没有座位。最后在班主任教师的指挥下,只好坐在台下的评审席上,听课的教师顺次向后移一排。本来这是一件情有可原的事,但接下去的情况让人感到很诧异。上课了,老师开始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很配合,小手举得高高的,包括在评审席上就坐的4位小朋友。我想,老师化解刚才尴尬的机会来了。如果是我来上这一课的话,一定先叫这几个小朋友来回答问题,顺便表扬一下,让他们忘却刚才不愉快的事。我心里在默默地等着,可上课的教师继续做着精彩的表演,台上的小朋友依旧小手举得高高,而这时台下的小朋友因得不到回答的机会已没人举手了。这样的课堂,老师表演得再好,也是一节失败的课。
  其次,要有鲜明的学科特色。“教无定法”不是教师在课堂上“随心所欲”,想怎么教就怎么教。高效的课堂必须要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一位老师在教《用替换的策略解决》时,先用5分钟时间播放了《曹冲称象》这个动画片的片断,然后又用了2分钟时间分析才引出“替换”这个概念。这种导入并没有错,但本课不是故事课,用了7分钟时间才逐渐进入到“正题”,是不是有点太浪费时间了?其实对于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熟知了这个故事,只要稍加引导,就可以引出“替换”这个概念。把放动画片的5分钟节约下来,放在本课的重、难点上,那该有多好呀!
 
【深度思考】
  
2010年,翔宇课堂改革步入总结提升的关键阶段,现摘录集团总校长卢志文关于“教无定法”与“课有定则”辩证关系的部分观点,供大家参考。
1、教学需要模式吗?
  卢志文:需要。模式就是结构。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功用”的道理。
  课堂教学的效果受制于教师的个体因素,教师学识水平的高低、专业技能的强弱、经验积累的丰欠,以及备课的充分与仓促、现场的掌控与把握、练习的频率与难度,甚至情绪的饱满与低落、态度的严厉与温和,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结构的作用在于“保底”。通过结构,可以对复杂的课堂变量进行适度控制,保证基本质量的稳定实现。精彩的课堂,需要教师去发挥;稳定的质量,需要结构来保障。
  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需要模式,艺术不需要,因此,课堂教学仅有模式肯定不够,但没有模式肯定不行。
2、那么,“教无定法”又如何理解呢?
  卢志文:这句话的完整表述应该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创新法”。单独抽取出“教无定法”这一句话,会有很强的误导性。就像练习书法,“写无定法”这句话本身并不错,但一个初学者如果简单地理解“写无定法”,便会误入歧途。
  从“无法”到“有法”,再到“无定法”,是一个漫长的境界提升的过程。书法家信笔挥毫,龙飞凤舞,写无定法,是因为他走过了一丝不苟、法度谨严的“入帖”过程,走过了博采众长、转益多师的“出帖”的过程,走过了总结提炼、感悟提升的“创造”过程。如果一开始学书法,就信马由缰地随手涂鸦,那是永远也成不了书法家的。
  “无定法”,不是“没有法”,更不是“不用法”,而是“不拘成法”,可以“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教法”。这才是“教无定法”的真正含义。
3、“课堂模式”与“教无定法”是否矛盾?
  卢志文:两者并无矛盾。“无定法”是以“有法”做基础的。这个“法”,就是已经被无数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正确的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或者这些方式方法的组合,被结构化,并且稳定下来,就是“模式”。
  模式,是一系列方式方法的有机结合,它标志了事物之间隐藏的规律关系。换言之,每个模式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当你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用结构化的方式稳定下来,才是模式。
  “建模”,是一种科学的思想,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无数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决方案,无需从头开始探索,并且只要条件具备,环境适当,结果是明确的、可以预期的。
  课堂模式,便是课堂教学中那些稳定的、被结构化了的教学方法的组合。
  任何模式,都有特定的使用场合和条件,从来就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模式。这和“教无定法”的含义是一致的。教无定法,并非教学无法;教无定法,并不排斥“课有定则”。
4、“教无定法”与“课有定则”如何统一?
  卢志文:由于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在课堂上灵活机智地选用不同教法实现教学收益的最大化,就显得非常重要。于是,教学过程被赋予较多的个人化色彩,教无定法也是这个意思。
  显然,在这样一个认识背景下,教师素质成了决定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事实也是如此。于是,我们便很自然地把提高教学质量的全部努力,系于教师素质的提升,现实中便表现为对名师的高度崇拜和对教学艺术的极力推崇。
  应该说,这个方向并没有错。问题是,教师素质的提升永远是一个处于向理想目标迈进的过程,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怎样努力,永远都会存在一大批处于成长过程中的、素质还不够高的教师,在事实上从事着实际教学。甚至,我们会发现很多从事了一辈子教学工作的老师,直至临退休的那一刻,依然还算不上一位优秀的教师。即便对于那些素质已经足够高的教师,我们也无法对其教学效果获得十分可靠的预期,因为,其能力水平之外的工作状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教学成效。
  很显然,通过提升教师个体素质来保障教学质量,虽然方向正确,但仅有这个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也是如此——他们可能会拔尖,但并不能保底。少数优秀遮蔽了多数平庸,个别好课的精彩遮蔽了整体课堂效益低下的现实。这个时候,课有定则的“模式”便会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教无定法”——提高无止境;“课有定则”——底线有保障。
附:卢志文总校长博客地址
教育在线:http://luzhiwen.eduol.cn
新浪网:http://blog.sina.com.cn/jsxylzw
 
【一线传真】
 
使用《学习指南》 构建高效课堂
宝应实验初中 圣春平
  以《学习指南》为载体的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是一种体现“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指南为载体,以任务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具体体验来感悟和认知语言,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其特点在于:
  1、通过语言交流可增强学生可持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提高学生交际能力,达到实现高效课堂的目的。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教学中各项任务的完成都是以语言交流为基础,创造各种语言条件和教学环境,给学生真正交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有机会运用语文,有机会展示他们的智慧,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语文,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2、个人练习更加充分,每个同学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共同的活动中,同学们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把整个教学目标设计成《学习指南》,《学习指南》把本目标设计成若干个任务,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各项任务,进而按步骤完成课堂的总体目标。学生在具体目标下完成任务的过程既是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和掌握,任务完成的好坏就直接体现着教学效果。
  3、以学生为本,促使学生自主发展。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重视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有投身到各种活动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活动成为影响学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实施任务型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活动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并感受成功,获得自主地发展。
  4、有助于将学习者个人的经历、周围的生活与课堂学习紧密联系。
  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教学追求的效果是让学习者能用自己的语言知识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主、自发地投入到自觉的语文实践中去,以完成各项任务而体验自己的学习过程。以学习指南为载体的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防范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泛化”倾向。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任务学习方式来进行。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依据恰当、合理的教学目标,整合适当的教学资源,按照提供情景、自主体验、相互交流、归纳迁移的程序,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另外,学生进行任务学习时需要时间,但并不意味着课堂上只给学生留出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管学生有无体验和感受,就都是任务教学。教师应该积极观察、认真引导并善于捕捉最佳契机,推波助澜,引导学生来印证并提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成为学生最可靠的心理支持源。
  2、只关注任务的结果,忽视学生的内心体验过程。教学中片面追求任务活动的形式,缺乏对学生任务活动中的适时点拨和引导,急于让学生表达任务的结果,忽略了自主体验和内化体验两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技能,学会学习,促进正确价值取向的发展。学生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才是任务学习的最高境界。
  3、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追求任务的“趋同化”。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它与个体的自我意识紧密相联。因此要避免课堂教学的“同一性”的现象,即:期望通过一次任务,学生便能达到教师的预期效果,或是用讲解等方式代替学生的亲历,以教师个人的体验、经验代替学生的体验,甚至强迫所有学生接受某一种认识,认同来自他人而自己尚未体验到的经验。对学生的不同感受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切忌主观地将学生的体验感受引入自己的思维定式。
  
张扬个性 发展心智
淮安外国语学校 林以广
  先说说“教无定法”。首先,我们得诚恳接受“教学有法”。教学是要讲方法的,好的教学方法一定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教育,即如生活,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高下之别。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正如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全在于教者的思想。
  其次,我们要正确理解“教无定法”。“无定”不是飘忽不定,不是教师在课堂上“随心所欲”的借口,更不是教师上不好课的遮羞布。“无定”真正的含义,我以为就是不受框框的束缚。它应该体现在个性化和多样化上。所谓“殊途同归”、“异曲同工”、“条条大路通罗马”,该是对“无定”的最好诠释。
  第三,我们要积极尝试“教无定法”。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模式一旦形成,就有可能僵化。所以,教学中,我主张教师的个性张扬。一个优秀的老师,要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慢慢琢磨并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来。
  再说说“课有定则”。
  一是生动。望着孩子们亮亮的眼眸,你就会觉得,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动的课堂。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本来就应该是生机盎然、趣味横生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会活跃起来,主动地参与活动,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做到“心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动”,去关注、观察、实践、思考和表达,让他们在主动的行动中培养热情,在生动的活动中提高能力,在灵动的运动中享受愉悦。
  二是发展。我们的课堂,要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人的发展是教育永恒的追求》。我以为,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承,更在于发展。教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间,要能锻造孩子们自我理解、自我发现、自我创造、自我表达的能力,并在精神上获得意想不到的愉悦。
  三是创新。教学,如果一味地倚赖教参,一味地沿用别人的教学模式,一味地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去教,那只能是“近亲繁殖”,其教育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教师当有自我的见解,然后才有可能培养出有自我见解的学生。这一点也是前两点的根本保证。
  总之,有了生命对生命的呼唤,有了灵魂对灵魂的碰撞,那才是最高境界的课堂。


上一篇:做一个放风筝的人
下一篇:提高学与教的效益需要反思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