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理想课堂的必然选择(103期)

时间:2020-09-18 16:42 作者:袁爱国 编审:

深度学习:理想课堂的必然选择

  面对海量教学内容,教师怎样才能确保学生达到深入和持久的理解?如何根据个体学习差异构建教学模式?如何为深度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而学习?让我们卷入深度学习,共同打造理想课堂!
 

【深度思考】

 

让课堂“动”起来
宝应实验初中 童军


  新课程充分体现“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三个基本原则。关注学生体验,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使之能够在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等实践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开放的课程观,民主的教学观和发展的学生观,使课堂成为学生愉快的发展场所。
  一、什么叫真正“动”起来
  课堂是否真正“动”起来,与课堂主体——学生有很大关系,只有学生“动”起来的课堂,才是真正“动”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应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课堂上学生长时间、不间断地“动”。“长时间”是指在课堂教学总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应较大,“不间断”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出现学生无所事事的“无效”时间,要让学生始终有事可干。
  其次,大数量地“动”。要更多地发动学生,要发动更多的学生。课堂教学中,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就让学生去“动”——让学生去观察,分析,判断,总结。应尽量多地发动学生,让大多数学生,甚至是全体学生都“动”起来。
  第三,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学生的“动”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听”、“看”等行为是被动的“动”,对学生发展来说,效果很差。“论”、“评”、“议”等行为是主动地“动”。因为能对一个问题进行“评”“议”“论”等是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的,这种“动”是主动探索的体现。
  第四,要高质量地“动”。“动”有有效和无效之分,有效的动是高质量的“动”,是学生思维活跃的结果,是使学生有收获的“动”,是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动”,这种“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如何让课堂“动”起来
  能否使课堂“动”起来,与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有很大关系。首先要想使课堂真正地“动”起来,教师应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充足的专业知识储备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多学习,学习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多观察,观察课堂活动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多思考,思考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多总结,总结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一句话,要想进行有效的教学,必先做一个“有心”的教师。其次,教师要时刻想着让学生动起来。在课堂上,教师自己讲是极容易的事,但要想让学生“动”起来是不容易的。是否“想让学生动”,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意识是否先进;有了“想让学生动”的思想,学生能否真的“动”起来,这又是一个教学技巧、能力和水平的问题。那么,如何能让学生“动”起来?
  首先,要让学生“敢动”。在教学上要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克服教师专制,体现教学民主。教师要以真正平等的身份,真正民主的心态与学生交流,而不是以唯我独尊、高高在上的教学独裁者的身份出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动”。
  其次,要让学生“想动”。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准确的把握而设疑、激疑,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地方巧设问题,之后进行鼓励性发动、引导,如:“谁能谈谈自己的看法?”“不要顾忌所答内容的对错,只要是你自己思考的结果就行”,“答错了没关系”,“对这一问题有这样一种认识……你还有其他看法吗?”等,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勾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想动”。
  第三,要让学生“能动”。要更多地发动学生,给每个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只要学生有“动”的意愿,哪怕仅仅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也应给予其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要发动更多的学生,克服“双边交流”,提倡“多边合作”。一般说来,讨论法和谈话能给学生以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能较为充分地“动”起来。
  第四,要让学生“善”动。在学生“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如果学生在一个问题上不能继续答下去,要适当地铺设台阶,使其顺利完成作答;要适时地点评,如“你注意到了这一细节,很有价值”,“你的意思是说……”等。对所有的属于自主思考的答案,均应给予鼓励性和肯定性评价。内容合理的要肯定其内容;内容有出入的,也要肯定其善于思考,勇于表达的精神。要充分肯定学生在“动”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闪光点”,如“虽然在某方面还有点问题,但你能说到这些,说明你认真思考了”,这样会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对存在的问题以委婉的方式给学生指出来,使其明确今后应努力的方向和注意的问题。经过这样的“动”,学生增强了信心,会逐步地乐于“动”,并善于“动”,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第五,要让学生自主地动。对以上四点,长期训练,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学生的“动”也就会逐渐地由“自发”到“自觉”,由被动到自主,这样就使这种“动”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由方法演变为一种能力,学生会因此而终生受益。
  总之,只有这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课堂才是真正“动”的课堂。
 

【课堂传真】
 

让理解走向深入
——以《与朱元思书》教学为例
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 李方模

  比较与追问是两种极为有效的阅读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经典的文言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注释详尽,内容浅显,极适合学生自主性学习。笔者尝试让学生将其与风格极为相近的《答谢中书书》一文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不断追问,引导学生将课文的理解逐步走向深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本堂课的核心问题:“这两篇文章有哪些相似之处?”略加比较,浅层次的答案随即涌现:“两篇文章篇幅都很短。”“两篇文章作者都是南朝时人。”“两篇文章都是写景。”“两篇文章都大量运用四字句。”“两篇文章语言风格相同,都有大量对偶句。”
  要的就是这个“对偶句”,开始追问:“两篇文章中哪些句子是对偶句?请找出来交流。”在同学们的努力下,《与朱元思书》中七组对偶句被全部找出,《答谢中书书》中的三组对偶句也被一一回忆出来。“不是对偶句的句子还多吗?”“不多。”“其它句子整齐吗?”“整齐。”“以对偶句为主且其它句子整齐的文章称之为什么文?”“骈文。”——这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由“对偶句”上升到“骈文”,这就是理解上的深入。
  学习还应该深入:“这两篇文章还有哪些相似之处?比如结构上,课文为什么要把《与朱元思书》分为三个自然段?”立即有同学回答:“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方法。”“请阐述。”“第一段总写,后面两段分别写水和山。”“那《答谢中书书》呢?”“也是先总后分。”“能说出两文各自的中心句吗?”“《与朱元思书》的中心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答谢中书书》的中心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通过比较与追问,文章的结构与中心句已经理解。
  继续深入:“这两篇文章还有哪些相似之处?比如本文的主旨。”“本文表达了作者厌恶世俗生活、追求美好自然生活的高洁志趣。”一听就知道答案来自于资料,学生未必真正理解。不要紧,继续追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果然无语。提示:“文章中哪些句子不是在写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一组句子是在写什么?”“写人。”“写什么人?”“写追求功名利禄的人。”“为什么要写他们?与作者有何关系?”“写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迷恋于大自然的美景,实际上是表达了作者厌恶世俗生活、追求美好自然生活的高洁志趣。”——又回到了最初的答案,这回学生是真正理解了。“《答谢中书书》的主旨呢?有什么句子可以体现吗?”“《答谢中书书》也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自然生活的高洁志趣,是通过‘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能有与其奇者’来体现的。”“这两篇文章的主旨有什么相同吗?”“都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自然生活的高洁志趣。”——在比较与追问中,又理解了本文的一个学习重点。
  学习继续深入:“这两篇写景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吗?”问题过大,学生无从作答。那就换个角度进行提示:“《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写了哪些景物?找找看。”果然,有学生开始回答:“有水、山、树、鸟、蝉、猿等景物。”“写了水的什么特点?”“写了水的清澈和湍急。”“是怎样看出水的清澈和湍急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为什么要写‘游鱼细石’?”“这是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呢?”“这是正面描写水的清澈。”水急到什么程度?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里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山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山很高,运用了拟人化手法。”“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从‘负’‘竞’‘争’等词语可以看出来。”“山是静止的,为什么在作者笔下成了动态的?”“这是以动写静,是作者想象的。”“以想象写实景,写作手法上叫什么?”“虚实相生。”“文章为什么要写各种动物的声音?”“这是从听觉上写山中景物。”“山上很吵闹吗?”“不,是为了表现山的幽静。”“既然是表现山的幽静,为什么要写各种声音?”“这叫以声衬静。”“和《答谢中书书》相比较,这两篇写景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又回到了开始的问题。由于有了前面《与朱元思书》的深入分析和理解,答案也就水到渠成了。
  综观整堂课,比较阅读贯穿全文,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特点等阅读教学任务,全通过比较阅读得以完成。作为阅读教学重难点的主题探究与写作手法,则在教师不断的追问中逐渐得以清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追问中也逐渐深入。整堂课,以学生比较阅读的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则在追问中穿针引线,比较为经,追问作纬,编织了一张阅读理解的严密大网,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深入。

 

加点思想“佐料”
宝应实验小学 衡萍

  数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系统性等特点,易让人觉得枯燥乏味。要想解决这种现状,首先,数学老师得努力修炼自己。一炼内功,即专业知识的加强;二炼境界,即思想觉悟的提升。其次,在进行数学知识传授的时候,一定要努力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涵的丰富的德育素材,依托数学知识本身,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而实现知识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

“和100交朋友”

  在一年级《认识整十数》的课上,学生通过摆小棒、拨珠子,学习了读数写数和数的组成。最后总结时,教师问:“小朋友们,在今天这节课上,你们认识了哪些数?”学生回答:认识了30、40……100。教师又问:“这些整十数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学生说喜欢的数很多,而且各有各的理由。

  生1:我喜欢30,因为我妈妈今年30岁。
  生2:我喜欢10,因为它是我认识的第一个整十数。
  生3:我喜欢20,因为我的学号是20。
  ……
  教师抓住契机故意问:你们觉得老师希望你们最最喜欢谁?学生齐声回答:“100”。“对,老师最希望你们和100交朋友,希望你们人人都能将每一次的作业做成100分送给老师,也希望小朋友们每一天都因为好的表现而得到100分,你们说好不好?”学生很受教育,个个立即直起身子,端正坐姿,认真听讲,表示要努力学习争取和100这个数做永久的朋友。
 

“横看成岭侧成峰”

  三年级,学习 “观察物体”时,学生在总结环节概括了很多的收获。
  生1:我知道了任何一个物体都可以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进行观察;
  生2:我知道了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形状也各不相同;
  生3:我知道了不同的物体从同一个位置观察,看到的形状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
  教师结合学生的总结,及时启发学生:“我们学会了观察身边的物体,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心观察过我们身边的同学?如果让你观察同学的话,你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和评价?”一石激起千层浪,当即学生们就像沸腾的油锅一下子议论开了。汇报时,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可以从长相、智商、勤奋等方面来看;有的说,可以从思想品德、学习成绩方面来看;有的说,可以分别总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方面来看……
  通过激烈地讨论和深刻地比较分析,最后大家都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我们每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都可以挖掘出他身上的闪光点,当然,也会发现他身上的不足,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因此我们要学会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一个人,既不能因为某人某方面优秀,就“一俊遮百丑”,过分加以美化;也不能因为某人某方面的不足,就“一棒子打死”,认为其一无是处。我们大家现在要做的就是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努力,不断趋向完善!
 

“努力成为知识的富翁”

  在学习了四年级的“求平均数”后,教师让学生思考:除了课堂上所学的求平均人数,求平均身高,求平均气温等等,想一想:生活中,我们在哪些地方可以利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回答说:可以求平均用水量,平均年收入,平均用电量,求平均分数,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等。教师抓住“求平均分数”这样一个亮点,立即提问:一般,什么时候需要我们求平均分数?“当然是比学习成绩。”学生异口同声的作肯定回答。师追问:你们希望自己班级是平均分高的班级还是平均分低的班级?“一定要是均分最高的班级”。学生个个底气十足。“那怎样才能使平均分高起来呢?你打算考多少?”有个学生像是特别知道老师心思似的高呼:我要刻苦学习,超过班级平均分,争取借分给别人!“跟他想的一样的,请举手。”那一刻,所有的小手全都齐刷刷地举了起来,清楚地表示了自己的决心!教师在为孩子们积极上进的表现高兴之余,即兴说了这样一段话:同学们,你们个个都是好样的!没有一个人愿意自己是靠别人救济而生存的。我为大家有这样的志气,感到无比的开心!
  数学教学是一门精湛的综合艺术,寓思想于数学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数学教师在引领学生遨游数学知识海洋,接受智慧挑战,享受创造快乐的同时,一定要不忘给数学课堂加点思想“佐料”,努力实现数学内容的科学性、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言论广场】
 

  理想课堂不仅让我们学会合作与竞争,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更让我们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我们在学习中收获快乐,在快乐中学到了很多。

——宝应中学11级13班 张超
 

  现在的语文课堂受到了很大的争议。我认为这其中的矛盾主要集中在老师、学生在课堂上地位如何和以什么样的方式处理文本。语文课不是常常被上成工具课,就是被上成表演课;不是“一言堂”,就是“散放羊”。而构建“理想课堂”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两个矛盾,为语文课堂指明了方向。

——淮安曙光双语学校初中部 魏徽
 

  作为物理老师我们应当有这样一个强烈使命感:让物理课真正成为同学们喜爱的一门功课,让他们在物理课中体验成功到成功的感觉,让他们在物理课上感受自尊,获得自信。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心智具有重要意义。

——宝应实验初中 方宝顺


  理想课堂的全面展开,极大地点燃了教师和学生的灵感,课堂中因热烈谈论而时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全新的课堂模式中,学生之间的课堂探究、小组合作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淮安曙光双语学校初中部 凌雷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致力于学生的发展,不能把目标仅仅定为学完任务即可,应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因此,在课堂上应使教学成为师生双方共同的享受,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体验、感悟的过程中尽情绽放出生命的色彩。

——监利中学 陈延安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向未知方向不断进发的旅程。教师在保证学生充分展示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理想课堂才会时时精彩,处处精彩!

——淮安曙光双语学校初中部 王方祥
 

  通过问题来提示激趣,通过问题来点拨方法,这一形式既能够有效地实现对学生课堂效果的调控,又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文本的愿望。

——淮安曙光双语学校初中部 樊继韦
 

  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实现认知上的飞跃,更要让学生体验心理上的愉悦,产生一定的认知效应和心理效应,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这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宝应实验初中 桂艾祥

 


上一篇:建构学习共同体,提高教与学的效益(99期)
下一篇:优化学案,理想课堂的必然选择(105期)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