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的若干个细节
走进一篇文章,倾听发生在教室里的精彩故事,分享感动和激情。打开教育随笔,倾听来自一线教师的声音,感受所有热爱学生、倾心教育的老师们的困惑、喜悦、顿悟……
【课堂视窗】
走进敏感的圣地
淮安外国语 吴寿健
听了一节多媒体语文课——《离别的礼物》,收获颇多。最为深刻的是这位老师能大胆地引导学生去触摸学生敏感的话题——爱情。大人们总认为这样的话题不宜过早让孩子知道,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往往越是禁止的东西,孩子越想去揭开,这就是所谓的“潘多拉魔法盒”效应。
这节课,张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毛毯可能有哪些用途。有一个学生就大胆地回答:“给爸爸和那个女人的爱情结晶——未来的孩子用。”学生还说:“爸爸可能太爱那个女人了,他能为爱牺牲一切,甚至背叛父亲。”也许这样的观点对于孩子来说,是他这个年龄段的直观的认识。但是张老师非常机智地引导:“我引用舒婷的诗来表明我的评判,‘爱他,不仅爱他的高枝,还爱他脚下的土地’。所以那个女人如果真心爱爸爸,就应该爱爸爸的一切,包括亲人。”
接着,又一个同学发言:“当爱情和亲情产生矛盾的时候,就像文中的爸爸,他也有点左右为难。但是他陪爷爷的时日毕竟少了,他陪那个女人的时日毕竟很长。他的行为也是无奈的,为爱舍弃一点也是值得的。不至于像《大话西游》中人物的追悔莫及:曾经有一段真挚的感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好好的珍惜,等到失去时,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可以给我再来一次的机会,那么,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给这段爱情加上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同学们掌声雷动。张老师这时冷静地引导:“这位同学很有见地,阅读面也较广泛,但大家不要忘记,因为有了父母才有了我们,亲情与爱情这两者之间是不矛盾的,爸爸只要用心说服那个女人能容纳爷爷就可以了,岂不两全其美?”一节课就在心与心的碰撞、思想与思想的交融中结束了。
老师没有回避“爱情”,像朋友般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于是,课堂上闪现出几多惊喜,孩子们对于“爱情”的认识也更加清晰了。
那诱人的“分”啊
监利新教育13级25班 谢政松
我的天啊,我的手都写麻了,头上的汗珠滚滚,1分,3分,5分……,我的记分本上的分数正飞速增长——我们班级实行积分制,我是积分记录员。我记录着班级每个小组的积分,班上的同学想得分简直要发狂了!
英语课上。
Mr段让我们练习对话,说得标准的小组可以加分。一听到“加分”这两个字,同学们手握拳,牙咬紧,眼中闪着光,瞳孔里差点着了火。看来,一场大战是不可避免的呀!读书声一下子涌上来,差点把房顶欣掉了。可想而知,那声音可谓是“惊天动地”,段老师满意地笑了。
训练完毕,老师开始点组员了。只见他手“啪”的一拍,全体同学都激动得站了起来,站在前面的同学有优势,更容易被老师点名。李子睿可急了,一下子冲到前面,把坐在一组的胡天真拉了下来。老师被李子睿的积极打动,让他们小组展示,李子睿高兴得把牙齿全爆了出来,全然忘记了形象。
Mr段接着“扇风点火”:“下面的短文表演哪个小组表演得好,加5分!”加5分?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呀!这个数字一下子点燃了我们小组的战魂,我们二组的成员开始咆哮着疯狂练习。开始点名了,二组的组员全冲上去,扫开三组和一组的人,围住Mr段,争先恐后地抢机会。Mr段有点被我们的热情吓住了,我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抓住了这个机会。我们小组的同学赶紧抢占讲台,认真展示我们刚才排练的成果。加5分!耶!我们全组欢呼起来!
为分而争,为争而乐,这就是我们的课堂! `
呵护自尊
淮安曙光小学部 华燕青
教学活动需要从学生角度去思考,去设计,去理解,这样的课是我理想中的好课,也是我追求的好课,这也应该是学生们喜欢的好课吧!撷取曾听过的一节好课的若干细节,说说我心中的好课。
教学片段1:
(让学生听录音回答问题)T: Which school is Ben in, Pu Li?
S1: Ben is in No.5 Primary School.
虽然这个学生回答错了,但是老师没有简单回答并予以否定,而是继续请另外一学生继续回答,从而维护了这个男生踊跃发言的积极性。
S2: Ben is in No.3 Primary School.
T: Pu Li thinks that Ben is in No.5 School , but Liu Xue thinks Ben is in No.3 Primary School, Which school is Ben in?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again. OK?
Ss:OK.(等学生再次听完之后,再次提出该问题)
T: Which school is Ben in, Pu Li?
S1: He is in No.3 Primary School.
T: You are right , this time, thank you.
学生重听了这段录音之后,老师继续向这个男生提出同样的问题,实际上是给这位学生一次自我矫正的机会,这样机智的处理体现了课堂智慧,这种处理学生语言表达错误的方式比直接纠正学生的话语错误要高明得多。这只是一个小细节,可我们能感受到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在课堂上被尊重。
教学片段2:
(小组合作后展示)
T: Do you have any hobbies?
S1:(男孩)I like dancing.
S2: (男孩)I like dancing, too.
Ss:(男孩们)We have the same hobby. We like dancing.
T:Great, have a show ,please.Wait me for a minute.
这时老师迅速找出一动感music,男孩秀起了街舞,全班同学热烈地鼓掌。孩子们的表演成为课堂上的一个亮点,本节课授课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高年级学生课堂相对沉闷,遇到积极性较高的孩子,我们应调动其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动起来,让师生享受课堂的欢乐。
让孩子们在愉悦中习得知识,这样孩子们会乐于去学习,并收获学习的欢乐。
【名师论道】
校长的耳朵
唐小为
最近,在重庆北碚一所小学听课时遇到一件事。教室上方挂了“科学探究式教学实验课”的大红横幅,那节课讨论小学科学课本上一道思考题:北京和乌鲁木齐两个城市哪个先迎来黎明?
孩子们转动地球仪,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两三通发言之后,一个穿灰夹克的孩子举手说了一段有些含混的话:“我觉得每一个地方都是先迎来黎明的。(地球)每转到一边的时候,另外一边就不是(向着)太阳了,而另外一边转过来它又变成向着太阳了。它又成了第一个。又转一回后,反方向那边又迎来了。最开始它是第一次,这回也是第一次。每一个都最先迎来黎明。”
这孩子说得很快,跟绕口令似的。他的“绕口令”没有得到老师的任何回应。他刚说完老师就叫了另一个学生回答。
当然,多数学生的答案一致而正确:北京先迎来黎明。
后来老师把讨论扩展为北京和纽约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学生们忽然开始举棋不定了,有的答了北京,又改为纽约;有的答了纽约,又改为北京……
使我感动的事发生在教师们的评课活动中。在同事们称赞和提建议后,上课的老师自评说,学生基本懂了,但也还是有个别糊涂的学生,比如说“每一个都最先迎来黎明”的那个。
校长就是在这时接话的。
“这个孩子已经超越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说他的发言是这节课最精彩的发言。他的发言正好可以解释后来同学们在北京和纽约之间摇摆不定的状态。迎来黎明的先后,是受本初子午线这条假定线规定的——而这个孩子对此还并不知情。他感觉既然没有一条统一的起跑线或终点线,凭什么说谁先谁后呢?他在想象中升到宇宙上空,分明看到这个旋转的小篮球上每一处都有自己最先迎来黎明的时间。他已经站在空间(太空)看问题了。”
听课的校长注意到孩子心里这个小小的波动,理解了孩子为何明知老师在上示范课,明知有一帮子人在听课,明知大家在谈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关的问题,却偏偏不合时宜地出来宣称迎接黎明不分早晚,跟教科书抬杠,在全班合唱中发一个不和谐音。
那一瞬间我有给他鼓掌的冲动!他旗帜鲜明地把一个老师没有理会的发言、一个与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地球自转是由东向西还是由西向东)脱离的发言直接判定为“这节课最精彩的发言”,好像拨开水藻,露出了一眼小活泉。
40岁的校长对这位上示范课的教师叮嘱道:“听孩子们说话,是你要学的。”
我如果是那位女教师,一定要赶快把校长的评价告诉这个孩子,也告诉所有的学生。焉知我的学生中那些善于科学想象的种子不会因为这一瓢甘霖破土生根,长成能做科学栋梁的“好大一棵树”?
我仿佛又坐在当年科学教育的课堂上。
我的导师组长戴维,一位瘦瘦的,戴着眼镜的犹太裔教授,美国科学教育的重量级人物,正举起一根手指,笑眯眯地、第一万零一次地重复他最心爱的名言——
“教学的目标是理解学生想法的本质!”(林以广摘自2012年7月27日《文汇报》)
【杏坛有悟】
给语文课更多有趣的故事
永嘉翔宇小学 陆友松
小学课本里,我对两篇课文情有独钟。一篇是《师恩难忘》,“田老师给一年级上课了。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那时候的语文叫国语。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一篇是《月光启蒙》,“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那个时候,我多想碰上这么一个启蒙老师。
后来,我做了老师,教语文课。我的学生和儿时的“我”一样喜欢听故事,喜欢我像田老师那样讲课生动有趣。于是,我每一堂课,都准备一个好听的故事。从《但愿人长久》中的苏东坡讲到《郑和远航》中的陈祖义,从《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讲到坚强不屈的《海伦•凯勒》。学生们常常听得入了迷,忘记了下课的铃声。至于讲故事有什么好处,我没有做过深入研究。
美国故事家吉姆•科认为,听故事能够打开那些直接教育无法触及的区域,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研究人员还发现,故事有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扩大词汇量,积累知识,丰富想象力,对孩子智力的开发、性格的塑造、爱好的养成、感情的丰富、情操的陶冶,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细节点亮课堂
淮安曙光双语学校 秦雪云
古人说:“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我认为语文老师要践行情感教育应该抓住日常教学的每个细节,以美动人,以情动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结合个人语文教学实际,我以为语文课堂教学可从以下教学细节渗透情感教育。
一、精妙导入,以境导情
新颖独特的导入语,如同凤头,小巧、美丽、灵动,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中去,顺利展开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因此,巧妙的导入,是一节课给人留下的至关重要的第一印象,也是一节课获得成功的不容忽视的细节。
二、生动语言,以语传情
古人云:“情乎于辞。”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应智慧的抓住每一个可以利用的细节,用饱含热情、简洁明了的语言,绘声绘色,绘情绘景,生动而形象地向学生传达情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善、美,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
三、挖掘内涵,以情激情
情感是作者创作作品的生命之源。在语文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极富感情的内容,引导学生经历分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感染他们的心理,陶冶他们的性情,叩开他们的情感之门。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要抓住课堂细节,从细节中寻找情感教育的契机,注意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在情的感召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
【教育随笔】
莫用成功禁锢孩子的成长
淮安外国语 林以广
板凳烙屁股,眼镜增度数。谁知书堆里,个个学生苦。 ——楚子《悯生》
这是一个竞争得近乎疯狂的时代。我真想像鲁迅先生一样地呐喊一声——救救孩子!
我清楚我不是鲁迅,我站的位置太低了,我的手里更没有话筒,恐怕一张开嘴,我的声音就要被来自四面八方的风给吹得无影无踪了。但是,我也是一个孩子的父亲,我也是一个教育一线的老师,我的一双眼睛和我的一颗滚烫的心不允许我沉默。
尽管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会有不幸,但是我得承认,生在今天的孩子比当年的我更不幸——他们被“关心”得太多!可以没有金钱,可以没有健康,可以没有安宁,但是,孩子不能没有玩的权利,玩的自由,玩的时间。最不能没有的,现在的孩子就偏偏没有!
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很少在乎过去和未来,他们的眼里只有现在。他们能开心地笑,他们能痛心地哭。我羡慕孩子,我羡慕做孩子。可是现在,我接触的几乎所有的孩子包括我自己的孩子都希望自己快快长成大人。他们现在还是孩子,他们并不能知道自己希望长成大人的根本原因。等他们真的长大了,有一天他们是会大喊的——还我童年!
现在的孩子没有童年!被无休止的知识学习完全垄断了,侵占了,掠夺了!
你随便地去看看吧,“凡有井水处皆歌柳词”的情景是绝没有的了,变成什么了呢?凡是有学生的地方都说考试!好像孩子专是为考试而生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早就成了多少家长多少老师用来教育孩子的口头禅了。什么囊萤映雪,什么悬梁刺股的,说得孩子们的耳朵都起茧了。有些家长和老师,他们在孩子这个年龄也不见得就比孩子优秀,却总是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一天到晚,“毁”人不倦——“你看人家是怎么考上北大的”,“你知道你离成功有多远吗”。
学习的“专业化”对现在的孩子要求太高了,他们已然成了完全的“学习机”。我敢断言,“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的古人在现在的孩子面前,一定是自叹不如的。爱迪生要是知道自己发明的电灯被用来无限地延长孩子们的学习时间的话,真不知道他老人家会作何想!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父母、老师适当地用一些成功人士的例子激励孩子,引领孩子走向成功,这不仅无可厚非,而且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一味地苛求孩子,注意力太专注于成功,那就是为难孩子了。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缝衣针穿线的时候,你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线越不容易穿进去。这种现象在科学上称为“目的颤抖”,俗称“穿针心理”,就是目的性越强就越不容易成功。
成功,谁不想获得?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就连孩子,他们自己不是也这样唱的吗?
但是,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别人是别人,我是我。用过去束缚现在,用别人来束缚我,这无疑是一种落后,一种倒退。在“僧多粥少”的中国,一般人都喜欢拿过去和现在做比较,拿别人和自己做比较,他们最无法开悟的一点就是“要像人家那样生活”,无法开悟,许多痛苦就此产生。
生命的整个过程就像黄河一样,肯定有时细水长流,有时波涛澎湃。一旦真正了解了生命的意义,你就会明白,林荫大道不见得就一定优于崎岖小径。真的希望孩子成功的话,那就让他们像树一样地自由成长吧,长成他们自己的样子。没有一棵树是没有用的,只有不会识别树的价值和不会利用树的价值的人。
你要是真的爱孩子,莫用成功禁锢孩子!
【圆桌会议】
同学们,今天老师让大家猜一个谜语:住在深山坳,谁也捉不到。你喊他也喊,你叫他也叫,近听听不着,远听有分晓。吕洞宾去问神仙,神仙说:这东西是有的,可是我也抓不到。那么这神仙也抓不到的东西是什么呢?同学们安静地听,积极地想,响亮地答:“回声”。这样的导语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趣味心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所要教学的课上来。
——淮安曙光初中部 张娟娟
爱在点滴,温柔就在身边。冰心告诉过我们:“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既然选择了教育,当了教师,就要拥有一份爱的艺术。那就是宽容、鼓励、提醒,我们的职业就像绵绵的春雨,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都会让学生倍受鼓舞,获得信心。
——淮安曙光初中部 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