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有效导引(139期)

时间:2020-09-18 16:47 作者:李方模 编审:

教学中的有效导引

 
课堂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支点与主阵地。近几年,有研究者对课堂“三主”理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提出质疑,值得关注。研究者肯定了“训练为主线”,反对强调师生关系“双主体”,认为“这显然不是学术,而是‘和稀泥’”——既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那“以教师为主导”就是伪命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早在2006年10月出版的《翔宇教育报》第49期,本报编辑部曾以《预设与生成:课堂教学的协奏曲》为话题,就相关问题有过研讨。10年以后,本期“课堂”栏目再次聚焦,以“有效导引”为切入点,晒课例,亮观点,以期激发集团同仁对这一话题的再次关注,再次研讨。
 
 
 
【课例品析】
 
理想课堂:简约而不简单
——例谈教学中教师的有效导引
监利新教育 荒漠
 
这是一个简约而不简单的课堂案例。简约,是因为教学流程简洁清晰,课堂活动及教师讲解少之又少,也没有使用导学案;不简单,是因为课堂处处体现着教师主导的智慧,体现着教师对教材的精准把握和对课堂的有效控制;高效,是因为学生学习灵动实在,课堂生成卓有成效。这一切,缘于教师有效的导引。
上的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热爱生命》,安排在小说单元的最后一课,属于略读课文。课文虽然是同名小说的节选部分,但篇幅依然较长。鉴于学生连文章都还没有认真读过(可能有些同学在新书发下来以后看过),于是,在没有任何过渡直接进入课题后,教师给了10分钟读书,要求默读。之后由教师主讲,先用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再由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学习小说从哪些方面入手,用幻灯片呈现:了解作者背景,理清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欣赏写作手法,学习文章语言;然后提出学习问题,也是由教师直接用幻灯片呈现:①你欣赏小说中的什么?请阐述。②阅读这篇小说,你学到(懂得)了什么?要求学生从以上两个问题中选一个回答,由同桌两人中的一人作答。整个环节用了不到5分钟。接下来学生静静地看书思考,其间,有查找学习辅助资料的,有同桌间商量讨论的,有在书上作相关标注的,用时10分钟。重点是展示交流,用时近20分钟,有近20位同学进行了交流。在离下课还剩下2分钟时,教师制止了兴犹未已的同学们,简单地作了课堂小结,并要求将今天的课堂表现或学习体会写在随笔本上。
综观整堂课,教师的有效导引,首先体现在对教材和学情的精准把握上。这篇课文安排在小说单元最后一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小说学习,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小说学习经验。特别是学习本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孔乙已》时,教师带领学生花了很长时间详细地剖析,从人物、情节、环境的小说三要素学习,到主题、语言、手法的一般文学作品学习。因此,在单元最后一课安排学生完全自主学习,就不存在学习方向的问题了,何况教师还出示了学习目标,师生一起回顾了小说学习要点。学生展示交流的内容,完全在教师的预期之中,这也是教师对教材和学情精准把握的结果。
教师的有效导引,也体现在简约的教学设计上。整节课教学流程如下:默读课文——出示目标,指导方法,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课堂小结。教学流程循序渐进,简洁清晰,学生读书、思考、交流等学习时间占整堂课达80%以上,教师指导、小结等所用时间不足20%,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默读课文用了10分钟,思考问题也用了10分钟,这个时间是必须给学生的。教师直接进入课题,一是省时省力,二是说得再动听,如果学生没有对文本的了解,也只会是一片茫然。在给学生文本阅读上,一定要舍得花时间。在学生思考上也不要吝惜时间,如果没有认真的思考,自然不会有后面精彩的课堂生成。至于教师,尽量少占时间。提出的两个学习问题,其实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同一个问题,却又是一个可以包罗万象的问题,任何学生都有话可说,事实也正是如此。
教师的有效导引,更体现在教师对课堂的有效控制上。首先是教师的适当评价,精彩的予以赞赏,一般的予以鼓励,错误的予以指正。其次是教师的适时纠偏,如有照搬学习资料作答的,不要紧,只要不是照着念就行,但可以指出来,不批评也不表扬;重复的立即制止;有过多的同学就某一个方面作答,就适度导引到另一个方面。还有教师的幽默风趣,如出示小说学习方法的六个要点后,教师不忘自我表扬:看老师的语言多好!如果你们也能在说话和写作中用上如此整齐又不重复的语言,你们的语文水平就和老师一样了。虽然是戏谑,却也是一种教育。有学生手捧资料照着回答时,教师说:引用资料观点再加上自己的思考叫“借”,照着回答就是“窃”了,当然,咱们读书人的事,是不能算“偷”的……在教师的幽默风趣中,学生不仅放松了心情,也懂得了如何合理地运用资料。
教师的有效导引,最终体现在学生的智慧生成上。学生思考深刻,回答自然精彩:“我最欣赏小说的……,如第X段的……,运用了……,写出了……,表现了……”成绩差的,也有话可说:“阅读这篇小说,我知道了作者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虽然幼稚,却也不算错,还为课堂增添了笑声。其实提出的两个问题,就是有意识地针对不同能力学生而设的。虽然采用“开火车”的方式接力展示,但整个过程没有停顿,而且精彩纷呈。近20分钟里近20位同学交流,没有重复,完全涵盖了前面所说小说学习的六个方面,真正达到了展示与交流的目的。教师要做的,就是认真地倾听,恰当地评价,适度地指点,有效地导引。
 
(摘自《中学语文》)
 
 
【一线传真】
 
让孩子学会倾听
永嘉翔宇小学 谢苗苗
 
最近正思考班级出现的一种现象——孩子们不太懂得如何去倾听他人说话。尽管每天我在他们的耳朵旁边唠叨“小眼睛看前面”“小耳朵竖起来”“一二三请坐端”……表扬做得好的,批评做得差的,但效果总是不尽人意。他们只是听到了我的声音,但是理解不了我说的话,我要想办法让他们知道听明白话的意义。于是,我想到了一个游戏——传话。
“我们大家来玩一个游戏吧。”一听“游戏”二字,就可以看到全班竖起耳朵、两眼炯炯有神的样子。“我邀请一组的同学开火车传话,我轻轻地跟第一位同学说一句话,再请他轻轻地告诉第二位同学,依次传下去,直到最后一位同学把话大声地告诉全班同学。要求传的过程中不能让第三个人听见,不然你就输了。”
我跟第一个孩子偷偷地说:“班级里有一个圣诞老人。”这个孩子听好后马上跑到第二个孩子耳朵旁边轻轻地说,第二个一脸兴奋地转过身跟第三个说,第四个已经迫不及待地探来自己的脑袋……就这样口耳相传,直到最后一个学生起立,自信满满地大声说:“树上有个圣诞老人!”前面的几个孩子立刻喊道:“错了!是班级里有一个圣诞老人!”我也被逗笑了:“老师说的是‘班级里有个圣诞老人’,不过圣诞老人经过你们的传话跑到树上去了。”孩子们也哈哈大笑。
第二组游戏开始。第一个孩子接受到我的“我有一个黑色的杯子”,传给第二个,传给第三个……最后一个孩子听完后,看看我,有点小犹豫:“我——有黑袜子。”前面的孩子又已经在捂着嘴巴偷笑了。“‘我有一个黑色的杯子’最后也变成了‘我有黑袜子’……”不用多说,全班的孩子都在大笑。等他们笑完,我告诉他们——平常问同学们有没有听老师讲话时,大家的嘴巴都会说有,但是从这个游戏里想一想,自己到底有没有真正地学会倾听?因为不认真才会听错,才会传错。
同学们慢慢地止住了笑声,手开始在课桌上慢慢地靠拢。这时我请全班起立把桌子摆正,认为摆好了就到前面来排队。教室里除了响起桌子、椅子碰撞的声音,摩擦地面的声音,孩子们又开始兴奋不已,借机嬉皮笑脸。等都来到了前面,我问第一个孩子:“你站到老师的位置来,沿着这一组的桌角看看,对齐了吗?整齐了吗?”“没——有。”第二个也是“没有”,第三个还是“没有”。我请同学们回去重新摆,再过来排队。终于,桌子整齐了,孩子们也不再叽叽喳喳了。
全部归位之后,我问:“谁来说说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我们没有好好听老师的话。”“我们平常没有说到做到。”“我们没有把老师的话记在心里,还经常打断老师说话,这是不礼貌的。”……在有孩子发言的时候,很多孩子开始不由自主地望向他。在我总结时,孩子们的眼睛里比平常多了些认真。
我也在反思,这样的课上的太少了,要是早一点上这样的课,就不会老师如此费嗓子,孩子们也有更多机会表达自己,倾听他人,就会少一些不礼貌的行为。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方法也真的太重要,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全在于教师的有效导引。
 
小插曲带来的惊喜
监利新教育 杨雄
 
课堂上,正在和孩子们一起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这篇课文。按照我原先的计划,介绍《世说新语》,划分课文朗读节奏,带领孩子们读课文,然后以小组“开火车”的形式进行课文翻译,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稳步推进着,孩子们也配合得挺好,我状态正酣,觉得很享受这样的课堂氛围。
译完课文,下一个环节该是分析人物形象了,我正准备抛出问题:这篇课文中有几个人物,你们最喜欢谁?为什么?静悄悄的教室里,坐得好好的豪突然无意间插了一句:“老师,这篇课文为什么用《陈太丘与友期行》作标题?”
一时间,教室里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这个平时非常机灵的小家伙。短暂的停留后,孩子们又把目光转到了我的身上。
被豪这无来由的一句插嘴,我怔了一下:标题就是《陈太丘与友期行》嘛!只是在原来版本的《陈太丘与友期》的标题后添加了一个“行”字,这有什么好奇怪的?这小子打乱了我的上课节奏,我顿时心生不快,可这时当着孩子们的面,又不便发作,只得解释说:“在《世说新语》里有很多这样的小故事,原来是没有标题的,在编选进入课文的时候,这本教材的编者重新添加了标题。前篇课文是根据内容以《咏雪》为标题的,这篇课文是以文章的第一句话作为标题的。”
听完我的解释,豪若有所思地点了一下头,然后好像恍然大悟地说了一声:“哦!”同学们也纷纷收回了目光,低头看课文。我也重新拿起讲台上的课本,准备接着讲下去。
就在我看着课文标题《陈太丘与友期行》的那一刹那,我改变了注意,问了一句:“同学们觉得这个标题好不好?”沉默了片刻之后,小家伙们有说好的,也有说不好的。看到这里,我决定先放下原先的问题,说道:“如果你们觉得课文的这个标题不好,你们就重新给它拟一个标题”下面顿时纷纷议论起来。“先小组讨论,然后交流。”我又说道。
下面炸开了锅,沸腾起来,小家伙们争先恐后地与组员交流着,有的还小脸涨得通红,唯恐别人没有听到自己的想法。没过两分钟,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带头的就是豪。我示意豪站起来。“我觉得不如把标题改为‘元方护父’!”
“为什么用这个标题呢?”我继续追问。“元方用自己的机智反驳客人,维护了父亲的尊严,而且‘元方护父’符合文章的中心,所以我们组觉得‘元方护父’这个标题要好。”豪满脸自信地回答道。同学们纷纷鼓掌,我也跟着鼓掌。“这个创意很好,还有没有更好的拟题呢?”
“老师,我拟的是‘方正元方’,这样的一个小孩子品行正直,以自身的义正词严反驳着客人的无理取闹,因此,我们组拟定的是‘方正元方’”。
“我拟的是‘元方智辩友人’。因为课文写的是元方用自己的机智驳斥了友人。”
还有拟“元方舌战友人”的,也有拟“元方辩斗友人”的……
孩子们的回答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连连,展示的同学也因为受到肯定而激动不已。我也为这个意外的插曲而收获着课堂的惊喜:原来,思维的点燃竟然有着如此神奇的作用!看来,精心设计不如顺势而为,最妙的设计应是用教材来点燃孩子们思维的火花,让他们从中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实践思考】
 
恰到好处的导引
永嘉翔宇小学 孙丝丝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导引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精准把握教材、有效控制课堂以及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需要教师恰到好处的导引。
上《除法的初步认识》时,需要给学生们发小棒辅助教学,由于没有将小棒数量分好,我临时有了一个想法。原本我将学生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6根小棒,让她们平均分成3份,可现在我随机给了学生数量各不相同的小棒,然后把教学设计做了些许修改,要求孩子们“将手上的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要求: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哪组最快”。学生们开始分的时候,有些孩子很快就分好了,有的则你看我我看你不知所措,并小声议论开来。我适时问了一句:“有什么困难吗?”有孩子就说:“老师,这个没法儿平均分呢!”“那你想怎么做呢?”“想跟别人的一起用。”这个时候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学生主动要求合作,在困难中生成解决方法,比教师设计一个完美的流程给孩子按部就班地学有意义多了。
教师的理想课堂,往往会遇见诸如此类的小插曲。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引导者”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导引要有既定的方向性。你设立下什么教学目标就要往目标进行合适的导引,教师的导引方向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学会知识,还能在学习中培养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导引要讲究灵活性。正如上面所说的亲身经历,不能只顾着自己的原有设计而不顾课堂上的随机生成,要因势而动。
三、导引要具有多种准备性。理想课堂上的“意外”总是会在不经意间来临,其实,如果我们在课前全面考虑和周密计划,就有更大的把握在课堂上面对“意外”游刃有余,在备课时就设计多种导引方案,以备不时之需。
四、导引更要有适时性。老师们常常会担心孩子们的回答达不到预期效果,就会着急干扰,而这样的导引往往只会浪费教学时间,并且没有多大的效果。其实教师不要怕学生说得不好,他们比我们想象的可要聪明多了,所以导引还需适度与及时。
导引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既要尊重学生主体,也要把握教师的主导度。教师应当努力使课堂成为开放、民主、充满活力与智慧、师生共同成长与发展的天地!
 
浅谈教师“导”的重要性
——《香菱学诗》教学后记
监利新教育 王圣菊
 
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已历时六年之久,“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这句话已深入师心。于是课堂上,学生主持人、学生讲解员忙得不亦乐乎。“热闹”的背后有无实效,就要看教师的“导”是否到位了。这里,我想就我在两个班教《香菱学诗》的不同效果来谈谈教师导的重要性。
《香菱学诗》是一篇古白话小说,情节简单,本着“一课一得”的教学原则,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在人物描写上。我设计的主问题是“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香菱、黛玉这两个人物并探讨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在七班上课时,抛出主问题,15分钟的独立思考,10分钟的小组讨论后,敢于发言、敢于展示的人寥寥无几。究其原因,竟是文章太长内容太多,小组讨论难以展开。
在九班上课,我就注意了学生反映的这一问题,同样的主问题、同样的时间,效果截然不同。九班的各组代表展示精彩,台下同学补充积极。导有方,导有法,课堂才有高效。
一、给学生一个方向,让其思考有的放矢。只有问题,没有思考方向,学生便茫然无措。在第二次授课时,我给出了思考的路径:划出刻画人物的语句,概括人物特征,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这样,学生在独立思考时,便流畅了。七班无指导,学生的书上无痕无迹,九班有指导,圈点批注有模有样。
二、给学生一个步骤,让其讨论井然有序。小组讨论,若无中心人物,若无讨论步骤,便会流于形式。在九班,小组讨论时,我要求先确定主持人,再将八个自然段划分到各个组员,每个组员发言后其他成员评价补充,最后汇总展示。这样,同学们的讨论便落到了实处,无人滥竽充数,各尽其责,各尽其能。
三、给学生一个示例,让其展示有例可依。学生的思路清晰了,要用语言展示,还是有一定难度。这时,给他们一个示例,难度便降低了,阅读考点也贯彻其中了。“我从……(文中句子)中,看到了香菱(黛玉)的……(人物特点),此处运用了……(人物描写方法)”这个示例抛出来后,学生的展示就精彩纷呈了。
四、给学生一个坡度,让其能力有所突破。人物分析是比较简单的问题,学生能做好,我们的教学不能止于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探究写作方法,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去塑造人物形象。所以,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坡度,激发其探究意识,促推语文素养提升的步伐。
 
【丝语】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发挥主导作用,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
——淮安曙光小学部 王长枝
 
学好并用好一门语言必须从课堂中心跳出来,创出一条课内与课外结合,新课与旧课结合,复习与讲新结合,游戏与讲练结合的新路。把传统的复习、预习、讲授、练习都纳入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有趣的言语活动中去。不论听录音、看录像、讲故事、学歌曲,还是角色扮演或对话都是在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
——淮安曙光小学部 黄寅
 
要让学生“乐学”,首先还得教师施以“乐教”,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勤于探究的热情,唤醒学生实践学习的乐感。在学生倍尝学习苦涩的同时,再为学生捧上一杯“可乐”,来解除他们学习中的疲乏,使之精神振作,孜孜乐学,从而于“乐”中“知”之。
——监利新教育 刘颖
 
课堂气氛开始变得活跃起来,是我喜欢的那种氛围,有一些像聊天,但在不知不觉间,所有的人都在认真思考,启迪智慧,学习如何有效运用知识整合材料。尽管后面还坐着班主任刘老师,但也丝毫不影响我们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
——监利新教育 谢菊梅


上一篇:异彩纷呈的课堂展示(138期)
下一篇:开学第一课(140期)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