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央视《新闻调查》记者采访,卢志文总校长认为
“新教育”的探索永无止境
2007年10月17日晚间,中央电视台最具深度的调查类栏目——《新闻调查》栏目组结束在翔宇校园的拍摄离开扬州返回北京。在翔宇教育集团一天半时间里,栏目组先后拍摄了新教育研究中心干国祥、陈美丽的课堂,采访了马玲、陈美丽、干国祥三位老师及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卢志文。接受采访时,新教育研究院院长、翔宇总校长卢志文认为:“新教育”需要每一个参与者的智慧与创造,其探索永无止境。
世纪初起步,日前影响已经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先后受到《中国教育报》、《南方周末》及新浪网等强势媒体关注的“新教育实验”,2007年秋天再次吸引了强势媒介聚焦——全面了解报道“新教育实验”这一国家重点教育课题的意义与推广实施情况,跟踪剖析宝应新教育小学(宝应实验小学校中校)的示范实践内容,辩证审视这项教育改革的今生与来世,10月16日下午至17日晚间,由国家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组资深编导谭芸女士、记者古兵先生等工作人员一行五人,进驻翔宇教育集团扬州总校,全面探访“新教育实验”在翔宇的践行成果。
“……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总得有人去擦星星。”17日清晨,摄制组首先实地拍摄了宝应实验小学三(2)班的晨诵课。在陈美丽老师带领下,该班孩子用多种方式深情诵读了美国诗人谢尔•希尔弗斯坦的诗歌《总得有人去擦星星》。其后,摄制组跟踪采访了授课人。结合过去三年里参加实验的体会,来自成都的陈美丽老师从《总得有人去擦星星》说开去,谈及了“新教育实验”对教师自身、孩子及其家长的影响。面对记者“实验要求孩子大量地阅读,这必然加大孩子的学习负担;而教师同样可能因为参加实验而影响成绩考评”等方面的质疑,陈美丽老师举出身边的事例有力说明了实验对师生学习潜力的提升。深入调查验证实验成果,当日下午央视工作组还对部分家长与学生进行了后续采访。
在接受采访时,新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干国祥从“毛虫与蝴蝶”儿童阶梯阅读等项目在全国推广与实验成效方面,细致回答了央视记者的问题。在回答古兵关于“新教育实验”与国家推行的课程改革有何区别时,干国祥认为,“新教育实验”是一项来自民间的教育改革尝试,它的着眼点在于改变师生的教育生活状态,是由下而上,而且是自愿的,全凭课题本身的魅力吸引实验学校及实验教师参加。在如何规避实验风险方面,干国祥坦陈,实验至今并非全是一帆风顺,可现在重点推行的项目都已经在局部地区取得了显著成功。他进一步阐述说,“新教育实验”并不能替代,也不想替代国家及地方行政部门推行的教育改革,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截至2007年9月,新教育实验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近20个实验区和500所实验学校,有65000名教师和近百万名学生参与了实验。实验的推进,已经切实改变了学生的生存状态,教师的行走方式和学校的发展模式。”2007年春天起兼任新教育实验研究院院长的翔宇总校长卢志文先生,在采访时强调说,着力于“人的发展”的“新教育实验”永远不会失败——如果失败,那也只是团队组织方面的失败,而不是实验本身。面对镜头,卢志文总校长介绍说,在发起人朱永新先生倡导下,目前“新教育”团队已经依据国际成熟NGO组织的通行规则建立了全新的管理架构。“行动,就要收获。世界上没有所谓太迟了的事情,只有今天不去做,那才是真正的太迟了。”面对记者提问,卢志文总结说,“新教育”不是预设的,需要每一个参与者的智慧与创造,它需要逐步深入,探索永无止境。期间,央视记者与卢志文总校长还就“什么是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是好教育”等教育哲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深入翔宇校园采访,集团师生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尤其受到央视摄制组工作人员肯定。16日晚间,摄制组刻意隐秘拍摄了宝应中学部分班级的晚自习及电视课堂。在17日登车离校的时候,编导谭芸女士介绍说,回京后期编辑后,时长为45分钟的该档节目(包括之前在苏州、常州两地采访内容),11月中旬将在央视新闻频道黄金时段播出。(李玉佩)
陈美丽老师课堂
干国祥老师接受采访
专注的摄像师
专注的摄像师
新教育研究中心
卢志文总校长接受采访
院长卢志文与记者古兵
卢志文总校长
圆满结束拍摄任务
合影留念
陈士才校长与古兵先生合影
卢志文总校长与谭芸编导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