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镜报》报道宝中校友赵振宇大使的外交事迹
香港《镜报》月刊2007年11号,以题为《赵振宇大使:推行以人为本外交 》报道了宝应中学校友赵振宇大使的外交事迹。现全文转载如下:
赵振宇大使:推行以人为本外交
邱雯
以人为本是中国外交近年来特别强调的宗旨之一,而在赵振宇大使看来,这一点早已贯穿于中国外交官的言行之中。
师长启蒙 外交雏鹰
赵振宇一九四五年生于江苏扬州宝应县。他说:“我的母校宝应中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都可谓培养新中国外交官的摇篮。”从中学时代起,得益于启蒙老师的谆谆教诲,赵振宇大使的英文水平一直名列前茅。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他的英文学习更如鱼得水,为日后步入外交界增添了一项重要技能。
1970年赵振宇进入中国外交部,先后在美大司、中国驻加拿大使馆等地任职,“我很庆幸从基层一步一步做起,亲历外交大厦的每一个阶梯。尤其曾在余湛、张文朴、张毅君、唐福泉等一批老大使、总领事身边历练,更让我受益匪浅。”忆及当初,赵大使感慨道:“正是有了给老大使当秘书、做翻译、学习调研办案和处理各种复杂外交事件的种种经历,在我出任大使时,才能做到心中不慌、游刃有余。
撤侨行动 开创先例
2000年6月初,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近邻所罗门群岛发生政变,时任中国驻巴新大使的赵振宇一直牵挂着四百八十海里外的中国侨民。“中国与所罗门并无外交关系,所以我努力挖掘外交资源,设法与所罗门两家中资公司负责人石中琴和张俊强联系,先完成一份含家庭住址和电话的华人华侨花名册为撤侨作好准备。”
局势进一步恶化后,赵大使向国内紧急建议撤侨。最终根据情势变化,中国政府决定派正由新西兰驶向日本的中远集团“阳江号”货轮调转航向,赴所罗门将侨民接至莫尔兹比港。在“阳江号”抵达所罗门之前,赵振宇不仅紧急约见所罗门驻巴新高专,要求其政府从人道主义出发,对中国撤侨行动予以支援,更利用与所罗门方面的特殊渠道,直接将电话打到了叛军首领“马莱塔之鹰”安德鲁•诺里的办公室,要求其部下保护中国侨民人身财产安全。期间,不少已加入所罗门国籍的华人也要求搭乘“阳江号”,赵大使明确答覆:“只要是我们的同胞,不管持什么护照,祖国都欢迎。”
六月十五日午夜,“阳江号”抵达莫尔兹比港,满身疲惫的百余侨民面对码头上使馆派来迎接的车队,尤其看到“热烈欢迎中国同胞”的大幅标语,都不禁涌出激动的泪水。而此时,赵大使已在考虑侨民的下一步去向。最终中国政府接受他的建议,包用一架波音七七七客机将百余侨民接返广州,为此次撤侨行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开创了中国外交史上从非建交国撤侨的先例。
助力陈太 竞选世卫
2003年4月,赵振宇作为第十任中国驻牙买加大使奔赴金斯敦。不到四年时间里,双边关系扩展迅速,政治、经贸、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交流突飞猛进,但最让赵大使难忘的则是去年为陈冯富珍竞选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的助选经历。
“陈冯富珍女士竞选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对中国来讲是一件大事。此前从未有过中国人出任任何国际组织的一把手,更遑论说由香港人担任。”赵大使微笑着对笔者透露:“中国政府去年七月下旬才正式提名陈太参选,而早在五月份牙买加就已答应同属拉美地区的某国前卫生部长竞选此职。由于牙买加是三十四个有投票权的执委成员之一,我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保证这一票投向中国。”此时,赵振宇平日对牙买加的“感情投资”和良好的人脉关系就派上了大用场,他广泛游说其高层官员,都获得积极回应。而在陈冯富珍接受赵大使建议访问牙买加期间,赵大使陪她分别拜访卫生、外交部长,并出面宴请两位部长及其重要下属。陈太在会见时和席间所展现的丰富的专业知识、对世卫组织独特的管理理念及其个人魅力也为赵大使的游说提供了绝佳的佐证。牙方当场保证从第一轮投票到最后一轮都会坚定支持中国。此后,牙买加内阁也作出正式决定,同意在各轮投票中都支待中国。
细节外交 成功法宝
“细节决定成败”是赵振宇在外交工作中的一句名言。无论是所罗门撤侨,还是平日拓展与驻在国关系,以人为本、从细节做起,是他屡获成功的法宝之一。
“外交要注意技巧,且常需从细微处入手。比如与驻在国政界人士交朋友时,要多关注其家乡选区一些惠及民众的小型援助项目,如给学校捐赠电脑、桌椅,给儿童赠送学习用品等。这些善举既加深了我与朋友的感情,也扩大了中国在民众中的影响。”大使夫人王晓莒的“夫人外交”也不时发挥作用。“牙买加总督的夫人有华裔血统,她和总督特别受吃东坡肉,我经常让使馆厨师做好送往总督府。”王晓莒还时常在官邸教这些高官夫人做中国菜、包饺子,再特别打包一份带回去给她们的丈夫和孩子品尝,事情虽小却暖人心,也让赵大使的外交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赵大使的外交成绩广获好评,但他坦言对家人亏欠太多。去年底他刚结束在牙买加的任期回国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政府加勒比事务特使,即赴加勒比地区为拓展中国外交奔波。四月底赵大使在家乡的母亲病危,弥留之际一直盼望能见游子一面。可惜赵大使四月二十六日上午十一点十五分从大洋彼岸飞抵南京时,母亲已于上午九点四十分去世。“母亲最后的遗愿就是看我一眼,可惜终未能实现。”说至动情处,七尺男儿也不禁红了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