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玉芬代表:保障教师待遇,队伍稳才能保教学质量

时间:2011-03-09 16:24 作者:张善臣 编审:


  新华网消息 2011年3月8日,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王玉芬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就中国教育事业中存在的一些情况、民办教育发展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全国人大代表、翔宇教育集团董事长王玉芬3月8日接受记者专访 新华社记者 张善臣 摄



记者:作为教育界的代表,您在听了总理报告后有怎样的感受?

王玉芬:很受鼓舞,很受感动。总理的报告客观总结成绩,冷静分析形势,关注民生热点,科学引领发展。总理在谈到教育问题时,对教育热点难题不回避,不畏难,明确目标,明确举措,坚定了民众的信心。对全体教育工作者而言,明确了责任,也鼓舞了信心。尤其总理在说到“无论哪个教育阶段,都要确保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句话,我能充分感受到总理承诺的坚定,感觉特别温暖。

记者:教育,关系国运兴衰,关乎民众幸福,寄托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教育问题始终都是两会的民生焦点话题。今年两会您带了来什么样的教育建议案?

王玉芬:正如总理所说,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其重要性和难度大家都很清楚。客观上说,我国教育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还得承认,教育离“人民满意”还有很远的距离,老百姓对教育还没有找到幸福的感觉。教育问题依然有很多,但发展就是要不断地解决问题。今年,我主要就尽快清理歧视民办教育的政策,建立和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以及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子女进城受教育问题提出了建议。

记者:我发现,去年您的一个议案就是谈民办学校教师保险问题的,今年您又就这个问题提交了建议,为什么?这一年,民办学校教师的保险问题有改善没有?

王玉芬:再提是因为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但这个问题又关系着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稳定,关系着民办学校的存亡,从根本上关系着我国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所以我要继续提,今年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明年我还会提。

具体落实上与去年相比没有什么改善,但可以看到政府已经重视这一问题,并且开始研究解决这一问题了,这是让人欣慰的。去年7月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这一问题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最近,教育部也就这一问题在广泛听取意见,期望这个问题能尽快解决。

记者:去年总理在报告中就民办教育特别提出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今年的报告只是在解决学前教育中提出了公办民办并举。是不是国家的重视程度降低了,您怎么看待这种提法的变化?

王玉芬:去年和今年相比,我觉得国家在对民办教育的重视程度上是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去年公布的《规划纲要》充分肯定了民办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今年总理报告已经明确将民办教育纳入解决教育难题的重要力量了,总理说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多样化教育离不开民办教育,推动教育公平需要民办教育,民办教育同样也是更高质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您投身民办教育十多年,见证了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变化。从《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到去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专门对民办教育发展的专门阐述,您对民办教育发展的未来持什么样的态度?

王玉芬:对未来很乐观,但现在很着急。可以说,我国现在民办教育的发展不是缺政策,而是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将民办教育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就是我刚才说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也对办学体制改革作了详细的阐述。但“宏观热,微观冷;高层热,基层冷;外部热,内部冷;口头热,行动冷”的现象严重影响着我国民办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很多具体条款得不到落实,民办学校的办学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基层民办学校的生存境况困境重重。所以对我们来说,政策能尽快落地,有效实施,这是最最黑头关键的事。

记者:您的另一份建议案是关于流动儿童教育的,您觉得我国目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就学存在哪些困难?这些困难的原因何在?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王玉芬:“有想法,没办法”,这是大多数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所面对的现实境况。从内心来说,他们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留守儿童”,他们非常希望也一直努力着能让子女随同自己进城就读,与城市同龄孩子享受一样的教育,但他们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所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

一是要面对城市高物价水平下的“家庭单独租住”的房租和家庭基本生活消费的压力,还有城市学校较高的显性和隐性的求学成本。

二是要找到“就读”学校困难同样很大,如果要选择好一点的学校那更是难上加难。优质学校资源稀缺,有些定点学校距离很远,打工子弟学校条件太差,招收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学校总体数量严重不足。当然,他们还要面对的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城市高中阶段教育和以后的升学制度的“无情封锁”。

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难题,这同样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我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在宣传上要加大对国家两为主政策的宣传,加强对各级政府在执行这一政策上的舆论监督。

在数量上,要严格要求公办学校向农民工子女敞开校门,同时大力扶持、发展民办学校,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捐赠举办农民工子女学校。

在经费上,要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子女公共教育经费流转制度,当农民工子女离开流出地时,其相应的教育经费可参照社保资金的方式流转,为其在流入地就读提供保障,减轻流入地政府及学校的财政负担;同时可以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给予接受农民工子女较多的流入地政府的财政支持。

在制度上,可逐步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机制为常住地人口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流入地政府要把常住人口纳入城市公共服务范围,突破户籍限制,试点开放城市高中阶段教育和以后的升学制度,建立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长效的教育管理体制。
 

 

附:相关链接

 

新教育网教育频道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03/09/c_121166826.htm

 


上一篇:《扬州教育》:卢志文论道“课改”
下一篇:王玉芬代表:民办教育要办好“好而不贵的学校”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