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龄童品“西游”
11月13日下午,著名表演艺术家、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莅临淮安曙光双语学校,现场为初中部同学品“西游”。
把“西游”文化进行到底
六小龄童认为《西游记》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国外也很有影响;但是对于作者吴成恩、对于作者为何要写《西游记》、对于《西游记》的精髓,人们还知之甚少,研究很少。六小龄童一直推崇《西游记》,推崇“西游”文化,特别是近年来把研究“西游”文化作为自己的艺术行为,一直潜心研读《西游记》。他的近作《六小龄童品西游》,就是他以17年饰演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的感情为依托,以家族百年演绎猴王精神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西游”文化的深刻解读。六小龄童多年来一直在收集世界各地不同版本的《西游记》,把收集到的无偿送到猴王艺术馆;他家里也把350件与“西游”有关的文物奉献给猴王艺术馆。六小龄童谈到章氏家族延续4代的“猴戏”艺术,谈到自己用17年去饰演孙悟空角色的感悟和心得时说,“那是人生的经历,也是心路历程,九九八十一难,没有过不去的坎,我要把‘西游’文化进行到底!”。
六小龄童希望吴成恩故乡的学生一定要好好阅读《西游记》,多了解作者,多品味“西游”文化,分享“西游”精神,感悟原著中隐含的生活哲理与人生智慧,做“西游”文化的推广者。
经典不容颠覆
六小龄童在谈及对《西游记》的改编,他说无论何种形式的创新,都必须忠实原著,保持《西游记》的原有精神。
六小龄童简介了国内电视剧《西游记》的拍摄原由。日本曾在上世纪70年代就以《猴子》为名拍摄了长篇电视剧,这部在日本和英国、澳大利亚热播的电视剧也想进入中央电视台播出,但其内容不符合原著精神,遭到了抵制,在这种背景下才诞生了央视自己投入制作的《西游记》。目前海内外改编《西游记》存在恶搞现象,比如让孙悟空与白骨精谈对象,把唐僧变成女的,让孙悟空在西天取经途中与唐僧谈恋爱,一些影视作品和图书动不动就让孙悟空上床、唐僧调情……六小龄童对这种随意糟蹋《西游记》的现象,表示深恶痛绝,认为这是在糟蹋我国的民族文化经典,而经典是不容颠覆的。
没有过不了的火焰山
互动时刻,同学们向六小龄童提出了不少问题,比如你的脸谱是如何化妆的?拍片时你的脸上老是粘着人造毛,痒不痒?你是如何把孙悟空扮演得惟妙惟肖的?你的眼睛为何能变成“火眼金睛”?电视剧《西游记》前后拍摄17年,你感不感到累?遇没遇到过困难?你拍《西游记》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六小龄童都一一进行了回答。
演戏的行当,有句俗语:“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六小龄童说,美猴王那么讨人喜欢,主要是因为它有一副“火眼金睛”。其实六小龄童拍戏那年,还是个近视眼,400度近视加200度散光,平时摘下眼镜,对面看人都不太清楚。近视眼有两个缺点,一是空洞无物,一是暗淡无光,这对演好孙悟空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为了克服它,六小龄童早上看日出,傍晚看日落;白天,看别人打乒乓球,目光集中在网上看球来回传动,飞来飞去;晚上,点着香,眼睛盯着香头两边回转。由于六小龄童用心揣摩领悟形象,刻苦训练眼神,终于让孙悟空有了一副“火眼金睛”。
在戏剧舞台上,猴子的脸经历了木头脸、布脸、勾脸的演变,但这些脸谱因戏曲化而缺少一些生活气息和真实感。为了区别于戏曲、动画片,电视剧《西游记》要求孙悟空必须非常生活化,那就是“贴脸”。但贴脸之前,必须用酒精把脸部擦干净,这对脸部皮肤刺激非常大。现在再回忆当时的“贴脸”,六小龄童感言道:这个“贴脸”的活实在太痛苦了,“贴脸”不透气,夏天汗滴在脸上,很痒,很难受。
表演的最高境界是生动形象,单靠准确远远不够。为了演好美猴王,六小龄童家里养了二三十只猴子,仔细观察,模仿,不光是白天,夜间也时常这样。为了拍好《西游记》,六小龄童与家里养的猴子朝夕相处了6年。
六小龄童说,拍摄电视剧《西游记》前后共化时17年,而玄奘取经也是十七年,这种巧合也许是天人感应。如果现在拍摄二十多集的电视剧,二三个月就可以拍好;当年那么精雕细琢,主要是为了塑造出属于我们中国荧屏、属于我们中国的地道的美猴王。
六小龄童说,用17年的时间,拍摄一部名著,期间的艰难险阻就是一段人生的“取经之路”, 遇到困难是难免的,用孙悟空的话说,“过了一难又一难,没有过不了的火焰山”。
六小龄童6岁开始学猴戏,23岁因为在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扮演“美猴王”而获得巨大成功。六小龄童真诚希望同学们能“总结过去,正视现在,设计未来”,一生努力做好一件事,要学习唐僧师徒,克服九九八十一难,争取取回真经,获得真果。
讲学结束,同学们热情高涨,抢着购买《六小龄童品西游》。购好书的同学按年级排起了长龙,请六小龄童在书上签名留念。(张 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