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下午,淮安曙光双语学校初中部在综合楼四楼报告厅召开了全体教师例会,初中部校长傅俊做了题为《激活生命的状态》的报告。
傅校长在报告中就他近期听的两节语文课进行了案例分析。第一节课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歌词三首》,教者凭借自身良好的素质,用深情的朗读和激情的演唱,将这样一篇自读课文上得极为精彩,使学生和听课者都陶醉其中。这堂课结束后,傅校长便迅速上网搜索了关于《歌词三首》的优秀课件与教学设计,将其与七年级语文备课组设计的课件与教学设计进行比对,随即向授课教师提出了中肯的评价。他指出,教师的高素质和扎实的基本功是值得肯定的,可是如果能更加注重激活学生的状态,让学生通过“读——说——唱”三步骤,来感受与演绎这三首歌,才是真正的理想课堂应该实现的教学目标。由此,傅校长强调了集体备课的重要意义,即通过集思广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依据学情制定教学目标,而非就文本论文本,固化思维。
傅校长听的第二节语文课是另一位教师教授的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者紧紧的抓住一个“壮”字来组织课堂,军营生活谓之“雄壮”,战斗场面谓之“壮烈”,雄心壮志谓之“豪壮”,看似完美的教学设计,在实践过程中却暗藏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教者为了让学生总结出“雄壮”一词,便抛出“大家认为上阕中那句诗写的最好”这样一个问题,第一位同学答“五十弦翻塞外声”,因为这个答案与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不符合,所以教者并未予以肯定。第二位同学回答“沙场秋点兵”,教者立刻肯定了这句诗描写的极为精彩,展示了雄壮的场面。由此可见,教师在上课时太过依赖预设的答案,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对文本的个性化的理解。
傅校长由这两个案例谈到了课堂的首要任务便是激活学生的状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在合作讨论中答疑,而不能强硬地灌输给学生太多教者自己的意见,用自己的价值判断来扼杀孩子的思想。
会议最后,傅校长与全体教师再次分享了“智育应着力于发展好奇心和思考力,而非灌输知识;德育应着力于自省并鼓励追求崇高,而非灌输规范”的观点,希望全体教师能够努力将“激活学生的状态”作为自己课堂中的首要任务,让慷慨的赞美充满曙光的每一个角落。(凌 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