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淮安曙光双语学校初中部荣获江苏省“初中教学团队建设特色学校”称号,而淮安市仅有三所初中学校获此殊荣。

初中部一直以来坚持以教育教研为引领,以课堂为主阵地,运用多种方式打造精锐教师团队,创建特色学校文化,为师生的持续发展蓄能!
一、确立团队建设的目标
1.打造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学校引领教研方向,加强教师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掌握前沿信息,以前瞻性的眼光开展团队教研活动,提升团队研究水平。

2.发展一种智慧的理想课堂模式
通过开展了多次基于智课、智学背景下的理想课堂展示课、基于智慧教育的习题讲评研讨课等活动,使每一位教师在各种课型中熟练的掌握智课技术。


3.形成一个长效的成长机制
造就一支拥有“爱岗与责任、爱生与敬业、爱心与感恩、合作与共赢”的教师团队。
二、拥有健全有力的保障
为打造教学团队建设特色学校,我校根据学校的发展相继实行了教科研奖励政策、“青蓝”工程考核政策、教研室备课组的考核政策、绩效考核积分和评比政策、智课智学竞赛政策等。这些政策不仅完善了教育教学秩序,也提高了全体教职工的工作效率,更好的促进学校的发展。
(一)教科研奖励政策
教科研工作主要关注并组织教师参与区、市级及以上各项论文竞赛、微课竞赛、课题研究等专业成长竞赛,提升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机会,提升教科研氛围。

具体教科研奖励程序依次是个人申报、成果认定、认定公示和成果奖励。其中奖励类别有五种,分别是作品发表类、论文获奖类、赛课类、指导获奖类和其他等类别。除此之外还要做好教师科研奖的统计和兑现工作,提高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
(二)扎实的备课方案
我校要求完整的备课过程应有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分析阶段,创造阶段,提高阶段和总结阶段。课后交流,就是备课的总结阶段。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下进行授课。其中集体备课按照基本程序进行:初备→审核→研讨→复备→实施→回眸。然后备课组教师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当然学校对备课组也要进行考核,主要分为两大块分别是备课组日常工作考核和成绩考核,两方面成绩积分分别排名,再求名次和,确定排序,确定先进备课组,本学科三个年级三个备课组的积分合起来记入教研室考核积分,作为教研室考核重要的一项。
对于教师而言,学期积分方案考核以敬业表现、平时工作、学科成绩、学生及同行的评价、教育科研五部分组成,积分结果以学期评选优秀、职称评定、绩效工资发放等为主要依据。这样的保障可以快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和促进教师业务学习等。
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一)专家学者助力科研发展
学校对提高教师队伍科研水平的培训不遗余力,与淮安市名师工作室、区教研室、区教师发展中心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创建良好的学习、研究、合作的条件,让教师在团队中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活动,激发教师自我发展愿望和内在发展动力,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培训内容多从教育智慧、教育技术、课堂教学、论文写作、课题研究、案例分析等方面着手。

(二)以赛促优加强队伍建设
各类教学竞赛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次检阅,也是一次重要的教学展示与交流活动,更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加强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学校一直不遗余力的为教师参加各项比赛活动提供帮助。
近五年来,我校在省级及省级以上各类比赛中捷报频传。李文婷老师在江苏省初中语文、综合实践两门学科的基本功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初中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宗金龙老师在江苏省初中美术、劳动与技术两门学科的基本功大赛荣获一等奖。

张燕老师在江苏省初中综合实践优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宗金龙老师在江苏省初中美术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李文婷老师江苏省“杏坛杯”优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至此,曙光初中部已有十余人次获省级及以上大赛一等奖!
仅2018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我校高燕、秦雪云、孙利林、朱寿荣、周雪梅、宗金龙6位老师录制的优课获评部级优课。2017、2018连续两年“一师一优课”活动中,我校老师都能踊跃参加,共计有100多节课荣获省、市、区级优课!

不仅如此,近两年我校教师在市、区级竞赛中也是喜讯连连,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学校重视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密不可分,初中部通过每学期行政领导公开课、中年教师公开课、青年教师公开课、基于智学的理想课堂研讨课等教学竞赛活动,精准发力课堂教学,使曙光课堂质态不断提升,师生课堂生态走向成熟。

同时在教科妍方面,平均每年初中部教师微课制作、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在省、市、区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人次都要多达百余人次,遍及各门学科。
丰硕的教科研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学校长期以来切实有效的教科研研修活动。各类活动的开展全方位提升了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也将教研兴校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多样平台促进教师成长
1.开展“青蓝工程”结对活动
“青蓝工程”是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环节,它为培养优秀的青年教师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广大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营造了良好氛围,也发挥了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动作用,促进教师交流互动。在这样的活动中两代教师教学相长,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迅速成长,资深教师也可以从青年教师身上学到新的创意,用来更新自己的课堂。


2.建立《教师成长档案》
近几年我校教师队伍迅猛发展,取得的荣誉越来越多,级别也越来越高,为帮助教师及时对自己获得的荣誉、形成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挖掘,促进教师队伍的个体专业化成长,我校为全体教师量身订制了《教师成长档案》。这份电子档案用来粘贴教师个人成长中不断丰厚的材料。随着教龄的增长,这些材料也越来越多,这样能够激发教师的荣誉感。
3.指导教师假期闲暇学习
学校努力让“读书、反思、实践”成为我们青年教师的一种习惯。建议教师利用假期精心选择几本自己喜欢的书籍,作一番精神和心灵的旅行。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假期反思自己平日教学工作的得失,整理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教学感悟等,从而让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更加系统、更加完备。
4.营造教师积极读书氛围
教师的精神成长,需要丰富的阅读滋养,需要经典的教育专著引领。学校将综合楼三楼的一间办公室布置成了专门的“书吧”,供教师在闲暇之余静心阅读。每学期还开展了读书沙龙。


学校通过开展各项读书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了青年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或教学技能,并将书本中学到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打造学习型教师群体。我校也因此获得“江苏省青年书香号”的荣誉称号。
(四)智慧课堂提升教师素养
如何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智慧课堂,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曙光双语学校做出了自己的探索与实践。
1.努力践行“课堂观察”,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我校已建成了“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智能课堂”。自2017年学校被授予淮安市“智慧校园”称号以来,初中部就启动了行政领导和教师代表“课堂观察”活动。从早读到晚自习下,全天候,无间断。每节课需选择一位老师的课重点观察,从学教目标的设置、理想课堂的开展、智课平台的熟练使用等方面全面评测教师的课堂,由点带面。


“课堂观察”活动的开展,通过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启发全体教师去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努力搭建智课平台背景下的理想课堂,进一步推进理想课堂改革,课堂建设逐步走向纵深。
2.坚定推进“智慧课堂”教学研讨,让课堂拥抱信息技术
我校组织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智慧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早已成为常态,2018年9月至今,我校已开展了不同学科“智慧课堂”研讨课42节,新授课、习题讲评课等不同课型的研讨课36节,行政领导“智慧课堂”展示课24节等等。

通过听课、评课、自我反思、教学研讨的互动教研方式,促使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学研讨活动为教师们搭建了一个实践教学理念、锻炼自己、交流学习的平台,使教师在教学方面得到了磨炼和提高,同时推进了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我校一直对制度和方案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并对考核措施不断优化,更好的促进教师和学校的融合以达到教师和学校共赢的局面。
多年来曙光人不断努力前行,取得了引以为豪的办学业绩。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素质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民办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青年书香号”、“淮安市教育教学先进集体”、“智慧校园”、“淮安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淮安区高效课堂创建先进单位”、“淮安区初中教育教学质量贡献奖”等荣誉称号。(宗丽 傅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