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中国科学报》等媒体消息】 5月7日,由新教育研究院和公众学业素质教育研究所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新教育•新评价•新考试”高峰论坛——2012中美素质教育合作交流暨中国素质教育科学论坛,在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大厦举行。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改革发起人朱永新教授认为,新课程改革推进十年多来,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依然是扎扎实实,考试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牛鼻子。对考试和评价制度的变革,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美国国家教育集团总裁Rosalyn Jin建言,学生本身就是一个自主学习中心,学习的结果是对他们自己的未来负责。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教育需要帮助学生拥有一颗永远的好奇心和对未来无穷尽地探索,它给予学生的应是一双发现的眼睛,一双轻盈的翅膀。
破解教改难题需从评价制度入手
朱永新坦言,十多年来,教育改革轰轰烈烈,但应试教育依然“扎扎实实”。作为指挥棒的现行考试和评价制度,不但没有起到促进和推动教育改革的作用,反而发挥着破坏性作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甚至用“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来形容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现状。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原因何在?他认为,核心问题就是评价与考试制度没有相应的改革。
事实上,这几年我国高考改革有过很多探索,从科目改革、春季高考到自主招生、平行志愿,每一次改革的推行都被赋予崇高价值。“但遗憾的是每次改革都失败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直言。
究其原因,杨东平认为,高考改革中很大的问题是高校缺乏动力。“因为现在依靠分数录取,学校可以简单完成招生。一旦改革,会增加招生成本、拉长招生周期。”而在熊丙奇看来,根本问题有两个:第一,录取制度没变,每个学生只能拿到一张录取通知书,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改革都为一次高考服务,无法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格局;第二,考试被行政高度垄断,所有学生必须参加行政许可的考试,作为国家录取的最根本依据。
对于如何破局,杨东平表示,在应试教育横行的当下,亟待制订推进中小学生学业评价绿色指标,包括学业水平指数、学习动机指数、学业负担指数、身心健康指数、师生关系指数,教师教学方法指数、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学生家庭背景对学业影响指数和跨年度的教育进步指数。杨教授说,在已经实行新教育的学校,可以实行新的考试和评价方案,从而使其与课程改革互相配套和促进。
呼吁改革录取制度,打破一个学生只能拿到一张录取通知书的僵化局面。熊丙奇认为,不管是行政机构统筹,还是民间机构推进,今后必然要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以竞争来促进考试评价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他评价说,新教育所做的第三方考试与评价工作非常重要,期待新考评模式能够走出一条道路,培育一个权威的考试。“这个权威不是政府赋予的,而是市场选择的,可以为中国未来的教育发展起到作用。”
卓越学习要培养好奇心与责任感
“要引导学生做好学习规划,不能只看眼前的小东西,要想到最宏观的,宇宙的、人生的、哲学的、社会的,而不是日常学到的初步知识。” 美国比较教育学专家、加州旧金山州立大学副校长Yenbo Wu教授,结合美国大学本科的教育理念,介绍了通才的素质教育追求,强调说学校教育既要有知识的深度,更要有知识的宽度。
“学校要注重全面的人的培养,而不是工匠的培养。有知识的人不能不懂艺术、历史、科学,不能不知道一门外语。尽管这些跟你学化学、金融没什么关系。”Yenbo Wu教授认为,好的学习方式要使个人有力量应对各种复杂多元的世界。相比美国,中国给学生关于世界的知识,比较多的强调“深度”,但“广度”不足,缺乏横向串联。
美国学校非常注重通才教育,本科大约是120学分,由通识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其中,通识课不得少于30学分。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的大一、大二有40个学分跟专业没关系,就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教育。在中国大陆,本科学分160个左右,但近150个只和专业有关系。
美国加州经济发展委员会特别委员、加州亚太与公共事务联盟副主席Henry Yin教授,着重介绍了美国义务教育的STAR考试评价和教育制度。他强调说,美国考试覆盖面广,多而不滥;不但个人各科成绩需要提交第三方评价,每个班级和每所学校也需要这样做。老师针对每个学生的API来进行评价和改进,校长针对班级的API来判断哪个班级需要改进。
Henry Yin教授强调说,美国学校希望每个学生都要一起经过学习的过程,不管社会背景有多不好,或者家长和孩子遭遇了什么样的困难,都希望不要因为哪一个因素落在后面。
纽约大学院长,负责国际教育项目的Stern教授,介绍了纽约大学医学院数字教学技术及其评价方式。结合教学案例,他强调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探寻意识和发明的概念。要让所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行分析,要有探索,要进行解决问题的实践和练习,要在合作小组中开展充分的沟通和交流。
美国密歇根英语九级考试亚洲区执行长、北美国际教育中心董事主席,Walter Chen博士,介绍了美国学校的创新精神与社会公民责任感培养方式。
草根的新考评模式能否给中国基础教育带来惊喜
下午的高端对话围绕论坛主题锐思慧语不断涌现。发言嘉宾均就如何实施科学的考评方式,并藉此解放中国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提出了设想与呼吁。
翔宇总校长、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卢志文,公众学业素质教育研究所所长、新教育研究院新评价与考试研究所执行所长姚春艳,公众学业个性化教育研究所所长李东琴先后做专题报告。
海南省教科院院长陈夫义,湖北教育报刊社副社长张才生,公众青少年素质能力研究中心主任、公众学业素质教育研究所理事长、新教育研究院新评价与考试研究所所长张勇教授,及姚春艳所长等嘉宾现场对话,卢志文总校长出任沙龙主持。
应试本位的教学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和分数本位的评价观,已经像三座大山压在学校的头上,带来教师苦、学生累、家长急、校长怨……专题报告阶段,卢志文以导弹命中目标的“定向伺服机制”为喻,强调了推进与素质教育目标和新课程标准相配套的考试评价技术手段的重要性。他认为,高考在内的考试目前仍是实现教育选拔公平的有效方式,不可取缔,但如何让考试与时俱进,让指挥棒正确指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基于ACTS学业评价技术的考试、评价与教学应用,姚春艳、李东琴形象推介了第三方考试与评价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研究所与部分参会实验学校发布的大量实践验证案例、数据,成果斐然,引人关注。
“我不服气!资源、文化、制度这三大要素是我们民间草根没有能力去解决的,但技术是可以去努力的,未必会永远打不赢欧美等发达国家。”作为新考评技术的领军人物,张勇教授在沙龙对话时坦陈心迹。他小结了第三方考试与评价技术的缘起与研制历程,认为从解决教育的瓶颈问题入手,接轨国际先进教育,通过技术提升实现影响甚至改变中国教育的梦想,并不遥远。
为期一天的高峰论坛,定点特邀100位教育行政主管、校长、研究人员及专家参加活动。峰会现场,近2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人挤进会场。当日,新浪网对论坛进行了全程直播,中国科学报等十多家驻京媒体参与新闻采访播报。(李玉佩)

卢志文总校长主持开幕式,并做专题演讲

杨东平教授做演讲

熊丙奇教授做演讲

美国国家教育集团总裁Rosalyn Jin致辞

Yenbo Wu教授做演讲

Henry Yin教授做演讲

Stern教授做演讲

Walter Chen博士做演讲

姚春艳所长做演讲

现场互动

现场互动

论坛主题沙龙

朱永新教授接受媒体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