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外:慎终追远,传承文明

时间:2018-04-03 07:30 作者:崔林歆 编审:

  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挖掘节日内涵,追本溯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淮安外国语学校决定开展“慎终追远,传承文明”系列活动。2018年4月2日下午4时许,我校初一至初三所有班级,召开了以“追祭先祖,传承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一)清明节的由来

  即将到来的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也是郊游踏青的好时光。清明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被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还列入法定国假日,这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民俗节日的重视。然而,青少年学生虽然热切盼望清明小长假,但不少学生,对这个节日的民俗意义和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却知之甚少,他们认为祭祖是老人的事,甚至认为是封建迷信,而扫墓则是出游的幌子,至于清明节的来历、风俗、文化内涵等更是知之甚少。
  所以,班会课伊始,班主任就为学生们讲述了清明节的由来。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定下了寒食节,规定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这一天就被称为寒食节。而清明节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清明和古代寒食节日期接近,到了唐朝,清明节和寒食节渐渐融合为一个节日,即今天的清明节。

(二)清明诗词知多少

  《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承继着许多约定俗成的习惯和活动,催发着无数诗人骚客的诗情雅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吟诵起了自己所知的有关清明节的诗句。“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写的是清明节扫墓祭祀,缅怀先人,追悼亡灵的凄惨情景。“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写的是哀思逝者悲痛心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情感真挚,催人泪下,是一代豪放派词人苏轼表达其对亡妻的思念之深。而在清明这一天,对于那些羁留异乡的人们,则只能在漂泊的地方感应清明的气息和呼唤,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遥遥祭告,陆游的“犹及清明可到家”道出了千万游子清明盼归与亲人团聚的心声,流露出淡淡的无奈和惆怅。

(三)清明节的习俗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清明扫墓祀祖的习俗。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先人的坟茔,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同学们在讨论之下发现,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最后,班主任老师总结道,清明是重视孝道、感恩亲人的呈现,“孝”上半部分是“老”的一半,下面是“子”,孩子背着老人,是对孝道最好的解释,清明不仅是纪念逝者,更是孝顺健在的长辈,身前的厚养更重要,给父母洗一次脚、捶一次背、一个拥抱、一声感谢,孝心无价。


同学们认真聆听


主题班会现场


讲解清明习俗


慎终追远,传承文明


主持人讲解清明习俗


主题班会开始


班主任介绍介子推的故事


老师介绍清明节的由来


各班认真召开主题班会


学生们全神贯注
 


上一篇:淮外初二级部主题班会:缅怀先烈 播种责任
下一篇:淮外多名师生荣获本周“教育之星”、“校园之星”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