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周总理诞辰122周年纪念日之际,为了引导学生走进一代伟人周总理,深入学习总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在学校德育宣传处号召下,初一级部各个班级组织学生和家长一同观看与总理相关的影片。同学们体会总理的成长历程和伟大人格,并及时写下影评、随感,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利用假期,淮外学子与家长观看了一系列有关周总理的影片,如《我和我们》《海棠依旧》《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等。同学们在看完电影后纷纷表示,自己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更有不少同学拿起手中的生花妙笔记录了自己的观影感受。初一(2)班王佳玥认为“《我和我们》是初中生活的写照,让我们感受到了青春的魅力,让我们明白了奋斗终会有回报,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周恩来精神”;初一(7)班戴筱曼同学在她的观后感中写道:“《海棠依旧》是一部让我感动泪涟的电视剧,它真实地描写了周总理,他既有大国总理日理万机的伟人风范,也有爱家爱民尊老爱幼的骨肉亲情……”;初一(17)班李雨帆看完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深受感动,完全被周总理那伟大的人格所震摄,他无愧于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来评价他的一生。
初一级部分管领导张知双副校长认为:这次观影的“学周”主题活动,让同学们对于总理精神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相信周总理的精神、人格也深深镌刻在了同学们的心中,希望每一位淮外学子都能以周总理为榜样,做一个心中有大爱,能够服务于人民的人。
一直以来,淮外依托“周恩来精神”这一得天独厚的德育资源,精心组织开展各式各类活动,将恩来精神贯穿其中,不断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积极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全力打造特色德育品牌,为“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而不懈努力。
附部分观后感
向恩来精神出发
初一(13)班 董曜玮
阳春三月,我观赏了一部教育影片——《我和我们》,该影片从特殊的角度向我们展现了“我和我们”的感人故事。
叶姐娜是一个偏远山区的孩子,小时候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来到一所秉承“恩来精神”的学校,到了“恩来班”。班里的孙小圣是出了名的皮,他还有两个“死党”,却不小心误伤白老师,因此下文出现了被国家推选去美国唐龙。他的到来颇让学生不满,却用一个问题难住了学生“什么是恩来精神?”孙小圣为了不被难倒,带着朋友一齐去周恩来纪念馆,看着一张张灰白照片,听着导游解说,不由感叹在如此封建,腐朽的时代,周总理锐意改革,追求“新”并竭力推崇共产主义思想,引领人们前行。
后来,在“老唐”的“唐氏教育法"中,学进们渐渐找到了兴趣爱好及专长,他的与众不同却引来周遭老师,学生家长反感。但“老唐"抗住重压并与学生们产生浓浓师生情。虽然舍不得,却因为自己与朋友梦想出国,所以不得不出国留学。而学生们长大后也成为了老师,成为恩来精神的传承者。
看完影片,我对“什么是恩来精神”有了答案:一、积极进取精神;二、刻著好学精神;三、甘当公仆精神;四、团结协作精神;五、求真务实精神;六、勇于创新精神;七、严于律已精神;八、无私奉献精神。我想,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们应好好传承恩来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就像“老唐”所说“我们是国家的栋梁”。
那么,让我们一起向恩来精神出发。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初一(17)班 李雨帆
影片讲述了三年困难时期,周总理进入伯延公社,深入调查老百姓生活的真实情况。
影片一开始,周总理一进村,就看到树叶掉光了,就猜想食物匮乏的严重情况。周总理忧心忡忡,担心老百姓吃不饱,以至于一进村就发现问题。从影片连弟她奶把自己的棺材卖了,买上白面,就是为了让周总理想起当年刘邓大军会合时吃饭时的场面,周总理一面吃着面,一面眼睛里含着水泪,深情地对乡亲们说:“困难肯定会过去的,我们一定会度过难关的。”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爱戴,也反映出周总理心系老百姓,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
虽然刚开始村干部隐瞒情况,但周总理通过深入调查,最终还是使他们说出了心中的肺腑之言,是因为周总理的真诚打动了他们。周总理与劳动人民一起下地插秧,为汪老师穿鞋,拒绝收老百姓的珍贵礼物等等,处处体现共和国领袖周总理对人民的关心和理解,他亲近民众,为他们排忧解难。
看完影片,我深受感动,完全被周总理那伟大的人格所震摄,他无愧于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来评价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