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到一年清明时。为了祭奠祖先和英烈,了解家族发展史,感悟自然和生命,帮助同学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二级部组织同学们在清明当天进行了云祭扫、诗文缅怀、制作家规家训、整理家族故事等系列活动。
清明祭扫去,去览花红柳绿
“清明到,去祭扫,踏青节里春光俏。”古往今来,清明祭扫对中华儿女都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缅怀故去亲友,寄托哀思;公祭先祖英烈,感恩先烈的付出。初二年级倡导“云祭扫”,既让孩子懂得感恩,又践行一种文明而绿色的理念。
如果参加实地扫墓的同学,学校提醒大家敬畏生命,珍爱环境,同时能够欣赏一下大自然勃勃的春意。因为清明节古时又叫踏青节,在古代踏青是清明的一项重要民俗,此时大地一片生机勃勃,郊游踏青的意义之一就在于顺应时气。
缅怀故人思,思虑人间正气
在今年危急的疫情面前,有太多的人,放弃了幸福安宁的生活,义无反顾的奔向战场;也有太多的人,为了疫情的早日解除,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当中,有的是直接参与一线救治工作的白衣战士,用生命守护生命,以大爱诠释医者仁心;有的是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公安干警……“他毅然决然地选择吹哨,其实哪有什么救世主,不过是有无数人挺身而出,无数平凡而执着的人。”初二18班的徐安心同学用动人的笔触,向在战“疫”中牺牲的烈士们致敬。
汗青家规束,束缚贪念随性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家训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教养、原则都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是治家教子的重要载体。老祖宗虽已长眠,家规家训却世代相传。“莫负家国莫负亲”“百善孝为先,勤劳家中留”这是杨思涵同学的家规家训。初二年级通过制作家规家训、整理家族故事等活动,希望同学们能谨记家规,将优良风气传承下去。
俯首思遥寄,寄托安宁心意
4月4日上午十时,全国息声,同学们低下头,默哀三分钟,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牺牲的烈士和不幸逝世的同胞深切的哀悼。此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鸣声在肃静的城市上空回响,那是同学们心中最真切的哀痛。“我们将记住每一个在疫情中逝去的人,你们一路走好。”韩婷羽同学深情地说。
敬畏生命,寄托哀思。在这场世界级疫情中,个人或许渺小,但当全国乃至全世界团结起来,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时,终将战胜共同的敌人。
四月清明,春回大地,大自然将迎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清明,既是哀悼,也是走向新生的日子。我们带着对逝者的思念,迎候生命的顽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