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微小世界,共建生态家园

时间:2025-10-15 17:12 作者:李晔 编审:张俊逸

为深化“双减”政策下的实践育人成效,国庆假期期间,学生动手设计与制作了水族箱和生态瓶。“小生态瓶”承载“大科学观”,将生物与生活融为一体,吸引了七、八年级学生的热情参与。通过该活动,学生进一步理解水生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培养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持续养护的责任心,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增强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体验创造的乐趣。

一、跨学科融合:从“课本知识”到“生活实验室”

本次活动以生态瓶为载体,将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深度联结,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场景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让抽象的生物学概念转化为可观察、可操作的“生活实践”,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与热爱。

通过生态瓶这一“生活实验室”,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听众”,而是主动探索生命的“发现者”。他们从养一盆草、养一条鱼开始,观察生物的生存智慧,理解生态的平衡之道,更将这份对生命的敬畏延伸至家庭、社区与自然。

二、成果展示:从“个人创作”到“集体共鸣”

国庆期间,学生们化身“小小生态学家”,开启探索之旅。七年级王诗涵同学的生态瓶以“热带雨林”为主题,用乱石立体骨架,种植蜈蚣草与小水兰,投放鲜红的孔雀鱼与多种螺类。整体效果令人惊艳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她对于光照的时间也有了新的认知,并不是光照时间越长,强度越强带来的效果越好的。

梁嘉懿则聚焦水质净化,对比细沙与活性炭的过滤效果,同时他的布景也是一绝,水下房屋实在是漂亮至极。他活动后对于生物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活性炭吸附后的水更清澈,pH值稳定在7.0左右,适合鱼类生存。”他自己做的报告附有数据表格与对比照片,逻辑清晰。

学生们监测水温、水质浊度,观察鱼类游动频率与水草生长状态,及时调整光照时长或增减生物数量。部分生态瓶因生物过量导致水质恶化,学生通过减少鱼类、增加水草面积重新恢复平衡,深刻体会到“生态承载力”的实践意义。

三、教育延伸:从“校园实践”到“生活赋能”

活动虽落幕,但影响深远。活动后调查显示,92%的学生表示“对生态系统理解更深刻”,85%的学生“增强了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生物学习体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生物有趣、生物有用、生物有美”,在探索生命的过程中,成长为具有科学思维与生态责任感的未来公民。

 



上一篇:翰墨庆华诞,丹青迎中秋
下一篇:于方寸之间,筑温暖之家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