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突破“瓶颈”——监利县引资发展民办教育调查

时间:2007-06-01 18:09 作者:张孺海 易飞 袁呈彦 王毅 编审:

 

突破“瓶颈”

——监利县引资发展民办教育调查

  《湖北日报》2007年05月29日消息 进入监利城关,一所新建的民办学校进入视野。数栋红白相间的教学和宿舍楼一字排开,显示出办学者的信心与坚定;造型独特富于现代色彩的图艺楼,昭示的是办学者的智慧和理念;富于想象力的日晷雕塑,预示着师生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而一年前,这里是杂草丛生的荒地,是引资办教育的思路,让这块土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难以自解的困境

  监利现有中小学校568所,其中高中12所,初中67所,小学489所。2006年春,全县中小学在校学生239774人,其中高中生26293人,初中生83127人,小学生130354人。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全县基础教育得到长足发展,但进入新世纪后,由于初、高中生源增加和政府财力有限,高中和初中缺校舍,教师缺编,成为教育发展的瓶颈。县内现有高中学校12所,均超负荷运转。2004年,全县高中开班378个,班均达到71人,初中生升入高中比升大学还难。从2006年起,全县初中毕业生将连续3年超过3万人。而12所高中每年招收新生只有9000多人。由于职业学校发展滞后,如果不新建高中,扩大招生,每年将有大批初中毕业生流入社会。
  142万人的人口大县每年财政收入只有2亿多元,仅教师一年的工资支出就达1.5亿元,要县财政再拿钱投资建学校显然很不现实。难以逾越的困境逼着县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另寻他途。

质疑声中的约定

  2004年的一次偶然机会,监利县教育局了解到上海翔宇教育集团有扩张办学的愿望。县领导带队到浙江、江苏、上海考查该集团的经济实力、办学理念和办学情况。在多轮谈判磋商后,2005年8月12日,监利县县长丁凡璋与翔宇教育集团董事长王玉芬签署《合作办学协议》,规定翔宇教育集团3年内投资2.2亿元,在监利县建设一所高级中学,120个教学班规模;一所初级中学,60个班教学规模。在高中校园内建成一座5000个座位的现代化体育馆。同时将监利一中和监利中学财物交翔宇集团管理,按民办机制运作。
  协议签订后,在监利县引起不少议论。有人说,两所学校是监利的品牌,不能卖啊,即使要卖也要算无形资产;有人说,两所学校交给民营企业,国有资产流失了;还有人说,资本家是以赚钱为目的的,基础教育是公益事业,不能交给资本家啊。面对议论,县教育局长张晓冰说:“引进翔宇,可以解决本县教育最大的困境,可以让更多的孩子上得起初中、高中,有上大学的机会。只要民营资本能够解决公办教育无法解决的事,为什么就不能让它有存在的空间?为什么就不能把最优的教育资源让民营资本来运作来发展呢?只要谁能解决孩子们上学,我们就要大胆地让他试!”

新机制下的运作

  翔宇教育集团总部设于浦东,旗下8所学校,师生3万余人。集团取伟人周恩来的字“翔宇”为名,着眼长远发展,注重社会效益,立足基础教育,执著地致力于创办老百姓上得起的优质民办学校。该集团进入监利后,征地400亩。2006年2月28日动工,投入资金1.6亿元,建设12万平方米的新校区,建成教学楼6栋,实验楼2栋,学生公寓6栋,图书艺术中心7300平方米,行政会议中心1万平方米,餐厅6800平方米,是监利县硬件设施最好的学校。去年9月1日,已首期招生2400名学生。而其收费低于公办学校的“三限生”。
  转制后的学校降低制度性损耗,体制出效益。精简机构,降低成本,学校规模扩大了,校级干部的人数不升反降,学校管理成本降低;拒绝“条子生”,干部风气正了,校长干扰少了;学校自主办学,政府监督调控,关系理顺,内耗减少,“用自己的钱给自己办事”,“既讲节约又讲效果”;学校规定教职工“不接受家长宴请,不收受家长礼物,不利用家长办事”,社会满意度大幅提高。

民办教育的力量

  从监利县引进民营资本办学,可看出民办教育的力量。
  减少了国有资产在学校资产中的比重,使更多的产权落实到自然人身上,成为自然人的产权,这是市场经济改革的大趋势。
  拓展了监利教育发展新空间。用名牌公办学校的校牌,吸引投资近3亿元,新增两所高品位的学校,政府没花一分钱。城市化和人口高峰带来的生源急增矛盾将有效解决。
  形成了监利教育发展新格局。改革为监利“老牌”学校增添了活力,学校易地新建,盘活城区教育存量资产,优质教育资源放大,全县基础教育的办学层次提高,群众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
  新高中、新初中易地新建,带动了附近土地升值,带动全县房地产业发展,掀起了新一轮城市建设高潮。  (记者:张孺海、易飞 通讯员:袁呈彦 王毅) 

 


上一篇:监利总校新校区举行首届学生辩论赛
下一篇:监利总校新校区召开期末统考动员大会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