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春雷响,人间万物苏

时间:2024-03-10 09:13 作者:徐若嘉 编审:张俊逸

惊蛰,古称“启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近日,滨河淮外小学部二年级语文组的老师们带领孩子们走近校本课程——活在农历的天空下之惊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载:“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古人称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为“蛰”。当春天的第一声雷响起时,冬眠的动物被惊醒,人们便称这天为“惊蛰”。这个时节,大地回春,长空雷鸣,草木萌发,蜇虫初醒,天地万物都有一番新的气象。

惊蛰三候

一候:桃始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惊蛰之日“桃始华”,此时节草木绽放,桃花含苞,乃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桃花流水,当桃花占了湿意,便显得沉静温婉起来,千媚百态中尽是春的意蕴与美好。

二候:仓庚鸣。《诗经》有载:“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春天的阳光承载着和暖之气,黄鹂鸟快乐地鸣叫着。仓庚为黄鹂,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进入繁殖期,开始发出鸣叫求偶,即“嘤其鸣,求其友”。

三候:鹰化为鸠。“鸠”有两种说法,一说泛指布谷鸟类,另一说指的是斑鸠。惊蛰的第三个五天,鹰隼变成鸠鸟,布谷鸟飞来的时节到了。当天气日渐回暖,代表肃杀之气的鹰隼开始繁育后代。古人很少看到鹰,只感觉毛色相近的鸠鸟数量突然增多,便以为春天的鸠鸟是由老鹰变化出来的。

心灵手巧绘惊蛰

春雷始响,百虫复苏。惊蛰,是一个和百虫相关的节气,沉眠在土里的蛰虫被雷惊醒,百虫开始复苏,纷纷钻出土壤地面,四处活动,开始新一年的生活。万物生机盎然,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同学们用心感受春天,观察小昆虫,动手制作绘制惊蛰萌虫的景象,一张张栩栩如生的图画迎接着春的希望。

品尝美食感惊蛰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孩子们们感受惊蛰美食习俗的同时,也在慢慢学习向亲人表达爱,传递爱。

手操律动舞惊蛰

春雷响,迎惊蛰,万物复苏鸟出动。大地回暖雨翩翩,春雷乍响九霄连。舒展腰肢万物醒,已到惊蛰艳阳天。孩子们跟随音乐声欢快地手舞,感受着节气变化的活力。

学习节气知识是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契机,学生通过了解节气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发展,也加深了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这草木勃发的节气里,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个节气的到来!

图9.jpg


上一篇:“借“柱”实践,“锥”寻真知”
下一篇:绽Fun 作业,Show 出创意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