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冬至阳来复,草木渐滋萌。”冬至,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不仅仅是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滨河淮外小学部二年级语文组的老师带领孩子们走进校本课程“活在农历的天空下”,开展了“冬至阳来复 草木渐滋萌”主题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冬至节气。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冬至过后,中国各地气候都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和“数九寒天”了。
冬至食记
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经常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一般会吃馄饨或水饺。据说是馄饨像鸡卵,胚胎,包孕浑涵,似远古天地混沌未开之像,并取其谐音,将“吃馄饨”引申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之意。民间认为冬至吃水饺,是因为“饺儿”谐音“耳儿”,可以保护耳朵不被冻掉,至今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冬至还有吃羊肉的习俗。相传,这一食俗起源于汉代,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煮好的羊肉,大为赞叹,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如今这一食俗在部分地区有所保留,每逢冬至,就迎来了喝羊肉汤的高峰期,人们认为喝羊肉汤可以暖身,抵挡当地的湿冷环境。
冬至手记
所谓的画九,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小朋友们画出了“九九消寒图”有三种图式,分别为文字、圆圈、梅花,有趣极了。
冬至,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节气。虽然此时大地一片寒冷,但阳气已经开始萌动,春天的脚步也越来越近。它象征着新的开始,新的希望。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放下忙碌的脚步,与家人朋友相聚,共同感受冬日的温暖,期待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