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VT举行“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发实践”研讨会

时间:2012-05-14 09:27 作者:陈瑞昌 孔明 编审:

        【中国教育报】最近很多“人才供需会”、“大学生职业发展研讨会”在陆续举办。其中大多是为学校和企业人才供需搭建桥梁的实际行动,单纯在用人机制层面上进行理论探讨的却很少,尤其像苏州工业园区的这场动真格的唇枪舌战实属难能可贵。
        2012年5月初,在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的“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开发与实践”研讨会上,本来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探讨毕业生职业发展能力,结果却变成了一场校企相互指责的“抱怨会”,学校和企业双方都对现状不满,一方抱怨职业院校毕业生缺少岗位匹配能力,一方抱怨企业在合作育人中太功利,而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似乎也有一肚子苦水。问题根源在哪里?与会各方人士试图找出症结所在。
        企业——学校缺少职业规划教育
        周琳是威特立创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资深人事经理,每天的工作就是为企业招兵买马。她经常从用人部门听到的反馈是:“学校听上去还不错,但是学生来了以后好像不大顶用。”
        在周琳看来,职业院校的毕业生除了专业技能外,“还要对入职的企业有所了解,知道在企业会面对什么挑战。”周琳希望学生能主动了解企业的期望,朝这个目标努力。对于刚入职的毕业生来说,企业也很关注他们的综合素质,比如责任心、主动性、团队精神,以及一些基本的能力。“学生刚毕业不要求操作复杂的设备,但能不能去查阅文献资料或产品说明书,这是基本的能力,很多本科院校刚毕业的学生做不了这些事情。”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副总裁、麦可思研究院副院长张景岫表示失望。
        汇思人力资源《中国蓝领研究》杂志主编屠彦清认为,学生在工作中缺乏主动性,主要是因为他们对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比如我们经常看到学习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去对口企业担任客服工作,却对“客服”毫无概念,进入企业之后只局限在自己的岗位上,领导安排什么,就去做什么。汇思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秦燕披露,汇思每年为企业客户从全国招聘10万人,90%都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其中70%来自中等职业学校,30%来自高等职业学校,但是“企业觉得招工难,实际是留人难,其中的原因就是职业院校出来的学生在稳定性方面较差”。
        彦清认为,现在职业院校更多的是做模板化、大众化的教育,简单地告诉学生服从企业的需求,服从企业的条例,做一个好员工。但是没有告诉学生为什么服从企业,自己的职业规划是什么。
        “谁来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负责”,屠彦清认为这是目前校企合作中很重要的课题。校企合作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怎样使职业院校毕业学生发挥他们的能力,给社会、给家庭带来积极回报,这是企业和学校共同的目标。
         院校——企业人才需求太功利
        在太仓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陈智强看来,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功利性太强:“我们谈校企共同培养,企业老总也很认可,但车间主任没有把企业变课堂,学生进去变成了打工仔、打工妹。”
        陈智强认为,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利益,要保证学生在企业学习知识、学习本领。企业要求学生有顶岗能力,希望学校送过来的学生一下子就是成熟员工,但是又不愿意和学校一起参与培养过程,这让职业院校在工学结合中举步维艰。
        企业反映“学生来了不顶用”,那是否职业院校满足了企业“来了顶用”的需求就完成了教育目标了呢?张景岫以“订单式培养”为例进行了分析。“订单式培养”是国内职业院校刚起步时最热衷的一种“按需培养”的校企合作形式,但是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学生,而非产品,“订单没了,产品可以打折出售,那学生怎么办?”
以企业趋“利”的价值需求来要求职业院校显然不合适,因为学校有自身的主业。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院长陆沁认为,职业院校的老师常常发愁,不知道具体课程到底是面向企业、面向学生,还是面向家长,因为院校要面对的任务太多,承担的责任也太大。
        在当前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承担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历教育。“国家对大专学历有要求,学生要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业,我们才能发学历证书。”陈智强表示,现在90%的高职院校把课程教学当成最主要的工作来做,完成了教学工作,学生完成了学业,拿到了学历,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也就完成了。
        “职业院校强调学历教育没有错,但是方法上有问题,在学历教育的同时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去教学。”太仓健雄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魏晓峰这样表示。
        学生——心中的灯塔没了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女生夏袁表示,读高职被认为是高考失利后的无奈选择,父母让我们填报就业率高的专业,或者填报父母从事的专业,着眼毕业以后的就业问题。但这些往往只是父母一厢情愿,一段时间读下来,学生在就业时却有了问题,“学校有很多招聘会,也给我们很多平台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企业,但我们到底有什么能力,今后应该怎么发展,选择去哪里实习很迷茫。
        夏袁碰到的问题,在该校电子系大三学生金彬圣这个“过来人”看来很正常,金彬圣讲了一套自己的“灯塔理论”:“进入大学时我就像一叶扁舟,大一时有就业指导课,像一个灯塔一样给了我指引,我有信心规划着未来变成什么样子。就业指导课基本都是上一年,到了大二没有了,天天上专业课,大一时的激情退去,到了大二结束时灯塔不见了。”
        到实习时就盲目跟从,同学去哪个公司面试,也跟着去。金彬圣讲到身边的同学,甚至有人因为没有和同去面试的同学分到一个部门,就在入职后又立刻辞职。
        高建刚是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第一届的毕业生,也是自主创办的伊维特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说,学弟学妹们谈到的问题在企业中很普遍,很多毕业生到企业后认为工资不高、没发展、学不到东西。到2011年为止,和高建刚同班的23个人全部创业了,这个班级也被高建刚笑称为总裁班。但是这些总裁们无一例外都是从企业中逃出来的。
        专家——要与岗位能力匹配
        我们的教育应该树立实实在在的目标。其中有产业的需求,有学科的需求,也有国家的战略需求,三方需求结合起来,教育目标才能完整。专家、教师和学生作为利益参与者都要担负起各自的责任。
        “家长花了钱,学生花了时间,但是我们没有教给学生应该学会的东西。”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联合国产学教席主持人查建中教授认为,如今很多学生在学校不是主动学习,而是“被学习”,只是按照学校规定的体系学习。
        作为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中的改革先行者,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早在2010年就为“企业的需要,我们的目标”的办学理念增加了一层新内容,即“学生的需求,我们的追求”。在院长单强看来,办学理念的转变正反映了学校对学生的关注。
        “我们的职业教育让学生动手,却没有教他们动脑,而家长最不希望把学生培养成机器人。”单强表示,要培养学生的素养,不是几门文化素养课就能解决的,而是要将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岗位能力的匹配度不高,这是高职教育的遗憾,我们现在关注的不是学生的就业问题,而是学生就业后,与岗位能力要求匹配度的问题。
为了寻求兼顾校企需求的平衡点,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内院校已经开始将德国的“学徒制”引入现行的教育体制中。
        德国博世公司的学徒制部门就设立在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内部,与学院共用1400多平米的实训场地。学徒制培训依据德国的教学计划——学员在校3年既要学习本校的专业知识课程,又要接受企业主导的培训与实践课程。毕业时,同时获得国内的大专文凭和德国工商会颁发的专业技能技师证书。
        但是这样的合作需要企业有所付出,与高校合作育人、风险共担。目前,两所高职学院和博世公司的合作项目中,高额的培训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学生个人只需承担正常的学费。在博世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贝慕德看来,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中国产业界正在进行的转型升级使企业不再将目光聚焦在廉价劳动力上,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学徒制项目合作将开启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新里程碑。”
        福特基金会高级项目官员何进博士表示,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过去的10多年中,由精英教育变成大众教育,而未来的10年,应更多地发展加固职业教育这个根基。无论如何发展,职业教育始终是环环相扣的,学校、政府、企业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记者/陈瑞昌 通讯员/孔明) 
 


 


上一篇:IVT成功召开2012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
下一篇:IVT协办第三届苏州工业园区高技能竞赛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