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 民办教育改革
边破边立彰显革新力量
【温州日报11月27日06版资讯 记者:夏晶莹】民办学校不仅带来了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更重要的是为教育的混合所有制形式,带来了新尝试和探索。

苏巧将 摄
周一下午,沐浴暖阳,我们来到位于瓯北的翔宇中学。办学不过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学校的管理、教学各项工作已经井然有序。这,显然得益于永嘉创新引进了办学经验丰富的翔宇教育集团。政府出资建校园、引入民办学校来办学,这一开创性的模式被全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王佐书誉为“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标志性事件”。
翔宇中学占地248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办学规模90个班级,目前在校生人数已经达到3100多人。这所学校原为瓯北高级中学,由政府出资4.7亿元,按照省级标准校园建造。完成硬件建设后,当地政府开始思考该如何满足老百姓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最终作出了将瓯北高级中学交给民办学校举办的决定。
2012年11月8日,瓯北高级中学正式面向全国公开招标,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也报了名。如今,他回忆着曾有过的“纠结”说:“温州作为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系列配套政策,给了我莫大的信心。”最终,翔宇教育集团在众多报名者中脱颖而出,2013年1月,永嘉县和翔宇教育集团签约,将校园免费出租给翔宇教育集团3年,并在财政奖补、购买服务、税费优惠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永嘉县的这一创新举措,无疑打通了教育家办学的路子。”卢志文说,由政府建好校园,民资可以大量节约成本,从而全力投入教学工作。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这是按‘管评办’分离的模式举办民办教育。由于政府的角色定位清晰、明确,因此,不会认为办好民办教育不是自己的事,而其实和举办公办教育一样重要。”
如果说翔宇中学演绎出一段民办教育创新变革的好戏,那么,温州作为全国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则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舞台。为配合改革,2011年10月,我市出台民办教育综合改革“1+9”政策,对民办学校的分类管理、办学体制、投融资体制、教师队伍建设等多方面都提出具体举措,从顶层设计启动系统改革。随后,我市在民办教育领域不断破冰,目前系统文件陆续升级为“1+14”。
在利好政策的激励下,民间资金迅速表现出举办教育的热情。首批10个教育引资项目、总投资达30亿;森马集团捐资3亿元,举办学校;民企中梁地产集团出资2亿元,建设民办学校;新纪元教育集团在平阳建设占地300亩的教育综合体,在瑞安市建设占地200亩的新纪元学校新校区……
国家级试点的光环,于温州是压力也是动力,改革途中需边破边立。为破解分类改革难点,我市出台“民非改企”政策,填补国内政策空白。去年4月18日,温州市越秀学校率全国之先,通过学费收费权质押的方式向银行成功贷款600万元,开了基础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直接向金融机构融资的先河。公办的平阳二中由政府委托民办的浙鳌高中进行管理的“委托办学”,创新了办学模式,进一步激活办学体制。
“在政策突破上还需继续加大力度,另外,在推进政策落地上各地的不平衡现象也值得注意。”市教育局副局长戚德忠说。
附:相关网页
http://wzrb.66wz.com/html/2014-11/27/content_17391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