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中国网等媒体消息 本网记者:向宇】12月12日 ,由中国网主办的2014中国教育家年会暨中国好教育盛典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本次会议以“践行改革,让每个人的人生出彩”为主题。全国教育界专家、学者、媒体人及教育机构领军者等500余人汇聚一堂,就中国教育的热点话题展开深入探讨,整场活动高论纵横、妙语连珠。

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做主题演讲

主持人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发布《2014中国教育十大年度数字》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念鲁发布《2014中国教育十大热门关键词》

论坛现场
在本次活动中,主办方邀请了中国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互联网教育研究院院长吕森林、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题谷教育CEO陈雷、极欧学院联合创始人林大亮,以《互联网时代,我们该如何“上课”》为主题进行了分享。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认为,三座大山不改变,课堂就不能解放,教育就无法解放。
网络社会已经悄然而至,但是互联网在发挥其强大生命力和优势作用的同时,所引发的弊端也显而易见,过分强调互联网的主导性,不良内容的不严谨和粗糙、泛滥对青少年带来消极影响更不容忽视。如何利用互联网先进工具改善教育教学,改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如何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推动教育产业、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如何让教育与互联网的结合同时,又不偏离教育的本质等话题进行探讨。
翔宇教育集团的总校长卢志文认为,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但是今天的课堂还是三座大山压着,应试本位的教育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和分数本位的评价体系,这个不改变,课堂就不能解放,教育就不能解放。
解放课堂有很多种手段和方法,今天我们看到的是技术的力量对改变课堂的巨大冲击作用。因为过去是长者为师,再后来是能者为师,再到专者为师,今天教师早已不是学生的唯一知识语言了,所以课堂要发生深刻变化。从背会到体会,从教学到学教,从学会到会学,所以这些变化在课堂中的产生影响是因为科学技术在这里得到的运用。
卢志文认为,互联网教育应该向两个方向去做,第一,应该向教育的内核去寻找它的生长,推动教育进步的力量有三个,一是教育内涵价值的提升,就是理念的力量,二是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我认为是属于结构的力量,三是教育内外技术的进步,那是科技的力量,三个力量协同作用才会带来教育根本性的变革;第二,互联网仅仅是教育的外技术,它本身不是教育的技术,只是科技在教育当中的一个应用,所以一定跟内技术结合。同时它跟理念力量和技术力量结合才行,学校教育这一块不动,互联网教育动的幅度很大,但是有些是游离教育本质之外的,这两股力量如何结合在一起,所以呼吁学校教育要拥抱互联网,互联网企业一定要向传统教育或者向学校的内核迈进,只有这样才行。
卢志文说,真正教育的本质在于素质和技能双方面的提高,而现在学生进入一种怪圈,为了完成某件事情而去做某件事情,完全不以效果为导向。所以,无论在运作一个公司还互联网教育项目都是非常危险的,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一句空谈,所以移动互联网碎片化、移动化这种边界的方式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发生,让成长随时随地发生,还能够让学生自如的在移动端口上交流和学习,让他们彼此也可以成为互相的老师,让三人行真正必有我师。

附录:
专家齐聚“好教育”论坛 剖析互联网时代如何上课?
中国网12月13日讯(记者 闫景臻)12月12日由中国网主办的2014年中国教育家年会暨中国好教育盛典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本届活动以“践行改革,让每个人的人生出彩”为主题。全国教育界专家、学者、媒体人及教育从业者等500余人齐聚北京,就中国教育的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整场活动高论纵横、妙语连珠。
网络社会已经悄然而至,但是互联网在发挥其强大生命力和优势作用的同时,所引发的弊端也显而易见,过分强调互联网的主导性,不良内容的不严谨和粗糙、泛滥对青少年带来消极影响更不容忽视。如何利用互联网先进工具改善教育教学,改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如何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推动教育产业、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如何让教育与互联网的结合同时,又不偏离教育的本质等话题进行探讨。
由中国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互联网教育研究院院长吕森林、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题谷教育CEO陈雷、极欧学院联合创始人林大亮,以《互联网时代,我们该如何“上课”》为主题进行了分享,就如何利用互联网先进工具改善教育教学,改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如何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推动教育产业、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如何让教育与互联网的结合同时,又不偏离教育的本质等话题进行探讨。
现场论坛(左起孙云晓、陈雷、林大亮、卢志文、吕森林)
主持人(中国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21世纪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谁都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掌握,但是你要知道你需要的知识到哪里找,如何管理。信息如潮,你就需要学会知道发生了什么,什么是最重要的,应该做出怎样的反映,这可能互联网时代的学习就要回答这个问题。今天请到的都是互联网行业领袖级的人物,他们都是创业的领军人物,一位是互联网教育研究院院长吕森林先生、一位是翔宇教育集团的总校长卢志文先生、题谷教育CEO陈震先生、还有极欧学院联合创始人林大亮先生。
今天几位和大家讨论的问题有几个,第一是大家怎么看现在的课堂教育,或者说课堂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意义,就是现在这种教育模式它的价值、它的理由。
吕森林(互联网教育研究院院长):课堂教育的作用在未来几年都不会被取消,但是课堂将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各种信息技术将应用在课堂里去,我们师生的作用也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我们很遗憾的是传统的中小学整体上仍然处于非常传统的时代,比如说很多学校不允许学生携带手机到课堂上,当然现有的手机模式放到学校里会对现有的教学产生非常大的干扰,从理念上来讲,很多学校校长排斥信息技术在教学里的应用,所以在移动互联网对社会各个行业产生冲击的大时代之下,我们的传统教育也就是我们的基础教育仍然是铜墙铁壁,各个公司介入的话还是遇到了阻力。
卢志文(翔宇教育集团的总校长):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但是今天的课堂还是三座大山压着,应试本位的教育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和分数本位的评价体系,这个不改变,课堂就不能解放。
解放课堂有很多种手段和方法,今天我们看到的是技术的力量对改变课堂的巨大冲击作用。因为过去是长者为师,再后来是能者为师,再到专者为师,今天教师早已不是学生的唯一知识语言了,所以课堂要发生深刻变化。从背会到体会,从教学到学教,从学会到会学,所以这些变化在课堂中的产生影响是因为科学技术在这里得到的运用。
翻转课堂之所以能够实现,就是课堂不再是第一手知识先学习然后课后做作业,而是放在课堂之前,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巩固,这个过程是互联网时代带给我们的便捷。但是大规模课堂的变革还是需要一个过程,就像手机移动互联网,现在进入课堂或者所有学生人手一部手机,现在很多学生是做不到的,包括我在的学校也不主张学生人手一部手机。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对互联网在课堂的探索不够积极,所以我们已经把课堂从教学变成了学教,而教别人的过程就是一个应用知识的过程。这个期间教师和学生身份的转换会成为最关键,过去是背桶人,今天就是一个挖井者。过去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今天可能是一个学习资源的建设者和学习环境的营造者,所有这些的变革会慢慢的在课堂当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进入了这样一个互联网的背景,但是量变会逐步引起质变,解决课堂形态根本性的变革有赖于技术进一步深化,但是我们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
主持人(中国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我最近做了一件开心的事情,我跟11位中美老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对话,其中一位是哈佛第一个获得终身教职的女教授,她就提出来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不喜欢学习,她的观点是死记硬背的教育大家都不喜欢,她把它叫做一种浅念的一种学习,她倡导一种专念的学习,就是注意事物的变化,注意多视角来看待事务,而且容易建立新的类别,比如用质疑的方法,多角度的方法就会唤起一些新视角。所以我想请各位嘉宾回答第二个问题,互联网时代对传统的深刻方式产生哪些影响,就要线上线下会有哪些显著的不同,请林大亮先生。
林大亮(极欧学院联合创始人):大家好,因为我一直在从事互联网方面的工作,在做互联网之前从事过八年的教育,包括对大学生的、中学生英语和其他方面的教育,所以这方面深有体会,现在想基于互联网对传统教育发生的一些改革做一些阐述。
就拿前几个月在乌镇开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作为一个切入点去说,当时世界大佬们讨论时谈到,未来科技再怎么发展,教育也是人生的必需品,因为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必然有一部分人不了解这方面的人群,需要有各种渠道和通路了解各种知识,让自己掌握这项技能,成为新技术的拥有者和使用者,让新技术为人类造福。
但是在这种形势之下,我们发现传统的课堂教育的方式有些方面不太适应科技发展需要,因为已有课堂的方式过多依赖于我们有些新的知识,当教材通过国家审定编译之后通过一两年时间才能下放到基层各个学校里。
伴随着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过程当中,可能这个东西形成书本知识,形成专业性教授的知识,可能已经成为过时的东西,所以有些东西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在互联网的教育之下,传统的教育方式过多会充当教育的综合性的场所,原来课堂互动的方式会产生线上跟老师直接进行对话和互动,学生自我的个性以及各方面素质的挖掘和培养,以及大家个性化问题在线上和老师互动并得到解答,这种东西在线下的课堂得到一些释放。
所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之下,基于个性化的,个人的教育方案的培养和养成,怎么应用互联网的方式跟线下方式相结合,真正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发挥和成长,让自己的教师成为一个教练去挖掘他们的潜能,而并不是把教师已有的经验教给他们,这可能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突破口。
主持人(中国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在线学习更要个性化,以个人为中心,一种个性化的探索可能是更为鲜明的特点。陈雷先生做题谷教育一定对这种剧变感触颇多,请您谈一谈。
陈震(题谷教育CEO):非常高兴跟大家分享一下题谷教育创业经历。我觉得课堂的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还会成为体制内的教育主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课堂教育是有它的局限性。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同一个老师用同一种教学方式面对五六十个孩子,用一种方法来教一堂课,孩子自身的理解力、课堂的注意力、甚至他智力素质基础都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教出来的结果一定是锯齿状的,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同时我们学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作业,也是老师给班上所有孩子布置同一套作业题,另外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考试,又是所有孩子考同一张试卷,这样锯齿状孩子们学习问题怎么解决?还是靠课堂方式来解决。
在当今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移动互联网新的技术就给个性化高校学习的方式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如果一个孩子哪个地方不会马上就能够看到老师讲这道题高清视频,在这道题背后所牵扯的知识点的课程也都能够看到,对孩子个性化学习是一种非常创新型的方式,题谷一直立志于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教育的本质不能改变,互联网只是一种技术的手段。我们做移动互联网教育或者是互联网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到教育的本质,如果今天很多孩子作业不会做,但是他可以很快通过手机或者通过上网就能够找到这道题文字答案一抄就结束了。在传统教育三大环节,上课、作业和考试,这三大环节当中决定孩子的好与坏,弹性最大的解决作业完成的情况,所以说很多技术的采用一定要首先想到教育的本职,做教育有教育的责任感,要理解教育的本职,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只是技术上的变革,但是这种变革今天已经毫无疑问的为我们解决传统的课堂教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带来了广阔的前景和非常大的可能性。这是我的理解。
主持人(中国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我们今年说在线教育在2014年是个热词,今年谈“幕课”比往年都多。有人说当前的在线教育乱象丛生,但是又生机无限,吕森林您这个问题怎么看?
吕森林(互联网教育研究院院长):今天互联网教育的确非常火,因为我们做互联网教育研究有14年时间,是中国最早一批做互联网教育的从业者。
我们做在线教育研究做了一下统计,2014年进入互联网教育资金大概是150亿左右,数字还非常惊人,来自各个方面的都有,包括出版社、传统的培训机构,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互联网对传统教育的冲击,主要来自几个方面,一个是传统线下的培训,尤其是体制外的,因为他们发现按照原来的方式已经招不到学生了,他们第一想到的是互联网,所以给培训机构一些反思。我今年也参加的好多在线教育方面的论坛,北京像这样规模的论坛这几个月来几乎每周都有,而且一天好几场,说明产业界对在线教育关注非常的旺盛。包括出版社,现在动作比较慢的是出版领域和传统领域,但是鱼龙混杂,现在有2500家左右的公司,跟两年前相比已经翻了几倍。
前天我跟韩国在线教育协会人沟通,发现五年前韩国也经历了类似的在线教育投资的浪潮,也诞生了很多巨型的公司,但是也死掉了很多公司,所以在线教育就我们的研究看短期要取得胜利的话是非常艰难。
我们认为在线教育对整个教育产生颠覆性需要五年到十年时间。但是这个阶段会出现很多的上市公司,我估计80%的项目会面临死亡或者是转型或者是收购的命运,这些公司大部分是不懂教育的,比如今年很知名的项目倒掉了,但是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投资者对在线教育一个是不了解,虽然一说颠覆传统教育等等,实际他们根本不懂传统教育,不在教育系统做个五六年是没有资格对教育谈到颠覆性,所以整个过程是经过大浪淘沙的过程。
但是这个过程在未来三五年后会出现一大批做的非常好的在线教育方面的上市公司,在线教育肯定是一个好戏,无论是中小学,还是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会是一场好戏,在未来五到十年内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主持人(中国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中国现在的教育是GDP的4.3,比以往都高,但是卡塔尔基金会预测将来教育的第一位投资是家庭,43%,比政府都高,比企业也高,所以这可能是一个在线教育会带来非常大的变化。
卢志文(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说到互联网教育,互联网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人们在教育上做的梦是最多的,也就是说互联网诞生时,人们就想它改变教育的程度最深,人们期待最多。但是很多其他梦都实现了,像门户、搜索、游戏,社交,甚至到电商现在都有了,但是教育这一块始终还没有发力,当在线教育领域当中诞生千亿级的企业或机构,我觉得这一件事就算实现了。但是今天还没有实现或者远远没有实现,当然处于前夜。
中小学生30万所,我们所做的一切跟没做差不多,所以互联网诞生以后,互联网影响的程度和影响的面是不一样的。
我就在想做民办教育的集团,我99年开始做第一所学校做到今天有5万人,我很自豪,这就是科技进步带来颠覆性的创新,我今天看有两个方向去做才对,第一,互联网教育应该向教育的内核去寻找它的生长,推动教育进步的力量有三个,一个是教育内涵价值的提升,就是理念的力量,第二是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我认为是属于结构的力量,第三是教育内外技术的进步,那是科技的力量,三个力量协同作用才会带来教育根本性的变革。互联网仅仅是教育的外技术,它本身不是教育的技术,只是科技在教育当中的一个应用,所以一定跟内技术结合。同时它跟理念力量和技术的力量结合才行,学校教育这一块不动,互联网教育动的幅度很大,但是有些是游离于教育本质之外的,这两股力量如何结合在一起,所以呼吁学校教育要拥抱互联网,互联网企业一定要向传统教育或者向学校的内核迈进,只有这样才行。
主持人(中国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卢校长提出一个很大的问题,网络的教育和学校教育怎么样互动,怎么样协调。最后每人一分钟,我们说一说在未来课堂中我们最值得期待的突破是什么,刚才讲到有很多困惑,有很多期待,最后讲讲你心目中期待的突破在哪里?
吕森林(互联网教育研究院院长):我相信我和我的同事还有我们的创业团队最大的期待是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技术跟传统教育的结合,能够使孩子们尤其在K12教育领域,就是中小学基础教育领域,使他们的精准化、个性化和高校的学习方式能够梦想成真,而不再陷入传统教育的文山题海的战术。因为我有一个很切身的体会,我自己是有孩子的,我孩子读小学的时候就发现他写作业很慢,我问他,你告诉爸爸为什么写这么慢,他说我可以写快,但是我知道写快了以后还会有更多的东西在等着我,所以我还不如慢一点写,当时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大家可以想像,如果有朝一日我们的孩子只学他真正不会的地方,他学会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不用再上补习班,我特别期待这一天梦想成真,孩子的快乐学习也就可以实现了。谢谢大家。
卢志文(翔宇教育集团的总校长):因为我们是做职场教育,所以也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探索的学习和方法,真正教育的本质在于素质和技能双方面的提高,而现在学生进入一种怪圈,为了完成某件事情而去做某件事情,完全不以效果为导向。无论在你们运作一个公司还是各个层面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所以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成为了一句空谈,所以移动互联网碎片化、移动化这种边界的方式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发生,让成长随时随地发生,还能够让学生自如的在移动端口上形成互动的交流、互动的学习,让他们彼此也可以成为互相的老师,让三人行真正必有我师。谢谢大家。
陈震(题谷教育CEO):教育即解放,教师即开发,成长即成功,我希望在这个过程当中互联网能够给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
林大亮(极欧学院联合创始人):互联网淘金的人非常多,我们断定明年死掉的公司会在300家到400家之间,所以绝大部分人对教育都是懵懵懂懂,我们也希望大家不要再走别人走过的弯路,真正的成功者属于你既懂教育又懂互联网的人,这样的人非常少,如果仅仅懂互联网肯定不行,如果仅仅懂教育搞不定互联网这些事情,所以集二者大成的人才能成功。而这种成功的周期我们也研究过,我们研究过十家公司,平均周期10.5年,最短是七年,大家可以想象这个周期。如果对互联网教育非常执着的话,要准备那5到8年的时间去打磨它,打磨真正超越用户体验的产品或者是理念。
主持人(中国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谢谢四位嘉宾的精彩分析和发自肺腑的忠告之言。人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教育也是有规律的,不管是线上线下都必须遵循这些规律才有可能成功。新的调查显示,在未来的教育中网络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学校现有的影响力、功能有一定的降低,但是学校会长期存在着,教师也是继续发挥作用的,但是教师需要更加有一种个性化的学习,一种有互联网思维的学习,就像李克强总理讲的改革最大的红利是什么,把千百万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人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我们好多年前研究人格发展的时候发现,四种学习需要,第一种认知需要是最强大最稳定的内在需要,最糟糕的需要就是竞争需要,所以这些都是要注意借鉴的。谢谢四位嘉宾,谢谢各位,第二次分论坛到此结束。
相关链接:
http://edu.china.com.cn/2014-12/13/content_34309373.htm
http://edu.china.com.cn/2014-12/13/content_343093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