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教育讯 12月14日,由《经济观察报》与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共同发起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首届(2015)年会"召开,搜狐教育作为独家网络支持媒体进行了报道。新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先生作为嘉宾在分论坛《如何激发教育的活力》中表示,教育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活和死在管和放之间。如何在乱与管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活而不乱,管而不死。这是我们长期思考的。

新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先生在论坛现场发言
张卓玉(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与经济领域比较教育领域的活力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激活活力,您是怎么看的?
卢志文(新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教育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活和死在管和放之间。如何在乱与管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活而不乱,管而不死。这是我们长期思考的。我们都希望活,我们都不希望乱,但是没有一定程度的乱,就不可能有活。这个度如何把握?其实人们早已经有策略了,只不过我们没有把它鲜明的提出来,我们按照这个路子走。比如说底限加创造,就是解决管与乱这对矛盾的一种策略。
底限加创造,就是稳定高效的保底策略,和创造跨越的发展策略的一种结合,如果从宏观上看,中国的教育底限谁来守,创造来完成我想应该有分工,保底靠政府,繁荣靠市场。公办保底限,促均衡少公平打基础,减少择校需求。民办促繁荣,寻差异,扬个性,求创造,满足择校需求。就能够实现底限有守,创造无限,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今天我们探讨活力这个话题仍然感觉很奢侈,教育领域活力不够是主要的矛盾。
束缚教育生产力解放的因素到底有哪些,我认为应该是三个层面。第一是思想和观念,如果教育活,首先应该是思想活,应该是观念活,所以这个里头就有一个思想解放的问题。经济领域早已经证明了,开放的局面带来繁荣和发展,繁荣的发展带来供应的充足,供应的充足带来选择的增加,选择的增加带来满意度的提高,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今天教育为什么依然还是条子满天飞,我想30年前计划经济时代,我们体验过,有条子的时代都是供应不充足的时代,今天既要花钱还要做孙子,老百姓是不会满意的。活力就来自思想的解放,教育首先来自思想的解放。上午说了这个话题,高校用政府的钱要接受政府管,这个太好了,那个钱是哪里来的?老百姓给的,政府是应该接受老百姓的管,政府给你钱要接受政府的管,老百姓额你钱能不能接受老百姓的管,这个理顺了就是通的。
第二是机制要活。体制是结构,结构很重要,市场经济带来中国经济领域的腾飞,教育要腾飞,还得要引入一些机制。我觉得应该有一种一直在,这种机制就是市场的机制。这种机制在就会有促进。
第三个活我认为应该是方法活,途径活,这实际上是科技活和创新活,要让各种各样能够解放生产力的东西都释放,但是今天看到学校是一个最排斥技术创新的单位。教师个体按照道理应该是思想最解放的,但是讲真话,知识经济的时代,我观察下来,教师还真的不是一个爱学习的群体,这就是有问题的,因为这没有一种机制去促进,为什么要拥抱技术进步呢?因为技术进步可以解放什么力,可是为什么我们对解放生产力的事情熟视无睹,不愿意去用,是因为解放不解放生产力和我没有关系,所以没有动力。因此,教育的活力的诞生,一定是思想的解放,制度的创新,科技的进步,合力作用的结果。
张卓玉(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刚才卢院长讲到机会教育活力,思想活,机制活,创新活,机制活的谈得具体一点。
卢志文(新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在基层做校长有三方面很痛苦的,第一是应试的教育,只做题。第二,硬性的教育常做秀,第三是应付的教育,这三个都不是教育,因为教育是应然的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身,但是真的要回归教育本身。
在基层真是很难的事,刚才我们说给学校以活力,我们今天把学校的活力给谁,我们是有一点进步,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发展民办教育,但是我依然认为国家发展民办教育的政策方向还是有问题的,因为过去是教育局办学,大家公办的,政府办的,但是从这个角度上说,政府如果能够把这个问题全部解决也罢了,这大家已经知道了,这是不可能的。罗斯福说的民间能够做的事就交给民间做,民间没有积极性做的事要制定政策鼓励民间做,民间做不了,政府一定要做。教育肯定是一个民间有积极性做也能做的事,所以要放开。
这个放开要有讲究的,过去是教育局办学,校长要想办学,从权利这里获得办学权,我们认为是一元的,不多元。现在开放了,可是把办学权给谁了呢,是资本家,不是教育家,谁有资金投入学校够获得了办学权,最后教育家们要向资本家找机会,然后来办学,我认为没有解放中国的教育家,特许学校制度,自由的学校制度,把学校交给的是教育家,我认为这条在中国应该开发,这条路开下来中国教育的活力就有了。因为这些广大的校长们是在基层,他们有创新创造,是希望办好的教育,可是校长既没有权又没有钱,一些非一优秀的校长,或者说教育家型的校长,他们有理想,有情怀,有专业,有担当,但是他们常常有个性,有脾气,有风骨,可是这样的一些人能不能做得到做一个学校的校长,或者能不能安安稳稳的持续在校长的岗位上做下去,是有问题的。
第二,我们在校长办学的过程中对过程的控制过度了,有的时候不利于好的结果出现。这个月的月初我在多哈参加一个会议,看了多哈大学城,石油国家有钱但是会用,多哈的郊外建了1400万平方米的大学城,建得非常漂亮,然后面向全球招学校,不是招名牌学校,而是招一流的专业,哪个专业是全球一流就招进来,教授的机票都是提供的,惟一的要求是质量要求是一样的,一半的学生要卡塔尔的学生,这是非常重要的。温州的学校也是解放的结果,政府投入4亿做着感觉很艰难,不如交给民间做,我们做了一年多我们感觉很好,我就觉得制度的创新带来的这种生产力的解放的效应是巨大的甚至是比科技创新还要厉害。甚至是我可以说机制创新如果到位的话,甚至可以带来技术的创新。所以说教育繁荣的时刻到来我们期盼着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根子还是思想的解放。
相关链接:http://learning.sohu.com/20141216/n407013570.shtml?qq-pf-to=pcqq.c2c
【附录】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落幕:现场大佬都说了什么?
2014-12-14 19:52:57来源:搜狐教育
搜狐教育讯 12月14日,由《经济观察报》与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共同发起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首届(2015)年会”召开,搜狐教育作为独家网络支持媒体进行了报道。国内外教育官员、专家学者和院校教育工作负责人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了当下中国教育的热点和面临的问题。搜狐教育特甄选出了此次年会嘉宾们的部分精彩观点: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中国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平均水平较高,但人才方差小,导致拔尖人才、创新人才等缺乏。我认为教育的首要问题不是培养人才的问题,而是如何培养真正人的问题。
【国务院参事室参事汤敏】大师是选拔出来的,第一个是在公平的,在自由的环境里,在自由的思想里才能出这种大的理论上的突破性的大师,但我们的环境还不好,一搞就触雷了,如果没有开放的环境很难在重大的问题上有所突破。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最近15年中国高等教育试验了快速的发展,这么快的发展,高歌猛进的利弊得失我不说,我只说一个问题,政府投入了那么多钱,纳税人的权利很大,有权力和义务监督一下耗资巨大的公益事业,确保中国的办学水平是逐渐的提升,而不是逐步下降或者停滞不前。考虑到大学运作的复杂性,依据高校信息公开,并不能解决所 有问题,除了校长越权,处长受贿,学生抄袭等严重的刑事案件,法律法规可以处置。
【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从社会的角度看,我认为有活力的教育应该是社会精英、智力资源、人才资源、的大量涌流,社会的资金大量往教育的投入,但现在的道路却不太畅通。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项贤明】过度行政干预是我国大学行政化的根源,也是学术腐败的重要诱因。学术权利形成的基础是学术组织自身的学术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学术权威,运作逻辑和行政权利是不一样的,是平行的。
【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徐辉】最近有学者问我,过去二十多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高等教育发展思潮是什么?我概括为旧三箭和新三箭:旧三箭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综合化、高水平大学建设,新三箭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学治理现代化、高水平的创业性大学。
【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我认为与其把学校越办越大,不如越办越小,这样自然就为教育均衡创造了条件。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院周国平】人文素质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对于人精神意义的重视和追求,我们习惯概括为真善美,实际是对应于智力品质的情感品质和道德品质。这些方面我认为中国国民 问题是很大的。人文精神的另外一个层面是社会层面,我认为是对人类普适价值的尊重,自由平等。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袁振国】在上世纪的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学会生存。并不是说学习怎么活着的问题,而是在一生中怎样更好发展的问题。所谓的人文素养的问题,我认为就是人在生命中怎样更好发展的问题。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刘铁芳】我们一定要意识到要解决当代人类或者是中国社会的问题,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但仅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人始终是中心,要意识到人才是推动一些事务改变的根本。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展画】我们的教育,如果讲极端一点,我们的认识还处于处女地,我们需要很多的探索,这种探索的麻烦就在于我们不知道教学是什么,但是很多人认为已经知道了,就按照知道的东西管。
【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现在教育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我们都希望活、都不希望乱,但是没有一定程度的乱,就不可能有活。这个度如何把握?其实我们是有策略是,比如底限加创造,就是解决管与乱这对矛盾的一种策略。
相关链接:http://learning.sohu.com/20141214/n406933500.shtml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首届(2015)年会将在北京召开
2014-12-09 23:15:49来源:搜狐教育
12月14日,由经济观察报社、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山西教育出版社、中华海外联谊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首届(2015)年会”将在北京丽晶酒店隆重举行。搜狐网教育频道作为独家网络合作媒体,将对本次活动进行全方位网络报道。
教育是立国之本,固国之根。千年的教育沿袭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也留下了更多引人深思的陈旧问题。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但教育改革在推进的路上还是与大众的期待有明显的差距。面对新常态,新形势,如何冲破传统的思想与方法,梳理创新的思路与模式?
2015年中国将制订十三五规划。可以预期的是,教育改革将是十三五规划的一大重点。因此,“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首届(2015)年会”将主题确定为“教育改革与十三五发展”。年会将聚焦于中国教育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审视和谋划“十三五”期间中国教育改革,努力架设起学术研究与公共政策之间的桥梁,为深化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是最近成立的一个民间教育智库。和众多教育智库不同的是,“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最大特点是跨界交流。论坛成员既有教育理论家,也有教育实际工作者,既有经济学家,也有人文学者,都在国内享有很高声誉。
本届年会特邀世界著名未来学家、《大趋势》作者、肯尼迪总统教育部助理部长、约翰逊总统特别助理John Naisbitt先生以全球视角畅谈中国发展的未来趋势;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著名经济学家钱颖一、国务院参事室参事汤敏、北京大学中文系原主任陈平原、香港大学原副校长程介明等诸多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将发表主题演讲,与会20余位嘉宾还将围绕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改革,人文素质与社会转型、教育行业创新等话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行业探讨,为中国教育聚智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