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
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
——从“银河补习班”看一位父亲的教育心得
——从“银河补习班”看一位父亲的教育心得
蒋念文
当洪水浸漫脖子、堤坝上的警察都表示无能为力的时候,当走出航天舱排除故障遭遇生命危险的时候,孩子耳畔总会响起父亲的声音,谨遵教导,走出绝境,化险为夷。于是,人们重新思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哪些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什么样的教育才算成功?
梦想、兴趣、信任、生存,几个关键词集中在一部电影里,让观众泪眼唏嘘,它就是《银河补习班》给予的感动。这是一部围绕孩子教育的影片,讲述设计师马皓文第一次做父亲和马飞第一次做儿子的亲情故事,孩子在伟大的父爱呵护下茁壮成长。
身为工程师的父亲从万人敬仰的亚运会火炬手,因自己设计的大桥坍塌成了过街之鼠,人人喊打;儿子从父母的娇儿到丧失父爱,寄宿学校读书七年,成了教务阎主任眼中的“坏学生”。随着剧情发展,最终儿子在父亲的“银河补习班”里逆袭成航天员。
马飞的人生之所以能逆袭成为学校的佼佼者、国家的航天英雄,不能不说父亲坚持不懈这样去做: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
让孩子充满梦想。有人说: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是箭靶子,没了箭靶子,拉弓还有什么意义?!孩子马飞从小天真可爱、充满幻想,面对浩渺的银河系,有着美好的航天梦,却被学校称之为不务学业的“顽劣”之徒。所谓“银河补习班”就是父亲马皓文通过“补习”,呵护孩子的航天梦想,最终让孩子梦想成真。
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兴趣是很好的老师。作为孩子的生日礼“足球地球仪”、成人礼“看航展飞行表演”,都是父亲马皓文“银河补习班”里最重要的内容。
永远相信自己的孩子。当学校阎主任片面地认为马飞是“煤球再怎么洗永远变不了钻石”的时候,父亲马皓文却从自己孩子的眼睛里看到了未来航天员的影子,鼓励,从不间断。班主任小高老师也注意到马飞“眼里有光”。“坏学生”“黑煤球”最终能逆袭成才,除了深化教育改革春风扭转了世俗之风,关键还在于这相信的力量,永远相信自己,永远相信自己的孩子,永远相信梦想成真。
教给孩子生存技能,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教导孩子不要被“分数”淹没,“最重要的是过好每一天每一秒”,做“独立思考”的孩子,遇见洪水来袭,能用门板与被单便能做成“木筏”,向安全地带驶来,绝处也能逢生,甚至在太空中也能从容应对排除故障,安全返回地面,向祖国汇报。“我不会认输的。”“我是一个很骄傲的人。”“每个人都有一座桥,把自己的桥修好是最大的事。”马皓文用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教给孩子生命的力量。在社会中与人打交道的同时,也能始终把自己的意志放在中心位置,积极承担起自己责任——他拥有这样的一种生活姿态:孤独力。即便陷入生活窘境,受诬陷入狱,成搬砖工做苦力,也要过活自己与孩子,也要支持孩子实现梦想。同时,上诉法院还自己一个清白。栖居悬崖的老鹰把雏鹰毫不留情推下悬崖,旨在历练孩子展翅飞翔的技能,活下来,还要活出精彩。生命是第一要义的,教给孩子生存技能是第一要义的。
电影《银河补习班》以家庭教育为主线,以科学为背景,故事叙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未来的2019年12月,时间跨度三十年。电影希冀告诉观众:做孩子,要有梦想,做喜欢的事;做父亲呢,要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不管身处何境地,都要让孩子充满梦想,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相信孩子能通过努力实现梦想,同时,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呵护孩子,成就孩子。
一种规格,一种尺度,以分数论优劣,用分数进行道德绑架,学校(以教务处阎主任为代表)以剥夺孩子兴趣、扼杀孩子天真为手段,仅以考取名牌大学为荣,忽略了学生生动的个性,于是,有孩子疯了。反而,在他看来,高考后孩子们撕毁朝夕相处的书本从教学楼上像雪花飘下来是很正常的。这里暴露的是学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离开电影,现实中还有触目惊心的“跳楼”的孩子,因为不能正确对待高考在人生道路上所处的位置,青春花朵过早地谢了。
可是影片揭示的是孩子(马飞)在学校教育问题没有妥善解决的时候仅凭家庭教育成功逆袭,显然不能令人信服。家校携手共育孩子成长,已成为当今现代教育普遍的共识。家庭教育(补习)固然重要,如果没有学校教育做支撑,就很难实现孩子的成功教育,毕竟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是主体,“银河补习班”再怎么强大最终还是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完成,完全脱离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补习)想让孩子逆袭成才是不太可能的。
虽然电影在学校教育(博喻学校)转变的这个点上显得蜻蜓点水,着力不够,孩子逆袭也就像是一部“童话”,但是无论是电影《银河补习班》,还是电视剧《小别离》《少年派》《小欢喜》,时下影视编剧能从宫廷戏特别是清宫戏里走出来,面向教育,朝向科学,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欣喜。电影虽然讲述父子情,但其实最后落脚在了教育体制上,深度聚焦在教育这个社会热点话题上,正面探讨了不同教育理念催生出的焦虑与冲突,当学校教育沦为“高考工厂”的时候,关乎人才的社会期待,关乎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就更加凸显,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