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挑起责任:教育不能“养巨婴”;
扁担磨砺韧性:逆境教育是“必修课”;
扁担连接乡土:文化寻根是“必修课”;
扁担叩问本质:教育要回归“人”的完整。
2025年8月25日,温州晚报大学堂周刊,由温州市教育局与温州晚报联办的“教育方桌”教育时评栏目刊登了温州翔宇中学新闻中心蒋念文老师撰写的时评文章,题目是《“扁担女孩”挑起教育之问:在“分数至上”时代,如何育出“大写的人”?》,全文1307字。
这是继3月24日后蒋念文老师第二次在该栏目发表文章,上次的题目是《给予“山河社稷图”,让孩子自己去闯》,该时评发表之后,“永嘉教育之声”“温州教育发布”公众号平台相继转发。
“扁担女孩"指2025年高考后因一段视频走红的广西桂林灌阳县考生刘燕视频中,她用扁担挑着沉重行李独自离校,其自立坚韧的形象迅速引发全网共鸣和赞誉。她的故事触动了许多人,也引发了人们对教育本质和青少年自立精神的思考,
【附原文】
“扁担女孩”挑起教育之问
在“分数至上”时代,如何育出“大写的人”?
蒋念文 温州翔宇中学
有人说:她到哪都不会饿着。一根扁担、两个行囊,广西灌阳县的刘同学用肩膀扛起自己的未来,也挑破了当代教育的“隐疾”。她的走红,绝非偶然——在“分数至上”“躺平文化”“去乡土化”等时弊交织的当下,这个“肩挑行李的女孩”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教育本质的回归之需,教育不能忽视孩子健全人格与道德情操。
扁担挑起责任:教育不能“养巨婴”
刘同学高考后独自收拾行李,从容肩挑步行回家,甚至计划暑期打工或摆凉粉摊,这份“自立”令人动容。我们首先为这位勇敢的女生点个赞,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它能让人在不同生活场景中自由地茁壮成长。
反观当下,许多家长将孩子视为“温室花朵”,从接送上学到包办家务,甚至“分数之外的事一概不用管”。这种“巨婴式”的教育,导致孩子责任意识缺失、实践能力孱弱。某重点中学的“学霸”因不会换灯泡被嘲笑,正是劳动教育缺失的缩影。
教育之问:若连基本生活技能都未掌握,何以成为独立的社会人?真正的责任教育,应从“一屋不扫”开始,让劳动成为人格的底色。
扁担磨砺韧性:逆境教育是“必修课”
刘同学步行回家的选择,与60后、70后肩挑铺盖与菜米读书的“集体记忆”形成呼应。而今,物质充裕让“肩挑背驮”渐成历史,却也让“逆境教育”陷入空白。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超60%高中生“无法承受学业压力”,心理问题低龄化。温州某中学的高三“成人礼”证明,来回徒步40里的实践能显著提升抗挫力,而美国“童子军”运动更以野外生存来培养青少年独立性。
若将孩子困在“分数牢笼”中,他们何以在未来的风雨中挺直脊梁?逆境教育不是“刻意吃苦”,而是让人在现实挑战中学会“与困难共舞”。
扁担连接乡土:文化寻根是“必修课”
刘同学熟练地用扁担挑行李的举动,亦是对传统干农活生活方式的致敬。而清华大学调研显示,农村学生中仅12%能熟练使用方言,乡土文化认同感弱化。云南“非遗进校园”活动证明,传统技艺教学能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反观当下,城市化进程让青少年与乡土渐行渐远。
若连“根”都忘了,何以谈文化自信?乡土教育不是“倒退”,而是让人在“记得来处”中走向未来。
扁担叩问本质:教育要回归“人”的完整
刘同学的班主任提到,她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却能“学习刻苦、实践能力强”。这恰恰印证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而今,一些中小学校劳动课流于形式,日本“食育”运动却通过种植、烹饪让学生理解生命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报告批判“以分数为导向”的教育,呼吁培养“完整的人”。
若教育只剩“刷题”,何以育出“大写的人”?真正的教育,应是劳动中立身、逆境中成长、乡土中扎根的“生命教育”。
当目光长期聚焦“分数”,蓦然回首人们发现“育人”更重要,培养一个具有责任担当的孩子更重要,失“分”事小,失“人”事大。“扁担女孩”的走红,不是一场“怀旧秀”,而是一记警钟。在“分数至上”的狂潮中,我们需要重新定义教育的价值:它不应是流水线上的“标准件生产”,而应是让青少年在劳动中学会担当、在逆境中磨砺韧性、在乡土中扎根文化的“生命工程”。唯有如此,教育才能让每个孩子都挺直脊梁,成为“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