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寿斌在《中国教育报》谈推进中职工匠精神

时间:2016-11-02 10:04 作者:王莉 编审:

 

  2016年11月1日,《中国教育报》职业教育专版头条刊发浙江永嘉学院副院长王寿斌教授文章《身边的工匠大师更易感染“后备工匠”》,王教授文章提出四点建议推进工匠精神在中职学校落地生根:尽快组织专门力量编写精美、通俗、权威的宣扬工匠和工匠精神的读物;有计划有规模地组织工匠精神宣讲团,推进工匠精神进校园;让中职学生走出去,把身边工匠请进来,接触身边的真事、现实中的真人,进而产生敬畏之心、效仿之意;学校有组织地开展系统性的工匠精神教育,让工匠精神成为中职学生的核心职业素养。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6-11/01/content_465374.htm?div=-1
 

 


 

身边的工匠大师更易感染“后备工匠”
 

王寿斌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由教育部关工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宣教部联合主办,以“弘扬工匠精神提升职业素养”为主题的“大国工匠进校园”启动仪式暨首场活动,10月10日在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211厂高级焊工高凤林和中国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首席研磨师宁允展为学生现场展示了精湛技艺。

   

  历经央视隆重推送专题大片《大国工匠》、政府工作报告官方引入工匠精神、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将“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列为主题等一系列事件之后,如今人们对工匠精神这一热词早已不再陌生,敬仰工匠、弘扬工匠精神已成大众共识和时代风尚,尤其受到广大职业院校师生的青睐。再经此番“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的促进推动,努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必将成为职教领域的重要课题。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经过笔者的实地调查,与炙手可热的面上宣传相比,目前工匠精神在中职校园的落地生根问题普遍不容乐观,形式热闹而落实不力,已成国家实施弘扬工匠精神助力创新创业这一宏伟战略的“最后一公里”障碍。

   

  当下,在许多中职校园,用言必谈工匠精神的形容一点不为过。大会小会倡导工匠精神,主题班会讨论工匠精神,黑板报以工匠精神为题,组织活动冠以弘扬工匠精神,就连老师写课堂教学研究论文也喜欢用基于工匠精神作前缀。平心而论,多说多提多议工匠精神,本身绝对是件好事,问题在于不能流于形式,要对工匠精神有足够深入的了解,而不是浮于表面的词汇搬运和热词堆砌。现实中,在表面繁荣的背后,因对工匠精神不理解而炒作概念、歪解概念,进而产生落实懈怠的现象,在中职学校广泛存在,急需纠偏,否则形式主义终会误人、误事,误入歧途。

   

  工匠精神在中职校园何以会被忽视、被误解、被懈怠?一方面是因为以前大家不关心、不知道大国工匠,而这两年各类媒体空前火爆地对工匠精神进行神秘而庄严的宣传,无形中让人们感到这些厉害的“大拿”“大师”离自己很远,既高不可攀,更无法企及,因而产生敬而远之心理;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客观上年龄偏小,不管是学生自己,还是家长、老师,都会觉得他们做工尚不能行,要做工匠更是异想天开,因而也就甘于旁观而事不关己;同时,据目前现状,中职毕业生的出路主要是到企业去打工做“蓝领”,联想到工匠也属于工人,平时工作非常辛苦,很多学生便临阵脱逃、不战而退,从内心里选择远离工匠。

   

  由此可知,工匠精神难以吸引学生,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宣传不力,出现信息不对称,导致学生在职业取向和前途选择问题上产生误判。如何及时有效地纠正这一做法,成为推进工匠精神在中职学校落地生根必须迈过的门槛和必须力推的中心工作。

   

  其一,尽快组织专门力量编写精美、通俗、权威的宣扬工匠和工匠精神的读物。随着工匠精神逐渐深入人心,关于工匠精神的书籍也随之多了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各界对宣传工匠精神的需求。然而,遍寻网上网下,发现有关工匠精神的书籍呈现四多四少现象:介绍别国的多、重在议论的多、阐述理论的多、推介高不可攀的国宝级大师的多;中国人写的书少、写给学生的书少、写给中职生的书更少、介绍身边普通工匠大师的接地气的书特别少。以目前比较流行的几本书为例,《工匠精神》《乔布斯传》两书的作者和内容均非中国人,《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的作者是马修·克劳福德,而《传承工匠精神 争做优秀员工》的内容更适合企业员工阅读。这些都是优秀图书,但对于生源素质普遍不高、年轻好动的中职学生来讲,这些高深的“大部头”却未必会受欢迎。眼下迫切希望多出一些能让中职学生看得下去、理解得了、进得了心的有趣、通俗的工匠精神读物。

   

  其二,有计划有规模地组织工匠精神宣讲团,推进工匠精神进校园。中职学生的自控能力弱、自学能力差、主动学习意识缺乏,因而不能单纯寄希望于学生自学工匠精神读物,还必须有更多面对面的宣讲作为补充,以使工匠精神真正渗透到学生的大脑和心灵深处,进而转化为学习的行动。此次“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空白,使得工匠精神的传承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教育形式。然而,此次“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的宣讲者只是屈指可数、身居重要岗位的“大国工匠”,他们虽然走进校园了,但能走多少校园、能走近学生多少、能在学校停留多长时间等,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最终制约着工匠精神宣讲的落地成效。因此,在国家层面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的同时,各省各市很有必要组织区域性的工匠精神专家宣讲团,以在时间长度、学校覆盖面、内容系统性、学生互动性等方面取得突破。

   

  其三,让中职学生走出去,把身边工匠请进来,接触身边的真事、现实中的真人,进而产生敬畏之心、效仿之意。对工匠大师的生活缺乏亲身体验,对工匠精神没有实质性的了解,其结果常常导致学生走向两个极端,或不屑一顾,或敬而远之,这在中职学校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所以,迫切需要把学生带到工匠大师们的工作场所,耳闻目睹他们的真实生活和具体工作;把本行政区域内出名的工匠大师请进学校、请进课堂、请上讲台,阐述他们鲜活的内心世界和对职业的敬畏之情,以激发学生立志成为“后备工匠”的热情和决心。

   

   其四,学校有组织地开展系统性的工匠精神教育,让工匠精神成为中职学生的核心职业素养。不管是图书推介、视频宣传,还是实地参观、现身说法,在教育的系统性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缺陷,必须以有组织、有规划的学校教育作为后盾。学校要站在“打造核心职业素养、助力学生职业成长”的高度,系统设计和实施工匠精神教育内容,以培养学生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对制造一丝不苟、对产品追求极致、对产业专注坚持的职业素养,成为具有工匠精神潜质和创新创业特质的新一代专业技能人才。(作者王寿斌,系浙江永嘉学院教授、副院长)

 


 

 


上一篇:永嘉学院新教师培训工作如荼如火进行
下一篇:永嘉学院举行2016级学生“四品八德”教育推进会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