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198期第三版

时间:2025-10-11 14:45 作者:编辑部 编审:向宇

责任编辑:林云霞

 

师者手记

教育不在远方,而在每日与孩子的真实相遇里。我们记录课堂内外的点滴片段——也许是某个学生的转变,一次教学中的触动,或对成长本身的思考。这些文字来自教育现场,或温暖或力量,平实而真诚。

 

【人间】

 

中考考场的特殊一幕

温州翔宇初中  闫柯斐

2024年6月22日,星期六。晨光清澈,薄云轻悬,仿佛也为这场牵动无数家庭的中考静默驻足。在期待与紧张交织的气氛中,我以监考员的身份走进考场,心怀一份郑重,准备见证这群少年奔赴人生第一次大考。

考生们陆续入场,排队接受安检,秩序井然。人群中,两个男生的衣着格外引人注意。走在前面的那位,袖子从肩头耷拉下来,线头零落,随步伐晃动,仿佛随时会脱落。衣服上污迹斑斑,磨损处处,像是经历过不少风雨。在这庄重而充满希望的考场里,他的装扮显得突兀,宛如画中误入的一笔沧桑。我目光一转,他身后的男生衣着同样破旧,衣角打着歪斜的补丁,颜色突兀,仿佛无声地诉说着生活的困顿。不少考生也悄悄侧目,眼神中掠过惊讶与怜悯。

而真正让全场气氛一滞的,是最后进来的那位考生——双臂布满纹身,图案张扬,色彩浓烈,红的似焰,蓝的如夜,几乎覆盖了整个小臂。过长的刘海垂下来,遮住了大半张脸,只露出鼻梁与紧闭的嘴唇,看不出什么情绪。

金属探测仪扫到他裤兜时,突然发出尖锐的鸣响。我心头一紧,上前轻声问:“同学,口袋里有什么?”他皱了皱眉,不太情愿地摸索片刻,掏出一包皱巴巴的烟。不等我反应,探测仪再次响起——他又拿出一个打火机,外壳已磨损得斑驳。整个考场的目光瞬间聚焦过来,有人吃惊,有人蹙眉,空气仿佛凝住。

就座后,他拖开椅子,发出刺耳的摩擦声。填写姓名考号时,动作敷衍,每一笔都透着漫不经心。随后竟直接趴下,不久便传来均匀的呼吸声,俨然将考场当作休憩之地。与其他考生伏案疾书的身影相比,他仿佛置身另一个世界。

另一位监考老师快步走去,轻拍他的肩,语气温和却急切:“同学,快醒醒,这是中考,认真答题呀。”他懒懒地抬了抬眼,目光空洞,只吐出两个字:“不写。”便又倒头睡去。老师怔了怔,轻轻摇头,眼底尽是无奈。

考试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不绝于耳。有人凝神思考,有人挥洒自如,空气中弥漫着拼搏的气息。而他始终沉睡,只有偶尔颤动的睫毛,暗示着他并非完全无知无觉。

直至结束前五分钟,他才缓缓醒来,伸懒腰、打哈欠,一副睡意未消的模样。抬眼扫了下时钟,他随口问:“能交卷了吗?”我点头。他便起身离座,脚步声拖沓而落寞,头也不回地走出了考场。

我默默走到他的座位前,试卷几乎一片空白。然而,在姓名栏下方,歪歪扭扭写着八个字:

“我不想读书,我好累。”

那一瞬,寥寥数字像一记无声的撞击,重重落在我心上。

在这本该描绘未来的考场上,他选择以沉睡和空白作答。是什么让一个正当青春的少年,如此早早疲惫,甚至放弃尝试?这不仅是个人选择的悲剧,更是一声沉重的叩问:教育的意义,究竟在哪里?除了知识的传授,我们是否真正走进了他们的内心?是否有人曾耐心倾听他的“我好累”,是否有人在他迷茫时递过一盏灯?

每一个孩子都应在成长途中被看见、被理解。当有人在考场沉睡,也许正是他生命中早已无数次无声呼救之后的结果。

这,值得每一位教育者深思。

 3-1-.jpg

暑假带娃记

永嘉翔宇小学  陈静

终于放暑假了!我这个当老师的妈妈,总算能从黑板粉笔中抽身,好好陪陪我家五岁的安宝了。

头几天,我迅速从“老师模式”切换成了“妈妈频道”。虽然平时也是自己带孩子,但总被备课、改作业切割成碎片。这下好了,整个暑假都能安心陪我家五岁的小丫头。她乐坏了,光着脚丫满屋子跑,把我刚收拾整齐的客厅搞得一团糟,我却第一次有闲心欣赏她活泼的样子。

“妈妈,看我搭的城堡!”她举着用积木堆成的歪歪扭扭的东西,眼睛亮晶晶的。说实在的,那玩意儿看起来更像是一堆乱放的木块,但我还是蹲下来仔细看:“真棒!能给妈妈讲讲吗?”这一问可好,她小嘴叭叭地说了十分钟,我这才知道,原来每一块积木都有故事。

最让我惊讶的是洗澡时间。我给她搓背时,她突然说:“妈妈,你今天在家陪我,我好开心。”我的心一下子软了。平时总觉得要买玩具、去游乐场才是对孩子好,原来她最想要的这么简单。

有一天下午下雨,我们不能出门。小丫头趴在地板上画画,我就在旁边看书。屋子里静悄悄的,只有彩笔在纸上划动的沙沙声。她忽然抬头问我:“妈妈,你明天还在家吗?”我点点头,她满意地笑了,继续低头画画。那一刻我突然明白,陪伴不就是这么简单的事吗?

当然也有让人头大的时候。她非要自己倒牛奶,结果洒了一桌;把我刚备好的课涂成了彩虹色;在超市里因为不能买糖果大哭大闹……但奇怪的是,这些曾经会让我火冒三丈的事,现在好像也没那么生气了。或许是因为有了更多时间理解她吧。

昨晚临睡前,小丫头搂着我的脖子说:“妈妈,你这个暑假是我的好朋友。”是啊,这一个月来,我们确实成了好朋友。我知道了她最喜欢草莓味冰激凌而不是巧克力味,知道了她怕大狗但喜欢小猫,知道了她夜里做梦会笑出声来。

暑假过去一大半,我的备课笔记上除了知识点,还多了不少小女孩的涂鸦。但我觉得很值,因为这些简单的陪伴时光,比什么教育理论都重要。孩子长得真快,能陪在她身边的日子,过一天就少一天。这个暑假,我终于没有错过。

 

【一线】

 

乱红飞过秋千去

温州翔宇初中  郭郁文

又一年春至,校园里桃花开得正艳,微风拂过,乱红纷飞。

还记得初为人师的那一年,我满怀热情地踏入最先入职的那所乡村学校。简陋的教室,破旧的桌椅,却有着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

班里有个叫小宇的孩子,聪明却调皮捣蛋,总是在课堂上捣乱,作业也不认真完成。我多次找他谈话,可他总是左耳进右耳出。

一次考试,小宇的成绩一塌糊涂。我忍不住在课堂上批评了他,他却一脸无所谓地扭过头去。那天放学后,我把他留了下来。

“小宇,你为什么不好好学习?”我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平和些。

他沉默了许久,才低声说:“老师,我觉得读书没用,我家里穷,我想早点出去打工挣钱。”

我愣住了,心中涌起一阵无奈和心疼。“小宇,打工不是你这个年纪该想的事,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他抬起头,眼中满是迷茫。

为了让小宇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我决定去他家家访。那是一个简陋的小房子,家里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原来,小宇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来。

从那以后,我对小宇格外关注。课堂上,总是给他更多的提问机会;课后,耐心地给他辅导作业。我还给他讲了许多通过读书走出大山的故事。渐渐地,小宇开始有了变化。他不再在课堂上捣乱,作业也认真了许多。然而,转变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一次,小宇又因为和同学打架被带到了我的办公室。我看着他脸上的淤青,心中又气又急。

“小宇,你怎么能打架呢?”

他低着头,不说话。

我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心情,“小宇,我知道你心里有委屈,但是用暴力解决不了问题。你要相信,只要你努力学习,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这一次,他终于点了点头。

日子在忙碌中匆匆而过,小宇的成绩也在一点点提高。终于,在期末考试中,他考进了班级前十名。颁发奖状的那一天,小宇站在讲台上,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如今,我换了学校,又是桃花盛开的季节。看着校园里孩子们欢快的身影,看到乱红飞过秋千,飞过草地,我仿佛看到了小宇未来充满希望的模样。

 

【旅思】

 

再见,苏轼

永嘉翔宇小学  汪海波

8月3日,终于来到你的故里——眉山,在纱縠街上寻找那串独有的记忆。

下午两点抵达眉山,漫步在炎热的街道上。不觉炙烤,反而心潮涌动。纱縠街两旁处处是三苏留给后世的印记:有经典诗句,有生活轶事,更有无数以“东坡”为名的特产。

走到三苏祠,踏入庭院,才觉曲径通幽,花木扶疏,亭台错落,仿佛一步跨越时空,置身另一方天地。荷花正盛,荷叶挨挨挤挤,铺满一池碧绿;荷花从中探出头来,张望着这座祠院。有的已然绽放,露出雪白的花蕊;有的尚是蓓蕾,引得蜻蜓驻足流连。这一池清荷,不正是你冰清玉洁的人格的映照吗?

院里每一处景致都在低语着你迷人的故事,每一片叶子都承载着你清醒脱俗的智慧。漫步其中,心绪起伏,仿佛正与你对话,触摸那千年的文脉。为更系统地了解你的前世今生,我还是快步走向正门,想寻一位讲解。其实,你的故事、你的庭院、你的诗篇,早已在千百年的书籍里、在无数追随者心中、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颂。此刻,我只愿一边聆听,一边回忆。

从门前的对联,到各处匾额,再到南宋皇帝的褒奖、三苏塑像、一棵荔枝树、一口古井、披风榭,乃至你贬谪的轨迹……导游讲得绘声绘色,纵然汗湿衣背也毫不在意;我们听得入神,即便酷暑难耐也未曾分心。那棵荔枝树,诉说着你对故土的眷恋;那口古井,涌动着千年的思想,从未枯竭;披风榭拂过的微风,恰是你留给世人的缕缕清凉。最让导游称道的是你为人的态度:自然而然,“且陶陶,乐尽天真”。这又何尝不是我的心声?何尝不是我的精神图腾?你的豁达与真率,正是这片土地精神的缩影。每一步履,每一道目光,都映照出你的人生态度。

走到东坡塑像前。你安坐于此,微笑遥望远方,泰然盘坐,静观芸芸众生。我变换不同姿势与你合影,录下周围的景致,盼在往后无助时得以慰藉。我还带了一本关于你的书,手捧书卷,咧嘴笑着,轻松地与你同框。

到了不得不离开的时刻,我抬起手臂,向你挥手道别,轻声说“再见”。心情却再难平静:真的还能再见吗?这句“再见”,是对苏轼塑像说的,或许今后难有机会再访三苏祠,毕竟千里之遥,不是一次说走就走的距离;这句“再见”,也是对苏轼说的,不是告别,而是期待重逢——不一定在此地,也许在别处,我将追随你的足迹,走你走过的路,抚摸你留下的碑文,或在书卷中感受你的心路,体会你随遇而安的心境。

再见,三苏祠;再见,苏轼。

 

盛夏的成长     

永嘉翔宇小学  韩晓晓

    7月末,女儿就抱着暑假作业本站在我面前,小脸上满是骄傲。数学作业我帮着批阅时,她还在旁边盯着红笔较真;轮到语文,我这数学老师实在力不从心,她却兴冲冲跑过来:“妈妈你看,语文我自己校对完啦!”那些歪歪扭扭的勾虽然算不上专业,却让我忍不住笑——那个需要我逐字逐句检查的小不点,已经悄悄长了本事。

    我向来懒怠,家里总乱得像战场。某天推门回家,竟见女儿踮着脚往衣柜里塞脏衣服,看见我就叉着腰嚷嚷:“妈妈你太懒啦!我来收拾!”最后衣柜被她堆成了小山,可我倚在门边,心里软得一塌糊涂。如今她会在我生理期时监督我吃水果,会在我忘事时皱着眉“批评”,原来被孩子这般“嫌弃”,是藏着蜜的甜。

    她还一本正经地跟我分析自己的“多面性”:“在学校我是‘当兵的’,得不苟言笑;在家和外面就当搞笑女,在生人面前要做淑女。”我捏捏她的脸蛋,这小家伙,已经开始琢磨着怎么和世界打交道了。

    中间偷闲去了趟韩国,站在APM Place的人潮里,看着满栋楼的美衣,突然就没了从前那种非拥有不可的执念。小时候总穿别人的旧衣服,那份藏在心底的窘迫像根细刺,那天却被异国的风轻轻吹走了。原来旅行的意义,有时就是和过去的自己和解。

    后来带她跑了潮汕、漳州、汕头,在南门湾踩水,在东山岛捡贝壳。她追着浪花笑时,我心里的幸福也跟着漫出来——她开心,我就甜到了骨子里。

旅行也像一面镜子,映出她成长中的棱角。和同伴常因一个贝壳、一只瑜伽球闹别扭,气呼呼跑来告状,转眼又手拉手去挖沙。她还不能好好表达情绪,容易炸毛。但我明白这不是任性,而是她正在学习与自己的感受相处。就像摔疼了会哭,但哭完总会自己站起来——成长,本就是在磕磕绊绊中把自己练得更坚强。

她在一步步走出小世界,我也在这些细碎的时光里,被一点点补全。

假期虽短,却仿佛过了很久。那些被温暖的瞬间,为我的内心充满了电。如今竟有些期待开学,想带着这份能量继续前行。

这个夏天我常对她说:“什么事最终都得靠自己,别总指望爸爸妈妈或朋友。”我也在努力活出这句话。或许,这就是我能给她最好的礼物。

望着她奔跑的背影,我忽然明白:成长从来不是一场喧哗的仪式,而是她悄悄学会的独立,是我慢慢放下的固执,是我们在这时光流转中,彼此成全的、更好的模样。

夏天即将过去,但那些发着光的、温暖的、治愈的点滴,会继续陪着我们,走向接下来的路。

 

【分享】

 

涟水滨河小学部刘姣姣老师谈奖励措施——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我在班级贴了评比表,每个孩子都有一本“心愿存折”,集齐一页贴花就能兑换奖励。我还特意准备了刮刮纸,每周的“班级之星”能通过刮奖领取奖品,这样新奇的形式让孩子们兴致盎然。

 

永嘉翔宇小学刘元志老师读《教师的自醒力》——

那天上午,我班一个脖子上有疤痕的小男生这天穿着一件小西装来学校,而其他同学都在质问他为什么不穿校服。我见这孩子有些不知所措地站在那时,连忙上前夸了他一句:你是咱们班今天最帅的男生。说着,还朝他竖起了大拇指。他微微一笑跑开了。没想到,当天晚上,我接到了那男生妈妈的电话,她在电话中说:“刘老师,我家孩子今天回家特别开心,因为刘老师夸他是班级里最帅的男生。您知道吗?我家宝贝的脖子小时候被开水烫伤,留下疤痕,一直觉得自己和其他同学不一样,有些自卑,真的感谢刘老师的夸奖,给了孩子自信,遇见刘老师真是我家孩子的幸福。”我万万没有想到,随口说出的一句夸赞的话,对孩子却有这么大的教育影响力。

 

永嘉翔宇小学姜彬彬老师分享数学教学微光——

记得有一次讲解分数的运算,小宇对于分数的通分和化简总是理解不好。我找来一些彩色的纸条,通过实际操作让他明白分数的意义。我把纸条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让他直观地看到分数之间的关系。小宇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随着一次次的尝试和练习,他终于掌握了这个知识点。那一刻,他兴奋地抬起头,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永嘉翔宇小学陈萃老师分享比赛心得——

放假的第一周就碰上了温州市棒垒球比赛,我们有两支队伍参赛,其中最让我感动是U8组的小小队员们,这支队伍都是我们1-3年级的孩子们,因报名失误,我们有2位队员因资格审查没过关不能上场,只能7 V 9。赛前他们也很忐忑,一直说自己人少,甚至在自己队员失误的情况还相互指责,后面暂停调整和在边上队员的鼓劲加油下,他们迅速调整状态,最后在他们不放弃的拼搏精神下拿下了苍南队,获得第四名的好成绩,看着队员们相拥庆祝的模样,我忽然懂了:比赛不仅仅是为了胜利,更是让孩子们在协作与坚持中学会面对输赢的勇气。

 

永嘉翔宇小学刘丽文老师认为教育是有温度的——

她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里透出睿智和机灵,一度让我以为她会是班上的学习尖子。然而,第一次收到她的作业时,我却像被浇了一盆冷水——字迹潦草不说,错误率也在班里“名列前茅”。在全班平均分97分的情况下,她只能考到80分。

后来我了解到,她成长于一个离异家庭。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她被判给父亲抚养,但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她的学习和成长,她便一直跟随年迈的奶奶生活。奶奶对她十分溺爱,却在学习辅导和日常管教上力不从心。

我意识到,这朵“小花”能否茁壮成长,关键还在她的父母。于是,我多次尝试与家长沟通,但回应总不尽如人意。她的父母复合无望,家校共育这条路也一时难以走通。既然如此,我只能另寻他法。老师是孩子的“第三位家长”,如果我们都放任不管,孩子未来可能面临更深远的成长危机,甚至影响她的一生。

 

 

关于教育的十个比喻

温州翔宇中学 郑合

  作为一种复杂的人类实践,教育的本质常借助生动的比喻得以彰显。以下汇集全球教育思想中的十个经典比喻,以揭示教育的多元意涵:

  

教育是农业

  叶圣陶曾言:“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如同营造一方池塘,需提供适宜生态,让生命依其本性生长,而非如工业般整齐划一地塑造。

 

教育是森林

  蒙台梭利强调,教育是“为生命自然发展提供帮助”。正如森林中万木各成其态,教育应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种生命按其内在节奏成长。

 

教育是接生

  苏格拉底将教育喻为“思想的接生术”,教师如同助产士,通过诘问与引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心中本已存在的真理。

 

教育是点燃火炬

  罗素认为:“教育应当点燃青年心灵中的求知之火。”教育并非灌输,而是激发内在的探索欲望与理性之光。

 

教育是雕刻灵魂

  柏拉图提出,教育是“使灵魂转向光明的艺术”。如同雕刻家从大理石中释放本有的形象,教育旨在唤醒灵魂中固有的良善与智慧。

 

教育学是关系学

  弗雷内倡导“教师—学生—知识”三者构成的互动关系。教育在此动态网络中实现认知的共建与意义的生成。

 

教育是搭建脚手架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将教育比作脚手架,在学生的现有水平与潜在能力之间,提供适时、适量的支持。

 

教育是河流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将教育喻为一条长河,强调其贯穿生命全程的连续性,而非片段式的任务。

 

教育是镜子

  克里希那穆提指出:“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认识自己。”教育如明镜,映照自我,助人清晰觉察自身的完整存在。

 

教育是共舞

  帕尔默形容教育为“师生之间的共舞”,强调教学是在平等而富有创造性的对话中,共同编织意义的过程。

 

  这些比喻从不同视角揭示教育的核心:教育是唤醒、陪伴与滋养的艺术,旨在成就每一个生命自由而完整的成长。

 


上一篇:随笔\197期第三版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