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与教的效益需要反思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课堂教学之时,效益问题一直让我们思索;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学会反思,无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让我们与下面的师生一起分享反思的经验,共同提高学与教的效益。
【指点路径】
自主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宝应实验初中 吴志俊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怎样实现自主学习?我们可以搭建“质疑”与“合作”两个平台:
一、创设情境,让课堂变得生动
情境诱发灵感,置身于创新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几乎是无限的。实践表明,向学生提供研究和发现的真实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结晶。例如在教学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让我们来做数学”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小朋友搭积木的生活片断,那各种各样的积木搭成的造型,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也仿佛把他们带回了童年时代。大家情绪高涨,大有跃跃欲试的架势。这时,我及时引出了下面的问题:请用给定的图形△ ∥ 构思独特而有意义的图形,并写上一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你能做到吗?这个问题一提出,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经过在草稿纸上的一阵子涂涂画画,很快拿出了丰富多彩的回答:
瞧,这些图案无不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彰显创新的光华。
怀疑,常常是创造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过程中得来的。教师通过让学生自主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感觉学习是有趣的心智活动而不是硬“灌”,思维的火花可以在这里碰撞,理想的风帆可以在这里启航。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要学,课堂变得生动而有趣,学习的效果肯定也会提高。
二、提倡合作,让课堂变得融洽
以“小组合作”、“多边合作”、“全班合作”等形式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还可试行“师生合作”,教师完全以一个学习者身份出现,与学生平等地探讨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建立自信,激发兴趣,形成自主学习意识。
学会教学反思
宝应实验小学 王 健
反思一:提升理念,转变思想意识
实施教育新政以来,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有了明显的改进,但仅仅局限在方法、手段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理解“有效教学”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策略,有效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它要求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使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
反思二:研读教材,整理教学思路
教材是教与学的依据,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中间桥梁。教材又不等同于教师的讲稿,所以在授课之前,教师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确定教学目标;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键,以便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准备教学用具;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性、再生性的教学活动,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反思三:精于设问,创设问题情境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结合教学内容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情节生动的童话和故事情节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中引出问题;从直观演示或实际操作中引出问题;从知识的实际应用中引出问题;从新旧知识的矛盾中引出问题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反思四:合作学习,丰富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空间,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教师不能使学习的合作成为形式的“合坐”,要增强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首先要明确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只有那些学生不能单独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
反思五:积极评价,营造和谐氛围
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教学评价时要客观公正、鼓励为主,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敷衍了事,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做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要指出不足时更要给予鼓励,这样才能使教学评价富有魅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深度思考】
做一名有反思力的教师
宝应实验小学 程家瑜
一、反思教育理念是否与时俱进
新的课程改革为教育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以人为本”成为教育理念的核心。而对于以人为本的解读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应该经常问问自己,做到了以人为本了吗?哪些地方违背了儿童的内在需求和身心发展规律?例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有一位教师依据教材出现的情境图,讲解面积单位产生的必要性。由于主题图中文具盒大小不一,学生产生了争论,偏离了统一面积单位的教学目标,没有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而教师还在强调主题图所要施加的教育意图,结果学生的兴趣大打折扣,许多同学就此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以人为本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成了一句空壳。
二、反思教育行为是否恰当合适
陶行知先生三颗糖的故事不知折服了多少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之中,像这样具有高超艺术行为的故事还有很多。有人说教育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育的天地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永远的追求。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成功的教育行为固然很多,但是,失败的教育行为会给教育对象留下遗憾的一笔。审慎对待自己的教育行为,经常这样问自己:今天我的举动有没有给学生带来伤害?某个事件的处理是否恰当?还有更加好一点的处理方法吗?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和改进?例如:面对一个课堂上很不安分的学生,我是如何处理的?不闻不问亦或大声责怪?耐心期待亦或暗示提醒?多次提醒,学生仍我行我素,这时候又如何处理呢?
三、反思教育效果是否有效持续
教育教学效果永远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注重教育效果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成为教育者的共识。既要关注学业水平等方面的成绩,又要关注获得这些学业水平的过程是否和谐合理,追求教育教学的正当性。那种靠教师的“强加”教育方式所获得的教育效果已经被教育者所唾弃。面对着学生每天的收获,要不停地问自己:今天是否每一位同学都能理解学习的知识?学生心理愿意接受我所讲的道理吗?学生的知识获得后思维有所发展了吗?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张扬了吗?
这些学习习惯需要培养
宝应实验初中 李晓东
一、主动预复习的习惯
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本班学情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实际和将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能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复习和预习的学习指南,引导学生把握好预习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程度。
二、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习惯
1、勤于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同时也要在不影响听课的前提下勤于思考,具体讲就是要在了解或理解课堂上所学的各种概念和定理的基础上,积极地对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类比、区分,通过对这些知识的类比和区分,弄清这些概念和定理的联系和区别,加深自己对概念的理解,以求在今后的学习中做到运用自如。教师则应善于在课堂上进行经常性的点拨、启发,多观察学生的反应,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有效的思考,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2、善于提问的习惯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所谓提问,就是学生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思维困难和疑惑向教师发问。“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学者须要会疑”。善于提问是学生们课堂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知识的很重要的学习习惯。一方面学生通过提问暴露出自己的思维困惑和障碍,教师才可以及时有效地排除这些困惑和障碍,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另一方面学生积极提问的过程也是其积极参与的过程,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也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3、适时做笔记的习惯
学生在课堂上做笔记不是将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内容进行简单的抄写,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听课中学到的知识进行概括性地整理。在笔记中应该包括教师讲解的提纲、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学习中对知识产生的疑问、教师讲解或者学生总结的方法、师生对课堂的总结等,并且要在不影响听课的情况下适时地去做好笔记。学生在做笔记的过程中,大脑在积极地进行思考,同时,会更加集中注意力进行听讲,课堂的学习效率也会提高。这一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的课内和课外的督促和检查、讲评和个别指导,同时也需要学生能持之以恒。
4、敏于发现的习惯
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引导他们对数学现象进行细心观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其次要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如对数学基本概念的提问、对解题方法的提问、对知识间联系的提问等等。这一习惯的培养要求教师改变自己讲课的方式,学生要改变自己听课的方式,教师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形成“问题——猜想——结论——应用”这一科学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养成敏于发现的习惯。
三、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1、引导学生复习后做作业
学生通过独立做作业的过程总结和巩固所学知识,但是部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的学生不知道做作业的重要性,认为做作业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样,课后做作业的时候往往是不先去复习和整理所学知识,这样,即使完成了作业,效果也不是很好。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做作业的意义,让学生逐渐养成先复习所学知识、然后再做作业的习惯。
2、规定学生按时完成作业
教师对学生要提出按时完成作业的要求,所谓“今日事今日毕”。刚学过的知识印象深,做起作业来相对顺利、准确率高,如果学生作业拖拉,对所学知识又没能及时巩固,作业质量自然就不会好。更为重要的是作业的完成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有时还是对新知识的预习,如果不及时做,后面的新课也许就不容易听懂了。
3、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
一个学生在作业中体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可以折射出他的学习态度。教师必须要求学生作业要整洁,格式要规范正确,完成作业后要自习检查,要把每一道题当成今后的考试题来对待。
四、及时订正的习惯
学生在作业时一开始就能顺利做对的题目一般在以后的作业中做错的可能性较小,而一开始不会做、做错的或者思考起来有难度的题目,今后做错的可能性相对就大些。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并要求学生对错题要及时订正,在充分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仍不会做的题目要多问,对自己思考起来有难度的题目要在作业中留有记号,便于以后去复习。在及时订正的前提下,每周还要将这些容易成为今后自己“拦路虎”的题目建立错题档案,这样就可以形成有效的“作业质量保障体系”。
【言论广场】
数学的反思途径
监利总校高中部08级24班 刘 杰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法。”通过反思我们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
数学的反思途径有:1、建立数学学习档案。如为每一个单元做好学习规划,做到科学安排时间,有目标、有效率地学数学;2、学会听课反思,如对于老师提出的解题方法要敢于提出质疑,当我们学习空间几何,对于求点到面的距离,可以用三垂线法、向量法、转化法、等体积法……我们应从中选出最为简便的解题方法,来提高解题速度;3、学会解题反思,题目做得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真正搞懂一类题型,就能解决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问题。4、坚持做数学更正,对于数学作业中,我们做错的题目,要先将做错的解题方法写上去,再将最简便的方法记录下来。让对与错的两种思维方式产生强烈地碰撞,使我们对此类题目有深刻印象,这样才能达到反思的目的。
我展示 我快乐
宝应中学09级11班 冯 啸
一个半学期来,自主学习、课堂展示、争先恐后的氛围始终在激励、感动着我。这样的课堂让我们学得更加主动,更加自信,而且让我们变得更爱学习,更会学习。它激发了我们学习的探究欲,调动了我们的思维,提高自我展示的意识,培养团结合作的能力,让我们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的学习方式逐步由自主探究向小组合作转变,我们已习惯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同学间的合作交流、鼓励评价也越来越多,老师们在评价我们时增加了鼓励与肯定,极大地调动了我们的积极性。
现在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思维碰撞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才是值得我们信任的课堂。特别是“展示之星”的评比,让我们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活力。
吾日三省吾身
监利总校高中部09级27班 宋 静
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天过矣”,而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反思,通过反思来提高学习效率。反思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仔细品味,悟出其中的道理并努力去记忆;反思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及原因,力争不再犯错;反思自己在一天中的学习不足之处,试着去改进、提高,连孔子都要“吾日三省吾身”,更何况我们呢。
学习就像在建一栋楼房,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我们所学得的知识会越来越多,楼房也会越建越高。然而,你能不能保证楼房的基根是稳固的呢?丢三落四是不是会让知识这栋楼房摇摇欲坠呢?所以说,我们要学会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进取,不断地成长,让自己有机会迈向成功。
把问题看作电影
监利总校高中部09级27班 尹 超
以前,对于英语中的一些短语,我总是容易对它们的意义产生混淆。不过,在一节英语课上,老师意外地教给了我一种方法——形象记忆。
记得那天,老师同样是给我们讲短语——要我们解释think over、 look over等关于带有over的短语区别。当然,我哑口了,后来,老师说道“over”有“翻过来”的意思,那么,think over就可译为“翻过来想”,近似于“翻来覆去地想”即“仔细思考”。同样,look over可译为“把物体翻过来看”,这时候,脑海里便会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个人把东西翻过来又翻过去地看,即有“仔细检查”之意,因此,我便轻轻松松地记住了这两个短语。
所以,对于某些需要记忆的学科,比如英语,我们可以将其中的某些知识点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画面。这样,当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就像回忆一节节电影片段似的,这样的学习方法,当然要比死记硬背好得多,既学得轻松,又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岂不快哉!
【案例传真】
对一节历史课的反思
宝应中学 金 苏
2009年学校举办了一次教学比赛,高一历史组的课题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节课的内容很多,时间跨度从1840年一直到1901年,如何才能在45分钟内讲完?在教学设计中我列出了九个问题,讲到第七个问题时下课铃响起……后来我进行了反思:
一、重点不明确
本课内容在旧人教版教材中占到两个单元,如何在一节课讲完,每个主要问题还必须有学生的展示和参与?这是困扰我最大的问题。虽然上课时我讲得“简明扼要”,但还是只讲到第七个问题。真是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去向成老师请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问题的根源在于本课设计重难点不明确,我认识到在讲一节课前,必须要有一个“核心”。本课的“核心”就是中国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本课的重点及落脚点是三个不平等条约!而其他的战争背景、过程都是次要的。
2、缺少必要的结论和总结
本课缺少必要的结论和总结,贾老师在评课中第一个就指出了这个问题。可是往往这些结论和总结容易在考试中体现。比如在讲完鸦片战争后未点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未点明《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本课最后还缺少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的知识总结,比如可通过一个表格来汇总知识点。
3、问题设计应简单明确一些
这节课的讲授对象是高一学生,设计问题应该简易些,达到让学生好讲的目的。比如本课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英国为什么要用炮舰轰开中国的大门?中国的国门为何如此脆弱?1839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对学生的思维要求太高,可直接设计成:“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或者设计成辨析题:“没有虎门销烟就没有鸦片战争。”
4、应站在“高处”讲历史
必须站在高处讲历史!我们的生命是过去无数生命的延续,在我们的身体中流淌着先辈的血液。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人类,但我认为是历史创造了人类,牧师可以让人们沉浸于《圣经》的福音中,历史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沐浴于历史的阳光中。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不懂历史是浅薄的,薄得就像一张白纸,随时会被风吹走。我们历史教师应站在高处,我们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信念、人生、价值观,是历史的厚重感。
不只是一道开放阅读题
淮安外国语学校 庞应虎
今天教《赵普》(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课上学生的一次思维风暴让我想了许多。一道语文阅读开放题,如果编入试卷答案通常是个“略”字。但教学生时,显然是略不得。一个不是读书人的读书故事,背后蕴含的道理,又怎能当简单的读书故事忽略掉呢?
反思我们的集体备课,如果更细致,更深入,我们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方面,一定能大有作为。
我们平时拘于教学进度、课堂能否完成任务,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草草收兵的时候是不是太多了?赵普一生“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对文本的处理和挖掘,是否能兼顾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动态平衡呢?
跳出教学的圈子,单就赵普“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就值得我们反复咀嚼。且不说身居高位,尚能潜心读书。就是我们布衣书生们,又有几个还能在喧嚣尘音里,有静心读书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