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课风暴中的坚守(148期)

时间:2020-09-18 16:47 作者:李方模 编审:

 智课风暴中的坚守

 
大数据学情分析、云平台分享互动……其中基于网络技术的“智慧课堂”,正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师生乐享其中。然而,过分依赖智能设备也潜伏着看不见的风险。理想课堂智课风暴中,哪些东西应该坚守?
 
 

理论前沿

 
智慧课堂:“互联网+”时代未来学校课堂发展新路向

     刘军

未来学校的课堂被赋予智慧化的内涵,它是“互联网+”时代智能化的技术系统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代表了未来学校课堂发展与变革的方向。与此同时,课堂智慧化的发展规律还未引起足够重视,亟需科学化的框架指导。
   (一)课堂教学的智慧重构
   智慧教学是智慧课堂的核心功能,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核心载体。伴随着课堂环境的智慧升级,信息技术的教学助力成为学校放弃传统教育模式,采用围绕学生、以学为中心进行教学组织结构再造的助推器。虽然这是一个极为艰难而缓慢的过程,但在数据作用下课堂教学的智慧重构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经验固化:智慧教学系统引入课堂教学后,经过个体的努力、专家的帮扶、企业的支持服务等教师开始最初的课堂教学变革尝试,其变革的经验大多嵌入在代表性的公开课或示范课中,这些往往是围绕技术应用的一些零散的、内隐的、感性的、不稳定的个体经验数据,我们看到来自于一线的教师论文绝大多数是这些经验的描述。如果这些经验不能固化,教师个体的教学灵感与智慧火光很可能昙花一现。而将这些围绕技术应用的教学经验固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坚持常态化教学,只有常态化,才有可能从智慧教学系统中生成长期的、真实的、有效的教学过程与效果数据,才能让教师深切感受到智慧教学系统与教学融合的必要性与必须性,生成教学智慧。这是课堂教学智慧化变革的最重要一步,也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最为关键的一步。
2.流程再造:伴随着智慧教学系统与教学融合度的逐渐加深,教师将在教育系统变革大环境的影响和促使下,超越技术的教学应用策略的积累,从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以及终极目标出发寻求系统性的创新,对教学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求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各项至关重要的教学变革绩效指标上取得显著的改善,我们称之为教学流程的再造。“互联网+”时代所提供的教学视频网络直播技术、分析技术、教师社群平台及交互软件等为教师个体创新向群体扩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使得课堂教学流程的再造建立在共享的教学数据与信息、共建的教学知识、共生的教学智慧基础之上。
3.结构重构:流程再造所带来的往往是经过实践验证的教学设计的新范式、教学的新模式等,在更大范围内被更多的教师所接受、常态化应用和变式发展,形成群体的经验数据将推动课堂教学变革的新常态,我们期望它将带来的是课堂教学结构的改变。众所周知,教学结构是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内容、媒体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结构的改变代表着教学的根本性改变,教学四要素的关系将在智慧课堂情境下被重构:教师将从传统教学的传授者、掌控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帮促者;学生将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建构者;媒体将从单一的辅助教师演示的工具转变为更多样的促进学生认知的工具;内容将从单一的教材来源转变为更多样化形式、更丰满立体、更开放的获取途径。
   (二)学习历程的智慧优化
   智慧课堂最重要的功能便是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高效学习和全面发展。随着智慧学习系统的发展及大数据学习分析技术的应用,我们将逐渐触碰到在传统环境下无法察觉到的深层次学习状态,进而有条件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未来,这些来自于学生在智慧学习系统中常态化学习的数据将为学习历程的智慧优化提供助力。
   1.学习反思从主观到实证:反思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是人类最重要的高阶思维活动之一。智慧学习系统所产生的学习数据将真实地反映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由此所产生的对学习者学习能力结构、学习偏向、学习风格、学习习惯等的分析数据将作为学习者进行反思的重要思维加工素材,使得反思更合理、更深刻,在优化学习者个体的心智模式及提高学习决策方面更具价值。
   2.问题诊断从粗犷到精准:智慧学习系统所产生的错题等问题诊断数据,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学习者的学习弱项、学习波动变化及不良的学习行为习惯等情况,这使得复习和查漏补缺式的学习更精准。
   3.学习内容从封闭到开放:智慧学习系统实现与网络优质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为学习者拓宽了学习内容的广度,使得学习不仅仅局限在教材内容。未来基于学情的诊断,数字化的学习内容将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推送到学习者面前。
   4.学习方式从固化到灵活:智慧学习系统为学习者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提供更多信息化的工具与资源,使得以学习者为主体的,面向核心素养的体验性学习、社交性学习、游戏化学习、竞争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得以更好地开展,并为这些活动内容的设置、小组的划分、评价标准的制定等提供数据支持。
  未来课堂的智慧化发展是一个在教育大系统整体发展驱动下的系统化变革过程,而在这其中我们不能忽视伴随着智慧教学系统发展及教学应用而产生的大量的、有生命力的鲜活数据,要紧紧把握数据生成智慧的通路,研究教学大数据的生成方式、找寻教学数据的智慧处理方式、教学信息的智慧解读方式、教学知识的智慧应用方式,最终升华为“互联网+”时代的教与学智慧。用数据智慧重构未来课堂,任重而道远。
(摘自:《中小学教育》 2018年01期)
 

一线传真

 
守望智慧的阵地
淮安曙光初中部 宗丽
 
“咦,这个学校的学生每个人抱个平板,真是够先进的……”每次校外的人员走进曙光校园,无不发出这样的感慨。今年,我们学校添置了白板、无线网络等现代教育设备设施。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真正地应用,让我们感受到方便灵活,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智慧课堂”技术的直观性、互动性、参与性,进一步拉近了师生距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快乐。
上《鼎湖山听泉》这一课,以前只是简单地出示几张彩色图片,虽也能了解一些鼎湖山的美景,但不足以让学生全面立体地感受鼎湖山之美。于是,在课堂上我使用视频软件搜索了一段关于鼎湖山航拍的短视频,学生看了无不为之赞叹。这是一次网络和平板的完美配合,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学生发挥极大的潜能,也使得一节普通的语文课变得生动起来。
一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一些前所未有的令人担忧的问题。①由于网络流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不是去思考,而是上百度搜索。简单地敲击几个字符,答案立刻全面显示出来。在语文课上,学生已经摒弃了《新华字典》的传统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输入法查询生字。学生在新兴的设备面前丧失了基本的学习能力。②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使用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但多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仍沿袭传统的授课模式,并没有利用现代化技术突破陈旧的传递式教学方式,平板只是一个变相的移动鼠标。③现今的互联网诱惑很多,老师想方设法防备,学生想方设法破解。一些学生自制力较差,趁做网络作业的机会在网上随意搜索、聊天、看小说。如何让学生完成健康的网络作业,是“智慧课堂”使用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智慧课堂”变的不仅是设备,更需要改变我们的理念。只有让我们的思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真正守住“智慧课堂”这个主阵地。
 

学子心声

 
有趣的“智慧课堂”
淮安曙光初中部17级12班 朱洪希
 
现在这个时代,科技十分发达,坚守传统教学方法固然不错,但是强大的“智慧课堂”已经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巧用强大的科学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有一堂课我的印象十分深刻。记得那一次我们的考试成绩非常不好,老师很生气,我们默默地低着头,不出声。老师见状,叹了一口气,安慰了我们几句,然后开始讲新课了。然而我们都沉浸在考砸了的痛苦之中,课堂就像冰冻了一般,无人举手。老师无奈,只好点了“抢答”。那“噔”的一声响,使全班把焦点都放在第一个抢到的人身上。老师又提问了好多问题,点了好多下“抢答”。那不断的“噔”的声音,和一个个名字的跳跃,使那冰块松动了。有一个同学抢到,口齿清楚,答到要点,无可挑剔,老师十分满意,一高兴立即到“互动”里面点名,并给了他一个表扬。于是,屏幕就出现了伴着烟花的三个大字:棒棒哒。
这一下子全班都活跃了,每个同学都想抢到,点击屏幕的声音哗啦啦一大片,大家都使命地点平板,似乎要把平板点一个洞才能抢到。每次有人最先抢到,班里就会发出一声长长的“啊”,之后就向老师抱怨:“我一次还没抢到呢。”大家都很激动,都全神贯注。推送题目时,答对了老师也会点个赞。冰封般沉寂的课堂里,春风已经徐徐地吹来。
没抢到的同学很不服,都跟老师诉说自己的“遭遇”。老师只好点“随机”。这下子大家更紧张了,在随机选人的过程中一声都不敢出,大家都屏住了呼吸,等到选中一个人时,班里就会爆发“啊”的喊声。
有科学家说,一个学生在一节45分钟的课堂里至多全神贯注20分钟,但是我觉得,有了“智慧课堂”这个程序,同学们几乎45分钟都在听了。
“智慧课堂”这个程序真的很好,它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人人答题;它让老师直观了解各个学生的掌握情况,使学生开心高效率地上课。我们班的老师最喜欢让我们拍照上传,让我们一个个找出错误,然后有针对性地讲解。“分享”这个功能,又解决了之前“学生看不到黑板”的问题。放讲解类的视屏时,“屏幕广播”就起到了作用。
总之,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巧用“智慧课堂”这个强大的平台,会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他山之石
 
教育科研:如何在“碎片化时代”里坚守
     李舒文
 

我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精心选定了一本专业书,本想一口气读完,可是从学校带到家里,从案头拿到床头,几个月过去了,甚至一年时间也未能读完;一种教学现场或一个教育案例很有典型意义,一时触发了我们的情思,想写一篇教育论文或教育随笔,可是直到灵感飞逝也未能落笔成文。若有这种情况,也并不完全是我们的错,不能简单认定为学习不用心或时间抓得不紧,因为,在这期间,我们并无闲暇,我们肯定阅读过其他不少书报,写过其他内容的博客文章,忙过更多的事务。准确一点地说,我们已经进入到“碎片化时代”里。 
“碎片化时代”的明显特征就是,频频来袭而又无序的大量信息和包含着信息的事务,使我们用于做事的时间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我们用于思考的时间被排挤得断断续续。我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是多了,内容是丰富了,但真真假假、零零碎碎,要认识某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却显得那样的费力劳神。接着,我们进入到“无序的忙碌”状态,似乎是精疲力尽,却鲜见显著的成果。还有,我们的思维也在光怪陆离的信息和种种诱惑面前难以深入和集中,少了想象力,少了系统性。好像我们突然间变得“老”了。

对于教育学术研究,“碎片化”造成了不可小觑的干扰和冲击,使我们不能以习惯而有效的方式,也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学术研究的持续性失去保障。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越来越多的临时性事务常常强势介入,教师们要放下正常的教学工作去完成,集体教研活动、安全教育活动、一项跟着一项的迎检以及各地各校的“改革项目”等。现在学校实行绩效考核,面面俱到,教师必须谨小慎微地做好各项工作的各个细节。许多中小学教师反映,工作日内,从早到晚均被各种各样的活动排满,读书研究的实际时间越来越少。而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却越来越大,干扰和影响着工作情绪,买房、购车、婚育、聚友,这些人之常情的事务常常使人不能静下心来从事学术研究,偶然闲下来想查找文献资料,研究些东西的时候,来自网络的新闻信息、没有更新的博客又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其次,原创逐渐成为稀缺。在学术研究持续性遭到破坏的同时,各类信息滚滚而来,提供了极大“便利”,以“高效”的诱惑消解着我们对原创的执著。工作繁忙的教师们,已经有不少人把下载、改编、抄录当作论文撰写的捷径,在参加一般性的评选中更是信手拈来。有一家教育杂志曾告诉急于投稿的作者,原来该刊文章被官方网站全文收录,而现在因大部分文章过不了30%的复比率检测,干脆取消上传官网。再次学术研究成果的信任度下降。太多的抄袭现象让真实的、有一定分量的科研成果也被一并作为质疑的对象,甚至怀疑原创成果的存在。不仅是基层学校的教师,教育管理部门、学术研究机构都有几近相同的认识,整个教育学术研究也因此蒙受诟病。
作为教育工作者,进行学术研究,探索教育教学中的新问题,发现教好学生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自己的专业水平,应该是职业份内的事情,正是因为“碎片化”的冲击,我们很有必要提出教育学术坚守的问题,让教育科研在当下的环境里尽量摆脱浮躁、肤浅和过盛的功利泡沫,使它成为成长思想的园林、探索创新的绿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引领教育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前行。
我们的时间、注意力以至意识和思想之所以被切割,形成不连续的“碎片”,说明这些信息碎片本身具有能量不小的吸引力、冲击力和诱惑力,尤其是当它被潮流、快乐、幸福和成功这些华丽的外衣所裹挟的时候,我们的抗拒和坚守有可能一触即溃。因此,对学术坚守,要与非主流的社会游戏及游戏规则保持一定的距离。有一位特级教师说:他为了在世界语系的大背景中研究汉语言的流变和教学问题,收集阅读大量资料,其中很多是外文资料。他投入了几乎所有工作之余的时间,放弃和拒绝了一个又一个会议、活动和亲友往来,被人误解为“不近人情的人”,但正是这样的拒绝和放弃,他持续专注于研究,终于完成这项重大课题。从笔者从事教学研究的经历来看,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师,要静下心来学习和研究一些个人需要的东西,常常需要利用双休和节假日的时间。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你的闲暇时间在哪里,你的成就就在那里”。

现在的教师们和社会大多数人一样面临着买房购车等消费的“经济压力”,面临着交友娱乐的假日生活诱惑。我们在期待提高教师待遇的同时,也需要权衡实际需要和“赶潮”的关系,需要避免因为“赶潮”而将自己赶进匆忙的生活状态。学者刘再复曾发人深省地说:“人类正在集体变质,集体从人变成金钱动物。”朱德庸先生在论及人生的时候,说过一句话:“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选择自己做不来的职位,选择自己达不到的梦想,从而选择了人生的各种困境。”选择学术研究是一种困境,选择消费潮流也是一种困境,我们需要理性地判断和选择。而选择了学术研究,就更应淡定地看待各种炫目的社会现象,选择主流而从之,认定信念而坚守,而与看似大势的非主流保持一定的距离。发现了“上帝粒子”的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在48年前就提出了这一理论,但科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在发布这一巨大成果时,他却平静、淡定地说:“我并没有在过去的48年里天天梦想这一天,因为我还有很多别的事情要做。”笔者认为,在“人之常情”的消费和交往之外,研究学术的人肯定还有许多“别的事要做”。从积极的方面说,学术坚守者更要对喧嚣的社会现象保持冷静而深刻的观察力和批判力,有一种内在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信息的碎片常常以美丽、闪烁的流动状态进入我们的生活,它在吸引我们的目光和注意力的同时,会出现一种屏蔽现象。让我们只见一点不见其余,一片美丽足以挡住我们洞察远方或幽微的视线。因此,我们还需要对研究对象及相关信息耐心地判断和品鉴。首先应站得高看得远,在更大的背景下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清代学者张潮曾以不同的望月之见来描述心灵的三种境界,似可作为学术研究的参照。他说的第一种境界叫“窗中望月”,窗牖所限,所见仅为一桢风景或局部物象;第二种境界叫“庭中望月”,景观扩大,天地自然变得开阔;最高境界是第三境界,叫“台上玩月”,登上高楼,与月相邀,与月共舞。实际上,现实呈现给我们的信息对于事物的整体面貌来说可能比“窗中月”更为狭隘和破碎。判断和品鉴还要复原研究对象,不经意间的信息闪现、教学实践中的细节感悟、多种媒体呈现的信息,都需要我们像拼图游戏一样,耐心地一块一块拼起来,去伪存真,复原本来的整体,才能看到整幅风景。

能让我们的注意力和意识受到干扰和破碎的不仅是层出不穷、不约而至的烦碎事务,还有侵蚀思想、诱发戾气的负面信息。当我们正致力于艰辛的探索性研究时,部分涉嫌造假的“学术研究”获得了“成果奖”、“良好效绩”,我们就有可能怀疑科研实证的价值,甚至“困则思变”。因此,教育学术坚守还有待学术环境和学术机制的改善。在中小学校,研究型教师常常得不到关注。这样的现象得不到治理,学术研究就难以深入。因此应从制度和机制上保障研究者的合法权益和合理利益。在校园文化氛围中尊重研究者的特殊劳动和额外付出。
 (摘自:《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上一篇:上课记(146期)
下一篇:心头盈满光亮(159期)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