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处见意趣(161期)

时间:2020-11-11 07:32 作者:李静 编审:
 “不经意”处见意趣

  在教研这条漫漫长路上,翔宇人秉持“上下求索”的精神,孜孜以求,在“埋头走路”的同时,也不忘“抬头看天”,一直奔跑在路上……
 
【不期而遇】
 
“不经意”处见意趣
淮安外国语  吴寿健
  笔者近来研读吴均的山水小品名篇《与朱元思书》时抓住了一些“不经意”之处,从中读出了别样的意趣。特兹录于此,与诸君分享。
一、无“人”之景,妙趣横生
  这篇骈文从表面看文字多是写景的,主要描写了富阳至桐庐奇异的山水风景,但从头至尾都没有直接写到“人”。这一点 “不经意”常会被我们忽略。
  读者掩卷而思,必然会问,“人”隐于何处?其实“善读者”读每一句都会感到“景中有人”,“景中蕴情”。以开篇句为例“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我们似乎看到作者以一个抒情主人公的身份立于船头,遥望江天一色,直抒那种旷远而舒展的胸怀。那是何等的惬意!
  作者在文中有一句直接抒发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引用《诗经》“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以“鸢”比喻那些追求高位的人。至于这样的人是指谁,是作者本人,还是友人朱元思,文章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和暗示。不过可以有这样地大胆揣想,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一方面抒发自己的志趣,表达寄情山水、爱慕自然的情怀;另一方面可能也有婉劝友人远离尘俗、避世退隐的想法。虽然关于朱元思的情况和吴均给朱元思写此信的情况已不易查考,但是我们可以从吴均的其它作品中得到合理的推测和佐证。吴均退隐家乡梅溪石门,给朋友顾章写了一封信《与顾章书》。信中有这样的句子:“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作者行文时创设的无“人”之景,无“人”之境,将“人”隐于文字背后,“情”蕴于文字之中,给读者更大的想像空白,从而平添了文章的意趣。
二、“水”变无常,别有匠心
  作者在文中有两处写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粗心的读者这里会“不经意”一带而过。我读到这里时,觉得这两处写水有点“反常理”,一会儿是波平如镜,清澈见底。思绪还没有缓过神来,突然就是急流奔涌,气势磅礴。细细品读文本,我们会觉得这样“反常理”的写法,其实是蕴含着作者的匠心的。
  前文说“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可见作者是没有目的地自由随性的游山玩水,他所乘的船是随着江流任意飘浮移动的。所以一会儿看到的是平静的水面,突然又看到的是急湍的江流,就合乎情理了。“知人论世”,我们了解作者在生活中的角色。他做过“奉朝请”这样的闲职文官,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于是私撰《齐春秋》,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之臣,触犯武帝,书焚,并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时年五十二岁。可见作者在实际生活中是没有自己的,当身心一旦从官场和尘俗中拔离出来,便自然有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自由和超逸,正像苏轼《赤壁赋》中的情绪表达“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切景语皆情语,水的变化之大,也是作者情感世界的起起落落。
三、文尾续“树”,隐喻深刻
  还有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不经意”的点是文中两处关于“树”的描写。
  第一处写树景“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这是作者乘船在江流之中远眺山上的树景,距离上比较远,所以看的模糊,只能是“寒树”这样一个整体印象。这里作者写树的生机勃勃其实是为了突出山的活力。
  作者在描写了“奇山异水”,抒发了感慨之后,又悄然回到写景上,补写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教学设计时,我曾多次发问过学生,文章结尾写树的几句话可否去掉。得出的结论大多数是可以去掉,理由很简单,因为去掉后文章仍然很完整。少部分同学认为不能去掉,却又说不出充分的理由。教参上有这样的解读:结构上照应前文的“寒树”,内容上写峰上丛树枝繁叶茂,长势葱郁,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感觉。还有的人这样认为:从文章结构来看,这几句可有可无,但书信这种形式比较自由,增加这几句也为文章增添了一些风趣。
  我们可以这样推理:第一处写“树”时作者在江中船上,时值清秋,这里的“寒树”是自然意义上的景观,也有作者的心理感受;文尾写“树”时作者可能人至山中,是设身处地近距离观察,幽深的密林中人受到了自然的感染,尤其像作者这样敏感的文人,更容易触发对人生的思考。明中有暗,暗中有明,这不正是人生巧妙的隐喻吗?在世俗中追名逐利,却没有自由,没有自我,不能从心所欲;遁迹于山林之中,生活中固然有种种不便,但却能尽得自然之趣,快乐也是无法比拟的。
  这样看来,结尾的“树语”绝非赘余之笔,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其中隐含着作者对于自然人生的一种独特的参悟。
 
【心灵箴言】
 
浅谈教学心法
淮安曙光小学部  韩小玉
  《韩非子·喻老篇》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赵襄王爱好上了驾驭马车,但他驭术不高,便向精于驾车的王子期学习此道。学了一段时间,赵襄王认为自己已经把驾车技术全学到手了,便不想再学,要求马上与王子期进行比赛。他以为凭自己的本领,加上百里挑一的好马,肯定能赢老师。出乎意料的是,赵襄王开场就输了,他接连换了三次马,结果都输的很惨。他百思不得其解,便责怪王子期没有把驾车技术全部教给他。王子期深知其中奥妙,回答道:“对于驾车技术,我真的是毫无保留地全部教给你了,只是你还没有学到驾车的心法。”“驾驭马车时,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合’字,马与车合,人与马合,如此人、马、车的行动融为一体,才能将整体的潜力激发到极致。而你在驾车时,只想着尽快超过别人,唯恐落后,心思全放在这些无关紧要的地方去了,反而不能使自己的心理、行动与马、车的步调一致,这样三者的力相互冲突,抵消,失败就难免的了。
  由这个故事我就想到了很多老师,在教学时,心中只有考题,考题,分数,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接受程度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所以老师总觉得教的很累,总感觉自己已经尽力了,怎么孩子还是考不好呢?其实老师和赵襄王犯了同样的错误:没有做到“合”。教师要与学生合,所谓教师要与学生合就是教师不仅要备知识,还要备学生,要了解孩子目前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新知识的衔接需要老师做些什么铺垫,在学习新知识时会遇到什么困难,想了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等一系列的课前准备。还有老师一定要关注学习知识的主人翁——学生,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永远不要喧宾夺主,所谓“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发现知识的奥妙。知识要与学生合就是老师教的内容顺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硬塞进孩子的大脑,如果这样三者合一,我想我们的学生想考不好都难。
  暑假培训时,一位领导说过一个词“攻心”,大概意思就是老师如果想教好学生,光教知识是不够的,还要交心。其实,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无时无刻不渗透着心法,但是在目前仍然以考文化知识为主要衡量学生的背景下,老师们把分数就当命一样地去抓,应该会的知识已经千锤百炼,还在不停地揣摩,挖深,拓宽,已经忽视了或者说是没有时间和学生进行精神上的交流,感觉多谈一次心,还不如多背几个单词,多背几篇课文,或者多做几个题目。其实说实话,有句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工”,和学生精神上的交流就是要和孩子们多交流,多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和孩子建立和谐而美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更有助于老师的教学。因为任何人只有超脱了各种偏颇情绪的干扰,才能将自身的潜力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所以学生如果喜欢老师,喜欢老师的课,他学习的时候就不会有抵触情绪,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去学习这门课程。
 

最美的课堂啥样儿

淮安外国语  林以广
  还有两三天就要期末考试了,该训练的都已经训练了,该强调的都已经强调了。
  今天,我带着一份模拟卷,让孩子们把前面的两道基础题先做好再讨论讨论,而且,我还把命题人给出的参考答案也发给了他们。一阵热血沸腾的喧嚷之后,教室里终于平静了下来。
  “有什么要我讲的吗?”我问。
  “没有。”大家异口同声。
  “没有,没有,我们就把这张卷子放下了?”我再问。
  “老师,我问个问题。”一个叫新博的孩子站了起来。他一向喜欢思考。
  他提出来的是一个病句的修改——
  “教学研讨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和业务素质,而且有利于教师团队的长远发展。”
  “我认为,将‘而且’改为‘还’这个答案不妥。因为,这里的‘而且’和‘还’没有什么不同。”
  “那你认为怎么改呢?”
  “我还没有看出来。”他很诚实。
  “有谁看出来的?”我又问。
  一阵沉默。
  “还是就照答案改吧。”不知谁喊了一嗓子。
  “哈哈哈。”大家很夸张的样子。
  “是不是本来就没毛病?”前面的晋畅小声地嘀咕。
  又一阵沉默。
  “老师,我不知道想的对不对。”王博站了起来,犹犹豫豫的。这个孩子平时并不怎么主动。
  “说说看。”我的心里头,像有个小火苗“噗”地闪了一下。
  “句中,有两个‘有利于’,有利于什么呢?这两个小句的句式结构应该是一样的才对。所以,我觉得,可以将‘提高’调到‘业务素质’的后面。这样,‘有利于提高’和‘有利于发展’就一致了。”
  “哗……”一阵长久的掌声。
  爽!
  连日来的沉闷和慵懒就在这一瞬间完全被兴奋和满足给替代了。就像一个关得很严实的屋子,门窗一下子全部被谁打开了,屋子里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外面温煦的阳光和轻柔的风,立刻变得神清气爽起来。
  什么是最美的课堂?
  以前,老是听别人那么一说,甚至还有过那么一丝地鄙夷:“哗众取宠”,压根儿就没有深入地想过这个问题。
  但是,现在,我似乎要明白些了。
  我以为,像今天这样的课堂应该就是吧。
  因为,今天的这一堂课,比我预期的要好很多。就在课前,我本来也没有对这一堂课有多么精心的准备和多么精致的设计。但是,这样自然的课堂状态和这样自然的教学结果却让我很满意。我满意的,还不是他们又弄会了一道题,而是,在一道题的研究中,他们有质疑,不盲从;在不断的思考中,他们有了自己的发现。而且,因为有了自己的发现而豁然开朗时,他们一下子感到了满足。
  于是,我跟孩子们说:“学习的过程,不应该是一个人被别人说服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人不断把自己给说服的过程。孟子早就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今天在这里只是探讨了一道小小的考题。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问题,要比这‘纸上谈兵的游戏’复杂得多。我以为,求学时期最大的收获,不是学会了多少知识,而应该是学会了学习。”
  不要说我教学有年了,就是一个刚走上讲台的年轻人,至圣先师孔子关于教学之道的很多阐述,也应该是耳熟能详的了吧。可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因为迫于眼前的压力或是贪恋眼前的利益,难免会忘了心中既定的目的或者是神圣的理想,怕是早已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样的不刊之论,抛诸脑后了。揠苗助长,好大喜功,明明是“目中无人”,却高呼“一切为了学生”,脸上竟然看不出半点的羞惭来。
  读过开东先生一篇公众号文章,叫《不跪着教书,但要跪着考试》。记得当时我写下了这样的留言:“为了对付考试而使用的一切伎俩所获得的所谓成功,只是让一些幸运的矮子暂时成了将军。”我知道,我的留言,当然是不会被公之于众的。我只是表达一下我自己对时下教育现象的一点看法而已。
  我始终认为,学生不是为考试而生的!把考试得第一当人生的目标,人,这一辈子可能失去的就太多了!
  就在上完了这一堂课之后,两个以前教过的学生——佳逸和馨文来找我,说马上就要中考了,想听听我考前的建议,尤其是作文。
  孩子这么热切地奔我而来,我不能冷了他们的心。我说了四个字:一要放松,二要真诚。我说,不要老是想着你在写作文,记住,你是在用文字表达你的思想。我不怕你没有文字,我就怕你没有思想。写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为什么要写。
  最近,我正在读柴静的《看见》。真的,我觉得,我简直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卢安克”!哦,不对。我还远不如卢安克,卢安克没有我心中那么多的纠结!
  啊,最美的课堂,其实,就在心里,就在每一个向着美好的人的心里!最美的课堂啥样儿?我想,它,该像长得各不相同的人,不可复制!
 
【曲径通幽】
 
散论教学细节
淮安曙光初中部  范大阳
  我不是个语文老师,文笔不好;我也不是专家,不会什么理论上的大道理;但我是个实践者,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发现我们的教学往往会忽视一些“细节”,要知道“细节决定成败”,所以这里我就通俗地谈谈我们平时的教学细节吧。
  先从一节课说起,预备铃响了,学生有没有全部回到座位拿出这节课上课的内容,并且很安静地坐在那里,或者复习,或者预习呢。老师喊起立时学生的坐姿如何?学生说“老师好”的时候,学生的声音怎样?眼睛有没有全部望你,有没有全部鞠躬?到了上课的时候,学生上课时的眼神、动作和反应怎样?比如“眼神”有放出光彩的、充满好奇的、活灵活现的、呆若木鸡的、微笑的、紧皱眉头的等等,“动作”有托起脸腮、玩弄笔、抓头发、抠手指头、手放在桌子下边的、直着身子的还是歪着身子的等等,“反应”有单个高高喊起还是连着集体一起作答,有唉声叹气的还是兴高采烈的,有积极举手的还是想举起来手又放下去了,当老师提一个问题了,头突然低了下来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下的理想课堂教育模式下,这样的小组合作座位模式下,让学生组内讨论问题时,你是否会发现总是那几个人头一直拼在一块呢?讨论着讨论着教室突然没声音了等等。到了下课的时候了,有没有学生主动跑到你身边问这节课的内容?有没有趴在桌子上睡觉?有没有下位置追着问你刚才的内容?而对于老师来讲,你上课的时候有没有带个口头禅,表扬的时候有没有竖起大拇指,板书时有没有写错字,对于数学就是字母和数字,讲话时是不是抑扬顿挫的等等,课前你的心情如何,课后你的耐力如何,是不是一上完课就一走了之等。
  不同的“细节”对我们的质量产生着不同的影响。比如我刚才所谈到的,学生课前的准备问题,如果学生一到预备铃响起时,都能做到安静,说明心态不浮躁,喊“老师好”的时候,大家都能异口同声,很整齐、很响亮,说明学生的状态好,这样一来这节课效率肯定会高。上课时,我们老师如果能做到观察仔细,善于捕捉到学生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颦一笑,哪怕就是一个微小的动作,我们都要抓住时机地进行表扬或提醒,都要随机应变地改动原来备好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当时的情况,这样就一定会对及时改正学生不良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利用好这些“细节”一定会对我们的教学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也会起一臂之力,而且还能为学生一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呢。那么对于我们老师来讲,我们怎么样用自身的言行才能很好地影响学生呢?
  其实前面也提到了一些。对于我们老师而言,动作、表情、眼睛、语言都要恰到好处地运用。比如遇到学生精彩的回答时,我们可以竖起你的大拇指或鼓掌;遇到比较难以让学生理解的题目,我们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手势;遇到上课讲闲话的学生,你可以到他后边拍拍他的背,或用眼睛盯望着他。甚至,个人认为,还可以突然中途讲一个借用别人姓名的关于不听课的笑话;遇到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我们可以弄一句方言突然讲解一下题目或用变了调似地叫大家提起精神;遇到作业或考试不理想,建议先是皱着眉头、许久不说话,而不是一味地大发雷霆——这样可能会让学生变得浮躁,听课就会受影响,你接下来讲解的作业纸再精彩,他们都会听不进去,下次做的时候会更差。过一段时间,经过你大道理的讲解,再竖起拳头,来表达下次一定要进步或超过谁谁的,这样他们纵然一开始可能会有点消极,但最后别忘了再给他们一点鼓励就行了。
  还有我们可以跨学科,比如数学课上,我们可以用语文甚至是英语的一些知识贯穿到我们数学教学中,比如语文中的一些名人名句啊,或可令人反省,或可催人上进,还会为你的数学课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看到一个学生上课时头趴在桌上睡觉了,我们老师可以借用一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提醒那名睡觉的学生,既保全了那名学生的自尊,而且还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并且也展示了你的个人魅力。再比如,我们数学老师也可以说英语啊,比如发现很多同学都在低着头,而你又要在白板上讲题目,这时如果我们偶尔弄一句“look at the whiteboard”(看白板),说不定比你说好几次“看白板”效果要好的多,但不宜常用,否则听惯了又没效果了。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而教育又何尝不是天下之大事呢?因此,师生都应该注意平时的这些细节,这样才能共同筑起一座更牢固的通往成功的“大桥”!
 


上一篇:问卷中考(160期)
下一篇:教室内外(162期)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