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108期)

时间:2020-09-18 17:50 作者: 编审:

乡情
 

  水是吾乡清,月是故乡明。故乡是一杯醇酒,让人沉醉一生。乡情总是离不开童年的回忆,倒影里的蓝天,夕阳下的炊烟……那时的一切为我们打下了最深、最亲切的烙印。


【回首望乡】

一叶乡愁
淮安曙光双语学校初中部 程镜伊
 
  一叶乡愁,伴着深秋的叶飘落,洒在未央的夜里。
  在黑夜中,这一片叶,乘着中原的风,顶着秦岭的雨,穿过崇山峻岭,落到了川西的土地上。很快,我就感受到了小镇的喧闹,熟悉的镜头里有湿湿的黑布伞、沾满了泥土的绿胶鞋和那载满了欢乐的背篓,这一幕多么深刻。我知道背篓里一定有我最喜欢的甜饼,爷爷背着它回家,是我最大的期待。
  于是,这一片叶带着我走上了蜿蜒的小路,这路上有我折过的黄荆条,有我捉到的笋子虫,有我端着小板凳去上学的身影,还洒满了被两只公鸡追啄后淌下的眼泪。乘风的树叶飘动着,就像我的心在颤动。
  长长的山路在雨后变得泥泞不堪,还是20年前的模样,还是那一年的我。穿着红雨鞋的女孩吃着路边的山茶果走进了后院,那只成天跟着我的“黑虎”看见我就摇着尾巴叫起来。推开柴门时,屋檐上的水滴在我的脸上,很惬意。穿过灶房,奶奶坐在大院的门槛上眯着眼睛剥核桃,她细心地为孙女撕去了核桃上的青皮,一瓣一瓣的核桃仁躺在竹扁里,好可爱。我的味蕾感受到了久违的味道,刚从树上摘下的核桃充满了清甜,祖孙俩的身影被时光定格,锁定在最美的时刻。
  夕阳下,这一片叶赶上了远行的火车,“哐当哐当”的声音是离别的节奏。我蜷在下铺的被窝里,巴山的夜雨淋湿了我的心。窗外是一片暗夜,穿过这个隧道就翻过了秦岭,一路向东……
  操场上的灯熄灭了,从窗外透进来的光黯淡了,这一片叶静静地舒展在我打开的书页里。它翻山越岭,带来了后山上飒飒作响的阔叶树,门前潺潺流淌的小河,光阴里那些花开花败,草枯草荣。
  我端详起这一片叶,它在不经意间点燃了我的乡愁,淡淡的,绵绵的。



桂棹兮兰桨
宝应实验初中10级1班 蔡映雪
 
  在城区一座桥上,我看见了河上一叶渔舟。桥下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流,虽算不上清澈见底,却也波光粼粼,脉脉流淌。那只船向着东方的朝霞行驶,棹船人执了两支短桨,缓慢远去,在光华之中形成一个从古画中走出的剪影,又似一只贴水缓飞的雁儿,不急不躁,徐徐荡远,剪开流水,驶向朝阳。那两支徐摆的短桨,却是令人浮想联翩——它是木桨,不是清淤船上那黑污污的竹篙,不是运河油轮突突冒烟的发动机,这可少见了啊!
  看着眼前这幅图景,我恍然就像在富春江畔看着轻舟驶在云水深处。富春江的碧水,两岸的群山,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烟雾飘渺中似飘一句悠长的渔歌。歌声之后,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我的身后依旧车水马龙,人们的忙碌多半是为了物质生活,当然也就无人注意朝阳下那微渺而博大的风景。电机轰响,喇叭争鸣,流光溢彩的轿车、疾速穿行的摩托车,以瞬息即逝的身影、不绝于耳的马达声、浓烟滚滚的尾气雁过留声。给一些人对物质生活更多的幻想与渴望。桥下,那只船儿依旧轻缓地摇着橹,像只孤独的雁飞向纯净的天际。
  这就是在城区一幅不可多得的风景。棹船人的淡泊宁静、从容不迫的背影,让我有一种孤独感和欣慰感。短棹轻摇,摇出一段已荒芜的记忆。
  ——西湖寻梦,云栖竹径、柳浪闻莺;湖上是谁棹着彩缎飘飘的画舫苦弄哀筝?凝视着她黛眉下,明眸如星,筝声凄恻,山巅云雾也为之缠绵绕飞!一曲尽,遗响犹在,人已棹船去,湖周,徒留数峰青。且让梦,随风万里。
  ——洞庭泛舟,双桨击浪,轻舟徐行。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耳畔的桨声,眼前的光华流离,凉风掠舟去,绝伦之景皆成雅兴,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当记忆远逝,我脑中渐淡出这么一幅画面:
  ——渔父醉,蓑衣舞。醉里却寻归路。轻舟短棹任横斜,醒否不知何处。
  是的,人正需要在光怪陆离的城市之中保持这一颗淡定平和之心。一蓑烟雨任平生,轻棹小舟,带着天真纯净之心,渡人生的河流,就似渔父,似桥下棹船人,一壶酒,一竿身,轻装前进。
  能在世间纷杂繁华里保持这样一种心境,那你本身就是最雅致、最美丽的风景。
  桥下,船已消失,朝阳已爬上屋顶。望着映红了的河水,我低声叹道:
  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余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袅袅尘烟】

那抹炊烟
淮安曙光初中部10级13班 陶成瑞
 
  一回到故乡,那炊烟便紧紧锁住了我的视线。
  在乡下,炊烟是最常见的风景,正如赵丰所说“乡下不会没有炊烟”,炊烟是他心中的一份坚守。于我来说便又添了几分私欲,每每看见炊烟,那舌尖的馋虫便一发不可收拾。
  老屋前,炊烟下,依稀可见奶奶的身影。
  奶奶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没什么文化,可她那一手高超厨艺却不因此褪色。那灵巧的双手总会从热气腾腾的锅里端出一大碗美味的家乡菜,乐呵呵地看着小孙儿大口扒拉着饭菜,一脸慈祥。
  而我对故乡最深刻的记忆莫过于奶奶那香喷喷的蛋炒饭了。
  曾记得幼时,故乡的清晨总是冷冰冰的,小懒虫迷恋被窝的温度而赖在床上不肯起来。此时奶奶便会踏着小碎步走进厨房,揭开锅盖,洒上一圈油,坐在灶前,点着稻草,塞进灶膛,待那金灿灿的香油在锅里噼里啪啦地跳起舞,便一手将隔夜剩饭倒进锅里,伴随着“嗤啦”的声音,米粒麻利地来回翻动。等到了火候,她“啪啪”敲开三个鸡蛋,蛋清蛋黄杂糅着,包裹住米粒,再向锅里撒些调料,不一会儿,氤氲的香气便弥漫整个厨房。最后,奶奶抓起一把葱花撒在饭上,这一碗美味便真正出炉了。馋馋的我亦是被这香气唤醒,乖乖地起床了。
  炊烟袅袅,萦绕在老屋上空缓缓升腾,交织错落中仿若幻化成了老家的轮廓。
  斗转星移,岁月又扫过一圈轮回。重拾故乡,村头的老树佝偻着身躯,萧瑟的寒风席卷枯叶去了另一个季节。草场上的大石磨静静地躺着,仿佛亘古不变。蓝天白云依旧清爽,田野上泥土的芬芳一如既往,老屋檐下,伸手可及幼时的鸟巢。中午了,家家烟囱里冒着炊烟,不经意便勾起我深深埋着的乡情,如梦如幻。傍晚时分的阳光有点慵懒,更有点涣散,少了些许炙热,多了几分茫然。那田埂上蹦跳的罗雀似乎喜欢这夕阳的余晖,淡淡地洒在一望无垠的稻田,满满地收藏了成熟的气息,那青藤紫花,如梦如醉,虽不曾有惺忪的跳跃,却不失朦胧的滋味,在咀嚼那种悠然自得的感觉。
  嘴角上扬45度,我看见,炊烟下的身影,还在;我闻见,故乡的味道,还在。


【邂逅乡情】

不如归来
淮安外国语学校11级1班 罗智文
 
  悠悠乡情,寄我之心,为之悲喜,为之歌泣。———题记

游子·家乡
 
  “中秋月,乱飞雪,一缕不尽的思念,我悲又倍添……”月饼的甜美勾起他对家乡切肤般地思念,这首《在他乡》更增添了内心的几分悲伤。月亮的光挥挥洒洒地落在地上,在空气中荡出一圈酥酥的涟漪,也映着他泪流满面凄凉的脸。
  患难与共的舍友知道他的心思,中秋佳节,能和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是莫大的幸福。没有家,再美的月色也黯,再甜的月饼也苦,再好玩的事儿也无趣。“去参加中秋节聚会怎样?”同学叫上他,拉着他来到操场,住宿生都在那里狂欢庆祝。有猜灯谜游戏的、有放烟花爆竹的、有打篮球的……他是他们班最能猜灯谜的,但今天他却发现以往令他痴迷的灯谜仿佛突然间就成了一件可有可无的装饰品,再也无法挽留。不知不觉中,浩瀚的苍穹托起一轮又白又丰满的明月,他又多想做一轮满月,张大着眼瞧瞧那远方的亲人正在干什么。在皎洁的月光抚摸下,他幻想自己飞上天,生出一双翅膀,飞回家乡。人们或许永远也不知道,在一个人人狂欢的满月之夜,还有一个孤独少年在默默哭泣,为他的家乡情。

老人·祖国
 
  近海岸,涛阵阵,海风卷飞花,溅珠乱销魂。
  这是1896年,《马关条约》的第二年。老人年逾古稀,独自走在码头上,遥望着那一方,那一方生他养他的神州大陆,台湾海峡波涛汹涌,这是台湾人民泪的汇聚。
  老人伫立凝望,眼前不知不觉浮现出小时候,自己在外面野,而母亲在家门口守望时严厉而又慈祥的身影,手中的风筝,不知怎么骚动起来,“咔——放开我,咔——我要飞走”。一阵海风吹来,老人的手迎着这股风开始缓缓放飞着风筝,风筝挣扎着上升,飞向高空,老人呆呆地望着风筝,仿佛自己就是那风筝,落下风寒的腿已日行千里,模糊不清的眼睛已将大陆一览无余。一阵疾风吹来,老人的风筝仿佛受到了牵引,倏地一下从老人的手中滑落,风筝的引线一下子飘开。老人的手未能及时抓住引线,倒是自己跌了个踉跄。但他呆呆地望着风筝,仿佛望一下,风筝就载着他的爱和悲哀来到了神州大陆,仿佛望一下,他就能变成风筝,让风为他护航,让云载着他去母亲的怀中,“飞吧!飞吧!那里才是你我真正的归宿。”老人自言自语,早已老泪纵横。人们或许永远不知道,在一个忍辱负重的地方,有一个老人在默默哭泣,为他的祖国情。
  



笑脸
监利中学11级16班 唐海明
 
  故乡的笑是一支欢快的舞,总是在心灰意冷时跳起。忘不了,那和谐的旋律;忘不了,那浓浓的温情。——题记
  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稻田,遮天敝地的白杨树……最重要的是一张张怒放的笑脸——这就是我的家乡。
  每逢插秧的季节,田产少的家庭抢先忙活完,而那些种田大户呢,就聘请十几个插秧手去帮忙,我的奶奶经常是在这一行列。她们人手一匝秧苗,弯下腰,没有发令枪,没有口哨声,几乎是在同一时刻迅速地动了起来,赶得上敲键盘了。然而,也不是杨万里所说的“低头折腰只不答”,而是在折腰的速度下,聊起了家常,开起了玩笑,明明汗珠密布的额头上却浮现着灿烂的笑容。在东家的待遇是非常好的,除了早餐、饮料、水果等外,还有专门办喜事的十碗大菜,休息时间也充裕。“走喽”一人带头走去,其他人也一跃而起。绿油油的工程中,传来一阵阵欢快的笑声。
  农闲时,大人们总喜欢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夏天的夜晚,炎热难耐。在特定的时间段,虫儿开始歌唱,大人们就不约而同地提着凳子,摇着蒲扇,在朦胧的夜色中如得道高人般纷至沓来,最后在一个小小的池塘边欣然坐下。这里栽种了许多白杨树,清风徐徐,空气中弥漫着泥土香儿,差不多人马到齐后,话题就扯开了:“听说有戏班子来了,要不咱们一起去看看吧!”“那好!”然后继续讲这几天自己所看到的人和事。这时几个搞怪的大人开始讲鬼故事,天上还挂着朦胧的月亮,倒映在池塘中,更显几分阴森。他们以低调的语气叙述一会儿,突然一身“唔……”这声音忽高忽低,吓得大人们瑟瑟发抖,连退几步,更恐怖的是,他们突然如鬼上身般张牙舞爪地向孩子们扑过来。“哇啊,哇啊!”孩子们放声大哭,赶紧躲在大人后,正义的人勇敢地拿起棒头,准备将其打跑,“哎呀,别别别,闹着玩呢!”“神棍们”连作解释,“哈哈哈……”打破了夏夜的寂静。
  过年则是欢快的天堂。家家都贴上红色的对联与威严的门神,放起的鞭炮,炸得震天响。有一年舅母从武汉回家走亲戚,被村落放鞭炮的小孩吓得瑟瑟发抖,抱怨着说:“你们这儿的小孩怎么这么坏啊,大人们也不来管管。”我笑了,“大人们都在茶馆里摸牌,小孩们则留下来放炮玩呢!”
  家乡,你让我怎能忘记你那浓浓的温情?


【暮色倾城】

心中最美的风景
淮安外国语学校10级7班 付静
 
  何为冬暖?何为夏凉?世事万变,物是人非。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的,仍是初夏时分满山的绿。——题记
  那年,六岁半。父母在外打拼,将年幼的我送到扬州俪人茶庄。暮春那个细雨蒙蒙的清晨,妈妈牵着我的手,将我的手交予布满老茧的手心间。她是位被称作“外婆”的老奶奶,她有一双温暖而神奇的手。
  春露在晨辉下折射出晶莹的光,暖暖的。她拉着我的手,带我到俪山上去给茶树綁叶。我嫩嫩的小手被粗糙的大手握着,被晨露打湿的洼地踩在脚下软软的,每走过一个洼坑,她握着我的手便不自觉地收紧几分。外婆在晨晖下细心地为茶树綁叶,她额前密密的汗珠不时会滴落到泥土间。我躺在细细的草地上,嗅着泥土特有的气味夹杂茶叶幽幽的香气,眯缝着翦水般双眼,被地衣卿卿围着。
  “囡囡,这个……尖尖小角一头钝的是铁观音……叶子扁扁的是碧螺春……她们都是婆婆的好孩子……”
  天边红霞的余晖洒在她和我的肩上,她温热的大手握住我的小手,掌心暖暖的,心间也是暖暖的。
  “……囡婆婆,我喜欢牵着你的手,像妈妈……”
  “……你妈妈小时候,我也是这么牵着她的……后来呢,你妈妈一年一年地长大,渐渐的,离我越来越远……牵着手很幸福啊,真的很幸福……”
  我看到外婆深深的眼窝里,有浑浊的水花。我握紧她的手,想将从她手心得来的热量过渡给她……
  好几次梦醒时分,眼角总有泪珠挂着。在层雾缭绕的梦境里,有外婆的茶庄,有满山翠绿的茶树,有洁白馥郁的山茶花,有嫩绿柔软的茶叶,有渗入心头的绿。父母在远方向我招手,回眸间,是外婆抱着我,哼着不知名的民间小调。房间里仍有外婆砂锅里茶叶翻滚的“咕噜咕噜”声。那淡淡的香气,如小猫的爪爪,引着我,撩动起我内心最深处的回忆……
  又是夏至。微风缕缕,鼻间仍可嗅及淡淡茶香。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仍是那满山嫩绿的茶树——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流莺婉转】

  干冷的秋风在光溜溜的树枝间穿过,带起几片落叶的翻飞。树枝间无名的鸟儿静静的独立着,等待着天明。我想逃离函数路的燥热,几何门的烘烤,驾驭一缕秋思,用纷乱的心丝梳篦浅秋的惆怅,去田野间感受氤氲空气中的稻香……
  ———淮安曙光初中部10级13班 陈银辉

  抬头可以望见寄托我所有对家乡喜爱之情的小桥,小桥上斑驳的石壁,粗糙的石板砖边沿凝结着一层灰白色的污垢,桥的底部附着一些细小的植物,好似一片暗绿色的苔藓,透出骨子里的沧桑与执著,即使背负着沉重使命,消耗了青春,也依然在等待着。
  ——监利新教育11级12班 平克涵
  
  望着暖阳下这片芬芳清香的金色麦田,望着缺胳膊少腿的稻草人们,望着撑井打水的农民那佝偻的身影,望着日渐消瘦苍老的大黄狗,再看看农夫那破落的大院……我和哥哥默默离开了这片令人神往的麦田。
  ——监利新教育11级01班 李启航

  秋意已不再阑珊,河旁,已是无际的蒹葭。随着长笛悠长一声,芦苇的长穗横过了沉默的云与秋野,透过了漂浮于水面的烟霭,沧桑而过。风把树叶吹落,又捡起,然后又轰烈凄凉地离去。
  ———淮安外国语学校11级15班 梁思佳
  
  窄窄的小溪从这边流到时光的尽头,缓缓地。那水,清澈见底,阳光洒下,波光粼粼,使我不禁陶醉在小溪的沉静之中。小溪散发出独有的淡雅,供养了那一排老树。
  ———淮安外国语学校12级14班 支春竹


上一篇:童谣(107期)
下一篇:感恩自然 感恩生命(108期)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