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言公办名校转制(13期)

时间:2002-12-31 15:50 作者:编辑部 编审:

直言公办名校转制

2002年12月总第13期


  由苏州市人民政府、民办教育工作者联谊会、上海中锐集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21世纪教育论坛暨中国民办教育高峰会于2002年11月28-29日在苏州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458名代表出席了这次盛会,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教育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教师报、教师之友等二十多家媒体50多名记者对会议全程报道。
  开幕式由苏州市市长杨卫泽主持,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致开幕词,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苏州市委书记王珉致欢迎词。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汪家缪在开幕式上作了关于民办教育立法的专题报告。这次论坛及高峰会的主题是:多元化、法制化与民办教育。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上,郭福昌、潘懋元、樊纲、张民选、Maxp Chen等民办教育专家、经济学家就民办教育的定位、发展方向、中国经济发展与民办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与突破等作了精彩的演讲。
  卢志文总校长在此次会议上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政府与民办教育”的专题对话,与毛昭晰(全国人大常委、民办教育工作联谊会顾问)、朱永新(苏州市副市长、博士生导师)、信力健(广东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展开现场讨论,并就公办名校转制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剖析。他明确指出,公办学校的管理体制及衍生的系列问题目前已无法圆满解决,是必须转制的根本原因。名校转制既能更好地提高教育品质,又可以在不提高收费标准的情况下保证老百姓的既得利益,并且减少教育腐败现象。他同时强调,中国现有国情下名校是可以转制的,特别是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那些寄生在中小学校园中的“假民办”应尽快转制。
  会议现场散发的11月28日《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第三版(思想版)全篇幅刊登了卢总校长的这篇《公办名校,谁家孩子的天堂——直言公办名校转制》,在与会代表中产生了较大反响。

 

 

直言公办名校转制


卢志文

  公办名校是政府通过长期高强度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精心培育的产物。这种集中财力保重点、层层选拔育尖子的“精英教育模式”,曾经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由此带来的严重的教育不均衡问题也日益彰显。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曾说,世界上条件最好的学校和条件最差的学校都在中国。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那些办学条件最好的公办名校时,不难发现公有体制背后的百弊丛生。在追求社会公平的今天,我们当然应该质疑,纳税人有义务供养这些公办名校,为少数人营造教育的“天堂”吗?但也许更具现实意味的是如何为包括这些名校在内的公办学校的整体寻找一条改革之路。
  模仿国企“抓大放小”的思路,目前在公办学校的转制对象上,我们把重点放在了那些薄弱学校身上。而实践证明,这似乎不是一个好方法。因而有必要对学校改制进行全方位的审视。

谁来为公办学校的产权负责?

  中国教育经费严重紧缺,公办名校却是穷庙里的富方丈。近年来,各种资金通过不同的渠道源源不断地流入公办名校,但其收费却基本上是在体制之外运行,缺乏必要的监管,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黑洞。尤其是那些依托公办名校兴办的“假民办”,产权关系不明,公私界限不分,体制运营混乱,资金管理存在监督“真空”,极易滋生教育腐败。此外,在家长方面,“公费赞助”的黑洞更是深不可测。一些企事业单位以支持教育的名义,向名校拨出大笔公款,换来单位高层领导的子女进入名校就读,这里还不包括一些掌握实权的官员用政策倾斜对这些学校的另一种“投桃报李”。
  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学校是事业单位,本来就没有对资产增值的要求,用不着谁对为公办学校的产权负责。
  然而,我们不能否认:一方面,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一直是制约中国教育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我们的公办名校却存在着教育经费的惊人浪费!
  公办名校资金来得容易,可以收到钱,可以贷到款,可以不还贷……反正都是国有产权,最后有政府包着。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曾就很多学校巨额借贷铺张发展道破“天机”:“想还就不会贷,想贷就不想还。”那些不顾自身偿还能力而一味借贷的校长和学校,到最后必定会把担子撂给国家,撂给政府。这和昔日国企何其相似!

从国企改革看公办名校“国企病”

  将学校和企业进行类比也许不太妥当。但,公办学校和国营企业由于产权虚化引发的弊端却是惊人的相似:
  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带来的大锅饭;
  人员能进不能出,干部能上不能下;
  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个样;
  服务意识淡薄,官僚主义严重;
  行政干预过多,管理缺少活力;
  铺张浪费,滋生腐败,富了方丈穷了庙;
  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
  ……
  国企为了克服上述弊端,进行了20年的改革探索。经历了无数“试错”的摸索,最后归结为一点,就是产权要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认识过程是曲折、艰难的。我们可以把国企改革和学校改革作一个比较。
  ☆“三铁”为啥砸不动?
  最初,人们曾强调国企病是微观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铁”上,人们曾用铁面孔、铁心肠、铁手腕这新“三铁”砸老“三铁”,还是砸不下去。为什么?因为看起来是微观管理问题,实际上却不尽然:铁饭碗是政府给的;铁工资是国家定的;铁交椅是上级造的。怎么砸?根本砸不了!
现在公办学校也搞人事制度改革,搞聘任制,结果真搞的搞不下去,搞下去的都是走过场。这就说明问题不在这里。那么问题在哪里?
  ☆“让利”行不行?
  国家对企业统收统支,统得过死,企业当然没有活力。学校作为事业单位,更是这样。所以企业提出:有自主权就得先有“自主钱”。于是,搞活企业的措施就有了财政“让利”。在教育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学校收择校费,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这样的变革同样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利润留成制度”没有把企业搞活,“择校费”也没给教育带来真正的福音。首先,不是每一所学校都能收到“择校费”,往往是基础越好的学校,“择校费”收入越高,而最需要钱的薄弱学校却没有任何“择校费”可收,导致校际两极分化加剧。同样是公办学校,一边是窗口学校的铺张奢华,一边是薄弱学校的度日艰难;其次,“择校费”在财政体制外运行,缺少监管,“条子”、“面子”、“位子”、“票子”却在这里找到了交换的“等价物”。
  ☆“责任制”能不能落实责任?
  企业搞过“承包责任制”,结果是“包赢不包亏”,富了方丈穷了庙,造成了一大批虚赢实亏的企业。许多地方在学校也搞了校长责任制、工资总额包干制(增人不增资),同样没能解决问题。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群好校长就是一方好教育,这是大家公认的道理。但校长的选拔、任用和管理沿用行政系列的一套做法恰恰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公办学校,产权国有,政府就要任命校长,许多弊端也由此产生。
  此外,现有体制下校长不能实现优质优酬 ,不能吸引更多的一流人才竞岗,导致校长整体素质不高。这种体制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对校长不切实际的“圣化”,要求他不仅是一个能人,而且是一个圣人,不吃不拿、任劳任怨、还得有天大的本事,试问有几个人能达到这个标准?另一方面,对一些校长在许多“灰色领域”里的作为,却缺乏监管,现实中又有多少名牌公办学校校长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其工资水平相一致的呢?
至于工资总额包干,增人不增资,对名牌公办学校并不构成任何约束,对薄弱学校却是一道致命的难题。许多校长只好变着花样向家长伸手,“乱收费”自然就成了一道不和谐的教育风景线。
  ☆“松绑”“放权”能够真正执行吗?
  企业要松绑,要经营自主权;学校也要松绑,要办学自主权。
  92年中央曾专门发文,扩大企业自主权。从“让利”转到“扩权”是一种进步。但是,扩权并不等于转换机制。当时,中央的决心很大。有的地方不愿放权,就派人去检查。但检查的人一走,这个权力又收上来。为什么?因为其它方面的改革没有配套:产权制度没有变,政资、政企、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没有变,政府机构没有精简,政府职能没有转换。这样的单纯扩权显然是扩不下去的,掌握权力的主管部门也绝对不愿意把这个权放出去。企业自主权根本落实不了。
  学校也是这样。喊了这么多年“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校长负责制”,学校到底有多少自主权,校长到底能不能负责,大家都明白。人事、课程、招生,甚至连教辅用书都统在教育主管部门,校长早已降格为教导主任。我们都慨叹中国现在没有教育家,这样的体制怎么可能出教育家。企业家是市场造就的,教育家更不是镣铐“逼”出来的。我们天天抱怨教育的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缺个性、少特色,殊不知这可是现有的教育体制导致的必然结果。
  ☆产权:问题的本质
  国企病关键在“三个不分”:政资不分、政企不分、两权不分。只要存在着这“三个不分”,企业就搞不好。因为它把不应搅在一起的问题搅在一起了。结果政府不像政府,企业不像企业。企业没有积极性和责任心,主管部门也没有积极性、责任心,而且还经常随意地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效益怎么能上得去?
其实,学校也是这样。三个不分,导致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两方面都没有积极性,也没有责任心,结果只能相互抱怨,在低层次上作短期维持,很难赢得健康发展。
  国企改革经历了这么多年的“试错”探索,今天终于走到产权改革这条路上。“抓大放小”让一大批国企在转制后焕发了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然而,我们能不能在产权层面思考学校的问题呢?

教育与经济:两个方向,两种结果

  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这是人所共知的通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结构必须与之相适应。然而,走向“市场化”的中国经济,越走越活,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教育却“计划性”越来越强,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增加教育供给方式的多样化和选择性”,已是现实的迫切需要,教育改革不在体制上下功夫怎么行?
  垄断、官僚、浪费,公办名校的这些痼疾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抨击。王先庆在《中国教育业:垄断的最大牺牲品》一文中指出,正是这种垄断,不仅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而且还造成社会各阶层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以及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因此,打破垄断,培育市场,引入竞争,多元办学,应该是推进中国教育成长发展的根本途径。
  所以,我们应该减少国有资产在学校当中的比重,使更多的产权落实到自然人身上,成为自然人的产权。在经济领域,这已成为市场经济改革的大趋势,这个趋势人们现在看得越来越清楚。但,在教育领域,人们的思想还没有解放。

教育市场:需要培育和规范

  今天中国的教育市场,高度垄断,竞争局面远未形成。虽然民办学校发展迅速,但发展过程曲折,发展方向跑偏,真正的民办学校限于师资和生源,根本构不成对公办名校的竞争,只能在“边缘”找寻生存的空间,甚至连争取平等待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公办名校又以各种名目兴办“假民校”——“对外两张皮,对内一盘棋”,教育主管部门有的推波助澜,有的甚至亲自下海办学。裁判上场出拳,这和当年的机关经商办企业如出一辙。可怜那些真正的民办学校,本来有限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生存状况堪忧。
  培育并规范教育市场已是当务之急。推进一部分公办名校规范地转制、将各类“假民校”改造成“真民校”、完善竞争规则并加大执法力度、守住本位当好裁判员,是教育主管部门迫切需要做的事情。
☆转制:“叫卖烂苹果”还是“靓女先嫁”?

在我国,改造面广量大的薄弱学校最能让老百姓得益。事实上,那些资源丰厚的窗口学校,本身早就具备了面向市场独立生存的条件,但他们不用这些资源到市场上去打天下,反而用这些资本去和薄弱学校争那点本来就很有限的资金和特殊政策,弄得薄弱学校更加薄弱。优势学校如同“国企”,越是政策倾斜、资金扶持越是不愿走向市场。学校自身也埋怨行政干预过多,没有活力。
“公办名校绝对不能转制”,“薄弱学校可以转制”,这是当下关于学校转制的基本政策和主流观点。其实,类似的政策和观点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也保持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种做法的局限性和不成熟。“靓女”先嫁,可以大收“彩礼”,再用这些资金让“丑女”也靓起来,如此则两利;“烂苹果”先卖,没人肯要,势必要降价,保养“好苹果”还要付费,转脸“好苹果”烂掉,想卖也难,如此则两害!道理再明白不过,为什么看不清?根子还是思想不解放。
“靓女先嫁”,政府不仅可以获得一笔丰厚的资金回报,还可以省下大笔人头费、事业费,再用这些钱改造薄弱学校,调整学校布局,可迅速改变当地教育面貌。优势学校在市场中摔打,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活力;薄弱学校得以输血,也可以为赢得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没有钱的老百姓,子女就读问题也能比较好地得到解决,先富裕起来的人也可以享受更好的优质教育,只是要多付点钱。这笔钱给了教育,实际上最终是让没有钱的老百姓得益,“劫”富济贫,和谐发展,各得其所。 
“靓女先嫁”“抓小放大”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教育发展战略,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转制会不会增加老百姓的负担?
  公办名校转制,人们最担心的就是增加群众负担。其实,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名校,如县中、省重点中学等,公益性早已蜕化,收费标准本来就不低,加上名目繁多的赞助,其收费已经和民办学校没什么差别,有的比民办学校还高。而大量的“条子生”,反而让那些经济状况很好的优势家庭再得实惠。“公办名校,谁家孩子的天堂?”人们早就发出了这样的质疑。宝应县中学是一所老牌县中,省重点,转制后投资亿元异地新建,办学规模扩大了近三倍,收费标准不仅比过去低,也比周边的同类公办县中低,而且端正行业风气,还从另一个侧面降低了家长的教育成本。
  有些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名校,变着法子减少学区内学生数,千方百计增加择校生比例,已和民办学校无异。宝应县实验小学,转制前,每年录取的400多名学生中,学区内学生只有20几个,其余除了“条子生”都要交择校费。将这样的学校转制,规范收费,不会增加老百姓的负担,“条子生”没有了,反而促进了社会公平。
  至于“假民办”,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创办的,还是依托公办名校衍生出来的,这些学校的共同特点是只有“收费”是民办的,其余都是公办的,将这些学校彻底转制,明晰产权,既规范了教育市场,又不增加群众负担,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哪些类型的学校适宜转制?
  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尤其是一些“衰象已显”的公办名校、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生比例已经很大的学校适宜转制,各类产权不清的“假民办”学校,必须彻底转制。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经就政府职能说过这样的话:凡必须要做的事,只要民间有积极性做,政府就制定规范让民间去做;凡必须要做的事,民间虽然没有积极性但可以做的,政府就制定政策鼓励民间去做;凡必须要做的事,民间做不了的,政府就一定要去做。教育,民间蕴藏着极大的积极性,政府为什么不放手呢?
  ☆转制,能否绕过产权这个“坎”?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认为人们花钱办事大概有四种情形:“用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节约又讲效果;用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只讲节约不讲效果;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只讲效果不讲节约;用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既不讲节约也不讲效果。”最后一句话是世界上所有国企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公办学校也是在“用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官”,没有一个人终身对资产负责。转制就是要从产权入手,通过一种新的机制,让人们“用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这样,势必能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过去人们没有认识到产权是个问题,特别是触及这个问题还牵涉到意识形态,姓社姓资,客观上又很复杂,人们总想绕开“产权”搞改革,事实已经证明,这是个绕不过去的坎。
  我们都知道,“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志。而这十六个字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产权清晰。产权不清晰,权责就不可能明确;权责不明确,政企就分不开;政企分不开,管理就不可能科学,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学校也是这样。
  然而,产权问题一直是民办学校发展的一个病灶。《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关于民办学校产权的现有规定不仅阻碍了社会资金向民办学校的流入,而且也不利于调动现有民办学校投资者的积极性。
隐藏在制度障碍后面的是观念禁锢。关于教育是否应该走产业化之路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但当许多人为教育产业化会否损害教育公益性等问题所困扰时,就在一些地方,具有企业精神的教育家和具有教育情结的企业家,这两种力量在政府的推动下结合到一起,进行了产业化的大胆尝试。江苏翔宇教育集团就是一个成功的实例。这些成果显著的试验有力地证明了,教育市场客观存在,经济规律已经在发挥作用,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如何看待国有资产流失?
  学校转制过程中,人们告状最多的就是国有资产流失!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产权带来的未来收益是预期的,是主观判断的。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看,评价会不一样。而最终很难按人们预期的最高价成交,那么这时就难免有人说你资产流失!其次,产权重组实际上是利益重组。自己利益流失了,就要告状。他不会说我的利益流失了,而是告国有资产流失。
因此,国有资产,不管怎么卖,总可能有人告你“流失”。实际上,国有资产被败掉,才是最大的流失,而这一点人们往往看不到。
  转制过程中,确实也有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发生。因为这不是他自己的,他不会去维护这个资本的价值,只要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就可以牺牲国有产权。
  这就恰恰让我们看到,国有资产流失发生的原因和我们要改革它的原因是一样的!因为谁都不是所有者,谁都不会考虑国有资本的效益。不卖,每天都会发生损失;卖了,也会流失。
  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考虑一次性改制呢?它可能发生国有资产流失,但从此却不会再发生资产的损失。从此资产有人关心了,作为社会资本它能够起作用了,事业也能得到更健康地发展。
  叔本华曾经说过,一件物品的主人越多,它得到的关心越少。集体的草堆,总是比个人家的草堆先被扯光,就是因为集体财产的主人太多,产权反而被虚化了。
  美国为什么会推行公校私有化?仅是为了解决教育经费短缺吗?显然不是。转换机制才是真正的动因!
  ☆转制:会不会失控?
  很多人担心转制后学校失控,投资者会乱来,国家的教育改革方针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其实,这个担心是不必要的。今天,已经没有人会因为企业是民营的而担心其产品和服务不正规了,学校也应该是这样。实际上许多公办学校长期存在的顽疾,如以教谋私、乱收费等在民办学校反而不复存在。民办学校在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方面的自觉性比公办学校更强。

警惕:“假转制”不如“不转制”

  有名无实的假转制,百害而无一利。有些地方的转制,就是让主管部门多安排几个“董事长”的职位,产权并没有真正转变,机制当然也变不了。
  理想的转制方式,要有外来资金参与竞争,这样对教育就会有一个资金增量。既改了制,又有了增量,还可以借鉴别人好的经验。
  教育体制创新的活力在基层。从学校转制入手,让学校成为真正的法人,使学校改革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发动机,自下而上地完成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也许是教育改革真正可行的策略。
所以,我们不要再有依赖思想,总希望上面有什么标准的模式可以套用。我们只能在探索中发现可行的办法,它不一定是完美的,但一定是实践家在实践中创造的,是在各种利益的博弈中磨合出来的。“多做少说”,让我们先干起来!

 

 

高瞻远瞩引领时代一步,内选外聘培育世纪英才
省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2002年年会在淮外隆重召开
——翔宇特色外语教学工作得到首肯

  12月5日,江苏省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2002年年会,在周恩来纪念馆东侧的翔宇淮安外国语学校隆重召开。来自省教科所、教研室的专家领导及全省54个县(市)区的150多名代表和周边县区中小学的200多名嘉宾齐聚淮外,共同谱写江苏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新篇章。 
  本次会议由省教研室教研员、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何峰主持,省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高维正作年度工作报告。大会特邀省教科所成尚荣所长作题为《课程与课程改革》的学术讲座。淮安市教育局副局长陆岳新、楚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国权、楚州区教育局局长余滔先后发表讲话。翔宇总校长卢志文就集团旗下的四所学校特色外语教学工作做专题汇报。
  下午,该校高立顺老师向与会代表、嘉宾展示了一节别开生面的教学汇报课,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学生出色地应对,流利的口语,赢得专家代表的一致肯定。
  翔宇教育集团以先进办学理念导航,旨在培养走向世界的优秀学生,一贯重视学生外语、计算机等前沿应用学科综合能力的训练。为保证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翔宇教育集团择优选聘学科教学能手,还不惜巨资聘请多名外籍教师任教口语。作为集团首创学校,淮外更是领先一步,创办三年来,在优秀教师的悉心指导下,无论是各级考试,还是技能操作比赛都大获丰收,扬名在外。 江苏省教育学会和淮安市教育局,把这样的盛会安排在淮安外国语学校召开,是对该校外语教育教学工作的肯定与鞭策,同时也必将对淮安市乃至全省的教育教学改革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又讯,12月7日,江苏省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授予翔宇教育集团淮安外国语学校“科研园地,育人摇篮”的铜牌。 (建国、寿健、以广)

【翔宇短波】

  ☆卢志文总校长应邀参加第二届21世纪教育论坛暨中国民办教育高峰会。(详见要闻版主题报道)
  ☆“苏浙沪皖新语文圆桌论坛”在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召开,总校长助理袁卫星运用网络技术所传授的专题式语文学习公开课,受到与会专家、学者一致好评。(详见声音版报道) 
  ☆11月9日、10日南京大学数奥专家马传渔教授莅临翔宇,在实验初中给学生做奥赛辅导报告。
  ☆11月11日,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薛大威主任在翔宇实小就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专题报告,来自全县各乡镇的150多名教师参与学习研讨。
  ☆11月14日,江苏省财政厅副厅长江建平等领导一行八人,由宝应县副县长袁竹青陪同来翔宇宝中视察。董事长王玉芬女士向来宾介绍了办学规模与特色,阐述了集团办学理念。江建平副厅长对董事长热心教育事业,支持地方发展的做法非常欣赏。
  ☆11月15日,南京师范大学吴也显教授、刁培萼教授和陈晓樵博士应邀前来翔宇,指导实小指导课题研究。深入听课后,他们对实小老师勇于实践课改新精神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并就《培养智慧型教师群体,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与青年教师进行对话座谈,为进一步研究与实施该课题指明方向。
  ☆11月17日,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副处长夏成满同志在宝应县教育局杨世春书记陪同下视察翔宇。听完卢志文总校长汇报后,夏处长充分肯定翔宇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对学校硬件设施和校园绿化备加赞赏。他认为翔宇进入宝应,是宝应县领导勇于探索的成功之举;体制创新是教育改革的根本出路,民办学校大有可为;老百姓抢着把孩子送进学校,这就是翔宇生存的最好保障和办学成功的最好说明。夏处长还盛赞王玉芬董事长的办学远见和卢总校长的管理策略,并希望翔宇在以后发展中"门槛低一点,质量高一点,规模办得再大一点"。他同时希望教育局领导要把翔宇的机制引进公办学校的管理当中去,把地方教育办出更多特色来。
  ☆11月22日、23日翔宇教育集团首届田径运动会隆重举行。(详见专题版图片报道)
  ☆11月28日,由扬州市教研室组织的市高三数学复习研讨会在宝中召开。来自扬州中学、扬师附中等市内省级重点中学近70位数学骨干教师汇聚翔宇,交流研讨高三数学复习思路和做法。南京师范大学数科院博士生导师涂荣豹教授应邀作高考专题报告,并传达2003年高考数学的最新信息。宝中陈宏宝、张煜两位老师为与会代表开设了高三试卷讲评课和复习课。双边互动的课堂教学、现代化授课手段的熟练运用充分展示了翔宇人精良的素质。
  ☆ 12月l日“第八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江苏赛区初中组决赛在无锡光华中学降下帷幕,淮外何石、沈纯、华夏、张钟秀、周辉5名同学脱颖而出,凭优秀成绩全部入选江苏省信息学奥林匹克集训队。 
  ☆12月2日,翔宇淮外64名学生领到了《时代小记者》编辑部颁发的记者证,《时代小记者》淮安外国语学校记者站宣告建立。《时代小记者》是江苏省教育学会创办的省级刊物,旨在鼓励、引导青少年学生关注生活,融入社会,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12月初,该刊物整版刊登了淮外小记者采写、编辑约5000字左右的文章,从多角度表现了翔宇淮外在素质教育上的大胆而有益探索,同时也向社会展示了翔宇人的风采。
  ☆12月3日,扬州市教育工会民办学校工会工作现场会在翔宇教育集团召开。市教育工会主席李伟及与会同志对翔宇教育集团所推行的平等协商机制和集体合同制度给予充分肯定。翔宇教育集团成立以来,认真贯彻《工会法》和《关于加强社会力量举办学校组建工会工作的意见》,先后在所属各校建立工会组织,又成立了工会联合会,并经教职工民主选举产生了由行政、工会、教职工三方面组成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翔宇工会联合会,始终把推行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认真履行维权职能的同时,积极为翔宇的发展献计献策,受到广泛好评。
  ☆12月7日,淮安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在翔宇淮外胜利召开。淮安市各县区数学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近300人出席会议。会议期间,淮外贺宝剑老师开设课题为《尝试运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结构》的示范课;市清江中学钱旭东老师作专题说课;淮外教科处赵齐猛主任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合谐发展》的讲座,将其在全国第三届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讲课、说课)观摩会上领会的精神充分诠释,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誉。淮安市教研室负责人充分肯定了三位老师的教科研成果,并宣布本市调整后的优课评选标准将全面落实本次会议主题讲座中所阐述的五方面操作规程。
  ☆总校长助理袁卫星和实验初中教师袁爱国的论文在2002年江苏省“师陶杯” 教育科研论文大赛中获一等奖,周晓静、刘益民、陈连林、万红刚、李惊梅五位老师论文获二等奖,张广银等二十五位老师论文获三等奖。这次大赛全省共有10000多篇论文参评,一等奖获奖比例不足总篇目1%。我集团50篇论文参赛,32篇获奖,充分展示了集团教科研实力。
  ☆实验初中张元老师参加扬州市中学化学网络教学赛课和课件设计大赛,荣获两项冠军。
  ☆2002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获奖名单揭晓,宝应县中学勇创历史新佳绩有十六人获全国等级奖。不久前刚获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省一等奖的张云同学,再拔头筹荣获全国一等奖;吴岳、李斌、韩拯三位同学获全国二等奖;余维广等十二位同学获全国三等奖。
  ☆第十四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全国中小学生(江苏地区)“金钥匙”科技竞赛胜利结束。淮外初一(15)班宋典同学代表淮安市参赛,经过初赛、复赛、决赛三轮角逐,荣获全省最高奖项特等奖。
  ☆投资600余万元,包括一片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人工草皮标准足球场及8道400米塑胶跑道,可供2000余人观看比赛的风雨看台的宝中体育场日前竣工交付使用。加上已有的八片篮球场,五片排球场,两片网球场及可承办单项国际赛事,被誉为"荷乡明珠"的宝中体育馆等其它体育设施,翔宇宝中不但充分满足了同学们强身健体的需要,也具备了承办省级以上大型文体比赛的接待水平。    (殷建国 李吉银 何为 万红刚等供稿)


上一篇:翔宇,今夜星光灿烂(第十一期一版)
下一篇:新年献辞(14期)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