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情境·细节
(第五十三期)
【嘉宾论剑】
“理念、情境、细节”是课堂教学中的三个主题词,理念决定教学的行为,情境彰显教学的智慧,细节成就教学的完美。2007年元月,翔宇宝应中学第三届“成长杯”青年教师教学艺术大赛落下了帷幕,一大批青年才俊在课堂的舞台上挥洒激情、演绎智慧、传承希望,共同的教育理想让翔宇人开启了一场“理念提升、情境设计、细节打造”的课堂教学讨论活动。
主持人:潘文新 (翔宇宝应中学副校长)
嘉 宾: 顾毓宏 (翔宇宝应中学教科室主任、政治高级教师)
杜士明 (翔宇宝应中学教科室副主任、数学高级教师)
张广银 (翔宇宝应中学教务处副主任、语文一级教师)
梁 鸿 (翔宇宝应中学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化学高级教师)
潘敬波 (翔宇宝应中学生物教研组长、生物一级教师)
徐乃华 (翔宇宝应中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物理高级教师)
李志勇 (翔宇宝应中学德育处主任、英语高级教师)
理念决定教学行为
潘文新:各位教职员工,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的论坛主题是“理念·情境·细节”,台上的嘉宾是翔宇教育集团宝应中学第三届“成长杯”青年教师教学艺术大赛的各位评委,“成长杯”大赛刚刚落下帷幕,思想的撞击、理念的刷新使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在如今的新课程时代,我们既要强调“校本课程、校本教研”,更要强调培养和借助“校本专家”,立足课堂做贴近教学和教师的研究。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但我觉得新课程推进到今天,再强调这些已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需要强调的应该是:有什么样的行为才有什么样的理念。在一个理念泛滥的时代,“课堂情境的创设,课堂细节的打造”等行为是鉴别是否有理念,是否有真理念的试金石。
杜士明:教学理念决定了我们对教学情境和细节的把握与认识。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教学过程中要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寻求达到目标的途径),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引起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内容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精神需要。
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一节课里包含了许许多多个教学细节。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神情、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都可称之为教学细节。教学细节是师生进行互动的语言和行为单位,它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是构成教学行为的外显的最小单位。“外显”表明细节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东西,它可能是学生困难时的帮助、迷茫时的指点、失败时的鼓励、成功时的共享、出错时的包容,也可能是不闻不问、视而不见、漠然处之……
教学情境既为教学细节的生成提供特定的条件,使潜在的、预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行为,并能有效地激活教学细节的出现,实现着教学细节的处理。一句话,教学情境就是教学行为和教学细节发生、运行并实现的操作平台。另一方面,教学情境也规定和制约着教学细节的形成和产生。教学情境是由若干教学细节构成,教学细节的处理又会推动教学情境的发展。有人把情境比做一幅画面的整体,细节只是整体中的一部分或一个局部,我认为情境是由若干细节和人以及与课堂相关联的诸多因素构成的动态的和谐的整体。情境是通过细节来呈现的,细节处理得好坏又可以推动情境的发展,教师的情境设计与细节打造等行为都离不开自身的理念指导。
情境彰显教学智慧
潘文新:我认为教学情景是时、空、人、物等诸要素的组合,能有效地推动教学行为,并不是课堂中所有的过程都可以称为教学情境的,起不到这些作用和效果的只能叫“教学环境”。“细”指小,“节”指节点,“细节”就是教学中最小的点,对教学起连接、推动作用,对重点的突破、难点的解决起关键作用,也不是课堂45分钟都是细节,起不到这种举一反三,以一敌十作用的只能叫“环节”,这里我们并不热衷于下多么准确的定义,只是为了大家能在同一个范畴中对话。
顾毓宏:对于教学情境的理解,不同人站得角度不同会得出不同的认识。我想起《论语》“先进”篇里孔子借弟子曾皙讲的一段话: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兮,咏而归。意思是,在清清的河水边,在暖暖的春风里,在依依的杨柳下,师生围坐在一起,共同探讨宇宙奥秘,揭示人生真理,这应该是孔子所追求的一种教学情境吧。没有高高在上的老师,没有师徒之间的严格界限,学生走出了课堂,走进了自然,走进了社会。师生是完全平等的,教学氛围是开放的、民主的、自由的。而只有在民主开放的教学情境里,学生的思维才会自由地放飞,学生的个性才得到充分地张扬。这样的情境即使放在倡导新课程的今天,也值得我们去效仿和追求。
潘敬波:我谈一个对我印象深刻的生物课教学情境设计的例子。生物上有一课是关于森林在环境保护上的作用,主要内容讲的是森林在生态上的作用以及现在森林遭到破坏带来的环境危机,我们应该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宝应中学有一位生物老师刘宝砚,他是这样来上这一课的:带着微笑走进教室,对大家说,我画一幅漫画,好不好?只见他用粉笔很快在黑板上勾画出在荒漠的地方有许多大树被砍伐,只剩下树根,在一棵大树根上长着一根枝条,上面有一只小鸟在唱歌:歌名叫我家住在黄土高坡。通过这个情境的设计,一下子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大家很快就记得书本上所讲的内容,也增强了我们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意识。人类大量砍伐森林,使它失去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能力,导致水土流失,黄沙满天飞,如果还这样破坏森林,不要说人,就连小鸟筑巢的地方也没有了。我还记得当时刘老师穿的是白衬衫,大概20年过去了,到现在我还非常清晰地记得这一课,正是刘老师设计的这个漫画情境起的作用。由此可见,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设计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智慧。
张广银:对于语文课堂情境创设应该有四种方式:一是写作体验情境,《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老贝尔曼画家救一位女青年,最后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个故事本身比较简单,但情节感人。在最后十五分钟,我引导学生仿照2005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丛飞的颁奖词来为老贝尔曼写一段感动社会的颁奖词,让学生通过写作来体验这种感动的情境;二是语言描绘情境,一次,我在教授季羡林先生的《月是故乡明》时,投影了流沙河先生的《就是那一只蟋蟀》中的一节诗句“想起雕竹做笼想起呼灯篱落想起月饼想起桂花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想起故园飞黄叶想起野塘剩残荷想起雁南飞想起田间一堆堆的草垛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 问到学生:这一小节最有人情味的,最能触动你的感情的是哪一句?有的同学说“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有的同学说“想起田间一堆堆的草垛”;有的同学说“月饼、桂花”。这时我就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自己儿时的记忆,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情境氛围;三是问题激发情境,我在和学生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这样一段: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我及时地问:同学们想一想,“梦”这一意象有什么特点,而诗人竟然用“沉淀”一词,是否矛盾?有的学生说:诗人在康桥时建立了对自由、理想追求的“梦”,但在回国的几年中破碎了,所以诗人这一次来到母校,把这一个“梦”沉淀在他所心爱的康河中。也有的学生持不同的见解,我们就顺着学生的问题思路去分析,借此去理清诗歌的情感主旨。四是声音渲染情境,在教授苏教版《白发的期盼》时,我们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响资料库中找到了这篇课文的声频文件,剪接了最后一位的访谈,这个声音非常具有感染力,以至于许多学生听了之后悲伤地哭了起来。
细节成就教学完美
梁 鸿:如果从化学角度来理解,教学细节表现为语言的科学性、实验的规范性、习题的代表性、全员的参与性。化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体现在正确地引用化学术语,确切地表达化学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上,语言的科学性是化学课堂对教学细节的基本要求。化学学科的基础是实验,演示实验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学生今后实验规范性习惯的形成,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动手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演示实验应做到目的明确、操作准确、演示规范、现象明确。另外,习题的代表性、全员的参与性都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通过对一些细节的恰当处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徐乃华:教学细节是教学过程的关节点,它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生动的教学细节,对教学过程有推动、激活、联系、延续的作用,对教学效果也有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忽视一些教学细节,却能见到这样的现象:“上课猜谜式、讲解告知式、答案辩护式”,进而“课堂习题化、习题考试化、考试高考化”,发展为“备课抄教案、上课搬教案、检查数教案”,这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要求。为此,我们需要用先进的理念、美妙的情境和生动的细节成就精彩的课堂。
李志勇:细节即指细小的环节。在一定程度上,课程是由课堂上无数个细节共同组成的,课堂细节决定教学的成败。关注现场与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新课程教学改革,最终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上实践和体现。那我们如何关注教学细节,我以为:一要真切地关注教学开端;二要切实地关注学习过程;三要全面地关注学生发展;通过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减少我们人为地制造差生,注意课堂提问范围的广度、评价性语言的运用和巧妙转化课上学生的违纪行为。
潘文新:课堂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情境”和“细节”总是与课堂中的重点、难点相关联,而课堂中的重点、难点是知识的“原型”、“母题”、“源头”,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开关”、“揿钮”,这是我们不能轻视和放弃的。一次论坛不能穷尽所有的话题,甚至不能穷尽一个话题的所有方面,这个论坛只是翔宇课堂建设的一次启动和策动,好的翔宇课堂应该时时进得去,人人拿得出,个个说得起,处处蹲得住。
【场外论道】
围绕着“理念·情境·细节”这一话题,场外宣起了讨论的高潮,翔宇宝应三校的领导积极参与话题讨论,这必将推动翔宇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
诸向阳(翔宇宝应实验小学副校长):《特殊的葬礼》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世界上著名的瀑布——塞特凯达斯瀑布,过去是那样的雄伟壮观,现在由于大量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造成塞特凯达斯瀑布奄奄一息。巴西总统为了表达对塞特凯达斯瀑布消亡的痛惜,为了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的责任,亲自为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了一次特殊的葬礼。
教学这篇课文,我的理念是人文原在语文中,人文精神必须在学生语文实践中体现。为了将这一理念落实到语文教学中,我需要创设一个情境,成为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创设怎样的情境呢?我想到了“演讲”这一活动形式。巴西总统为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葬礼必然会在葬礼上发表演讲。演讲正是串起整篇课文教学的“牛鼻子”,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我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推测巴西总统在演讲中可能讲哪些内容,学生推测总统可能讲过去的瀑布是巴西的骄傲,现在却在走向消亡,呼吁人们保护环境、爱护自然,使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然后让学生写演讲辞,写演讲辞的过程正是学生内化课文语言的过程。最后,让学生登上讲台演讲,融工具与人文于一炉。
教学细节是令人难忘的,至今我还记得教学本课的一处细节。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我让学生注意“曾经”这个词语,比较有没有“曾经”的差别。学生说:“有了曾经这个词,使人感觉到瀑布壮观的景象是在以前,不代表现在。塞特凯达斯瀑布以前的景象是雄伟壮观的,现在逐渐枯竭了。”学生说:“读着曾经这个词,一丝悲凉从我们的心底油然升起。”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形成语感,语感怎么形成?要让学生对一些看似平常的字词甚至标点符号进行咀嚼。“曾经”是学生很容易忽略的一个词语,这里把它作为一个训练点,咀嚼它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同时也渗透了人文教育。
陈连林(翔宇宝应实验初中副校长):我想从人文和建构两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情境和细节问题的认识。从人文角度看:(1)创设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课堂情境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创设与文本内容相吻合的情境,让学生主动探求才有效果。如小学课堂有声有色,注重学生活动;初中课堂有滋有味,强调情感体验;高中课堂有张有弛,讲究思维训练。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设计情境,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2)创设课堂情境不仅是教学技巧,更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学校是学生生命活动的场所,课堂是学生生命存在的主要载体。把课堂情境人格化,变成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让学生在情境中不但学到知识,更感受到丰富的生命体验,获得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启迪、思想的启蒙。从这个层面上讲,课堂情境的人格化不是一句空话。
从建构的角度看:(1)“情境、协作、对话”应成为课堂的关键词。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背诵教师讲课内容的能力。这当中,“情境”其实就变成了学生学习、实验的代名词。“情境”提示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的知识。比如实验,很多课堂以理论实验为学习核心,用做题目方式来加深理解,实验只是补充说明理论概念的辅助工具。从建构的视角看,应以观察实验为学习核心,由实验推演出理论概念,而且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概念的理解。所以在情境中亲身实践的知识就会变成一种能力,变成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2)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区分学生两种个体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我们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情境和细节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学生真正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基于自身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否则,课堂教学就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或者生吞活剥。在情境教学中、在细节把握上,重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然后“学必躬亲”,亲自体验,遵循“同化、顺应、平衡”的程序,让能力螺旋上升,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和终点,再以此为起点达到另一个终点,循序渐进。因此我们在情境创设、细节设计上应着眼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在现实发展水平基础上创设情境,以潜力发展水平为指向,达到教学目标,形成发展能力。
卢志文(翔宇总校长):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来不得半点疏忽。综观中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其特点是:目标引导,边讲边问;以勤补拙,小步快进;教师主导,注重基础。其缺点是:少个性化,缺创造性。如果把传统课堂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做个比较,传统课堂表现为:教师中心——如何讲、教材中心——知识系统、课堂中心——讲授为主、注重知识和智力发展、注重教育结果、注重知识获得、客观定量评价为主、强调整齐统一步调一致;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则表现为:学生中心——怎样学、问题中心——直接体验、实践中心——习得为主、注重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注重教育过程、注重问题解决、主观综合评价为主、强调个别化分层施教。
围绕着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特点,我们必须在课堂上坚守一些基本原则: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用”为主线;突出“学生自学质疑”、“教师导学解惑”与“巩固深化应用”三个核心环节;高度重视课前的有效准备和课上、课后的有效应用,将课内外的教学有机结合;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和善于学习,使整个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机过程;课堂结构严谨自然,并具高度的灵活性,有效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活泼高效不僵化;“教”、“学”、“用”三个环节的不断复现,并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学生知识增加,智能发展,“教”、“学”、“用”也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超越。具体来说,课堂教学要把握六个“度”:一是参与度,即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二是亲合度,即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三是自由度,多一些轻松,多一些幽默,多一些欢声笑语,多一些神采飞扬;四是整合度,整体地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得到的不是被肢解的知识,而是真正的整合知识的智慧;五是练习度,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的程度;六是延展度,即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的延伸。为了符合新课程教学的理念要求,教师的角色必须实现如下转变:由“权威”向“首席”转变;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变“给压力”为“给动力”;由“导师”向“学友”转变;由“工程师”向“教练”转变:是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由“知者”向“识者”转变;由“背桶人”向“挖井人”转变;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由“园丁”向“引路人”转变。我们的教师只有实现这些角色转变,才能胜任新时期的教学工作。
【专家论理】
情境教育强调“着眼发展,着力基础”,“从未来出发,从现在做起”,进行有序的系统的实践操作。儿童的实践操作,根据教育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大致有下列三种:(l)实体性现场操作,让学生从小步入生活,面向社会;(2)模拟性相似操作,儿童自己动手动脑,极易产生顿悟;(3)符号性趣味操作,通过情绪的作用,为符号性操作添“趣”。而随着现代意识的注入,教师已不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播种者、唤醒者、鼓舞者——去播洒创新的种子,去唤醒创新的潜能,去鼓舞创新的志向。小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一种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愿望、求异的思维品质,让其初步体验到创新的快乐。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1)在审美愉悦中,培育创新的土壤,让思维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2)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激活创新的潜能,让情感点燃智慧的火花;(3)在观察与想象中,拓宽创新的空间,让思维插上翅膀;(4)在学科训练中,培养扎实的实践能力,为创新打下必要的基础。
—— 李吉林,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
“境”是情境教学的一个维度,“情”则是另外一个维度。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喷涌出来的则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似的情感。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奶”字时,亲切地对学生说:“看,左边是女字旁,右边像个驼背的人,这就是奶奶的‘奶’字。奶奶年纪大了,走路时背弯弯的,还要拄个拐棍。”这种充满亲情之爱的教学,把本来死板的、不会动弹的文字,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钻进了孩子的脑海里。相反,“如果照着教学法的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昴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赞可夫语)。这是因为“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上课冷漠,那么学生听课也必然冷漠;教师无激情讲课,学生必然无激情听课;教师无真情讲课,学生必然无真情听课。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真情,师生即使面对面,也犹如背对背。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进入教材的欲望。情感激发的目的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兴高采烈。总之,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
—— 余文森,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