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书店(156期)

时间:2020-09-18 18:15 作者:朱芹 编审:
有家书店

  每次推开那扇门,都会有一种冲动。“书如青山常乱叠”。有时不为买书,只为看那些名人大家穿越岁月的尘封,齐聚一堂的景象;亦或是坐在窗边,在字句之前寻找自我。

 

【遇见书店】
 
椿湫
枣庄十八中17级6班 邵安琪
  书店虽不大,外表也很普通,却独享一份雅致与细腻。名曰“椿湫”,椿,久长者;湫,悄然之意。我想,这正是书店老板的心声与期许吧。即使默默无闻也要生生不息。每次推开那扇门,都会有一种冲动。有时不为买书,甚至也不为看书,只为看那“书如青山常乱叠”之况,看那些名人大家穿越岁月的尘封,而今齐聚一堂的景象,亦或是坐在窗台边,闲望天边云卷云舒,坐观世事风水流转,便好像洗净了沾染的一切污秽,只管在时间的缝隙中遨游,在字句之前寻找自我。
  书店,对读书人而言,都是一种成全。书店成全了多数人的期盼与渴望,同时也使每一本书都有机会被世人熟知。事实上,没有谁是一座孤岛,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书店承载着无尽的爱与恨,悲与欢,离与合。当我们邂逅了某本书籍,便像跨入某个异世界。每本书籍,都拥有独特的思想与意义,也向世人展示了截然不同的世界。当然,每个读者的人生阅历不同,也对书有着不同的体验与看法。因此,我们完全不必担心心灵是否孤寂,因为两种思想相互碰撞总能擦出异样的火花。有时,我会觉得自己早已和书店融为一体,它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实啊,无论它给予我多少打击与痛苦,让我心灰意冷,只要躲进小小的书店中,它便会抚平我的伤痕,治愈我的灵魂,让我的世界透出光明与希望。
  古代虽无书店,却仍有黄生借书的故事广为流传。今虽有书店,逐渐被电子书籍与网上书店赶上穷途末路——实体书店生存艰难。但仍不乏一些紧跟时代潮流的实体书店,例如三联书店,在当今文化日趋多元的背景下,致力于打造品牌,一心做好书,在当今社会中一直挺立不衰。西塞罗曾说过:“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在这个被数字与电子所吞噬的世界里,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碎片化的阅读,而忽略了实体书籍的厚重与深意。那些实体书店,就像被世界的黄沙所掩盖的城堡,不是被黄沙同化,便是抗过黄沙的侵蚀,涅槃重生,重新绽放出原本的光辉。《岛上书店》中曾说“没有书店的地方不算是地方,事实上,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缺少精神力量的支撑,将会寸步难行。没有书店的存在,我们的灵魂将无处安放,我们的心灵也会极尽空虚。”
  所以,椿湫,它不仅是一家书店,也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好地方。
 
深夜书店
枣庄十八中19级14班 赵俊杰
  世界上,存在着一种“不打烊书店”,尤其是在夜深之时,它便成了海上的帆船,载以宁静,行以温暖。
  依旧是喜欢书店温暖的橘黄色灯光和书上特有的纸张香气。犹如一缕茶香在安静温婉的旧时光中,袅袅升起。静听那推门而入的风铃声,静享夏日滂沱大雨的安逸。
  深夜书店,释放理解的光芒。理解工人一边承担生活重担,一边渴望精神修炼的无奈,让其褪去白天的疲惫,在整日奔走忙碌之后,能感受书本的温度,体会文字的韵味;理解学生对远方的追逐,对未来的迫不及待,让其畅游于知识的海洋,为梦想的殿堂堆砌砖瓦,为远方的到来积攒能量;理解流浪者无处安身的窘迫和四处漂泊的疲惫,让其拥有落脚之处,感受人间的温暖,看到明天的希望。因为深夜书店的理解,他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生活的步伐变得轻盈。
  深夜书店,流淌尊重的清流。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在大多数人眼中,没有权利,没有地位,没有身份。满身都是被人厌弃、唾骂、隔离的理由,尊严二字于他们来说遥远在光年之外。然而在深夜书店,他们将处于一个全新的世界,可以手捧着书本,即使看不懂密密麻麻的文字,嗅着它们的味道也足以让他们满足,因为那是被尊重的感觉,是重获尊严的滋味。因为深夜书店消除偏见,予人尊重,他们飘零无根的心有了归属地。
  深夜书店,洒落关爱的甘霖。像春雨洒落万物,清风驱散燥热,冬日阳光温暖身心。深夜书店以特有的清爽宁静,让疲惫的人沉沉睡去,让筑梦的人安静学习。看似微小的行为,对于需求者而言,却是最大的荣幸,人间需要关爱,关爱为人情增温,为社会创造和谐,为民族增强凝聚力。因为被关爱,所以感到幸福。
  黑夜的特质是宁静,而宁静来自身体的舒适与内心的坦然。深夜书店,以理解、尊重、关爱作为经营准则,给予每位来客一方宁静,让深夜书店成了人间天堂。
  平生所爱不过翻一座山,越一条河,看一片云,做一次梦,在最好的年纪,遇到最好的自己。深夜书店是汇集人生幸福的港湾,也是缓缓时光中的一个繁华美梦。
  或许有一天记忆倒带,最难忘却的还是在小巷拐角处的深夜书店,是社会上一座风雨长亭,凝望疲敝的人文古道,难舍劫后的万道斜阳。
 
【激扬文字】
 
要“独乐”也要“众乐”
温州翔宇高中部17级12班 苏睿
  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道:“我们正直上天堂,我们也正直下地狱。”这时代物质丰盈,这时代物欲横流。最高等的学府或许培养出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最平凡的职位也许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我却以为:公共利益背景下对个人幸福感的过分榨取是极不明智的做法。
  诚然,社会需要人们对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正如荣格所说,“合群是一切善良人的终极取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其各项功能的实现必然要通过社会整体的组成单位——个体的共同努力。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这才能最大化地实现公共利益。
  然而,个人的小确幸对个体而言不可或缺。梁漱溟先生曾说,“中国文化的最悲哀处就在于它看不到个人”。我们总提倡说“奉献精神”,“为社会做贡献”,却忽略了这其中人的天然欲望与诉求。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完全地压制自然欲望,只会使欲望在背光的沼泽里疯狂生长。完全是适得其反。
  再者,“小确幸”式独乐并不意味着“利己主义”与“绝对自私”。你必须拥有一些小而舒适的幸福。清晨六点的新鲜空气,商场橱窗里的裙子,甚至只是楼下早餐店一碗最辣的粉,这样你才能不被宏伟目标的空洞吞噬。这样的“独乐”对于“众乐”的实现,作用是画龙点睛的。
  因此,区分“独乐”和“众乐”孰乐,其实是个伪命题。这两者本就无所谓“更”,只是程度不同基础上的有机结合。过分地强调奉献精神抹杀了个体的存在,而正如西塞罗所言“人是共和国的一切目的和最终目的”。个体的意义是无庸置疑地需要被肯定的。但过度鼓吹个人利益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张载曾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社会责任感也应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完全的个人主义只会滋生利己主义的细菌。
  由是观之,我们应该要“独乐”也要“众乐”。独乐与众乐的尺度掌握在各自心中,人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决定究竟孰多孰少。这其中难免有个别特例,但大部分人的价值取向与道德标准并不会有太多差异。窃以为,若是人人都凭着心中的秤做人行事,或许世上就无所谓“独乐”与“众乐”了,因为“独乐”即“众乐”,“众乐”也即“独乐”了。
 
浅谈道德
温州翔宇高中部18级14班 李尚珈
  道,天地之律也;德,万物之性也。
  道德是否是永恒不变?当然是一个否定的答案。正如将现有的道德套用在野蛮人身上是行不通的,所谓道德更接近于众人认同的一种规范。而规范,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到法律。《现代汉语词典》上,道德是意识形态之一,由人们自律或舆论监督的一种规范;而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规范。这就很有趣了。二者本质相同,但主导又或者说遵从的阶级不同。
  法律作为统治阶级的意志,自然是通行上下,无人反抗。而道德所遵从的是“众人”,如果是统治阶级主导,那与法律又有何不同,如果是被统治阶级主导,那又有何意义?难不成指望统治阶级去遵守?抑或只是作为法律的补充而存在?人们更加信赖由强制力和统治阶级保证的法律,反而是代表着公众意志的道德为人所摒弃,好似加装在狙击步枪上的刺刀,可笑而可悲,但它为何存在?这或许可以通过其目的作出解释。依个人理解,无论是法律抑或道德,都只是人在个人力量不足,或是作为弱者的情况下,聚集成为一个团体,制订规则以保护自己与亲人。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于是选择绝大多数人认可或可以接受的规则作为法律,并慢慢衍生出强制力加以执行。而个人不同的看法,浑以共有的法律,便慢慢形成了一套由法律作为基础(这也是其能够为众人所认同的原因),辅以部分人独有的看法,从而形成的“伪法律”。
  这样有着相同看法的人数一多,便形成了新一种道德,甚至当人数足够多时,会衍生出自己的一套评定标准,惩罚手段,并藉此影响他人,当这个“伪法律”足够庞大,甚至影响到大多数人时,其中情节严重的,就变成了法律,情节尚轻的,便由其内部解决(当然不能触及更高的法律)。
  而道德究竟是什么?《风流去》文中给了一个老子的答案:道,就是天地间运行的规则和秩序;德,就是万事万物的特殊属性,本质属性。这样的道德,也许的确是不变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而这样的道德究竟是什么,我不得而知。太阳东升西落会在几千亿年后改变,一加一等于二会在二进制前改变,物质是运动的会在绝对零度面前停滞,连宇宙都会在热寂中迎来并不绚烂的终末。当沧海变成桑田,岁月在流逝中虚幻,一切的一切都改变,还有什么不变?
  每当思及这样的问题,就总会大感生命之短暂,视界之狭小,无缘见到最后的真理。总之的总之,最后的最后,也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纸上故乡】
 
爱上生活
——读《布鲁克林有棵树》有感
枣庄十八中17级翔宇01班 房鑫彤
  在这个爱思想已成潮流的时代,作家一个比着一个追求深刻和深沉,唯恐自己成了一个肤浅的俗人,可《布鲁克林有棵树》却依然做着感动的文章。曹文轩曾评价这本书“它不是靠故事的离奇,而是靠故事的质量;不是靠主题的新颖,而是靠主题的分量;不是靠人物的怪诞,而是靠人物的真实。”是的,读它是平易的自然的,读后却是受益匪浅的。
  最初看这本书是被它画着一棵树的封面和诗意的名字所吸引,“The tree of heaven”被译为“天堂树”,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臭椿树,这是一种少见的连水泥地上都能长起来的顽强的树。穷人的快乐永远是那么少,以至于见到一棵臭椿树,他们也能看见天堂。
  作者贝蒂•史密斯,成长于纽约的布鲁克林,也就是说,这部小说是以她成长的环境来写的,而她早年的经历也与主人公弗兰西相似。小说对二十世纪初的布鲁克林生活给出了百科全书式的介绍。文学批评家艾尔弗瑞德•卡增写道“从某种意义上说《布鲁克林有棵树》是布鲁克林的完美写照。”“它集朴素、简陋、庸常和可爱于一身。”一本好书会触及一个人的灵魂,改变我们看待周围世界的方式。
  “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命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实现生命的充实常在,人人皆可获得。”全书与作者的这句话紧密相连。故事从夏日下午的天堂树写起,又到夏日下午的天堂树结束,而弗兰西•诺兰却从一个黑瘦弱小的女孩蜕变为坚强干练的大姑娘。一棵本该无忧无虑的幼小心灵被迫面对艰辛的生活,母亲偏爱弟弟,父亲深爱她却英年早逝,家境清贫,在学校饱受轻鄙……面对坎坷的人生,她也曾苦闷、迷茫,却始终保持着那份尊严和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弗兰西每个星期六会去图书馆,她想把图书馆里所有的书从 A到Z 一本本看完。星期六下午,她会拿着借来的书来到布鲁克林,坐在太平梯口,藏在浓浓的树荫下,看着书,做着白日梦。
  女作家佩吉•奥伦斯坦在评论此书时说“生活并不公平,可是总能应付过去。”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吸收父母的精神传承。就像弗兰西的坚强像妈妈,她的坚强帮助她克服困难,超越前人:她的外祖母没上过学,她的母亲只上过小学,而她却凭借自己的坚强上了大学。弗兰西的想象来自爸爸,她的想象力让她超脱了生存的艰难。没有人希望自己贫困,但贫困却可以磨砺性格。苦水中泡大的弗兰西和弟弟尼雷一起谈到出生在幸福时代而不用吃苦的小妹妹劳瑞时,表现出的是一种同情:“不会有我们那些快乐。”那是苦中作乐的甜,是贫困中的乐趣。
  这部小说有些“大女子主义”男女对比鲜明。弗兰西的妈妈坚强似铁,爸爸却柔情似水。父亲为了让女儿上她想上的学校,不惜造假,冒用他人地址。弗兰西和爸爸更亲,和妈妈疏远,可最了解他的,恰恰是这个和他一样心硬的母亲。在面对只有一个孩子可以继续上学时,母亲凯蒂放弃了渴望知识的弗兰西,而选择了儿子尼雷。在生产第三个孩子即将死掉时,这位母亲才吐露了心声,说是儿子本来不喜欢读书,如果停他的学,他永远都不会再回去。“而你不一样,你会拼,会斗,你还会回去,就如同太平梯里的那棵天堂树。”
  小说的最后,诺兰家悉心培育的那棵叫安妮的树最终还是病了,死了。可那棵被砍掉,连同树干一起被烧的天堂树竟然活了下来!
  这是一部让人看了会哭也会笑的“家小说”,它教会了我爱与成长。
 
书香
温州翔宇高中部17级10班 张丽
  培根说:“历史使人明智,诗词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而阅读,则盈满人生一切的明智与灵秀、一切的周密与庄重、一切的聪慧与善辩。
  董卿,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却以独特的韵致娉婷在众人眼前。是什么让她如此靓丽、如此迷人?或许,其中极重要的,就是阅读。早在中学时她便开始三五天读一本名著,即使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她仍坚持每天一小时的阅读。正是那不断的积累,她才会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吟诵出“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此时此景,两相辉映;她才能随心随情,信口拈来“当时的我是何等温柔,我把花瓣散在你的发间,当你离开……”,最是美丽的也正是这一抹无意间流露的温柔。“书在我手上,世界就在我手上!”是啊,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生活如歌,或高昂,或悲戚,或低沉,而因为阅读,它变得和谐动听。在舞台上大声唱出《最初的梦想》的范玮琪,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在星光熠熠的舞台上,并不是最抓人眼球的那一束光芒。但,偏偏是这样的女孩,却留下了她独特的身影。在哈佛学习的她对很多人来说,无疑是敬佩、羡慕的。可她却做出了惊人之举——离开哈佛,选择唱歌。但事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进路演艺圈的范玮琪,作词、编曲、剪辑等全部刁难着她,经过深思熟虑,她决定去读书——学习有关音乐的知识她坚信自己的梦想一定可以实现,两年后,一首《最初的梦想》让她一炮而红
  生活如画,或明丽,或暗淡,或素雅,因为阅读,它变得别有风情。金克木因阅读而改变了人生。只有小学学历的他在图书馆工作,每天都有很多教授、学生来借书。白天,他在借书台和书库间穿梭;晚上他就偷偷阅读那些被别人借过的书。日久天长,这个曾经的懵懂少年不仅靠自学精通了梵语、印度语、世界语等十多种语言文字,还在文学、历史。天文等领域卓有成就,并与季羡林、张行中和邓广铭并称为“燕园四老”。在图书馆中一点一滴咀嚼的文字,浸染成墨迹,在人生的长卷上肆意挥洒。
  人生如戏,或喜或悲,可当书读,可当戏看。戏其实就是缩小版的人生,通过戏剧演出人生百态。生活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昨天过去了再不重来,前一秒过去了再不重复。而书亦是如此,书中封面是岁月的灿烂,扉页是青春的警句,封底是墓碑,内容是走过的路程。日,是它的标点;月,是它的段落;年,是它的章节。童年、青年、中年、老年都是人生不同的篇章。
  人生如梦,或浓墨泼洒,或轻描淡写,或轻吟低唱。而书就如梦中一幅幅画面,以充满狡黠的神态撩拨你的思绪,以期待的目光扫射你的追逐。人生中再次仰望阔别已久的梦想。不再沉沦于梦魇,彻悟书在人生中的内涵,裸露在外的是时间、空间,蕴含在内的是万千的含蓄“谜面”,合目细品姗姗来迟的滋味,如歌如霭,如情如火……
  有的书可以昙花一现,轰动一时,然而日久天长,便被人弃之墙边柜角,成为无人问津的废纸堆。有的书也许曾遭冷遇,遭受禁锢,若干年后甚至若干代后,却在不经意处灿然生辉。那些优秀的书,历经岁月的大浪淘沙,饱受历史的风雨浸润,依然流传下来,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一版再版历久弥新。
  此生此世,何其短暂。着眼于眼前的苟且,却没有诗意的远方,人生也不过是在现实的泥尘中打了几个滚,拍一拍,也就全散去了。而书,却是那诗意的世界。每一部经过大浪淘沙的经典,都是那蕴藏着整个世界的芥子,为我们的生命延伸出无穷尽的广度与厚度。
  让我们洞开这朵绝世之花,探索时间的深度,聆听永恒的回声,让书香缭绕人生之路吧!
 
【星星点点】

  这不过是我心中的一幅图:有碧野朱桥、蓝田日暖的美好,也有桃李春风、十年夜雨的孤独,只是生活本然,随处可见罢了。当我心中有此图之时,我便成了搁浅星海的鱼,眺望现世,寻不到归路,只因心醉于此,不复出,亦不欲出,惟望有一日,可道此宏图。
——温州翔宇高中部19级11班 单炫翔
 
  少年强,则国强,国强则士气高昂。老一辈尚健步如飞,新一代已成为中坚栋梁。“00”后英姿勃勃的亮相,是盛世的最美的画廊。盛世如歌,如歌盛世,虎啸龙吟,玫瑰铿锵。这红色的追梦人,这盛世的缔造者,起笔身手不凡,收笔必将灿烂。
——监利中学19级20班 肖亦天
 
  门外风铃声拉回我的思绪,起风了。夜幕低垂,树影摇晃,门前下班的路人行色匆匆,街灯下,照亮着一个个晚归的人;我起身,将书放回原处。店中仍有不少的人还沉浸在书中无法忘怀。我推开店门,深吸一口气,深秋天气微冷,落叶飘落到地上。伴着秋风与落叶,融入行人的队伍中,我将继续游荡。
——枣庄十八中18级4班 宋萍
 
 


上一篇:日日有小暖(156期)
下一篇:班里来了个“左撇子”(156期)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