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侯祠前我们仿佛见到了楚汉相争时两军对垒时厮杀的场景;淮安府衙前我们仿佛又回想起窦娥冤的故事;关天培祠前我们好像看到隆隆炮声中一个不屈的淮安硬汉;漕运总督的门口我们隐约望见运河中接天的航帆和首尾相连的漕运船……不大但却精致的淮安城,沿着镇淮楼向北,依次是漕运总督署遗址、淮安府衙,这条淮安中轴线在历史上曾一度繁华。驸马巷、龙窝巷、回龙巷,胯下桥、望仙桥,中轴线两侧的每一条小巷、每一座拱桥都散发着浓厚的文化韵味,蕴藏着楚州人津津乐道的历史故事。3月8日下午,淮安外国语学校初一年级1200多名学生走出课堂,开启了“寻古览胜,体悟淮安”文化之旅。
下午1点10分,初一级部全体同学千余人浩浩荡荡从学校操场整队出发,拉开了“寻古览胜,体悟淮安”文化之旅的序幕。为了更好的游览景区,初一级部把18个班级分成4组,我们跟随的是第二组,游览的首站便是中国漕运博物馆。
漕运文化 源远流长
漕运博物馆看似不大,但是顺着楼梯走到地下,却发现这里别有洞天。据讲解员讲解,该馆地下面积达5100平方米,由漕运专题展区与楚州精品文物展区组成。其中漕运专题展包括序厅、漕运历史厅、漕运文化厅和漕运城市厅。馆内展厅通过180°巨幅投影、互动多媒体装置、场景幻影成像等高科技声、光、电数字音像全面展示了历代漕运的恢弘历史和灿烂文化。
序厅,180度巨幅投影卷轴与艺术沙盘模型的创意式组合,呈现出一场多感官的视觉盛宴,还原漕运文化灿烂辉煌的历史原貌。隋炀帝开凿通济渠;明清时期,运河已成为当时漕运主干道……一幅幅精美画面,让同学们陶醉在漕运历史的长河中。文化展厅里,脚下一条幻影运河向我们展示了运河两旁相关的城市、码头、粮仓等信息,一幅幅图卷让同学们看到京杭运河及两岸的繁盛。同学们走近淮安厅时,一名从徐州南下的信使,快马加鞭前往淮安,有加急密函上报漕运总督,画外音“圣旨到,速开城门”随即响起,同学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古代淮安的重要地位。历史厅有组清江造船厂彩绘雕塑。文化厅里同学们看到了一艘根据明清相关文献记载按比例缩小复原制作的漕舫。船头是一个巨大的“狮子”头,波浪形的毛发像涌动的运河水;船尾则是寓意平安的良渚文化的图腾神徽。据讲解员介绍,这艘漕舫为明末清初督运漕粮的一种官船,名为“太平舟”。这艘漕舫尽管按比例进行了缩小,但它功能完备、造型优美,让人不得不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
当同学们步入淮安厅的河下古街,立即有种亦真亦幻的错觉。张记铜铺内炉火熊熊、淮丰米行里五谷满仓、淮宾楼美酒飘香、清溪馆的宴席上摆着软兜长鱼、开洋蒲菜、平桥豆腐、钦工肉圆等淮扬名菜,两位士子觥筹交错、谈诗论文……这些楚州历史上声名远扬的老字号正述说着这个昔日“南船北马”交汇之地的百业兴旺、繁荣富庶。“麻油茶馓”,“香干臭干,五香蚕豆哪吃”,“卖小脚卷子”……那高一声低一声的楚州市井叫卖吆喝声更是令同学们仿佛回到几百年前的河下,流连却步,思绪万千。
一座博物馆再现了厚重的漕运文化,也向同学们展示了淮安昔日的荣耀。漕运文化诉说着一个民族行走在水上的传奇,已沉淀为古楚文化特有的基因。
魅力恩来 万世楷模
早春的周恩来纪念馆,梅花盛开。为了避开更多的行人,主馆我们只是凝视了些许,便去看辅馆和西花厅了。辅馆与之前的牌楼构成“八一”二字,象征着周恩来成功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继续沿着纪念馆的中轴线向深处走,便来到了西花厅。同学们有幸参观到了周总理曾经乘坐过的红旗轿车,以及模仿北京周恩来故居恢复的周恩来居室。简朴的装潢和单调的家具,都在无声无息地诉说着总理为国为民,勤俭奉献的高尚情操。一个身着校服的淮外女生拿着本子在周总理亲民厅里默默地记录着什么。因为徒步劳累,很多同学都坐在周总理亲民厅里,谈论着总理和人民在一起推小车、摘果子、在田间劳动、在河里挽着裤脚捞鱼虾的亲民之举。
听说总理故居的梅花盛开了,同学们一路奔跑着。不久,驸马巷7号便到了。这里是周恩来总理童年时生活、学习的地方。在这里,总理度过了人生最初的十二个春秋,也是在这里,他渐渐萌生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整个建筑皆是青砖、灰瓦、木质结构的平房,具有着明清时期苏北民居的典型建筑风格。
同学们最先看到的是周恩来总理童年读书的地方——读书房。在这里,周总理接受了他一生中最初的基本知识。向西通过一道腰门,是三间面南的正屋。这是周恩来父母——周劭纲和万氏十二姑当年的居室。格扇的门窗上糊着洁白的绢纸。东厢房便是周恩来的诞生地。向正屋天井向西,便进入一道南北走向的狭长的走廊,走廊南端西侧,是两间别具一格的亭子间,这是童年周恩来和他的嗣母以及乳母的住所。在乳母住房的对面是一口水井。小时候,他就常跟蒋妈妈一起从这口井里打水浇瓜浇菜。作为学生,我们也许无法经历周恩来总理所经历过的种种磨砺,但是,我们同样可以端正思想态度,夯实文化基础,为国家之发展需要时刻做好准备。
周恩来故居参观完毕,映在我脑海的是“腾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格言还有周总理那为中国人们呕心沥血,辛劳工作的一幕幕。今天再次感受到周总理勤奋刻苦的学习生涯、克己奉公的精神。
廉政文化 克己奉公
看到淮安府衙旁边画栏上写着“千古奇冤窦娥案发生地,清代四大奇案之一发生地……”同学们顿时对府衙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快步向前,越过了曦门。“公生明”三个大字映入眼帘,意为:公平、民生、廉明。正是这三个字的传承,使廉政文化融在千年中国官僚的基因里,才使淮安府衙屹立不倒,中华民族万世长存。
大堂前的广场上,高大的汉白石坊上题撰着“公生明”三个字,背面则是黄庭坚的刻撰“尔奉尔禄,民膏民脂;下民可虐,上天难欺”。官与民,是鱼与水,自然要以法治、以仁政。左右两边呈现了六科——兵科,刑科,工科,礼科,户科,吏科。
我们按照顺序依次参观了六科。在兵科,里面存放了各种各样的古代兵器。在户科。一进去就可以看到有四个大玻璃箱子,里面分别存放了瓜果蔬菜鲜花粮食,每一个都塞得满满的,可见当时的物产确实是够丰富。在刑科,里面放着各种各样的刑具。吏科、礼科、工科,这三个里面的东西也很有看头,甚至出现了李昌毓的蜡像。
大堂后别有洞天,进入后花园,众人惊呼。这里屹立几根铜柱,铜柱中间有一个祭祀河神用的大锅。隔着河,对面有一座很漂亮的假山,假山上有一个古色古香的亭子。这里不是江南,但感觉这里的花园比江南园林多了一份霸气。远看后花园:黛瓦飞檐,柳绕长堤,古木参天,湖光山色;湖面辽阔,波光粼粼,倒亭映碧,清幽绝佳。秀哉,美哉,胸怀风骨;壮哉,伟哉,天地为心。
邂逅府衙,在千年时空穿梭,让心灵触摸历史。不觉夕阳西下,淮安府衙是本次游览的最后一站。渗透大堂前“公生明”即公平、明达的思想对于淮外学子的公民素养起着积极的作用,弘扬廉政文化,建设和谐社会,追求教育公平,于翔宇学子日后从政也有着重要影响。
休息时,一位同学在记录本上写道:淮安是一个走一次就难以忘记的地方,什么是历史古城,走完淮安,你就会明白。近4个小时的文化行走,千余人的队伍分别游览了漕运博物馆、总理纪念馆、总理故居、韩侯祠、关天培祠、淮安府衙等淮安区内众多著名的景区。同学们游览淮城,品味文化盛宴,感悟到了一个民族行走在水上的智慧,也在心田深处播下了刻苦励志、克己奉公、公平、民生、廉明的种子。
我们出发啦!
周总理故居
古代航运模型
关天培正堂门口
体验博物馆的神奇
关天培祠堂
周总理铜像前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