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外学子探秘“说不尽的东长街”

时间:2013-11-10 21:34 作者:宗林林 编审:

 

 

  2013年11月10日上午,淮安外国语学校“名城淮安历史文化研究社”小组成员在校团委书记杨丽丽老师和宗林林、范红雷老师及淮安历史文化研究协会众专家的带领下,寻访东长街,感受“中国故事之城”的魅力。

  “东长街?我每天都从那里经过,好像没什么特别的。”“扬州八怪?我知道有郑板桥。边寿民?没听说过,他是淮安人吗?”“著名民主爱国人士李公朴在淮安长大的?”……出发前,和“名城淮安历史文化研究社”的学生社员交流,名城淮安网文化版版主、淮安历史文化研究协会祁宏老师介绍说:“如今看上去好像很平常的东长街,过去却是淮安城内最具文化底蕴、最具传奇色彩的古老街道。”

  “这里曾是‘苇间书屋’。边寿民晚年回乡定居,结庐于此,常在庐屋里仔细观察鸿雁的生活习性,所以他画的鸿雁活灵活现。人们送他一个雅号——‘边芦雁’。”站在空旷的芦苇荡前,淮安古城景区文史专家讲解员章来福老师讲述了“扬州八怪”之一淮安人边寿民的传奇人生。初二(12)班邓茗绮说:“如果能重修‘苇间书屋’,在芦苇荡间养一些芦雁,再展览边寿民的绘画,一定会有更多的人认识这位名士。”她准备通过查阅更多的资料和采访周边的居民进一步了解边寿民其人。

  “2011年,经过全国海选和网友投票,淮安市淮安区凭借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被人民网评选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故事之城’。”站在拥有250年树龄的古紫藤前,祁老师介绍了蒋公馆的历史变迁。这里曾是清末学者蒋清翊在淮安的寓所,蒋清翊费时十二年、三易其稿,为《王子安集》作注。初二(10)班陆以恒和他的同学们用照片定格了见证历史沧桑巨变的古紫藤。

  在镇淮楼东路路西,章来福老师介绍,这里曾是著名爱国志士李公朴的故居。“出生在淮安,14岁离家,淮安悠久的文化和爱国人士的故事哺育了李公朴。”面对繁华的店面,李公朴的故居已荡然无存,同学们不禁有点失落。

  “袁世凯嫡亲的妹妹就嫁在这里。在袁世凯称帝前,他妹妹曾写信劝其不要逆历史潮流。”走进张公馆,祁老师介绍了这座古典建筑的特色。有铜钱花纹的阴井盖,腐烂的椽子,气派的屋檐,青石板铺成的地面,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这一切都深深吸引着同学们。

  行至东长街东侧,便到了朱占科的故居。据章来福老师介绍,这位光绪年间的顺宁知府喜欢窗亭雕花,故居里的砖雕艺术特别出名。走进别院,欣赏飞檐上的砖雕,“蝶恋花”,“秋菊图”……最吸引人的是一副人物画:方寸之间,一个拄杖微笑的老者站在庭前,黄发垂髫的童子手持书有“吉祥”二字横幅。同学们就朱占科故居的维修与使用问题采访了现有住户孙奶奶。

  经过真武桥,沈氏遂园……最后来到华中分局旧址。楚州实验中学赵老师在四大展厅前热情地讲解了华中分局的两大战绩:“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和“土改”。同学们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动员参军的宣传画、歌颂粟裕将军的歌词、土改时使用的剥玉米的机器……并就具体细节请教了随行的专家。

  “一个城市有它独特的历史文化,古民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作为历代名人居住的地方,名人居所具有无可比拟的文物价值。”作为名城淮安网文化版的版主,祁宏老师在总结时希望同学们能了解、热爱、传承家乡的名人、文化,希望更多人发掘、保护、开发淮安的文化底蕴,让更多的人认识名城淮安,走进名城淮安。

 


准备出发

认真聆听

关注!

历史沧桑巨变的古紫藤

研究探讨

集体留影
 


上一篇:淮外召开食品安全标准宣传培训专题会议
下一篇:淮安外国语学校义务讲解活动有声有色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