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经师易,作人师难
(第四十七期)
【编者按】
教师本身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身教作用具有动情性、示范性、引导性等特征。教师的身教言传,教师行为风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任何事物不可替代的。
【情景回放】
“同学们,我也是班级中的一员,有责任和大家一起把环境卫生搞好。过去,我总是批评同学们嫌脏、怕讥笑,不愿倒痰盂。从今天起,先由我来值日。这只痰盂,我去倒!”在一连三天都发现那只很脏的痰盂挑战似地摆在教室的一角后,班主任张行老师说完这些话,转身端起痰盂朝外走去。同学们没有想到老师会倒痰盂,“哄”地一声笑了起来。又三天过去了,张行老师总是提前把痰盂刷洗干净。从那以后,张行老师班的痰盂开始有人争着倒了,包括那几个在家向来“手不提四两”的学生,也能积极认真地参加值日劳动,班级里再也没有嫌脏和怕人讥笑的现象了。
【案例分析】
教师本身就是课程
宝应实验初中 包春华
面对教室里的脏痰盂,班主任张行老师对学生最初采取“警察式”的训导及众目睽睽下的指责,然而事实没有朝张行老师预期的目标发展,学生一次又一次“疏忽”了这只脏痰盂。而班主任张行老师后来亲自“倒痰盂”却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作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教师人格就像一面镜子,学生可以从中认识到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应当做的,班主任张行老师用“身教”来印证平日的“言教”,对学生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有力地推动着学生在人格塑造中由“知”向“行”转变。
从心理角度分析,张行老师亲自“倒痰盂”不同于单纯的言教,它具有形象的示范性、引导性。由于形象直观,身教就为学生思维发展拓展了从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的认识道路,“倒痰盂”就容易被学生接受。“言立不如默成,强人不如积感。”从人的意向活动来分析,张行老师亲自“倒痰盂”更具有言教所无法比拟的强烈的动情性。
同样的学生,同样的课堂,同样的教案,由不同的教师来执教,“味道”与“效果”就是不一样。道理很简单,教师本身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所以,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我国自古就有注重身教的传统。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我们的信条》中明确规定:“我们深信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他要求教师“与学生共教、共学、共做、共生活”。儿童教育家孙敬修先生说过:“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孩子的耳朵是录音机,孩子的头脑是电子计算机”。他打这个比喻也是要求教师必须注意身教。重视身教从古至今,都显示着顽强生命力。
“作经师易,作人师难。”是说传授学生以知识比较容易,给学生以人格的影响却比较困难。在人师与经师的关系中,也涉及到身教与言教的问题。最好的教师应是言教与身教的统一。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也含有言教与身教、经师与人师的全面要求在内。
【深度思考】
“身教”与“言传”
淮安外国语学校 吴寿健
这是一则耐人寻味的教育案例,它让我们于平凡细节中去深思老师身教的力量。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这个“道”不仅指人生之道、做人之道、还应包括师德之道。而这种“道”的传播多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在学生眼里,老师的言行本身就是鲜活的教育材料,很多时候学生是以老师为榜样和规范进行模仿学习的。许多名人在文章中都提到自己的老师对自己的影响,也许这已经超越了知识、学识等方面的东西,更多的是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的熏陶。魏巍、鲁迅多年之后在回忆自己恩师蔡芸芝老师、藤野先生时,仍然那么真切。虽然这种精神品质和人格力量是看不见的,但是它以心塑造心,用魂感染魂,影响久远,乃至一生。
人们常说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较之二者“身教”比“言传”更重要。在教室里当你看到纸屑而熟视无睹地从上面跨过的时候,在校园里当你随地吐痰的时候,在办公室当你随口说脏话的时候……你本身的行为已经弱化了你的教育力量和效果。无怪乎有人说“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试想案例中的班主任张行老师如果光是空口说教而没有躬身践行,就不会有后来现象的发生。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我们需要完善自己的素质品质,提升自己精神品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树立起在学生心目中的“象征意义”的偶像。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不能嘴巴上一套行动上一套,言行不一。
教育承载着很多责任,许多时候我们在训导着学生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告诉他们什么是崇高,什么是渺小。然而,我们自己以身作则去做了吗,去研究了事情的可行性了吗,给学生作出示范和榜样了吗?
老师,请注重身教的力量,用你充满真、善、美的行为和高尚的人格去教育、影响学生吧。记住,你就是学生眼中一道美丽风景线。
用表率引领孩子
宝应实验小学 张瑞
班主任张行老师倒痰盂所产生的积极效应使我想到了一句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想以前班主任张行老师肯定为班上的痰盂之事头疼过、烦恼过,也一定跟学生谈了许多要求,可痰盂依然无人理会。而他这次的带头倒痰盂,无声的行动,却产生了巨大的效应,原因只有一个,老师榜样的作用。看着班主任张行老师搬着很脏的痰盂的身影,每个学生的内心都会掀起涟漪:老师能放下架子,端起痰盂,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做到呢?
是的,榜样行为在教育之中就是具有这样神奇的作用。好榜样的树立,可以让我们平时头疼不已的事情在无形中迎刃而解,班主任张行老师倒痰盂就是一个极好例证。反之亦然。记得我班有一个学生总被同学反映在过马路时闯红灯,我找他谈话,平时我们不是常说要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吗?他说:“我知道,可每次我妈妈带我上街,看到红灯亮了,都不停,还说‘不要紧,警察不在’。”我知道了,根源原来在他妈妈身上,妈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将教师平时交给孩子的所有交通规则常识都推倒了。这也是“榜样的力量”。
小学生往往对教师和家长比较信任,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正由于这样,我们更应该善用我们的榜样教育,引领学生向积极的一面发展。你想让孩子从你的身上学到什么?就应该像对孩子的要求一样来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写日记,我们可以做个表率;要求学生多读书,我们可以做个表率;要求学生不断反思自我,我们可以做个表率……
以榜样激励学生
宝应实验初中 石书贵
美国心理学家在托儿所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把孩子分成四组,每组配一个实验员担任老师,过了10多天,当老师与孩子们熟悉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后,实验开始。老师要求孩子们为孤儿院的孩子捐款。第一组的老师向孩子宣传捐款的伟大意义,同时自己也捐款;第二组的老师也向孩子宣传捐款的伟大意义,但是自己却不捐款;第三组的老师向孩子宣传不要救济孤儿,劝说孩子别捐款,同时自己也不捐款;第四组老师向孩子宣传不要救济孤儿,劝说孩子别捐款,但是自己捐了款。实验的结果是,第一组的孩子全部捐了款,第二组的孩子绝大多数没有按老师的宣传去做,而是像老师实际做的一样没有捐款,第三组的孩子没有一个捐款,第四组的孩子大多数捐了款。
这个实验说明,身教重于言教。与空洞的说教不同,榜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一个人、鼓舞一个人,他给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多少年后,往往是教师谆谆教育的东西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而教师在日常表现出来的有关情感方式、纪律观念、勤劳风范和自我控制等具体行为仍然存留在学生心中并产生持久的影响。
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因此,作为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教师不仅要善于言传,更要注重身教,要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榜样。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先做到不迟到;安排学生劳动,教师先干或坚持与学生一同干;叫学生衣帽整齐,教师先注意自己的着装……可以说,当学生只有看到优秀品德在自己老师身上活生生地体现出来的时候,学生才会信服,才会效仿,才会激发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对“真”、“善”、“美”的追求。所以,教师不仅在学生面前要有正确的行为和高尚的品德修养,而且要做到校内校外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说的和做的也一个样。
【智慧审视】
及时更换第一块烂玻璃
宝应中学 李玉佩 [Page]
张行老师的做法值得敬佩,可绝不能去学习效仿。太危险了:如果学生不接受教师的行为感化怎么办?
心理学家凯琳曾注意到一个现象:一座非常漂亮的大楼,有一天楼上有一窗子的玻璃被打破了,那扇破窗与整座大楼的整洁美丽极不调谐,格外刺眼。又过了一段时间,她惊奇地发现:那扇破窗不但没得到及时维修,反而又增加了几个带烂玻璃的窗子。这一发现使她忽有所悟: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的话,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这就是凯琳著名的“破窗理论”。
百丈风波,起于青萍之末。早就发现了问题,却“一连三天”都没有及时处理,加上教师本人并不积极的应对心理,很有责任心的张行老师才被逼到必须躬身示范的地步,而且当他自己弯腰去做时引起了同学们的哄笑。作为班主任,张行老师咎由自取。
作为一个非常“理想化”的德育案例故事,我们暂且不去怀疑“班级里再也没有嫌脏和怕人讥笑的现象”的真实性,可有些事情尚需深究。润物细无声,最好的德育应该是“隐性”的——张行老师是否可以只做不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的品德水平不尽相同,如果偏有同学不愿意“争着”倒痰盂,就他(她)嫌脏怎么办?
走过多所学校,确实看到了许多班级都愿意在教室内外放上痰盂。其实这是一个很值得商榷的做法。鼓励就地吐痰么,还是想传染疾病?每45分钟就有10分钟的休息时间,每个学生都可以去洗手间解决个人卫生问题,看来这痰盂不但不必由教师亲自去洗刷,更不必要摆放在教室里了。教室里究竟要不要摆放痰盂,建议张行老师再开班会的时候,把这个也列为议题之一。
“把痰盂当水罐”和“当常识成为常识”
宝应实验小学 张新明
读了这个故事,尽管没有什么可比性,但脑海里还是跳出了野田圣子这个名字。日本内阁邮政大臣野田圣子在她还是一个妙龄少女刚走上社会时,第一份工作是洗厕所。要求是必须把马桶抹洗得光洁如新。在她哭鼻子准备退缩时,她的一位前辈在她面前一遍又一遍地擦洗马桶,直到马桶光洁如新,然后,他从马桶里盛了一杯水一饮而尽。后来野田圣子也多次这么做。如此对照,张行老师没把痰盂当水罐,好像不足以与之相提并论。尽管从马桶里舀水喝既不卫生也一点儿不合情理,但这个故事还是在日本国民中乃至整个世界广为流传,当然,还有野田圣子那句掷地有声的话“就算一生要做洗厕所的人,也要做洗厕所最出色的人”。
期盼常识成为常识。我不知道人们会不会对张行老师的做法啧啧称赞,不知道张行老师在班上会不会对那几个抢着要倒痰盂的同学大加表扬。我以为,在大家基本认可的规则下制定好值日表,大家按值日表和一定的规则值日,包括倒痰盂、洗刷痰盂,这是一个正常的人都会、都应该做的事情,是基本的常识。当我们把以身作则、按要求值日等寻常小事当作正面典型大加宣传的时候,表面上是在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实际上是在拷问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对痰盂袖手旁观,以值日为耻的现象远比张行老师的行为值得深思。我觉得寻找张行老师行为的意义如果仅仅为了赞赏则不足称道,更没有可以沾沾自喜之处。
【橙色畅想】
营造良好的“德育生态”环境
宝应实验初中 方万平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尴尬的现象:
教育学生要尊重国旗国徽,教师却在升国旗时与他人交谈、说笑。
教育学生要保护环境,见到废纸,弯一下腰,举手之劳,教师却不弯腰捡起前方的纸屑。
教育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保证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教师却在四下无人时,对红灯视而不见。
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教师却不知在请学生做完事后道一声“谢谢”。
早晨,学生在门前分两列而站,垂手而立,恭迎师生入校。每当老师过来,站立的学生作鞠躬状,口里喊着:“老师好!”然而,有些老师对学生的礼节却视而不见,面无表情,既不点头致意,也不微笑还礼。
教育学生要诚信。然而在上公开课前,总有部分教师先把问题及答案透露给同学们,待到正式上公开课时,师生像演戏一样配合表演一番。[Page]
……
听其言,观其行,孩子都是聪明的,他们完全能识别老师的对与错。如果老师讲一套,做一套,会给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带来不利影响,他们会认为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思想品德、个人修养全是虚伪的道德说教,在社会上是没有用的,老师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已。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受人尊敬的崇高职业。教书育人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具有传授课本知识的业务能力,更需有较高的思想修养、道德品质。教师有“内秀”,才能通过丝丝缕缕、点点滴滴、自自然然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春风化雨般影响学生的思想,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形成富有爱心、乐于助人,文明礼貌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教师。教师言传更兼身教,也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唯如此,才能给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生态”环境。
无声的力量
监利一中高二(4)班 高祥荣
言传和身教都是教育的两种必要途径。然而,言传教育已被广泛认同,而身教却很少被人提起。
其实教育就是心灵相互沟通的过程,当那条沟通教育之路遇到障碍,那么教育者就必须用身教去感动他们,用他们内心的善意之神去敲启那堵虚掩的门。
曾经见到过这样一则漫画;一位妈妈生病了躺在床上,还很小的女儿就主动为妈妈端茶递水,妈妈感到很高兴便问她:“你怎么对妈妈这么好?”女儿回答说:“因为奶奶生病时,您也对奶奶这么好。”一位天真纯洁的小女孩,来自父母的家庭教育将会影响她的一生。这时身教教育便是小女孩学会懂得情感和认知世界的良好起点。这时的感动将成为小女孩一生的财富。
对于那些近乎狂野而稍显成熟的青少年,身教便成了一场寒意的冰雪,让躁动的心得到安静,让桀骜不驯的狂野得到归顺。
言传,很多人就可能当作耳边风,几秒钟便会成为历史,而身教会让你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就像那只痰盂,在墙角默默发散着身教的威力。
【媒体扫描】
什么样的教师最管用
周竹生
为广大学生发展着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能够说动学生,感动学生,调动学生,这便是我的理想之师,这便是我以为的理想之师的三大招数。
说动学生。能不能吸引学生,核心元素为说教。再好的道理,再先进的科学文化,再聪明的教师,如果不为学生所接受那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所以衡量教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是,不在乎你拥有多少知识道理,而在于你让学生接受了多少知识道理。茶壶里煮饺子,首先就被剥夺了作为教师的最重要的资格。同理可证,在单位时间里学生得到的知识道理的多少将从根本上衡量这一节课教学是否成功。因此,教师的第一基本功应该是说功。教师进入课堂的第一角色应该是演说家,第一要务是说动,第一要求是吸引。吸引学生的眼光,牵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想听,愿听,爱听,百听不厌,入眼入耳,入心入髓。为了感动,为了吸引,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需求、口味、好恶,摸准他们的关注点,兴奋点,关注学生的反应变化;教师要研究说的技巧,掌握说的分寸和火候,或者和风细雨地说,或者滔滔不绝地说,或者绘声绘色地说,说得学生言听计从,心悦诚服,醍蝴灌顶。
感动学生。能不能感化学生,核心元素为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身教是言教的补充和验证。行得端,走得正,教师的一言一行当为学生之范。教师可以没有伟岸的身材,但是不能没有高大的形象。敬业感动学生,辛勤感动学生,渊博感动学生,关爱感动学生,公正感动学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师道之尊非为居高临下的强迫之尊,而为高山仰止的由衷之尊。教师要以良好的为人,高雅的情操,高尚的人格为学生敬重,为学生认同,为学生接受。能不能感动学生,还要看教师能不能首先感动自己。教师的脸上应该是灿烂的而不是板结的,教师的心里应该是亮堂的而不是阴冷的,教师应该是热情拥抱世界而不是冷眼看待世界。教师的语言应该是满意绝对多于不满,赞赏绝对多于指责,感谢绝对多于抱怨。受到感动的学生心灵之门绝少设防,精神世界丰富多彩。受到感动的学生经常处于兴奋状态,心中充满阳光,心中洋溢温暖,热心、热情、热烈、开朗、豁达、乐观,他们乐于感知事物,善于感知世界。受到感动的学生经常处于振奋状态,他们没有审美疲劳,没有学业厌倦,没有人生困倦。 [Page]
调动学生。能不能塑造学生,核心元素为调教。教师善于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学生的潜能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趋利避害,取长补短,和谐发展。教师如同是调音师,要能够调出学生的艺术天赋;教师如同调酒师,要能够调出学生的品位情趣;教师如同是调养师,要能够调出学生的健康身心。经过教师科学调动的学生学习上不再是鞭打老牛,而是猛虎下山;学科上不再是畸形发展,而是全面发展。 (摘自《南京师范大学校报 》第966期 )
身教重于言教
吉宇婷
一天下午,我正讲着课,突然“哇”的一声,小明同学吐了一地。时值盛夏,一股难闻的气味立刻充满整个教室。小明同学脸色苍白,汗珠从额上渗出来,痛苦地趴在桌子上。
见他这样,我的心紧紧地缩在一起。同学们的表现呢?有的捏鼻子,有的扇着书驱赶气味,有的竟然起哄:“熏死了,熏死了!”
面对这一场面,我心里“腾”地一下子就火了:“同学生病了,这么多同学就没有一个能主动站出来帮忙,还幸灾乐祸,你们还有点儿人情味吗?”我真想狠狠地教训他们一顿,刹刹他们的歪风邪气。但经验告诉我:这可是全校有名的乱班啊,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新鲜。有的学生怕脏,不愿帮忙;有的学生怕讽刺,主动出来帮忙怕其他同学说他“装好人”。对于这样的班集体,粗暴的责备和训斥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即使我的责罚暂时生效,也不会维持几天,反倒拉大师生之间的距离,给以后的工作造成障碍。
我疾步来到小明面前,掏出自己的手帕,一边为他擦汗,一边询问病情,确认是因感冒所致,我的心才稍微放松了点儿。于是,我拿起笤帚和撮子,从外面取来沙子,清扫呕吐物。“身教重于言教”,教室里很快静了下来,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有的惊讶,有的满脸羞色……班长和另外两个班干部连忙接过我手中的工具接着打扫。我布置学生们上自习,马上带小明同学去了医院。
从此,班级里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蔚然成风。(摘自《中小学教师与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