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望未来的学校
未来学校什么样?未来教育走向何方?或许,对于未来的定义我们各不相同,但我们对于新的教育生态从未停止期待。本期沙龙摘选了朱永新等专家学者的观点。希望借此厘清我们对未来学校的认识,看清教育的方向,一起探索,让中国教育变得更加美好。
【讲坛】
未来学校的15个变革可能
新教育发起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朱永新
美国教育界有个很著名的问题——乔布斯之问。乔布斯问美国教育界的人,问美国政府官员: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是最多的,远远超出公益的投入、对商业的投入。但我们看到公益已经变了,商业已经变了,金融正在发生剧烈变化。但是教育似乎还没有像我们期待的那样发生变化。为什么?美国前教育部长邓肯,他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没有发生变化。学校没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重构,所以教育很难重构。
教育的变化有三个阶段。第一是技术的变革,技术变革早就在出现了,比如最初的各种的教学辅助仪器等等;其次是教育模式的变革,教学模式已经在发生变化了;最后一个变革是教育结构的变化,学校的结构如果不发生变化,教育是很难变化的。
未来的学校究竟应该怎么变?我分析了以下15种可能性:
第一,学校会成为学习共同体,不再是一个一个孤立的学校而存在;
第二,开学和毕业没有固定的时间;
第三,学习的时间弹性化;
第四,教师的来源和角色多样化;
第五,政府买单和学习者付费将并存;
第六,学习机构一体化,学校主体机构与网络教育彻底打通;
第七,网络学习更加重要;
第八,游戏在学习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九,学习内容个性化、定制化;
第十,学习中心小规模化;
第十一,文凭的重要性被课程证书取代;
第十二,考试评价从鉴别走向诊断;
第十三,家校合作共育;
第十四,课程指向生命与真善美;
第十五,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未来的学校会成为学习中心吗?有人学习的地方才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中心,有一些学校可能逐步衰落甚至彻底没人去了。而新的学习中心——有网络上的学习中心,有线下的学习中心——现在一部分学校会成为线下的学习中心,网络和学习会一体化,会有著名的教育品牌和机构来重新架构,这个和现在学校教育集团完全不一样。
8岁孩子有些心理年龄远远超过8岁,有些没有达到,用生理年龄判断是不太科学不太人道的。学习时间也是这样,完全弹性化,什么时候学完什么时候毕业。没有必要每天早晨准点赶到学校去,学习中心可以全年无休,没有暑假、寒假概念。
未来教师不再是政府的公务人员,未来教师很可能是自由职业者,甚至优秀教师组成课程公司——政府采购我们的课程。未来对教师的管理不像现在那么难,因为没本事的教师、教不好的教师,没人选你自然会被淘汰。
未来学习者付费,将成为很重要的方式。大家都很奇怪,政府越来越强势,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越来越大,为什么学习者付费还会越来越多呢?因为,这是世界潮流。美国、芬兰都有著名的教育机构做过调查,结论是:政府未来通过教育站的方式给你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但真正好的教育是为每个人定制的教育,个人要想得到最好的发展,他必须自己买单。
学习机构将会一体化。现在的学习很有意思,学生白天在四中、人大附中学习,放学后要到新东方、好未来——到处跑,学生很辛苦。未来这些学习机构是打通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实现。比如学校设置外语(课程)课程,没必要请外语老师,而是去购买新东方的外语服务,数学可以购买好未来的数学服务。
网络学习更加重要。今年4月份去参观斯坦福的一个学校,这个在全美国排名第二的学校很有意思,全校学生全部在网络上学习,所有课程全部在网络上学习。有人很担心都在网络上学习,学生社会化的方面会不会有问题。根本不用担心。他的校长告诉我,他们组成很多俱乐部,每周两天在网上学习网络课程,其他时间自己线下社交非常好。未来学习不仅在网上,互联网会更加社区化,线上线下的学习是相互结合的。你们看现在很多国外大课程,一下子上百万人选的课程。未来上百万人选择这个课程,学习的方式是社区化,个人之间的互动是及时的,这种学习更人性化。
《游戏让学习成瘾》这本书非常好,介绍很多理工类的大学课程已经游戏化,用游戏的方式学习,用挑战的方式来学习,今后将成为重要的可能。
内容定制化。未来的学习内容会更个性化和定制化。现在教育有很大问题,我们定了很高标准,然后所有人都为了进最好大学而学习。在这个标准下,只有少数人是成功者,大部分人都是失败者。未来的学习标准会进一步降低,大部分人学习游刃有余。教育的目的更多是个人进步,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自我建构他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的人。
小规模化。大规模的教育机构未来会逐步消失。我到美国看AltSchool,美国中产阶级都选它的课,它的学校200人,从幼儿园到高中就是200人的规模。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有充分的交流,在校园里面充分地流动。现在的学校样式并不是自古就有,其实只有短短几百年的时间,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现在已经到了颠覆它的时候了。
未来的用人单位,比如我是腾讯老板,根本不要北大毕业生、耶鲁毕业生、伯克利毕业生,要求你在北大学这门课程,在耶鲁学这门课程,在伯克利学这门课程,我要的是知识结构和你的能力,而不是没有用的证书。
课程证书很重要以后,品牌竞争就很重要。未来的学习中心一个很重要的能力是它有很强的鉴别力,它能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哪个中心的课程最棒,哪个大学的课程最优秀,它会选择进入最优组合,帮助学习者做最好的整合。未来的学习中心,一方面有它自己独特的课程,不可替代的竞争力,比如这个学习中心专门做口才训练,这个学习中心专门做外语,同时它还有课程整合能力,它要驾驭整个课程整合,识别课程优劣的水平。
现在考试评价是选拔性的,未来考试评价是诊断性的,会用大数据记录整个学习过程。记录学习者在哪些方面、在哪个点上有问题,然后它给你提供技术的支持,它更多是做诊断而不是做鉴定。
未来家庭在学习中心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不管怎么样,一个人的成长主要在家庭当中,这是很重要的对教育理念的颠覆。我跟很多校长讲,你不要以为你了不起,孩子都是父母教出来的。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科学家研究大脑结构时已经证实,到6岁时大脑突触形成大脑发育程度已经和成人相差无机。未来教育将依靠心理学、依靠科学重新发现家庭和父母在教育中的意义和影响。
现在我们的课程是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整个课程是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其实没有必要,教育应为生命而存在。我从06年发起新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最基础的课程是“生命课”,把人的生命分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那就是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教育是为生命而存在的。
无论怎么变,教育几千年来就是两个关键词汇,幸福、完整。我们生活的生命场有三个维度,物质的生活、社会的生活和精神的生活。最好的教育是帮助人真正拥有属于他的精神生活,让他能够从容地对付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变故,让他有一颗宁静的心灵,拥有跟经典对话、跟优秀思想对话的能力。看一个学校好不好其实很简单,就看孩子喜不喜欢。放学了还依依不舍,放假还想早点到学校去。看一个老师也是如此,是不是热爱生活,是不是热爱孩子,是不是有尊严感。教育要把幸福还给老师、还给孩子、还给父母、还给我们的教育。
衡量教育好不好,除幸福外,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它能不能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用一个标准、一个考试,把本来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人培养成一个单向的人,这个方向是错的,应该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最好的教育是帮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
怎么帮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呢?学校应该成为汇集伟大思想的中心,要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汇集在学校里,让不同孩子不同老师和他们相遇,在相遇当中找到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这是教育要做的事情,这才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未来就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
(本文根据作者在“2016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演讲整理,有删节)
【观点】
未来学校建设的三层境界
尚俊杰(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技术系主任)
多少年后算未来呢,10年,20年,还是50年呢?究竟怎样就算未来学校呢?笔者认为,未来学校建设有三层境界:基础设施建设、学习方式变革、教育流程再造。
第一层境界:基础设施建设
这里说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校舍、硬件和软件建设,是未来学校最基本的需要。
先看校舍,我们经常会看见一些设计的看起来真的像未来世界一样的校舍和教室,比如澳大利亚设计的利用太阳能的未来教室。但是,笔者认为,未来学校其实不需要在这方面花太多经费,比如日本几年前在全国选了10所小学、10所中学作为未来学校,他们的校舍和其他学校基本没有差异,只是给他们配备了电子白板、可触摸笔记本电脑和数字教材而已。当然,如果真的有条件,不妨将学校设计的漂亮一些、实用一些、温馨一些、未来一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仅设计漂亮的教室,还要有各种各样的创新实验室,各种活动空间。这些空间最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再说软硬件建设。Intel曾经拍过一个名为《桥》的宣传片。在其中,教师在一个铺满整面墙的屏幕前讲课,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教师可以随手调出各种资源,学生也可以在自己平板上完成学习、实验、设计等任务,并可以通过网络和远方的工程师即时互动。学生分组设计的大桥模型可以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并现场测试其性能。这个片子最初就是预测未来的教室的,现在看来,基本上可以很快就实现了。所以,如果是未来学校,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肯定是必需的,平板电脑恐怕也是必须的。
关于基础设施建设,我特别想强调云计算。所谓云计算技术,简单的说,就是将简单的前台功能交给普通用户使用,把复杂的后台功能交给专业的机构去管理。
第二层境界:学习方式变革
基础设施建设只是最基本的需要,最重要的还是学习方式变革。综合新媒体几年来的报告,我认为移动学习、游戏化学习和虚拟学习或许是未来学校应该比较关注的学习方式。
首先来看移动学习。简单而言,我认为移动学习有三种模式:碎片式学习、情境感知学习、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互动式学习。
第一种是碎片式学习,就是让学习者利用零散时间,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比如利用坐公交车的时间听听英语。
第二种是情境感知学习,根据你的地理位置给你推送学习资源。这是博物馆、科技馆经常使用的学习方式。
第三种是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互动式学习,一个学生一台平板电脑,老师也有一台平板电脑。最常见的应用方式是这样的:一个老师在课堂上呈现一道连线题目,然后发送到每一个同学的平板电脑上。同学做完了以后,提交到服务器端,教师就可以在白板上再呈现出同学的答案,并对其进行点评。
其次来看看游戏化学习。尽管游戏有很多负面作用,但是游戏可以使学习更有趣,使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创造能力等高阶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提倡让学生设计帮别的孩子学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游戏,最后设计的成果不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对相关知识理解的更加深刻。
用游戏学知识的好处,首先趣味性增加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而不是知道。更高的教育价值,因为它每一关没有固定答案,需要玩家多角度思考,去解决问题,简单说是创新的解决问题。
最后再来看虚拟学习。所谓虚拟学习,就是在近似真实的虚拟环境中进行学习,比如之前很多人利用虚拟世界《Second Life(第二人生)》开展的虚拟学习,人们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了解人体的组成、分子和原子的组成等等。也有人用虚拟实验室开展生物、物理、化学实验等等。
虚拟学习方式的好处是能够开展做中学,杜威很早就提出了做中学,但是在真实环境中做中学比较难于操作,但是在近似真实的虚拟环境中做中学就比较容易了。
除此之外,虚拟环境还有许多优点:可以开展一些比较危险的实验;可以开展一些比较昂贵或很难开展的实验,比如人体解剖;可以自由地增加和减少控制因素,使学习者专注于要掌握的内容。最重要的是,因为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在不断地融合,所以在虚拟环境中学习几乎就相当于在真实环境中学习。
当然,虚拟学习并不意味一定都要在虚拟环境中,可以利用外部设备和真实环境开展增强现实的学习,比如麻省理工学院曾经开展过研究项目,让学生拿着掌上电脑到城市里穿行,在移动中解决问题。
除了移动、游戏化和虚拟学习以外,实际上还有很多学习方式,比如社会化学习、探究学习等等,目的都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传统技术,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等高阶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三层境界:教育流程再造
有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仍然不足够,还需要对教育流程进行再造。
目前,信息技术对许多行业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在教育领域亦是如此,德鲁克在1992年还曾说过:可以有把握的预言,学校和大学,自从300年前以印刷品为核心重新组织以来从未改变过自己的形态,但他们也将发生越来越激烈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动力部分来自新技术如电脑、录像和通讯卫星;部分来自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中知识工作者终身学习的需要;部分则来自人类学习机制的新理论。
到底怎样实现流程再造呢?笔者认为可能包括如下方面:教师角色再造,课程模式再造,组织机构再造,管理方式再造。
教师角色再造,指的是在信息技术支持的下,教师角色可能更加多元化、职业化和专业化,比如依托课程建立教师团队,团队内部各位老师分工合作,有主讲教师、助教、教学设计专家、美工等等;课程模式再造指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开出以前开不好的课或者开不出来的课程,甚至借助翻转课堂,实现学习模式创新;组织机构再造指的是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重新打造学校的各个机构和工作流程,比如北京十一学校推行走班制,取消班主任;管理方式再造指的是采用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用数据说话而不是仅仅用经验说话。
当然,对于未来学校建设来说,最重要的或许还是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再造”,我们需要好好思考一下,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究竟什么样的学生才是最成功的学生。笔者认为,所谓成功的学生,就是根据每位孩子的天赋,根据他的兴趣,把他培养成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有用人才。只有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成功的学生,我们的未来学校才能真正建设成为孩子的成长乐园。
(本文选自《基础教育课程》2014年第12期,有删节)
【群言】
对学生而言,未来学校或许能解开传统教育对我们的束缚;或许能打开通往书本之外的繁华世界的窗户。未来学校中,倚叠如山的试卷和成倍的疲倦将不再是每个孩子的噩梦。
对老师而言,未来学校或许能释放他们传授知识以外的更多才华,或许能使他们更加喜爱学生,热爱教育。我想,其实每一个不苟言笑的老师都渴望和学生成为朋友,成为学习路上的亦师亦友的陪伴者。
未来,改变不止一点点。从黑板板书到互联网教育,从校内上课到室外写生……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将使今天的我们瞠目结舌。今天看来,这或许是遥不可及的神话,然而我也相信时间的魔力,化虚为有,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温州翔宇高中部16级1班 邵琴琴
在未来学校中,升学应基于信任而非分数。应试教育是大工业时代最有效率的教育方式,因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育流水线上的一个重复操作工,学霸必然就是一台“学习机器”。但肯定地说:不用应试教育的方式他们会更优秀。应试教育的目的就是追求一个名校的文凭,而文凭本身就是信息不充分时代的产物。也因为信息不充分,所以高校录取,我们只能相信分数。而在未来,录取的标准将因人而异,将更看重:智慧,个性特征,领导能力,创造力,体育才能,成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包括有趣,富有责任感和爱心等。但是这些东西,显然是不能用现在的分数可以衡量的。
——永嘉翔宇小学 黄芯
未来学校中,那会儿的“理想课堂”应该也更加先进了吧。未来的我们,在淡化习题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性化的培养,从细节、小事入手,着重注重心灵上的灌溉。
未来的授课用具呢?说不定已变成了科幻电影里可以立体化的三维PPT了。学生们会有更多的时间培养自己的特长,因为授课课程更加多元化了。在未来,我们可能对一个酷爱写作,或是数学,或是天文地理的孩子给予更大的帮助,更多发挥特长的时间。再到后来,兴许课堂会完全演变成学生的舞台,他们更加大胆的质疑,自信,进步。
——淮安曙光初中部 邱建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