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打造教育别样的美丽(61期)

时间:2020-09-18 14:50 作者: 编审:

“问题学生”:打造教育别样的美丽
 

(第六十一期)

  “问题学生”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学校生活的底色往往是灰暗的。由于问题的成因各有不同,因此转化“问题学生”成了许多老师的“头疼大事”。但是,教育的良知告诉我们,转化一名“问题学生”的意义不低于,甚至远大于培养一名优秀学生,因此转化“问题学生”也成了许多优秀老师心目中的“头等大事”。让我们共同思索,用真情和智慧,打造教育别样的美丽

【A篇】望闻问切

“特殊家庭”学生的成因分析
宝应实验初中  邱士会

  “特殊家庭”是指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再婚家庭、贫困家庭、父母一方或双方有残疾的家庭和丧亲家庭。这类家庭的学生心灵上留下了很深的创伤,普遍存在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
  “特殊家庭”的子女从父母心中的希望变成缺乏父爱或母爱的人。心理的落差,不健全的父母之爱,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观念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家庭的变故,使本来幸福美满的家庭支离破碎,学生幼小的心灵会受到巨大的打击,这些孩子往往性情闭锁,不开朗,会本能地排斥与同学的交往。其在思想上背着沉重的包袱,做事没有兴趣、学习上打不起精神,行为异常、性格孤僻、抑郁寡欢、忧心忡忡、总有一种自卑感、缺乏自信心。长期生活在一种压抑的氛围当中,使他们心理失去平衡,在生活和学习上存在着许多消极的因素。如不及时关注这些“特殊家庭”学生,他们可能会越来越走向极端,以至会沾上社会不良习性,成为学校中的品行滞后学生。
 

心理问题型学生的表征
监利总校新校区  周志勇

  心理上有问题的学生,我用“恨”“悔”“混”“弃”“暴”五个字来概括。
1、恨
  他们渴求成绩优秀,期冀在学业上有所突破。他们踏踏实实,勤奋努力,坚信“付出总有回报”,可从一次次摸底测试中,他们看不到努力后的回报,于是心生恨意,恨自己愚,恨自己笨。
2、悔
  他们对学习中的得失十分在意,尤其是对以往因自身的原因而造成的学习问题后悔不已。他们想赶超先进,却因历史的原因一时难以企及,同时也因找不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而痛苦发愁。
3、混
  父母的宠爱使他们无法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收获的喜悦。“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他们眼中是“铁定”的。他们没有学习的压力和紧迫感,甚至认为艰苦学习无非就是为了最终获得这些物质东西,因而不屑于学习。“开心每一天”,混完高中再出钱混大学文凭。
4、弃
  这些学生首先在心理上就认定老师不会关注自己,自己已是无可救药,再努力也白搭,于是“破罐子破摔”,自我放弃。
    5、暴
  他们因受到老师批评而形成了一种认为老师对自己不公平的心理,于是产生了“以暴制教”的想法,并将这种想法付诸行动,最终可能导致害人害己的不良后果,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学困生的表现与成因
宝应实验初中  圣春平

一、表现
  学习相对比较滞后的学困生,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懒”,可以概括为:上课睡觉,下课打闹;作业必抄,经常不交;住宿违规,宿管烦恼;游戏网吧,能玩通宵;自卑放纵,不服管教;离家出走,最后一招。
二、成因
1、学习无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没有什么习惯的习惯是最差的习惯。”我班有一学生,他想认真学习,对学习也充满了热情,凡是任教我班的老师都知道,课堂他积极发言,课后主动交流,可是这个孩子没有良好的习惯,做事丢三落四,马虎草率,思维不缜密,他的书包总是凌乱的,他的衣领常常是一半在外一半在内,他常常不洗脸不漱口。生活的习惯延伸到学习中最明显的表现是,英语学习的单词他总是不能准确记忆,今日记,明日忘,这影响了他英语成绩的提高。
2、学习无目标
  没有学习目标的孩子学习上总是疲于应付,没有强烈的内驱力,本该在初一就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可他们直到初三还没有解决好。学习没有目标的孩子,就难以应对学习上的各种困难,他们往往是遇难而退。一次,班上一学生在他的自主学习记载本上告诉我:“老师,我觉得学习真是太苦太累了,我对学习真的没有什么兴趣啊!”可见,学生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这样才能有动力牵引自己完成学习任务。

【B篇】对症下药

让“臭豆腐”香起来
宝应实验小学  杨乃国

  北京的臭豆腐闻名天下。人们喜欢它,正因其臭。而习惯上,人们对大凡臭的事物,避之惟恐不及。然而,造物就是这样不循常理,有正就必然有反,正反之间折射出了辨证的统一:芳香四溢的事物未必有价值,而臭不可耐的事物也未必就一文不值。臭豆腐如此,我们的学生又何尝不是这般?
  作为教师,偏爱品学兼优的学生,那是师之常情。而问题学生,因其呈现出的性格上的叛逆行为,常常给教育者带来很多的烦恼,给常规的教育方式带来巨大的挑战,因而也最易遭受老师的反感和厌恶。客观讲,这是一种常情,但却非至理。
  人们品尝臭豆腐,往往忽略臭豆腐本身的臭味,相反,总是在其臭中捕获某种味觉上的可口和快意。于是,豆腐虽臭,却不令人厌恶。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问题学生就是一块块臭豆腐,教育者如果总是把自己的目光聚焦到它的“臭”味上来,想必是很难感受到他的香的。所以,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取决于教育者是否愿意在其“臭”味中捕获香的一面。
  陶行知的“四块糖”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它所折射出的正是这样的一种价值取向。故事的主人公学生王友,如果仅从其行为判断,无疑是个问题学生,是块令人生厌的臭豆腐。然而,陶行知先生并没有因为其行为的乖戾而怒火中烧。他以一个教育者特有的博爱情怀和公正良心,从行为的表面,客观冷静地寻找附着在问题背后的闪光点。正因为这样的一种情结,问题学生王友,在陶行知先生看来,非但不是一无是处,相反还呈现出诸多的可爱来。品食这样的臭豆腐,虽说颇费韧劲和耐心,但的确可以让我们感觉另一类教育的幸福。
  事实上,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点,就如他们同样存在缺点一样。平等正视并尊重问题学生,放大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无疑是拯救问题学生的一剂良药。真的很佩服第一个品食臭豆腐的人。正是他不存芥蒂的心境,让臭豆腐名满天下!教育同样需要这样一种不预设的心境。若如此,又哪来的问题学生,又何愁问题学生不像臭豆腐那样香起来!
 

关爱“差生”的策略
监利总校新校区  胡先质

一、要有学术与人格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教师关心人的尊严,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人们将永远赖以自立的是他的智慧、良心和尊严。”如果一个教师教学上过得硬,对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公正,那么他就具有了一个教师应该拥有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
二、要深入了解学生
   (1)分班伊始,细心观察、详细记录; 
   (2)经常与学生及其家长交流;  
 (3)平等地参与学生活动,幽默慈祥;
   (4)要能自我控制情绪,公平公正;
   (5)要严以律己、宽以待生。
   (6)要勤字当头、严字把关,工作细、观念新。
三、培养学生健全心理 
   通过心理咨询,悄悄话信箱,QQ聊天等全面了解教育对象,用世界名人的心理故事激励和劝导学生。平时还有意识地给他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增加其成功的经验和与同学友好相处的机会。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一个人的人生观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与这个人的周围环境及其思想品德分不开。而学生思想品德的好坏,又是决定其是否具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必须从他的思想品德抓起。如果我们能从学生的生理心理、行为习惯、意识意志、品德理想上做文章,并且将这项工作寓于整个教育的全过程,甚至还需要开通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渠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育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
 

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对心理型问题学生的另类思考
宝应实验小学  史庭志

  “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是卢梭所说,在我们今天看来,或许觉得是谬论。然而,从另一方面来思考,它却是治疗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如果遇到了心理型问题的学生,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一、给心理型问题学生提供自由的时间,暂时降低对他们的学习要求。
  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因为社会生存的压力,唯恐孩子虚度光阴,向孩子提出了较高的学习要求和期望,以尽到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可是,对于心理型问题的学生,却不能这样做,首先要给他们自由的时间,让他们重新找到快乐,找到整日跳跑的感觉,以放松自己的心态。
  二、做心理型问题学生的好班主任,好老师。
  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老师可以没有很好的教学技能,但一定要有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真情。心理型问题学生,更需要这样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与其进行沟通,达成共识。
  1、班主任和各科老师加强与心理型问题学生的沟通。
  要想真正成为心理型问题学生的合作者,班主任和各科老师要用心贴近他们,与他们交流,一起活动,理解、尊重他们,共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当流动的空气中荡漾着温暖时,没有了隔阂、排斥,学生就如同一只可爱的乌龟,卸下厚厚的“壳”,向你敞开心扉,倾诉心声并聆听教诲。
  2、班主任加强与心理型问题学生的各科老师及家长的沟通。
  遇到心理型问题学生时,班主任应和家长及各科老师共同努力,达成共识。因此作为班主任要经常与家长和科任老师在一起研究方法、制定策略,全面掌握他们在课堂上及家中的表现以及各科的学习情况,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能尽快恢复心理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卢梭说得好: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吗?如果说满足健康、快乐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虚度一段时间好了。因为,有时候浪费时间其实是为了能更好地利用时间!

 

让“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淮安外国语学校  高珺   淮安市板闸中学  朱晓青

  “丑小鸭”是安徒生笔下的一个美丽童话。在一群鸭子中,生活着一只“丑小鸭”,它经常遭受其他鸭子的凌辱,后来它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在一个学生群体中,也总存在着一些“丑小鸭”。他们是一个群体中的弱者,总是处在群体的边缘位置,有时还要遭受教师的误解与同学的欺侮。教师的目光不应该总停留在那些优秀的“鸭子”身上,而应关注所有的“鸭子”,包括“丑小鸭”在内。教师也不应将冰冷的目光投注到“丑小鸭”身上,而应该以母性的敏感去关爱“丑小鸭”,帮助他们成长。我们觉得,成就“丑小鸭”的具体措施有:
  首先,“丑小鸭”一般在人生观、是非观,理想、自信等方面存在模糊认识。教师要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认识的指导意义。
  1、正面典型感化。要在学生中,尤其是在“丑小鸭”周围寻找各种典型,树立不同层次的榜样,让学生既感到典型的可信,又感觉到可亲、可学,让学生在平等的空间里见贤思齐。
  2、反面典型教化。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反面典型警示教育,让学生认识各种不良行为习惯的危害,让学生从反面典型中既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又能找到努力的方向,让学生在心灵的震撼中幡然醒悟。
  3、典型案例引导。教师要善于从中学生各种典型案例中找素材,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就业等思想教育,唤起学生的生存忧患意识、对他人负责的意识。
  4、具体事例指导。针对“丑小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旗帜鲜明地表明教师的立场、指明学生努力的方向。学生大多知道自己所陷不良嗜好的消极影响,但或苦于自救方法缺乏、或抱着及时行乐、或抱着侥幸心理而得过且过,最终难以自拔。教师要针对“丑小鸭”建立教育指导档案,持之以恒地帮助他们。
  其次,要创造条件,培养兴趣。老师和家长要给他们创造各种条件,多开展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使他们活得充实有趣。挖掘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比如,安排学习好的学生与他们同桌,结成对子,帮助其补习功课,减轻学业压力。在课余,组织他们参加一些课外活动或兴趣小组等。
  第三,应给他们以平等和信任,树立他们自己的尊严和自信心。教师、家长要细心观察,多跟他们谈心、听听他们心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大胆表扬,热情鼓励,让他们有成就感、自豪感。在教育教学中,提倡教师不仅是热爱而是要偏爱问题学生,要给予比一般学生更多的爱,尤其家长要给孩子以希望,让他们感到在父母眼里“我还是一个有希望的孩子”。  
 

用艺术的话与学生沟通
监利总校一中校区  邹万香

  据有关专家估计,人际沟通仅有一成透过语句进行的,三成取决于语调和声音,其余六成靠肢体语言获得。班主任要因材施教适时使用肢体语言与学生沟通,如对上课讲小话、做小动作的学生,用眼睛盯一下;对睡觉或发愣的学生用手轻拍一下。及时提醒,不伤大雅,无损自尊,一般学生都乐于接受,并会迅速改正。
班主任兼听则明,能增加班主任工作的透明度;洞察秋毫,增强班级管理的公平性;成人之美,增添了对学生教育的人性化。
  曾有学生问我:老师,您觉得我在您眼里怎样?于是我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你是雪山送出的云朵:洁白、舒展、飘逸;你是乐都飘来的韵律:激昂、舒缓、缠绵;你是恒河流淌的圣水:圣洁、芳馥、醇美;你是上帝馈赠的礼物:精美、灵气、现代。

【C篇】心理诊疗

让孩子的心灵有个温暖的去处
宝应实验初中  万红刚

案例 :
  来访者,男孩,初三年级特色班学生,由班主任陪同前来。
主要问题:
  班主任叙述:该生与父母发生冲突,夜不归宿已有数天,但该生每天坚持到校正常上课。在校状况正常,学习成绩有所下降。父母对他很失望,不打算找他回家。
父母叙述:

  儿子脾气犟,不听话,不服管,尤其与妈妈冲突不断。以前学习很好,现在一塌糊涂。还在社会上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他不回家就算,我们不找。
来访者自述:

  她(妈妈)在家里说话刺耳、难听,我不想见到她。她对我学习一直不满意,天天唠叨。我肯定不回家。
反思:
  一、充分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行为背后的动机。
  孩子由班主任动员并陪同而来,自己并无主动接受帮助的意愿,或者他自己认为能妥善处理而无需别人的帮助。在与孩子接触前,首先要广泛了解关于问题的情况。先与班主任单独交流,了解他对问题的看法和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在校内的状况。再约请父母详细了解问题产生的背景,以及他在家里的生活状况和父母对他的评价。作为老师还可以向同学了解情况,但是要慎重。如果让来访者知道了,可能在接下来的直接面谈中,孩子会产生抵触情绪,拒绝帮助。
  孩子夜不归宿是问题行为,也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从孩子每天坚持上学来分析,有可能他还不想脱离班集体,他还认为在这个集体中有利益可得。更也有可能他的动机是不想完全摆脱父母,离开家庭,而是向父母示威,像是在说,没有你们,我一样可以正常生活。进一步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到孩子是在逃避式地应对亲子交往中的冲突。找到问题行为的真正动机后,解决问题就有的放矢了。
  二、孩子的问题都不是孩子自己的问题,而是家庭系统的问题 。
  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孩子,我赞成一种观点“孩子的问题都不是孩子自己的问题,而是家庭系统的问题”。通过与来访者深入的交流。了解他的成长史。(来访者的父母因为工作忙,来访者从婴儿期开始一直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直到上小学才回到父母身边。来访者在婴儿期没有与母亲形成安全的母婴依恋,进入青春期后,在亲子关系上有出现裂痕的可能性。)成长史可以帮助我们做问题行为的心理分析,这不是老师们必须要掌握的。但是,来访者所处的家庭环境我们必须关注。与家长交流,要了解他们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期望水平。案例中的家长存在明显的问题:一是对孩子期望过高,在孩子一次又一次达不到他们期望水平的情况下,自己经受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体验,最终对孩子失去信心和耐心,从而用难听甚至刻薄的话去刺激孩子。二是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和短处,无视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我的分析是,来访者在最难缠的六七岁回到父母身边,让父母看到的是一个处处让人操心的孩子,久而久之,就给孩子贴上了“不听话、不服管”的标签,最终孩子也真的不听话、不服管了。因此,孩子的问题行为,不是孩子自己的问题,而是家庭系统的问题。这个案例必须进行家庭系统的帮助。在四次与家长的交流中,其中一次是帮助家长发现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一次是帮助家长寻找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找优点也要技巧,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孩子“夜不归宿”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行为,能不能从这个行为中找到孩子的优点呢?孩子独立能力强,独立意识发展良好就是优点。这个案例正是从这个优点切入,让父母看到了孩子是有优点的,不仅有而且还有很多,改变了他们对孩子全盘否定的非理性信念。
  我有两个建议:一是,要想有效的纠正问题行为,你最好找到学生问题行为中的正向部分,并给予肯定。  二是,不要将学生的某一个问题行为泛化,全盘否定学生的一切。
  三、让孩子的心灵有一个好的“栖身处”。
  在家庭中感受不到爱心、温暖、体贴,相反却要承载太多的负性情绪,那么家庭就不再是一个好的“栖身处”了。很多孩子并不会用“夜不归宿”“离家出走”这类偏激的方法,去寻找新的“栖身处”,但是“心理闭锁”是很常见的。当孩子不愿与你交流的时候,你给他创设的环境可能就不是他所需要的“心灵栖身处”了。
  案例中的孩子,“心灵栖身处”有两个,一个是学校,一个是同伴。他夜不归宿,还天天坚持上学,说明学校让他在心理上觉得安全,舒服。那么学校就是他的一个好的“栖身处”。如果“夜不归宿”的问题行为出现后,班主任给予他太大的压力,也有可能让他选择逃离学校。就“离家出走”这个行为,班主任可以运用权威,送孩子回家或让父母接孩子回家。看起来孩子回家了,问题就解决了,实际上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相反,会让孩子觉得老师和家长是一个鼻孔出气的,从而将对家长的态度投射到老师身上,失去对学校这个“栖身处”的留念。案例中的这个班主任经验丰富,他不仅懂得这个道理,而且懂得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他对问题的完满解决功不可没。
  对孩子来说,同伴关系是最开放的、最没有压力的人际关系了。父母眼中的不三不四的那些朋友,也是他的“心灵栖身处”,与妈妈的矛盾冲突找谁倾诉?首选同伴。他可以对着同伴自由宣泄,不受拘束,而且可以得到安慰和支持。不管这些同伴是什么人,造成孩子选择这些同伴作为“栖身处”的就是孩子的父母。是孩子的父母用伤自尊的唠叨、责备、谩骂将孩子推出了家门。
  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尽力让学校、班级、老师、同学成为孩子心中好的、不愿舍弃的“心灵栖身处”。
 


上一篇:和谐德育,一道绿色的教育风景(59期)
下一篇:多彩寒假总动员(63期)

版权所有 翔宇教育集团